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五年級課件 >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精選7篇)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5W 次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課件來輔助教學,課件要明確教學目標、要突出重點難點、要有靈活的教學形式、教學對象要有針對性。我們應該怎麼寫課件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精選7篇)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1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等過程。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都有了解,但並不明白現象發生的本質緣由。

教材(教學內容)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因此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夠準確説出毛細現象的原理

(2)學生能夠舉出三個日常生活中出現毛細現象的例子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白紙變色以及一系列對比實驗,討論的方法,學生能自主探究出毛細現象產生的條件以及原理,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並初步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學習的求知慾以及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2)提高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對毛細現象的認識

(2)知道毛細現象的原理並將其推至日常生活中

難點:

(1)科學探究方法的掌握

(2)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以及能力的培養

(3)將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舉一反三的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白紙,粉筆,鐵絲,玻璃,木棍,有顏色的水,燒杯(或者其他容器)

教學過程

導入(2min)

師:“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了,那大家平常見到的水都是從哪裏來的呢?”

生:“水管”“河流”“礦泉水”

師:“那麼,這些從水管裏出來的水,河流中流淌的水,就你們的觀察來看,它們都是朝着哪個方向流呢?是往高出還是往低處?

生:“低處”

師:“對,大家異口同聲的回答到【語言過於書面化,可以採取更口語化的方式如“同學們都説到了…..”】水都是往低處流的,其實古人對這樣的問題有同樣的思考。同學們應該都聽過這句俗語,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也符合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現實。那麼,大家認為水有沒有可能往高處流呢?誰來説一説你自己的看法?

生:“水不可能往高流,原因......”

師:同學們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今天的主題,水到底可不可能往高處流呢?

生:“水會往高處流,原因......”

設計意圖:引入今天的主題,水往高處流的現象

教學內容(28min)

1)5min

師:“下面老師來給你們變個小魔術,大家看到老師在講桌上都放有什麼工具呢?”

生:“水杯,白紙,紅顏色的水”

師:“好,非常棒,下面老師就要開始變魔術了哦”撕下一塊白紙,將其下半部分深入水中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觀察到了什麼現象呢?”

生:“白紙被紅色的水染成了紅色“

師:“大家看,水是不是往高處流了呢?”

生:“水往高處流”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使同學們更好的觀察現象,發現問題

2)15min

師:大家看到,遇到白紙,誰會往高處流,那麼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老師把粉筆,木棒,玻璃,鐵絲同樣的放到紅顏色的水中,那水會不會順着他們往上流動呢?你們覺得哪個東西會?哪個東西不會呢?

生:學生回答。

師:下面老師就找幾位同學上來分別實驗一下,讓我們用事實説話,看在這些東西的引導下,水會不會往上流呢?誰願意上來?下面的同學要仔細觀察現象哦。(做一個實驗,詢問學生現象,並將其記錄到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嘗試的形式的很好,但要注意教室一些位置比較偏僻的同學可能會看不到現象,這時可以選一名同學來仔細觀察,然後向其他同學闡述現象。】

生: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操作。提出假設。下面的學生觀察現象。

3)8min

師:同學們看,我們做了這麼多個實驗,我們觀察到當白紙,粉筆和木棒放入到水杯中時,水會往高處流,而當玻璃和鐵絲放入到水杯中時,我們卻看不到這樣的現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討論)【實驗過程注意控制變量,也可以藉此機會向同學們傳遞這個思想。】

生:同學討論

師:我們把白紙,粉筆,木棒分為一類,把玻璃,鐵棒分為一類,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一下,這兩類物質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導致他們會有不同的實驗結果。請同學起來回答。

生:學生回答

師:“對,這位同學總結的非常好,是的,第一類物質,他們都有空隙,而玻璃和鐵棒都沒有空隙,都是實心的。”

設計意圖:通過大量對比試驗,更深刻的認識實驗現象,並更深一步探究問題,總結規律

總結(10min)

(1)師:其實呢,我們看到的水往高出流的現象在科學界有規範的名詞,就是,毛細現象,他具體是指什麼現象呢?(板書:指液體在細管狀物體內側,由於內聚力與附着力的差異、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現象) 通俗的來講,就是水能克服重力沿着有縫隙的物體的縫隙上升。縫隙越細,水就沿縫隙上升得越快。

這個定義中有一個關鍵詞,我們剛才做實驗也得出了,大家説是什麼呢?

