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素材積累作文錦集6篇

素材積累作文錦集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素材積累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素材積累作文錦集6篇

素材積累作文 篇1

摘 要: 進入高級中學學習的學生,雖然經過了多年作文寫作的學習和練習,但就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很多學生的作文還存在很大問題,語句不通順,文不達意,內容空洞,在閱讀過程中令人感到乏味,這樣的寫作水平,究其根本還是學生寫作素材的匱乏。所以在高中作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教授給學生積累素材的方法,並且要學會對素材的整合使用。本文主要提出幾點積累與整合素材的方法,希望對高中作文教學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 高中作文 作文素材 積累 整合

現如今,高中生只要提到作文,就會聞虎色變,心理上的這種恐懼往往表現在寫作過程中無從下手。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寫作素材不僅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這樣在豐富的素材資源的匯聚中,學生才能做到臨危不亂,淡定自若。高中作文素材的積累和整合有很多種途徑和方法,本文主要介紹以下三種方法。

  一、博覽羣書,培養廣泛閱讀興趣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博覽羣書,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儘量多看書,少做題,給學生提供有意義的書籍,等等。古語曾鼓勵學生多讀書,例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是積累素材最主要也是最見效的方法。這就給高中語文教師一個啓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利用充分的課餘時間閱讀幾本好書,在閱讀過程中積累作文的寫作素材。在閱讀過程中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在開始階段教學要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與課文緊密相關的散文,學習散文中細緻的觀察,感受其中的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以及體會修辭手法的使用,等等。在閱讀過程中對一系列優美的句子可以進行摘錄,隨時翻閱。

接着,教師要從高中課文標準出發,關於規定的經典作品要讓學生進行閱讀,例如,我國的四大名著,在課本中選入的僅僅是其中一小節,課後可以進行全書仔細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閱讀任務要進行硬性規定,同時要配合教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在一段時間內學生是否完成了閱讀任務,要進行監督評價,從而促進學生閱讀進展。關於優秀的作品,教師可以將閱讀的任務放在假期進行,並要求學生做好閱讀筆記,帶着任務學習,讀完後還要有自己的觀後感和體驗。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視野,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的作文有所起色。

最後,要把握的關鍵點就是優美片段的背誦記憶,作文素材的積累不僅是寫在紙上那麼簡單,關鍵要掌握素材積累的質量,假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是對故事情節有了大致瞭解,而沒有記住其中任何詞彙、句子,那麼這樣的閱讀是沒有效果的,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是天方夜譚。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素材進行適當背誦練習,尤其是古詩文及名言警句。如果學生對名家名篇能夠熟練掌握,那麼高中作文的寫作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歸納整理,鼓勵學生學以致用

在語文考試過程中,學生思考的時間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沒有更多時間篩選素材,關鍵是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對素材進行全方位選擇利用,這就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對作文素材的歸納整理。學生腦中的素材七零八落,混亂不堪,但語文考試過程又要求學生做到有理有據,簡潔清晰。在素材整理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題材角度進行素材整理,例如,將道德修養的素材與待人處事的素材相分離,可以將情感類的領悟放在一起掌握。其次,要掌握與典型人物有關的作文素材,例如,李白是學生很熟悉的詩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至今,表現李白各種心路歷程的句子就要進行學習掌握。又如,我們很喜歡的寫詞巨匠蘇軾,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就要整理哪些作品是表現他瀟灑的性格特點,又有什麼樣的句子能體現他的超凡脫俗等。這些學生能夠仔細記憶,謹慎使用,一定能爲作文添光加彩,激發閱讀者的興趣。

  三、迴歸教材,領悟教材內容

學生通過上面的方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作文素材,這時候就要把眼光迴歸到教材,迴歸到實際生活中,在積累更多素材後,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學會往往不清楚如何利用。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中外的很多優秀人物和經典案例,我們要對其進行深度挖掘和系統整理,要明白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生活中處處都是寫作題材。只要學生能夠在寫作中不急不慌,臨危不懼,合理選用平時積累的素材,在考場中一定能寫出有深度有內容的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發現美的眼睛,例如,小到廣告用語及精彩的店名等。只有迴歸教材、迴歸生活,才能在作文中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結語

作文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要想寫作完美的作文,作文素材的積累和整合非常關鍵,也只有形成豐富系統的作文素材庫,才能爲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素材積累作文 篇2

天氣與心情

今天天氣很不好

烏雲滿天雨點飄

我想上網玩電腦

爸爸媽媽卻不讓

滿臉淚水往下掉

做完作業去睡覺

今天過得真無聊

最後的眼淚,最後的紀念

昨天是什麼日子啊,不是網絡情人節嗎?不是表白的好日子嗎?爲什麼要讓我傷心地掉淚呢。

以前聽別人說起過你的事,我還不太相信,以爲那可能只是個誤會,可是當我親眼看到你們幸福的言語時,當我看到那個女生甜蜜地計算你們的紀念日的時候,我的心好痛,原來真的會心痛啊,我真的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是一種心痛,而不是僅僅是腦海中的一種悲傷。眼淚總是會在這個時間自覺地落下…我在想,我爲什麼要哭泣,我不是告訴過我自己,我早已經不再喜歡你了嗎。爲此,我不是還時時地浮現出一種罪惡感嗎?我不是一直覺得是我自己耽誤了你?呵呵~~~戲劇性的一幕就這樣出現,哼,原本覺得罪惡的人發現自己的感情被欺騙,原來我從一開始就成了你的“情人”,我就是那個可惡的“第三者”,只不過是不知情的“第三者”而已。或許,我只是個替補罷了。

