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羌村三首》古詩閲讀及賞析

《羌村三首》古詩閲讀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3W 次

杜甫《羌村三首》

《羌村三首》古詩閲讀及賞析

[唐] 杜 甫

其 一

崢嶸赤雲西②,日腳下平地③。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④。

妻孥怪我在⑤,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⑥。

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⑦。

夜闌更秉燭⑧,相對如夢寐。

〔註釋〕

①此三篇選自杜甫《杜工部集》。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閏八月,杜甫從鳳翔回鄜州(今陝西富縣)探親,這三首詩寫於回鄜州之後。羌村,在鄜州郊外,因羌族人多,故稱羌村。杜甫家人寄居在這裏。②崢嶸,本形容山高峻,這裏借狀雲層重疊突起的樣子。③日腳,雲縫中透出的太陽光。④歸客,杜甫自稱。⑤妻孥(nu奴),妻與子,這裏偏重指妻。怪我在,驚訝我還活着。⑥遂,達到,如願。⑦歔欷(xu xi虛希),哽咽,抽泣。⑧夜闌,夜深。更,再,又。秉燭,本指持燭,此處指點燃蠟燭。

其 二

晚歲迫偷生①,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②。

憶昔好追涼③,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④。

賴知禾黍收⑤,已覺糟牀注⑥。

如今足斟酌⑦,且用慰遲暮⑧。

〔註釋〕

①晚歲,老年。偷生,苟且活着。②這句是説怕我還要離開。卻,還,仍。③好(hao浩)追涼,喜歡乘涼。④煎百慮,內心為各種憂慮所煎熬。⑤賴知,幸虧知道。⑥糟牀,造酒用的器具,即榨牀。注,指酒流注,表示酒已釀成。⑦足,足夠。斟酌,指飲酒。⑧遲暮,指晚年。

其 三

羣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扣柴荊①。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②。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③。

苦辭“酒味薄④,黍地無人耕。

兵革既未息⑤,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⑥。

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

〔註釋〕

①柴荊,指簡陋的家門。猶第一首中之“柴門”。②問,有問候、慰問的意思。③傾榼(ke科),從酒器中倒出酒。“榼”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濁復清,有濁酒也有清酒。④苦辭,反覆地説,表示歉意。主語是“父老”。⑤兵革,兵器衣甲,借指戰爭。⑥艱難,指父老們生活困苦,酒來之不易。

〔分析〕

杜甫的《羌村三首》寫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秋。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公元756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逃往四川,杜甫攜妻兒逃至鄜州寄居在城北的羌村。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杜甫聞訊,立即隻身北上,投奔李亨。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已淪陷的長安。直至次年(公元757年)四月,才冒險逃出長安,來到肅宗的臨時駐地鳳翔,任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觸怒皇上。這年閏八月,肅宗命杜甫回鄜州省親,實際是將他停職放歸。經過多日長途跋涉,杜甫終於回到鄜州,與家人團聚。《羌村三首》就是他剛到家那幾天所見所感的藝術寫照。

