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熱門)文言文短文及翻譯

(熱門)文言文短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9W 次

在平凡的語文學習生活當中,相信大家應該都接觸過很多的文言文翻譯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文言文短文及翻譯,歡迎閲讀!

(熱門)文言文短文及翻譯

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脱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陳蕃願掃除天下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譯文】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

對他説:“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説:“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譯文】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歎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説:“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蘇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譯文】

衞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卧着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説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着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着,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脱盡。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譯文】

陳勝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説:“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着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裏來的富貴呢?”陳勝歎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譯文】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説:“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説:“何不各自説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説:“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説:“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説:“願意聽您的志向。”孔子説:“(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譯文】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着,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捨不得離開。於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説:“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説,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陸游築書巢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歎,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譯文】

我的屋子裏,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牀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歎,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颳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着我,好像積着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説:“這不是我説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着説:“確實啊,這像鳥窩。”

董遇談“三餘”勤讀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譯文】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説:“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説:“苦於沒時間。”董遇説:“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説:“冬天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着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識,家裏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説:“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譯文】

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晉平公炳燭而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説:“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説:“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説:“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説:“盲眼的我怎麼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説,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説:“説得好啊!”

高鳳專心致志

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常之田,暴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

【譯文】

高鳳,字文通,家裏把種田作為職業。妻子曾到田地(勞作),在庭院裏曬麥,讓高鳳看守着雞。正值天下着暴雨,高鳳拿着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後地上的積水使麥子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羣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牆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譯文】

唐太宗對房玄齡説:“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着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裏。古人説:‘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説説,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悦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譯文】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揹着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説:“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乾淨的衣服交換他的髒衣服。(他)不是聖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説:“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學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王充市肆博覽

(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閲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

【譯文】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説他對母親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於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説。後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林逋論學問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説,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譯文】

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説,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歐陽修誨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譯文】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李存審出鏃教子

(李)存審出於寒微,常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樑,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譯文】

李存審出身貧窮沒有地位,他常常訓誡他的孩子們説:“你們的父親年輕時只帶一柄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經過萬死才獲得一次生存的險事絕不止一件,剖開骨肉從中取出的箭頭共有一百多個。”於是,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看,吩咐他們貯藏起來,説:“你們這些人都出生在富貴之家,應當記得你們的父親當年起家時就是這樣艱難啊。”

貪污者不得歸本家

包孝肅公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譯文】

包孝肅公(包拯諡號)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後代包家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迴歸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家族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在家訓後面簽字時又寫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牆壁旁,用來曉喻包家後代子孫。”原文又有十四個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兒子。

陶母責子退鮓

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譯文】

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醃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魚乾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説:“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陸游家訓

後生才鋭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譯文】

後輩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人,做父兄的應當引以為憂,而不可以高興。一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養成。要不然,可以憂煩的事情決非一件。我這是給後人防止過錯的良言規戒,各位都要謹慎地對待,不要留下後悔的遺恨。

孟母三遷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衒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譯文】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鬧市處,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後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説:“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説:“我只是哄小孩才説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説:“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並不懂事,什麼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説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

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説:“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麼能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説:“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説:“仲由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説‘有父親和兄長在世’;冉求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説‘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為什麼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説:“冉求平時做事縮手縮腳,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墨子怒責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牛,子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譯文】

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説:“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説我將驅趕那一匹呢?”耕柱子答道:“當然驅趕良馬了。”墨子問:“為什麼要良馬呢?”耕柱子説:“因為良馬值得負用來鞭責。”墨子説:“我也以為你是值得鞭責的。”

陳萬年教子諂諛

(陳)萬年嘗病,召鹹(陳萬年之子)教戒於牀下,語至夜半,鹹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鹹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譯文】

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鹹叫到牀前。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鹹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説:“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麼?”陳鹹趕忙跪下,叩頭説:“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上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陳萬年沒有再説話。

錢大昕默坐觀弈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先得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譯文】

我在朋友家裏看一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鬆有餘。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慚愧,不能説出一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王荊公旁聽文史

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遊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曰:“亦之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譯文】

王荊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頭裹一塊絹,拄着手杖行走,獨自遊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裏高談闊論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沒人注意到他。有一個客人慢慢問他説:“你也懂得文書?”王安石含糊地應答。人家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説:“我姓王,叫安石。”那羣人惶恐,慚愧的低着頭離開。

