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魯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

魯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1W 次

 教學目標:

魯教版九下《大道之行也》教案

1、掌握相關文言文字詞,翻譯並背誦課文

2、熟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層次和脈絡。

3、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特徵及意義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層次,熟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大同”的社會特徵及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 討論 合作 探究

  教學時數: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同學們背誦描寫桃花源環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那麼究竟《禮記》中的理想社會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作品介紹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聖編纂。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補充四書五經的知識)

  三、朗讀全文 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將不懂的字詞劃出來)

2、聽課文錄音,聽準字音

  四、正音 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全文

1、 結合投影讀字音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

矜寡孤獨( ) 男有分( )

貨惡其棄於地也( )

2、解釋重點字詞(投影)

3、請一位同學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後小組討論,並對其解釋作出分析評價。

4、參考譯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有及時婚配。對於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奸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家家户户)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五、整體把握,理清課文線索

1、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説説你的看法?

2. 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説明“大同”社會的特徵的?(結合文中的語句,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滿足生存的需要)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説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羣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滿足發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滿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就是説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佔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説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只要達到了上面三個方面的要求,大同社會就不遠了

  六、深入探討

1、如何評價孔子所描繪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只是作者的一個美好的理想,是一個虛構的圖景,儘管不能實現,但從這個圖景中,我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對改造現實社會的一種追求。還有對理想的執着。

 七、遷移學習

1、 為實現“大同”社會,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孫中山作為例子。

2、請同學們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話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國。

 八、課堂小結

1.“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在現代社會中激勵着我們不斷探索。

  九、再讀,複習並背誦全文

  十、板書

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

第二層(第二至三句話) “大同”社會的特徵: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教學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篇幅短小的古文,文字不多而內容卻十分豐富。它包含了儒家“大同”社會的構想。對於這篇古文,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初中生正處在一個打基礎的階段,接觸古文的機會是比較少的。指導老師告訴我,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主要是在於讓學生理解、積累文言字詞,讀懂文意。所以在備課時,我有意識地向這些方面靠攏。在教學重難點中更加突現出來。在整個課堂上,學生是積極配合的。然而在處理課堂管理方面做得還有待提高。總覺得自己的教學課堂是按部就班走的,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的,學生還僅僅是一個參與者,還沒成為課堂的主人。我想這些跟我的教學經驗有很大的聯繫。我相信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我會積極地向這些方面靠攏,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當好引導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