《羌村三首》是一組事件連貫、主題集中的組詩。分開來看,各自成篇,合起來看,又是一個綰連統一的整體。

第一首寫初見家人的情景。杜甫是傍晚時到家的。開頭兩句“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描寫落日雲霞,可知詩人到家的時間。“崢嶸”,本指山勢高峻,這裏藉以形容“赤雲”,因雲屋重疊突起,狀如山峯。“赤雲”,指云為落日所映紅,俗稱晚霞。“日腳”,指夕陽從雲縫中透出的光柱,好似太陽的腳。“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兩句,寫門庭破落。“柴門”,用樹枝荊條編成的門,常借代貧苦人家,這裏指杜甫在羌村破落的家。“鳥雀噪”,指歸巢的鳥兒,在嘰嘰喳喳地亂叫。“歸客”,回家的人,作者自指;“千里”,從很遠的地方。詩人離家一年之久,幾遭折騰,歷盡艱辛,才到達家門。以上四句,寫詩人剛到家門時看到的景物,勾畫了一幅荒村晚景。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兩句,寫乍見時情態。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命危淺,朝不保夕,杜甫離家在外,久無音訊,家人早就懸心吊膽,怕他難得生還。現在詩人突然出現,妻孥先是不敢信,不敢認,感到詫異、吃驚,等意識到確是親人歸來,神志才漸漸安定,自然是喜出望外,激動得流下了熱淚。這裏由“怪”到“驚”到“拭淚”,準確地寫出了妻子一瞬間複雜、急遽的心理活動,生動地刻畫了亂世離人的心理狀態。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兩句,寫內心感慨。“世亂”二字,概括了當時社會戰亂的特點,揭示了自己遭飄蕩的原因。“生還”,即活着回來;“偶然遂”,即偶然如願而已。“偶然”二字,內涵極為豐富。杜甫從陷落叛軍之手到冒險逃出長安,從觸怒肅宗到放歸返家,歷盡風險艱難,竟能生還,實屬僥倖、偶然。這裏深刻地表現了劫後餘生之人的內心痛楚,也詮釋了妻子“怪我在”的原因。由此可知,“偶然遂”三字正是本篇的感情出發點,詩中一切描述,皆由此生髮。

“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兩句,宕開一筆,以鄰人的同情歎息,作側面烘托。詩人回來了,消息不脛而走,引來偌多鄰人。古時北方小村,圍牆很矮,鄰人能憑牆相望。他們不忍心打擾杜甫一家人剛得到的團聚,只站在牆外觀望,深表同情。他們之中,也不乏有親人在外,可能還沒回來,看到杜甫生還,觸景生情,都為之感歎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兩句,寫夫婦相對久坐、信疑參半的情景。夜深了,夫妻對坐長談,一支蠟燭不夠,再點上第二支。詩人長期飄蕩,偶然生還,雖大喜過望,仍不免心有餘悸,生離死別的種種痛苦還威脅着他們,以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疑惑是夢中重逢。夜深人靜,燭光朦朧,渲染和強化了夢幻的氛圍,與人物恍惚的心情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使這首詩的結尾搖曳生姿,韻味無窮。

這首詩短短十二句,從傍晚寫到深夜,從室外寫到室內,表達了詩人初到家時悲喜交集的心情,深刻揭示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心靈創傷。

組詩的第二首,寫回家後憂悶難解的痛苦心情。開頭兩句“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總寫心情之愁悶,前句是因,後句是果。詩人當年不過四十六歲,只因憂愁國事,心情抑鬱,才自感未老先衰,故曰“晚歲”。“迫偷生”,被迫苟且活着。這是亂世中人常有的感覺,因為在那種社會裏,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過一天算一天,活着就像是“偷”來了日子,年紀大一點的人,尤其會有這種感覺。詩人九死一生,偶然生還,當是不幸中之大幸,但想到今後的'時局,想到自己被迫閒居,不能報效朝廷,即便回家團聚,也覺無聊寡歡。“還家少歡趣”正是詩人憂國憂民心態的生動寫照。

三、四句“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通過對嬌兒天真情態的描寫,反映出詩人愁苦的容顏。此二句,歷來有兩種説法,主要是對“復卻去”的理解有分歧。一説孩子喜父歸來而繞膝偎依,但見父親愁眉苦臉,心中不悦,於是又畏而後退。另一説認為孩子纏身,是恐怕父親又要離家出走。從“卻”的本意(卻:退卻)和詩的情感來看,應以前者説法為妥。這是個細節描寫,生動地表現了詩人雖有嬌兒繞膝的天倫之樂,但總敵不住各種憂愁的襲擊,內心十分苦悶。

接下來四句:“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前兩句回憶一年前詩人初來羌村寄寓的時候,正當炎夏,常愛在池邊樹旁漫步、乘涼。後兩句則寫眼前情景。西北早寒,閏八月已是“蕭蕭北風勁”了。這是晚秋景色,插入此景,渲染了詩的悲涼氣氛。這時詩人想到一年來時局的變化和眼前自己的不幸遭遇,不禁憂從中來,越想越難過,內心被各種憂慮煎熬着。這裏,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