曾參不受魯君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譯文】

曾子穿着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堅決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説:“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麼不受?”曾子説:“我聽説,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麼,就算國君賞賜我的土地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説:“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賢妻桓少君

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悦,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即奉承君子,唯命是從。”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着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譯文】

渤海鮑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兒,字少君。鮑宣曾經跟隨少君的父親學習,少君的父親為他的清貧刻苦而驚奇,因此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君出嫁時)嫁粧陪送得非常豐厚,鮑宣不高興,就對妻子説:“你生在富貴人家,習慣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可是我實在貧窮低賤,不敢擔當大禮。”妻子説:“我父親因為您修養品德,信守約定,所以讓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聽從您的命令。”鮑宣笑着説:“(你)能這樣,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數退回了那些侍從婢女服裝首飾,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漢代貴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長衫),與鮑宣一起拉着小車回到家鄉。(她)拜見婆母禮節完畢後,就提着水甕出去打水,修習為婦之道,鄉里的人對她非常稱讚。

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譯文】

呂蒙正先生不喜歡記着別人對他的犯下的錯。當初剛任參知政事的時候,上朝時,有一個朝廷官員在簾內指着他説:“這樣的粗陋之人也能夠參與朝政嗎?”蒙正假裝沒有聽到走了過去。他的同事很憤怒,讓人詢問那位官員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結束後,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憤憤不平,後悔沒有追問到底。蒙正説:“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我終身不能再忘了他,還不如不知道。沒有查詢他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氣量。

石勒不計前嫌

後趙王勒悉召武鄉耆舊詣襄國,與之共坐歡飲。初,勒微時,與李陽鄰居,數爭漚麻池相毆,陽由是獨不敢來。勒曰:“陽,壯士也;漚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豈仇匹夫乎!”遽召與飲,引陽臂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拜參軍都尉。

【譯文】

後趙王石勒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們一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為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石勒説:“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麼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着他的臂膀開玩笑説:“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韓信袴下受辱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譯文】

淮陰屠宰場裏有侮辱韓信的年青人,對韓信説:“你即使長得高高大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還是膽怯的。”他當眾侮辱韓信説:“韓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從我褲襠下鑽過去。”於是韓信仔細看着他,俯下身子從他褲襠下匍匐鑽過去。整個市場中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膽怯的。

周處改過自新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説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與處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譯文】

周處年少時,為人蠻橫強悍,打架鬥歐,為當地一大禍害。此外,義興水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百姓將他們並稱為“三害”,三害當中屬周處最為厲害。於是有人便問周處:既然你這麼有本事,何不去殺死猛虎蛟龍,證明一下你的實力呢?實際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後只剩下一個。周處聽後立即上山擊斃了猛虎,又跳入水中與蛟龍搏鬥,蛟在水中或浮或沒,漂流出數十里遠。經過三天三夜,百姓們都以為蛟龍和周處一併死了,紛紛出來慶祝。結果周處殺死蛟龍,提着它的腦袋從岸邊爬起。聞聽鄉人以為自己已死,表示慶賀的事,才知實際上大家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不禁滿面淚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吳郡尋找陸機陸雲這兩位當時東吳的名士。恰巧陸機不在,只見到陸雲。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並説:“自己想改正錯誤,可歲月皆已荒廢了,怕最終沒有什麼成就可言。”陸雲説:“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説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並努力去做,又何必擔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呢?”周處聽後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孝子。

齊宣王好諛

宣王好射,説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説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説其名而喪其實。

【譯文】

齊宣王喜愛射箭,喜歡人家誇耀他能夠使用強弓,其實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氣就可以拉開。他在大臣面前顯示弓,大臣們都拉着弓試一試,都只拉到一半,便説:“拉開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氣,不是大王,誰能拉得開?”宣王非常高興。但是,宣王用的不過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輩子都以為自己拉開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實,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歡的是名而失了實。

蕭何追韓信

(韓)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譯文】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説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説:“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喜歡,罵道:“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説:“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説:“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

東吳四英傑

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自古將帥,未嘗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此諸賢則不然。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而薦之於權曰。“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與權箋曰:“魯肅忠烈,臨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肅遂代瑜典兵。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蒙遂亦代肅。蒙在陸口,稱疾還,權問:“誰可代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所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