生:縫隙

(2)師:其實,這個毛細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十分普遍,比如説,把毛巾掛起來,將底下的一小部分浸入水裏,過了一段時間後,整條毛巾都是濕的。那老師就要來考考大家了,大家討論一下,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能想到其他的有關毛細現象的例子嗎?

生:回答

(備用例子:1.酒精燈中的油精能源源不斷的到達燈芯頂端。2. 建築房屋的時候,在砸實的地基中毛細管又多又細,它們會把土壤中的水分引來,使得室內潮濕。建房時在地基上面鋪油氈,就是為了防止毛細現象造成的潮濕。3. 土壤裏有很多毛細管,地下的水分經常沿着這些毛細管上升到地面上來。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應當鋤鬆地面的土壤,破壞土壤表層的毛細管,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師佈置作業:大家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在生活中,毛細現象有利有弊,那我們知道了其原理以後,要做的就是儘量的避免他的弊處,或者學會規避它,同時他要利用好他的利處。

大家今天學習了毛細現象,通過實驗相信大家對毛細現象都有了自己深刻的認識,那麼,老師來給你們佈置任務來了哦!怎樣利用毛細現象更好的給植物澆水呢?大家回家以後一定要好好的思考一下哦。

設計意圖:總結實驗現象,解決問題,並將實驗結論聯繫到日常生活中去,讓同學們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學以致用。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2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又與物體的輕重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

過程與方法:

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瞭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夠辯證地看待摩擦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係。

難點: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三、教學準備

學生:裝有筆等的文具袋、測力計、毛巾。

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物體重量關係實驗記錄表。

教師: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實驗材料兩組: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組合裝置一套;上下用木塊,兩側各用海綿連接圍成的矩形框子、條形木板、大理石塊等組合裝置一套。

多媒體教學課件等。(學生有的教師也有一份)

四、教學過程

(一)利用實驗創設情境,感知摩擦力

1 老師給同學們表演一個有趣的小實驗,這個小人在這根繩子上可以隨便移動,而且特別聽老師的話,老師叫它停它就會停在哪裏,想知道這裏面的祕密嗎?老師再給大家做一個小實驗:筷子提米。為什麼筷子能把大米提起來呢?

這與我們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摩擦力的祕密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摩擦力的祕密》。(板書課題)

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紋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呢?如果穿着花紋磨平的舊鞋子走在結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樣?怎樣做才能不滑倒呢?

(設計意圖:著名教育家於漪説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課始以倆實驗創設愉快有趣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新奇感,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迫切探求新知的慾望。蘇格拉底説:“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順勢拋出一個問題,以回憶學生的生活經歷,發現摩擦的普遍存在。)

2 體驗: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壓着桌面往前推,比較兩次手的感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費力呢?

3 演示並講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壓力往前推,我會覺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種阻力,阻礙手向前運動,這就是桌面對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條形木板上,用測力計輕輕向右邊拉,矩形框就變形為平行四邊形,上面的木塊傾向右邊,而下面的木塊還在原來的位置並沒有滑動。這就説明有一種阻力在阻礙下面的木塊向右滑動,這就是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動讓它在木板上勻速滑動起來,這個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礙矩形框向右運動的。摩擦力的方向與矩形框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現象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拿起一個物體,它沒有掉下來,就是受到了我手對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雙手)運動與摩擦總是相隨相伴、密不可分的。

4 課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實物演示:讓這兩塊木塊這樣相對滑動,在兩塊木塊間就有摩擦力產生,這個摩擦力是阻礙兩塊木塊發生相對滑動的。上面的短木塊向右滑動,就會受到下面的長木塊對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長木塊向左滑動,就會受到上面的短木塊對它向右的摩擦力。

