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語文中的修辭手法和各語句之間的關係

語文中的修辭手法和各語句之間的關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修辭手法介紹
比喻
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即用某一個事物或情境來比另一個事物或情境。這種打比方的修辭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運用它可以把陌生的東西變爲熟悉的東西,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比喻一般包括三個部分:本體(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體(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詞(標明比喻關係的詞)。比喻按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來看,其基本類型有三種:明喻、暗喻、借喻。除此三種基本類型之外,根據比喻的三個部分的結合情況,其變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縮喻、擴喻、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九種。
反問
從反面提問,答案就在問題中,這種運用疑問的語氣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強烈感情的修辭手法叫做反問。反問也叫激問、反詰、詰問。
運用反問,可以起到加強語氣和發人深思的作用。
例如:
①毆而且拉,而且搬,是有劉百昭的先例的,何以這一回獨獨"不好意思"?(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誇張
爲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徵,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誇大或縮小,作藝術上的渲染,這種修辭手法叫做誇張。
誇張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誇張可分爲兩類、三種形式,即"普通"類和"超前"類,普通類又可分爲誇大和縮小兩種形式。
1.誇大
2.縮小
3.超前
排比
用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一連串詞語,把相似或相關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排比。運用排比,能加強語氣。排比用於敘事,語意暢達,層次清楚;用於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於說理,條理分明,適合詳盡的論述。
例如:
①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朱自清《春》)
③我常常想:人們爲什麼在一年四季中,特意選擇秋天來結婚呢?春天,正是播種的時候,太忙了;夏天,烈日當空,太熱了;冬天,縮手縮腳,太冷了。只有冷熱相間的秋天最理想。(譚士珍秋歌》)
④天亮了。經過了短暫的混亂之後,人們又已韉悶淥?,各就其位。各人說各人的閒話,各人鷗魅說念??,各人嗑着各人的瓜子,各人抽着說難?。(王蒙《春之聲》)
⑤敬愛的周總理,我從錘和鐮刀的閃光中,
看見了你;
我從邊防戰士警惕的目光中,
看見了你;
我從奔騰不息的濤聲中,看見了你;
我從每扇窗口的晨曦中,
看見了你。
(李瑛《一月的哀思》)
⑥何等動人的一頁又一頁篇章!這些是人類思慕?。這些是空谷幽蘭、高寒杜鵑、老林中的
?、冰山上的雪蓮、絕頂上的靈芝、抽象思維的?。這些數學的公式也是一種世界語言。(徐遲《歌德巴赫猜想》)
排比與對偶的區別是:排比由三項或三項以上構成,而對偶僅限於上下兩句;排比不拘泥於字數,而對偶要求字數相等;排比的各項以出現同形詞語爲常規,而對偶的上下兩句忌用同形詞語;排比只表達同相近或相關的意思,而對偶卻表達相似、相關、相反的意思;排比側重於加強語勢,把話一連串的說出來,收到節奏和諧、情緒激昂、語氣磅礴的修辭效果,而對偶能收到整齊美觀、琅琅上口、悅耳動聽、便於記憶的修辭效果。
擬人
把人以外的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這就叫擬人。
運用擬人,不僅可以使描寫的事物生動形象,而且能鮮明地表現作者對所描寫的事物的感情。
擬人手法又可分爲三種情況。
【甲】
把非生物擬人化。例如:
①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高爾基《海燕》)
②每條嶺都是那麼的溫柔,雖然下自山腳,上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林木,可是誰也不孤峯突起,盛氣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錄音機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聲,不唱了。(王蒙《春之聲》)
④街上非常熱鬧。電車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氣氣地響着鈴鐺棗一點也不性急,好像在說:"借光。呃,借光。"
(張雲翼《給孩子們·去看電影》)
⑤這時,春風送來沁鼻的花香,滿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歡笑,彷彿對張老師那美好的想法給予肯定和鼓勵……(劉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紙從屋角的兩隻麻袋中探頭探腦地露出臉來……(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這些例句中,把"波浪"、"嶺"、"錄音機"、"電車"、"星星"、"稿紙"等非生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們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感情。
【乙】
把有生物擬人化。例如:
①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兒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魯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②鳥兒將巢安放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戀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氣裏。(老舍《月牙兒》)
④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
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
向日葵搖頭微笑着,
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
用蒼綠的葉子撫摸着快熟的莊稼;
密集的蘆葦,
細心地護衛着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
(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
⑤風雨能摧殘櫻花,但是衝風冒雨,櫻花不是也能舒開笑臉麼?(楊朔《櫻花雨》)
⑥連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聲》)
上面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鳥兒"、"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蘆葦"、"櫻花"、"小草"等有生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們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感情。
【丙】
把抽象概念擬人化。例如:
你終於在舊中國的母體裏,
生長,壯大,成熟,
你這個東方的巨人終於誕生了。
(何其芳《我們最偉大的節日》)
④祖國大搞四個現代化,
科學技術興奮地趕來參加,
你的領隊是數、理、化,
理、工、農、醫都是你的戰友和部下。
(高士其《讓科學技術爲祖國貢獻才華》)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給太陽曬化了,窗外的積雪還是厚厚地蓋在地上,對面的屋頂也是白皚皚的。冬天全沒有離開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長久賴下去似的。(艾鞠《屋裏的春天》)
⑥正義被綁着示衆,
真理被蒙上眼睛,
連元帥也被陷害,
總理也死而含冤。
(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這些例句,把"資本"、"教條主義"、"新中國"、"科學技術"、"數理化"、"理工
農醫"、"冬天"、"正義"、"真理"等抽象概念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們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感情。
省略
憑藉一定的語言環境,省掉一部分句子成分,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省略。
運用省略修辭手法,目的主要是爲了語言的簡潔、明快。
省略可以分爲多種類型。
諷喻
在說話或寫文章時,有的道理不便於直說或明說,或者不容易說得明白、動聽,就用說故事的方法來說明道理,這種修辭方法就叫諷喻。
運用諷喻手法,通過說故事的方式來說明一個道理,以達到啓發、教育或者諷刺、譴責的目的。
諷喻又分爲兩種形式。
1.引述
2.編寫
設問
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確定答案,這種修辭方式叫做設問。
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啓發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如:
①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魯迅《生命的路》)
②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③啊,是誰,這麼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誰,這麼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峻青《鄉音》)

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問一答;例③是二問一答;例④是連接三個一問一答;例⑤和例⑥是二問不答;例⑦是四問不答。前面四個例句中,先故意設問,然後再自己回答,是爲了提醒讀者的注意,引起讀者深入思考;後面三個例句中,問而不答,目的是讓讀者去聯想,去回味。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在運用時首先要求我們對問題清晰明確的認識,心中有數,然後才能做到善問善答;還要立足全局,當問則問,不當問則止,這樣才能使行文不呆板、有波瀾。

語文中的修辭手法和各語句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