【譯文】

孫吳之所以擁用江東,抗衡於中國,根本是因為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當時東吳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人,是當時的(東吳)的所謂社稷心膂,)都是能與國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為自古將帥,大都認為自己是賢能之人,害怕有勝過自己的。但是上面這些賢能的人則不是這樣。孫權剛接執掌政權,魯肅(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孫權推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給孫權寫信推薦:“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如果能用他來代替我,我死不後悔!”肅遂代瑜治軍。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年吳下阿蒙(因為呂蒙已學習了大量的知識)。”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呂蒙後來也代替了魯肅執掌軍權。呂蒙在陸口,因有病辭職,權問:“誰可代你?”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曾被他們打敗。雖然他們互相推薦引見,而孫權又能委心聽之,東吳之所以為吳,並非是偶然的。

治本在得人

苻堅召見(高泰),悦之,問以為治之本。對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堅曰:“可謂辭簡而理博矣。”

【譯文】

符堅召見高泰,很喜歡他,向他請教治國的根本辦法。高泰回答説:“治國的根本辦法在於得人才,得人才在於慎重推薦,慎重推薦在於考察這人的真實情況。每個官位得到合適人選,國家卻治理得不好的情況,是不會有的。”苻堅(聽後)説:“説的真是言詞簡略而道理深廣啊。”

陸贄論人才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加以情有愛憎,趣有異同,假使聖如伊周,賢如墨楊,求諸物議,孰免譏嫌?昔子貢問於孔子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惡君子亦如君子之惡小人。將察其情,在審基聽,聽君子則小人道廢,聽小人則君子道消。

【譯文】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捨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説:“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物各有短長

甘戊使於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説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願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騏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説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譯文】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户説:“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甘戊説: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裏,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遊説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曰:“文學不可任耶?經術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對曰:“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帝不以為然,竟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帝曰:“然則卿設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納之。

【譯文】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説:“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説:“(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説:“別人都不瞭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説:“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麼政策?”王安石説:“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佈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唐太宗論舉賢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譯文】

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説:“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説:“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何充直言不諱

王含作廬江郡,貪濁狼籍。王敦護其兄,故與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是。”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

【譯文】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污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説話時誇口説:“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讚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説:“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説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説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劉庭式娶盲女

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其鄉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幣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負吾初心哉。”卒取盲女,與之偕老。

【譯文】

齊地人劉庭式還沒中舉時,心想迎娶自己的同鄉的女兒,兩家已草成婚約然而還沒給女方送禮。到劉庭式中舉,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兩眼都瞎了。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規勸他迎娶那家小女,劉庭式笑着説:“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揹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後迎娶了盲女,並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範式言而有信

範式字巨卿,少遊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醖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譯文】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説,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説,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餓死不吃"嗟來之食"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譯文】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着臉,無力地拖着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湯,説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着他,説:“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

“殿上虎”劉安世

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鍾。初除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脱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於是受命。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則執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時無不敬懾。

【譯文】

安世身材魁偉,容貌端莊,聲如洪鐘。起初任命為諫官,還未受命,回到家裏對母親説:“朝廷不因為我安世不賢,讓我任諫官。倘若就任這個官職,那就要有膽識也敢於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以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起職責。如果冒犯了皇上,災禍貶官就會立刻到來。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説我以母親年老為託辭,應當可以避免任此官職。”母親説:“這就不對了。我聽説諫官是皇上面前的敢於直言諍諫的重臣,你父親一生都想做這樣的官卻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職,你應當獻出生命來報效國家的大恩。縱使遭罪被流放,不論遠近,我一定會隨你去的。”(安世)於是接受了官職。他在職多年,神色嚴肅立於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當面指斥,在朝廷上諫爭,有時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氣稍解,再上前爭辯。旁邊陪侍的人在遠觀看,縮着頭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稱作“殿上虎”,一時間沒有人不敬仰他。

司馬遷贊李廣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譯文】

論語》講:“一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這正好用來説明李將軍。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一個質樸的鄉下人,不善於講漂亮話。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這是因為他那忠誠樸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諺語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説明了一個大道理。

何嶽得金不昧

秀才何嶽,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託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譯文】

秀才何嶽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裏人説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着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嶽問他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來感謝他,何嶽就説:“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麼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才就離去。何嶽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時要去京城,寄存一個箱子給何嶽,箱子裏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嶽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嶽聽説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託他帶回給那位去京城官員了。何嶽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鄭玄謙讓無私

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説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譯文】

鄭玄想注《春秋傳》,還沒有完成。這時有事到外地去,與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個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認識。服虔在客店外的車上和別人談論自己注這部書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覺得服虔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於是走到車邊,對服虔説:“我早就想注《春秋傳》,目前還沒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話,看法大多與我相同。現在,我應該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給您。”這就是服氏《春秋注》。

李績煮粥侍姊

英公雖貴為僕射,其姊病,必親為粥,釜燃輒焚其須。姊曰:“僕妾多矣,何為自苦如此?”勣(Jī)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勣亦年老,雖欲久為姊粥,復可得乎?”