(板書接觸面摩擦產生)

(設計意圖:教材內容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它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具有理性思想的內容,如果不把教材內容放到生活與實踐中去,那教材內容只不過是“無土之木”、“無源之水”。根據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的實際,我這樣處理教材:在學生對摩擦力“一知半解”的基礎上,通過親自體驗和運用感官觀察,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摩擦力的真實存在,這樣將學生的已知與新知建立聯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感受科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此法印象深刻而又簡捷方便,便於教師對概念的闡述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明白摩擦力是一種阻力。領悟出摩擦力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接觸,二是運動。誇美紐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針對學生最感困惑的地方,利用形象直觀可操作性強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親眼看見摩擦力所產生的阻礙,與物體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通過這幾個小活動,將摩擦力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動產生的現象中,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從而推動教學過程的深入展開。)

(二)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演示並講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間接測量的。用測力計拉着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文具袋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對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對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於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儘量讓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樣的速度前進,要用手把測力計稍抬起,以免運動時測力計底板與桌面產生摩擦而增大了文具袋的摩擦力。)

播放測量摩擦力大小的錄像。

(板書大 小)

2 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塊木塊(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實驗木塊下滑而第二次實驗卻沒有下滑。為什麼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塊上加上一個重物後勻速直線拉動它,比較和沒加重物拉動時的變形有什麼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

3看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怎樣用它們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這裏有兩個因素影響摩擦力的大小,我們可以採用對比實驗分別來研究。怎樣設計實驗證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係呢?

4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實驗記錄表。小組輕聲討論實驗方法,並把相同條件、不同條件分別填在表中。

學生演示並彙報實驗方法,提出注意事項,學生分小組實驗。

彙報實驗結果: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動相同重物時,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板書光滑 粗糙)

5 剛才我們只拉着一個空文具袋,這個摩擦力已經記錄下來了,現在再裝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麼變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係實驗記錄表。(學習方法同上)

(板書輕 重)

6 播放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的動畫。

我們已經知道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演示:用手指輕輕一推透明膠圈,移動距離很小,換種運動方式變滑動為滾動,移動距離增大。

(設計意圖: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實驗過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開放、創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規範化操作。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喜歡鮮明的形象活動,他們愛看老師的演示實驗,更愛自己做實驗。通過錄像和教師的演示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從而對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猜想與假設已成為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對科學活動預見性的重要實施渠道。《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讓學生放開思路,自主地、大膽地設計制定實驗方案,這也是一種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本着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結構性的材料為學生學習搭建“腳手架”,為最終解決問題服務。在活動前制定周密的計劃,對整個探究活動的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科學記錄也是我在教學中着力指導的,用數據、事實來説明問題是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方面。通過學生自主的對比實驗使得他們對於實驗的科學性有了更深的瞭解。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方法上少走了彎路,而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最簡捷、最有效的鍛鍊,使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和諧的培養和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

1 利用摩擦力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車剎車裝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圖片,你能從這些事例中説出人們是在減小摩擦,還是利用摩擦嗎?

生活中還有哪些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業:觀察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並記錄下來,寫一篇觀察報告。

2 總結:摩擦力,讓人歡喜讓人憂!我們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對我們非常有幫助,有時又會給我們造成困難和危險。我們可以針對摩擦力的特性採取有效的辦法消除它所帶來的危害。

揭示聽話玩具小人謎底。

(設計意圖:《科學》的宗旨:以問題為紐帶進行科學教育,從激發學生產生問題始,到產生新的問題終。其核心策略是解決學生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利用課件針對生活中的實例判斷説理摩擦力的運用情況,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學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科學來自生活,教學要走出課堂,向生活空間拓展,讓學生帶着解決新問題的激情走出課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體現科學的價值。)

