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誰知道中國漢字的歷史?

誰知道中國漢字的歷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漢字起源

誰知道中國漢字的歷史?

詳細內容見:漢字起源史。

殷墟甲骨文是較爲成熟的漢字文字系統,此前有漫長的歷史。

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爲只是刻符,有的認爲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爲“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自張居中和李學勤教授等合作撰寫的《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 ,China 》一文在英國Antiquity雜誌發表之後,引起國內外一些媒體的關注,國外感興趣的學者在《科學》網站還進行了討論。 蔡運章、張居中《中華文明的絢麗曙光——論舞陽賈湖發現的卦象文字》分析[1] :賈湖21個刻符裏,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裏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朱琚元 (彝 )副研究員與曲木約直 (彝 )副研究員 ,曾親自到鄭州與舞陽考察,逐一對應釋讀,認定它們是路南古彝文[2] ,認爲古彝文保留了原始漢字的系統,認爲彝族是中原戰爭裏古華夏族外遷的一支人羣的獨立發展。

雙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雙墩遺址,發現630多刻劃符號,豐富多樣,就同期國內外文化遺存來說,都十分罕見,驚人。符號種類之多、內容之豐富是同時期其他遺址所無法比擬的。雙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爲表意、戳記、計數三大類。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來自國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聚集蚌埠,就“蚌埠雙墩遺址刻劃符號暨早期文明起源”展開研討。衆多與會專家一致認爲,雙墩刻符反映了早期雙墩先民的生活形態,已經具備了原始文字的性質,是漢字源頭之一[3] 。

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鉢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爲“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青墩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5000年前,有數字刻符。

莊橋墳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莊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連字成句了。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峯、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爲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並認定刻畫工具爲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文字,其中的一個字爲“文”,另外一個字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朱書文字比甲骨文還早了1500年[4]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這樣評價:“陶寺文化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襄汾縣所靠近的東南方翼城縣就是傳說的陶唐氏唐堯的後代的封國唐。

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5] 。

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爲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爲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漢字特點

漢字源於圖畫,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成。其似畫非畫,似字非字,我們稱爲圖畫文字。圖畫文字經過了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以至於現代的電腦字體。圖畫文字已成爲筆劃省簡、具規模的漢字了。

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有着獨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漢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廣的文字。一種文字通行面的廣狹,是要由它通行地區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數的多少來共同決定的,我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億多,而其中使用漢語的又佔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距今4100多年。而我們的漢字呢,從當今的考古資料可以看出,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漢字的壽命是最長的,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它。

漢字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是獨立創造,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字。對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它們大都是依傍着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而漢字則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跟埃及文走着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終變成了拼音字母,而發展成爲一種拼音文字。漢字卻以象形文字爲基礎,用一種獨創的方法把音形義結合起來,成爲一種豐富多彩的文字體系。

由於漢字的通行面特別廣,歷史特別長,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產靠它保存下來的也特別多。包括哲學的、科學的、歷史的、文學的,代表着我們民族文化的全部結晶。通過漢字我們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狀況,聽到兩千多年前的百家爭鳴。總之,漢字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有着莫大的貢獻。同時,漢字是唯一可以成爲藝術品的文字。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而來的,成爲一種線條文字,而線條結構是可以表現一種構圖美的。所以,漢字除了可以記錄漢語以外,還可以成爲一種高級的藝術品。歷代都出過以書法名家的人,如漢代蔡邕的八分書,晉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張旭的狂草。在我國曆史上,書法與繪畫齊名,不分軒輊。其他民族的文字雖也講究書法的工拙,卻沒有哪個民族把書法列爲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