【譯文】

唐英公李績,身為僕射,他的姐姐病了,他還親自為她燒火煮粥,以致火苗燒了他的鬍鬚。姐姐勸他説:“你的妾那麼多,你自己為何要這樣辛苦?”李回答説:“難道真的是沒有人嗎?我是想姐姐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麼可能呢?”

海瑞遺物

都御史剛峯(海瑞的號)海公,卒於官舍,同鄉宦南京者,惟户部蘇懷民一人。蘇點其宦囊,竹籠中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鳳洲評之雲:“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此九字斷盡海公生平,即千萬言諛之,能加於此評乎?

【譯文】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裏。他在南京做官的同鄉人,只有户部蘇民懷一個人。蘇民懷檢查清點海瑞做官的俸祿,竹箱中只有八兩銀子,兩丈麻布,幾件舊衣服罷了。像這樣的都御史怎麼會多呢?王鳳洲對海瑞評價説:“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這九個字寫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萬語讚揚他,能勝過這評論嗎?

閔仲叔辭侯霸

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雖周黨之潔清,自以弗及也。黨見其含菽飲水,遺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應司徒侯霸之闢。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懼;今見明公,喜懼皆去。以仲叔為不足問邪,不當闢也。闢而不問,是失人也。”遂辭出,投劾而去。

【譯文】

太原有個叫閔仲叔的人,世人都説他是有氣節的人,即使是周黨那樣廉潔清高的人也自以為不如閔仲叔。周黨見到閔仲叔口中含着豆子來喝水,給他生蒜,閔仲叔接受了卻沒有吃。建武年中,閔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徵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談及治國正事,只是噓寒問暖罷了。仲叔遺憾地説:“開始受到您的任命時,我又高興又害怕,現在見到了您,我既沒有了興奮也沒了恐懼。如果您覺得仲叔才智不足以來談論政事,您就不應該徵召我來做官。既然徵召我來卻又不用我,這是對人認識不清。”於是他辭去官職,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楊震論"四知"

(楊)震少好學……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闢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譯文】

大將軍鄧騭聽説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裏,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説:“我瞭解你,你不瞭解我,為什麼這樣呢?”王密説:“夜裏沒有人知道。”楊震説:“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説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説:“讓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宋濂不隱真情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羣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譯文】

宋濂曾經在自己的家中與客人飲酒,皇帝派人進行祕密的監視。第二天,皇帝問:在座的賓客是哪些人?吃了什麼食物?宋濂一一將事實回答。皇帝笑着説:好啊,你沒有欺騙我。皇帝曾經私下召見大臣們,向他們詢問朝廷的官員誰好誰壞,宋濂只列舉那些好的來回答。他説:那些好的官員能和我友好相處,所以我知道他們。那些不好的官員,我不瞭解他們。

裴佶姑父外廉內貪

裴佶常話:少時姑夫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會其朝退,深歎曰:“崔昭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閽者報壽州崔使君候謁。姑夫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饌,又令秣馬飯僕。姑曰:“前何倨而後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學院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絁千匹。

【譯文】

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為官,名聲很好,被認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深深歎口氣,自言自語地説:“崔昭何許人也,眾口一致説他好。這一定行賄得來的美譽。這樣下去,國家怎麼能不混亂呢。”裴佶的姑夫話還未説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説:“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過了很長工夫,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準備酒宴。一會兒,又命令給他馬吃草,給他僕人吃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為什麼前邊那麼傲慢而後又那麼謙恭?”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裏,説:“去,到學堂休息去。”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台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着:贈送粗官綢一千匹。