五、板書

接觸面摩擦

產生↙ ↗輕重

摩擦力的祕密→ 大 小

↘ 光滑 粗糙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3

教材分析

《光和影》這篇課文內容的安排是從手影遊戲開始引出影子的產生需要什麼條件,進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幾個特點。同時讓學生認識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有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及產生影子需要什麼條件這一活動導入。

第二部分:聯繫實際説明什麼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過三個實驗,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狀變化的特點。

第四部分:簡單介紹投影的運用。

學情分析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及五年級學生喜愛遊戲及動手實驗的特點,應按教科書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用不同彩色粉筆分別記錄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據影子進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體的那種物質。

2、影子的形成條件:光、遮擋物、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3、光源: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所發出的光。

4、影子的特點: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狀

5、投影:光源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物體的影子。如我們教室裏的實物投影儀。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2、分組進行光和影的三個實驗。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點。

4、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以上過程要用直觀的演示及實驗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善於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難點。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一台、電筒、大號電池(作遮擋物)各八隻,4開圖畫白紙24張,紅、黃、藍彩色粉筆各八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

2、板書課題

3、通過閉眼活動引出下一個環節

二、認識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1、打開實物投影儀。

2、用手在投影儀及黑板中間作各種手影。

3、讓學生認識什麼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個條件。

三、進行影子特點的三個實驗

1、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分發實驗器材。

2、説明三個實驗的方法與步驟,放下窗簾、準備工作。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歸納影子位置、大小、形狀的特點。

四、鞏固運用

打開投影儀做遊戲,驗證我們發現的影子變化規律:

1、改變光源位置,影子有什麼變化。

2、改變遮擋物在光源間的距離,影子有什麼變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側面的變化。

4 、投影是用移動光源遠近進行物體大小變化。

五、課外延伸:課後查閲資料,瞭解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4

【教材簡析】

《空氣的熱脹冷縮》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熱》單元的第四課。本課是學生在研究了液體熱脹冷縮之後,開始關注並研究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本節課內容包含兩個活動。活動一:研究空氣的熱脹冷縮。教材從液體的熱脹冷縮的知識出發,引出“空氣是否熱脹冷縮”的探究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自己想出辦法來觀察。學生們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合理選擇搭配,然後分別放進熱水、常温水、冰水,靜置觀察現象。同時聯繫到水的熱脹冷縮,兩者進行比較找到不同之處。活動二:解釋空氣的熱脹冷縮。教材選擇模擬遊戲生動表現了空氣“微粒”的運動,從而解釋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為下節課研究金屬的熱脹冷縮性質以及進一步認識大多數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學情分析】

在經過本單元前面三課的學習後,學生們已經對固體和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對於探究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還是具有一定基礎的。因此,本課選用了學生較為熟悉的空氣為例,感知空氣的熱脹冷縮。同時與水的熱脹冷縮進行比較,發現不同之處。但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解釋熱脹冷縮現象還存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空氣受熱以後體積會膨脹,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2.初步瞭解熱膨脹現象和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科學探究目標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科學態度目標

對熱脹冷縮現象產生更濃厚的探究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在生活中的具有廣泛的用處。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難點: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每組3個燒瓶、1個錐形瓶、1只氣球、熱水、常温水、冰水、實驗記錄單等。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袋空氣。

【教學過程】

一、問題聚焦(預設5分鐘)

1.複習舊知

回顧上節課“液體的熱脹冷縮”的知識。

(1)一些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2)實驗室裏的温度計是利用酒精的熱脹冷縮原理製成的。

2.引出新問題

教師出示一袋空氣。提問:現在袋子裏面裝滿了空氣,它是否也和水一樣具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出示PPT1】

3.師生交流討論。

二、探究新知(預設30分鐘)

探究一: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

1.追問。

空氣無色無味,而且也看不見,我們怎麼知道它的'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呢?