最後四句:“賴知禾黍收,已覺糟牀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前兩句是説幸虧知道禾黍已經收割,想到可以用它來釀酒了,於是覺得酒好像已從糟牀流出。“賴知”和“已覺”均屬料想之詞,是詩人借酒澆愁的一種設想。後兩句是想象酒已釀好,姑且拿它來安慰自己的晚年(遲暮)。這裏,詩人強自寬慰,更見其憂悶的深沉。

這首詩緊扣“少歡趣”來寫,“迫偷生”和“煎百慮”是全詩的重心。寫的雖是家庭瑣事,卻表現出詩人時刻以國家人民為重的精神,小中見大,親切感人。

組詩的第三首,寫鄰里父老登門拜訪的情景。開頭四句:“羣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始聞扣柴荊。”這首詩也是先寫外景,描繪了鄉居的真實風貌。第二句中的“客”,指鄰里鄉親,即第一首中的“鄰人”。為什麼要驅雞上樹呢?據説古代北方人養雞,特別是黃河流域一帶,養在樹上。“驅雞上樹木”,就是趕雞回窩,雞就不叫了,這才聽見敲門聲,交代有客來訪。

中間八句:“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前四句寫父老攜酒慰問詩人。後四句通過父老的話語,反映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父老的言行,誠摯淳樸,使杜甫深受感動,於是請求為父老唱歌作答。

最後四句:“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這是寫詩人的慨歎。“艱難”,指在亂世中,父老們的生活很艱難,這點酒來之不易。面對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意,詩人既感激,又慚愧。他本是朝廷命官,未能為百姓排憂解難,深感愧疚。結尾兩句寫詩人為父老歌吟,一曲歌罷,仰天長歎,四座的人都禁不住熱淚流淌。這裏包含着多少難言的苦衷! 此刻,詩人的心和父老的心溝通了,他們的感情共鳴了,全詩就在慷慨悲歌、賓主感情交融的氣氛中結束。

《羌村三首》以白描見長,取材於詩人的幾個生活片斷,雖沒有正面描寫時事,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安史之亂中的社會現實。詩中對戰亂帶給人民的災難表示了深切的關注,抒發了對國事的憂慮之情,也反映了詩人與鄰里父老親密無間的淳樸情誼。全詩內容深邃,感情沉鬱,語言質樸精當,確是絕妙好辭。

〔評説〕

高棅《唐詩品彙》,“劉雲:當時適然。千載之淚常在人目,《詩三百》不多見也。”

王嗣奭《杜臆》:“起語寫景如畫。‘妻孥怪我’二句,總是一個喜。……‘生還偶然遂’,正發‘怪我在’之意,見其可喜。‘鄰人滿牆頭’,鄉村真景,而‘感歎歔欷’,卻藏喜在。”

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不曰喜,而曰‘怪’,情事又深一層。只作驚怪、疑惑之想,情景如畫。”

浦起龍《讀杜心解》:“鄰人感歎,生髮好;秉燭如夢,復疑好。公凡寫喜,必帶淚寫,其情彌摯。”

(以上評第一首)

王嗣奭《杜臆》:“久客以歸家為歡。今當歲晚,無尺寸樹立,而匆迫偷生,雖歸有何歡趣?此句含有許多不平在……‘賴知’轉下,黍收酒熟,聊慰目前;而‘且用’二字,無限含蓄,非知止知足語也。”

仇兆鰲《杜詩詳註》:“‘不離膝’,乍見而喜;‘復卻去’,久視而畏:此寫幼子情狀最肖。”

(以上評第二首)

王嗣奭《杜臆》:“起語,鍾(惺)雲‘描寫村落小家光景如見’,但他人決寫不到此,入詩卻妙。……至‘歌罷仰天歎’,則公與老父各有其悲,而無復歡趣。此句又三首之總結也。”

楊倫《杜詩鏡銓》:“李雲:敍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筆力高古,愈質愈雅,司馬子長之後身也。”

(以上評第三首)

楊萬里《誠齋詩話》:“五言古詩,句淡雅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如少陵《羌村》,後山《送內》,皆一唱三歎之聲。”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三首哀思苦語,悽惻動人。總之,身雖到家,而心實憂國也。實情實景,一語足抵人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