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素材作文-北國深冬不吹雁

素材作文-北國深冬不吹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一)

素材作文-北國深冬不吹雁

北風吹雁雪紛紛”。表面上看去,這句詩確與事實相悖。雁,候鳥也,按北方季節,秋去春歸。這句詩描寫的分明是北風凜冽,大雪紛飛的北國冬景,雁早已南去,何能吹雁?

有人說,這是詩人的偶然發現,有可能。否!因爲“吹雁”它本身就違背了雁的生活規律。文學藝術來源於社會生活,存在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文學藝術作爲一種觀念形態,它的源泉怎麼能夠脫離社會生活呢?魯迅說:“天才的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長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的二三尺而已。”所以說高適不會平白無故地唱出“北風吹雁”,顯然此種善意的原諒般的解釋是不能立足的。

同樣,有人說這是“詩人的千慮一失”,也不成立。因爲詩人與董大離別之時心情惆悵,對當時的環境感觸至深,首句“千里黃雲白日曛”便是明證,絕不會張冠李戴,憑空讓雁飛出來。

以上兩種解釋是一般人的。他們出於對詩人的敬仰,原諒他的“過失”,卻誤解了他的詩意。

(二)

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選出了高適的這首詩。對“北風吹雁雪紛紛”一句,課本末注,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參”解作:描寫了“北風吹雁,大雪紛飛的氛圍。”這種觀點無形中明確肯定,北風吹雁,雁在北風來臨之際未曾南飛,而是甘願受此一番苦,賣掉一條命。殊不知,任何生物都有適應環境的機能,因爲“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顯然,雁不會留在北方的寒冬吹北風,而要回到它南方的“安樂窩”。

8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唐詩鑑賞辭典〉,對此作了這樣的解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是北風狂吹,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雖然這種解釋明顯與事實相勃,但因爲它是最新研究成果,又最有權威性,因而接受這種解釋的人很多,從而它造成的錯誤影響也就最大。

但是這兩種最有權威性的解釋皆與事實相悖,細心的有責任感的讀者,一定會對此提出異議。

(三)

山西師大語文報社的週刊〈語文報〉,1986年6月2日刊物〈即總第299號〉第四段“課文輔導”欄中登載的黃書銘同志對此有解釋。

古有“雁行行”之說,用鴻雁飛時整齊的行列,諧指兄弟。高適與董大是情同手足的知已。知已分別時心情的惆悵和悲酸,再加上大野茫茫,朔風刺骨,雪花狂飛的淒涼環境,詩人就很自然地想起了這“雁行行”之說,於是借“雁”喻人,吟出了這“北風吹雁雪紛紛”情深而別緻的佳號。

黃書銘同志解釋此句說:“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在這冰於雪地裏,我們這對‘雁行’兄弟就要分別了。”他說這句詩既是實寫,又蘊藉當時的世態炎諒,自己鬱郁不得志的處境,還扣合了詩題的“別”字,提起下文,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筆。

可是黃這種見解未免太牽強,雖然比較合情理,但還是難以打消人們心中的疑慮:

第一,是否有充足證據證明,唐代或唐以前已有“雁行”之說?現在我們對“雁行”一說毫無懷疑,但對幾千前的事就不得不認真判斷了,不能說當時有“雁行”一說,正如不能講唐代有今天的原子彈。

第二,“雁”這種鳥兒,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是好是壞,不可定論。如雁被當成厭物,我想高適絕不會把自己好友董大比成人們心裏討厭的東西,正如當今人們不願說自己是魔鬼一樣。

第三,最大的疑問,詩人當時是否意識到“雁行”,是不是黃書銘同志以自己的淵博的感情去理解詩句?

說點題外話,即使如黃所說,那麼這種深奧的典故,爲一般讀者所難達到,不易爲別人接受。

(四)

石家莊市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兒童讀物,叫《幼讀古詩一百首》,丁新彥同志選錄並註釋了這一首《別董大》,他對“北風吹雁雪紛紛”一句解釋說:

“寒冷的北風,剛剛送走了大雁,現在又送來了鵝毛大雪。”

這種解釋,既合乎自然規律,也合乎情理,合詩人的意味,合人們的口味。

既然詩人可把“烏雲遮日,天昏地暗”的景象說成“千里黃雲白日薰”,那麼他身處北國深冬“雪紛紛”的環境,想到自己與摯友離別,一定要自然想到“大雁南飛”。在寒風來臨之前,雁要南飛,形象一點,北風送走大雁。如果說“北風送雁雪紛紛”,未免把寒風描寫得太富於人情味、溫和,與後面的肅殺場面“雪紛紛”不相容,這是其一;其二,“吹”字更切實際,風由空氣流動而成,人們常說“吹風”或“風吹”。因而,“吹雁”就更爲合理。

再說,“雁南飛”是作者很自然容易想到的。在他之前已有古詩《孔雀東南飛》。

所以,我認爲丁新彥的說法,從實際出發,從常識起步,更爲正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