【出示PPT2】

2.教師出示實驗器材(學生分組器材),提問:能否設計實驗,清楚地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出示PPT3】

(1)學生獨立思考設計實驗。

(2)全班交流設計實驗。

(3)教師小結並明確實驗探究方案,同時出示實驗要求。

3.實驗要求:

(1)3個燒杯中,每個燒杯都大約盛放半杯水(熱水、常温水、冰水)。

(2)將裝置依次放入盛水(熱水、常温、冰水)的燒杯中,直至沒有明顯變化時再拿出。

(3)小組合作實驗,完成記錄單。

(4)注意安全!空錐形瓶套上氣球放入實驗現象(採用圖文結合的記錄方式)

實驗結論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二)研討一

1.實驗中我們小組觀察到了什麼現象?(套在錐形瓶上的氣球在熱水杯中鼓起來了,在常温水杯中癟下去了,在冰水杯中更加癟了。)

2.我們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出示PPT4】

3.和上節課水的熱脹冷縮現象相比,空氣的熱脹冷縮有什麼不同?

【出示PPT5】(空氣比水的熱脹冷縮現象更加明顯。)

(三)探究二:解釋空氣的熱脹冷縮

1.提問:温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麼回事?

2.學生嘗試解釋。(關於微粒的解釋如有困難,可加入教材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

3.學生根據自己理解:畫空氣微粒和水的微粒受熱後運動變化圖。

【出示PPT6】

空氣微粒

熱水常温水冰水受熱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什麼是食物鏈、什麼是食物網,會書寫完整的食物鏈。過程與方法:能應用食物鏈和食物網描述生物間的食物關係;能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聯繫的,意識到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並會寫簡單的食物鏈。

難點: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的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動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下面誰來説説你所知道的一些動物,他們喜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呢?(學生自由發言)(修改説明: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2、是的,動物們在他們喜歡的環境中可以獲得很好的生存,而動物的生存也離不開食物,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動物們都會吃一些怎樣的食物。(板書食物)

3、同學們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嗎?這個故事裏有哪幾種動物?你們能不能把這幾種動物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用簡單的文字和箭頭表示它們的關係?

預設:蟬螳螂

黃雀

4、讓學生將這種食物關係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讀一讀,得出正確寫法。為了方便記憶,編了順口溜“食物進了誰的嘴就把箭頭指向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誰被誰吃

(1)出示薔薇花叢中的生物圖片。

(2)生説生物的名稱,用簡單的文字和箭頭表示它們的關係。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

(3)師:它們的食物關係像一個個什麼連在一起?(鏈環),那我們叫它?(食物鏈)

(4)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什麼是食物鏈。

(5)小結: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係,叫做食物鏈。(板書:食物鏈)生物學家給食物鏈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生產者/消費者。

(6)閲讀書本12頁,説説什麼是生產者?(能自己製造食物的生物)。什麼是消費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製造的食物的生物)。列舉有哪些生產者和消費者,並説明理由。

(7)生觀察上面幾條食物鏈並上台指出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思考:從上面這幾條食物鏈中,你們還發現了什麼?(暗示:起點、結束)

(8)生彙報交流,小結:大多數的食物鏈是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食肉動物結束,有的食物鏈不是從植物開始的。

課件播放圖像:一片金色的稻田,蝗蟲正在吞噬着綠油油的稻苗,一隻青蛙眼看將把它作為一頓美餐,不遠處卻有一條黑蛇吐着紅信,在稻田裏竄來竄去,很快將向青蛙發出攻擊。突然,一隻巨鷹從天空俯衝下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蛇撲去。

稻苗蝗蟲青蛙蛇鷹生產者:稻苗消費者:蝗蟲、青蛙、蛇、鷹

2、田野裏的食物網

(1)師:水稻田裏除了這些動植物之外還有很多。

課件出示:水稻田裏的動植物(水稻、稻螟蟲、蝗蟲、小鳥、蛇、老鷹、青蛙、田鼠、黃鼠狼、貓頭鷹等。)

(2)小組討論,拿出實驗記錄單並用不同顏色的比畫出食物鏈,比比哪組畫的全。

提示:如果兩種生物間已經有箭頭連接了,畫第二條食物鏈時就不畫箭頭了。

(3)生彙報,其他學生補充

(4)生觀察這些食物鏈,思考:有什麼發現?(多條食物鏈組合在一起,像網)

(5)這個食物網有什麼特點?