秦檜專橫跋扈

秦丞相,晚歲權尤重。常有數卒,皂衣持梃,立府門外,行路過者,稍顧謦咳,皆呵止之。嘗病告一二日,執政獨對,既不敢它語,惟盛推秦公勛業而已。明日入堂,忽問曰:“聞昨日奏事甚久?”執政惶恐曰:“某惟誦太師先生勛德曠世所無,語終即退,實無他言。”秦公嘻笑曰:“甚荷!”蓋已嗾言事官上章,執政甫歸,閣子彈章副本已至矣。其忮刻如此。

【譯文】

秦檜到了後來權勢更加厲害,平時都有幾個軍士,穿着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門口,走過路過的人稍微朝門裏看幾眼,就會受到訓斥。曾經生病告假一二天不上朝,另一個執政大臣獨自在朝堂上應答皇上,這位大臣不敢説他什麼,只是一直在皇上面前極力讚頌他。第二天秦檜來早朝,突然問這位大臣:“聽説你昨天在皇上面前説了很久?”執政大臣害怕地説:“我只是讚頌您的功德舉世無雙,講完了就退下來了,實在沒講別的。”秦檜嬉笑着説:“太感謝了!”原來已經唆使官員上奏,這位執政大臣剛回到家裏,內閣彈劾他的副本已經送到他的家裏。秦檜的狠毒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治國必先富民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譯文】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麼這樣説?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陸贄論審察羣情

(唐)德宗問陸贄以當今切務。贄以鄉日致亂,由上下之情不通,勸上接下從諫,乃上疏,其略曰:“臣謂當今急務,在於審察羣情,若羣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惡者,陛下先去之。欲惡與天下同而天下不歸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亂之本,繫於人心,況乎當變故動搖之時,在危疑向背之際,人之所歸則植,人之所在則傾,陛下安可不審察羣情,同其欲惡,使億兆歸趣,以靖邦家乎!此誠當今之所急也。”

【譯文】

德宗向陸贄詢問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陸贄認為,往日導致變亂,是由於上下之情不相通。勸説德宗接觸下情,聽從諫諍。於是他進上章疏,大略是説:“我認為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在於詳細察明眾人的心志,如果是眾人非常喜歡的,那麼陛下先去施行它;如果是眾人非常憎惡的,那麼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喜歡和憎惡的與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歸向陛下的事情,從古到今,都是沒有的。一般説來,治與亂的根本,與人心密切相關,何況正當變故發生人心動搖時,處於危險疑慮人心向背的關頭!人心歸向,就會萬事振興;人心離異,就會萬事傾危。陛下怎麼能不審察眾人的心志,與他們同好同惡,使民眾嚮往歸附,以安定國家呢!這一點就是當前所最為急切的啊。”

齊威王行賞罰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闢,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闢,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衞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羣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崐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譯文】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説:“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户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説:“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衞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説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説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孟子對滕文公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譯文】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侍奉齊國呢,還是侍奉楚國呢?”孟子回答道:“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説,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護城河,築牢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衞,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這樣就好辦了。”

魏徵論隋煬帝

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譯文】

戌子這一日,皇上(唐太宗)對陪立兩旁的大臣説:“我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發現文章的辭藻深奧淵博,也知道是肯定堯舜而否定桀紂的,但是做起事來為什麼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徵答道:“百姓的君主雖然都是賢哲聖明,但也應當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諫,這樣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貢獻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盡他的全力。隋煬帝這個人,卻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所以儘管他嘴裏説的是堯舜之美德,乾的卻是桀紂的行為。他沒有自知之明,結果遭到覆亡的下場。”皇上聽了,深有感觸地説道:“前人的教訓離我們不算遠啊,應當引為借鑑。”

子奇治縣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譯文】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説:“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白髮老人。那麼憑藉老人的智慧,憑着年輕的人的決策,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到達阿縣,把兵庫裏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魏國的人聽説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裏沒有武器,糧倉裏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林逋論學問

原文: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説,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翻譯:

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説,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歐陽修誨學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翻譯: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

(李)存審出於寒微,常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樑,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翻譯:

李存審出身貧窮沒有地位,他常常訓誡他的孩子們説:“你們的父親年輕時只帶一柄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經過萬死才獲得一次生存的險事絕不止一件,剖開骨肉從中取出的箭頭共有一百多個。於是,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看,吩咐他們貯藏起來,説:“你們這些人都出生在富貴之中,應當記得你們的父親當年起家時就是這樣艱難啊。”

曾參不受魯君邑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翻譯:

曾子穿着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堅決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説:“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麼不受?”曾子説:“我聽説,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麼,就算國君賞賜我的土地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説:“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