引導: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

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6)總結: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複雜的食物關係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食物網。(板書:食物網)

3、拓展活動

(1)剛才我們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知道,動植物之間有着各種各樣的食物聯繫,那到底它們的聯繫有多緊密呢?(課件出示:草原圖)這幅圖中主要有哪些生物?他們之間有食物關係嗎?

學生回答。

師:這條食物鏈中,如果斷了其中一環,會對大自然造成什麼後果呢?每個小組進行討論,先在組內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

教師總結;你們的討論很具體。通過討論我們知道,食物鏈中的任意一環的消亡,都會對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影響。這説明了食物鏈中的每一環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保護好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多種生物。我們應該保護自然環境,珍惜每一種生物。

學生交流討論。

(三)總結鞏固,課外延伸

請同學們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上網或在信息庫中查找害蟲的天敵,從而設計防治方案,為蟲災防治獻計獻策。

1、蔬菜大棚內生了蚜蟲,為了生產無公害優質蔬菜,你準備怎麼辦?

2、松毛蟲啃食松樹,大量的松毛蟲甚至會給松林帶來滅頂之災,你認為最好採用什麼措施?

(修改説明: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實為題材,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興趣。)

八、板書設計

食物鏈和食物網:綠色植物(起點)兇猛肉食動物(結束)

樹汁、蟬、螳螂、黃雀、鷹、老鼠、蛇、生產者、消費者

教學反思:

本次教案經過多次反思和總結,決定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入手,根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引出食物鏈,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對“閲讀資料:鼠尾草、松雞和羚羊的故事。”進行了修改,改成讓學生用所學知識“為蟲災防治獻計獻策”,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實為題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探究興趣,來達到科學學習的目的。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保護好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多種生物。我們應該保護自然環境,珍惜每一種生物。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6

【教材簡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了食物鏈、食物網、生物羣落、生態系統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態平衡的意義。這一課學生將把研究的視角推廣到真實的大自然中,具體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或某種環境改變後生態平衡狀態的變化,進而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

從小生態和模擬生態擴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態環境,通過擴展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認識,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學情分析】

大自然真正的生態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會怎樣互相影響,產生怎樣的變化。通過探討,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自然界裏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物羣落。

科學探究目標

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應用分析推理思維,對生態失衡以及沙塵暴的成因進行分析。

難點:合理地分析與推理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鷹、兔、草平衡關係的小視頻,一盆裝有沙土的盒子,作業本的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回顧:生態瓶中,小魚的數量、水量、水草的量其中一個發生變化,會有什麼影響呢?

2.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我們把自然界裏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羣落。

提問:如果生物羣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壞,可能會發生什麼呢?

(預設:被吃生物或吃它的生物也會受到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揭題:維護生態平衡(板書)。

二、研討:草原生態系統中鷹、兔、草的數量變化(預設15分鐘)

1.如果我們到草原上去,會發現那裏的生物羣落有哪些生物?

(預設:可能有人類放牧的牛羊,肉食性的獵隼、狐狸和狼,雜食性的鼠,蝗蟲、蚱蜢等昆蟲,我們喜愛的百靈鳥,還生長着中草藥甘草,遠銷國外的名貴特產髮菜……)

2.以老鷹、兔子和兔子喜歡吃的草為例。讓我們畫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鏈吧。

3.小視頻:介紹生態平衡情況下的鷹、兔、草的平衡狀態。 然而,……,鷹、兔、草其中的一種數量減少了!

提問:你認為鷹、兔、草哪一種數量最先減少,會發生什麼現象? (預設:生態失去平衡1.鷹減少,會發生兔子天敵變少而數量增多,草減少。

2.兔減少,鷹難以捕食到充足的食物而飛到其他區域或餓死,草增多,草會瘋長,植被不合理,可能引發草原火災……。

3.草變少,兔子缺少食物有部分被餓死,鷹也因食物不足而飛走甚至餓死。

4.學生預想出短期內變化,並且説出長期後的新的生態平衡。)

提問: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員,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草的減少。

[活動一] :討論人類的哪些行為造成鷹、兔、草的減少 小組討論,並在圖中表示出來。

小組彙報可能造成草原上鷹、兔、草減少的行為。

4.深入分析推理。人類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那麼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可能會對環境和人類造成什麼影響呢?

(預設:過度放牧,導致植物的減少,氧氣變少,土壤沙漠化)

三、推理:是什麼引發了沙塵暴(預設15分鐘)

沙塵暴為污染環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近年來,發生在我國北方的次數越來越多,其他地區也有發生,我們南方比較少見。

1.提問:哪位同學來説説你對沙塵暴的認識?

(預設:風把地表面的沙子吹起來;有很多沙子被大風吹起來很高;學生對着裝有沙土的盒子吹)

2.閲讀資料,分析引發沙塵暴的原因。

[活動二] :結合北方草原生態系統部分生物的現狀,進行討論分析。PPT圖文資料:北方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常見生物。

①百靈鳥。一隻百靈鳥一年可以吃掉4萬隻蝗蟲,然而每年約10萬隻被捕殺和毒殺,成為觀賞鳥和餐桌上的美食。

②獵隼。主要以中小型鳥類、野兔、鼠類等動物為食。在某些國家馴養隼類是一種時尚,財富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國內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獵隼從事走私活動,給該物種造成了較大危脅。目前我國規定獵隼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③髮菜。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帶,有農民以採挖髮菜賣錢謀生,由於多年過量採挖髮菜,導致大片草場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學生彙報交流。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課件 篇7

教學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公轉的週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3、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做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並認真觀察,收集證據,進行記錄。

4、體會到科學家獲得證據的過程中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為科學家提供更為有力的證據。

教學重點:

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週期為一年。

教學難點:

認識恆星的周年視差。

教學準備:

記錄表,兩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紙條,一個紅圓片(太陽),兩個藍色圓片(星星)。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在自轉的同時是不是還圍繞太陽公轉呢?

2、思考:怎樣知道地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

3、小結:地球的確是在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週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證據:

1、思考:在人們不能到天空中觀察地球的運動時,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公轉的呢?

2、提問:(在黑板上畫一地球運行軌道圖,在軌道外畫兩顆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轉,在公轉的軌道上觀察星星,會看到什麼現象?

3、模擬實驗。

(1)談話: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麼,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着地球的運動而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2)模擬實驗

①講解: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放一個紅色小圓片,代表太陽;找兩個竹竿,上面分別貼上一個藍色圓片,分別代表星星,其中一顆星星離地球近,一顆星星離地球遠;在遠處的星星頂竿上掛一木尺,每隔10釐米貼一個記號;然後找一位同學代表地球,背對着圓圈做圓周運動(公轉),在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兩顆星的位置,並做好記錄

②學生到操場模擬實驗。

③把兩根竹竿放的更遠一些,再次觀察兩顆星的位置變化,並做好記錄。

4、交流彙報:

(1)當地球公轉運動時,星星怎麼運動?

(2)當地球運動到A、B兩點時,星星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3)當星星離我們更遠時,位置又有什麼變化?

(4)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能發現什麼?

5、認識恆星的周年視差

(1)閲讀P85頁資料,思考:為什麼人們長期未能發現恆星的周年視差?

(2)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為什麼能發現恆星周年視差?

(3)恆星周年視差為什麼能證明地球在公轉?

三、整理歸納:

1、關於晝夜現象的解釋,我們保留哪一種?為什麼?

2、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3、小結: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一年為一個週期;在公轉的同時還圍繞地軸自轉,24小時為一個週期;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時傾斜不變的。

板書設計:

地球在公轉嗎

公轉週期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