如果說,你一直只是把我當做小妹妹或者朋友,爲什麼要告訴我你曾經喜歡我,爲什麼要逼我說出“我也喜歡過你”,害得我激動地忘記那個“喜歡”加了一個“曾經”,還要給我那麼多的“如果”,只是那些“如果”都加上一個前提條件——時間可以迴轉到過去。還記得那首歌,還記得那些安慰的電話,記得那一次次的聊天……那些讓從來沒有承受過愛的洗禮的石喜鳳是多麼的欣喜不已,懷着那深深的幸福在夢中見到你。

也許,對你來說,這算是一種是施捨吧,施捨給一個等愛的傻子。的確,我就是個傻子,數次問你有沒有女朋友,你只是迴避而已,我早就應該猜到在這種閃躲背後一定含有隱情。可惜,當時的自己已經被幸福衝昏了頭腦。如果,我知道這只是一種施捨,我寧可忍受着長久的寂寞和孤獨,也不願意接受這殘忍的施捨,我不是一個祈求愛憐的弱女子。我是一個等待平等的愛的人,我與你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哈哈…或許,我應該感謝你,感謝你給我的這些幸福,但是這種幸福的突然離去,沒有任何的藉口,也沒有一丁點兒理由,讓我多了多少的憂愁。我都記不得了,多少日記是爲了思念,多少的感嘆是因爲你。記得以前,我不太習慣看電視劇中那糾葛的愛情,到最後卻發現自己深深陷入這感情的漩渦之中。好傻……

別人說,我可以罵你,但是我不想罵你。不是因爲我絕對的善良和大度,也不是因爲你沒錯,而是我覺得我罵了你,就是在糟踐自己的眼光。我一直以爲你就是那個火星男,其實是我離你太遠了,我把你看偏了。謝謝你,你告訴我,這個世界上暗戀必須走近才能看清,不要盲目地因爲你的才華爲暗暗地喜歡你。

我也不想把這些告訴你的女朋友,因爲我覺得她是如當初的我一樣的善良可愛,她是那麼的愛你。不想這個世界上再有一個人對愛情失望,不想再有一個人傷心地哭泣。希望你們可以幸福,因爲這是我對自己制定的原則,如果得不到就讓他幸福吧。之所以會傷心,之所以會厭惡你,也只是你的欺騙而已。我把我許多美好的感情都寄託在你身上,那些情感是我原本要給我的初戀的,但是你把它們摔得粉碎,幸好那些也只是一部分愛戀而已,沒有得到你承諾的我,保留了很多情感。這讓我覺得心痛,不過還好,這畢竟讓我學會了成長。每個生命階段都應該呈現出不同的生命特徵,我應該成長了,慢慢地消磨掉自己的童稚,應該是成長的代價吧。

這個時候想起了那句--“若愛,請深愛;若棄,請徹底。”我發現這句話是多麼的真實。我很慶幸,當時你對我的放手,不然我會掉更多的眼淚。希望我以後生活最好不要再有曖昧,玩不起。與其受傷害,不如忍受這長久的孤獨,一個人也還瀟灑。走了一圈,發現我想回到原來的起點:鄙視那些扭捏的愛情。

接下來的日子,我或許會徹底忘掉對你的喜歡,你再也不會進入我的夢鄉。我要把我所有的感情傾注在我的真命天子身上,雖然我不知道他在哪裏,但是我相信只有一個人願意等,另一個人纔會出現,我會爲他忍受一切孤獨和傷心,因爲我是他的唯一而不是替補。你以後在我的生命裏只是個過客,沒有在一起只能說明我們沒緣分,沒緣分也就沒什麼遺憾了,我再也不會因爲你而傷心。

————以此篇來紀念我的第一次“失戀”,如果稱得上是“戀”的話,也只是場過去的暗戀。放心我的初戀永遠不會是你,因爲你的喜歡 是加了“曾經”的。

素材積累作文 篇3

囊螢映雪

解釋: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家境貧窮,勤學苦讀。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後形容刻苦攻讀。比喻人勤學好問。

成語故事:

晉孫康家貧,冬夜映雪光讀書;晉車胤家貧,夏夜練囊盛螢,借螢火蟲的微光讀書。事見《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晉書·車胤傳》後以“映雪囊螢”形容夜以繼日,苦學不倦。查看百科

出處: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雖無汗馬眠霜苦,曾受囊螢映雪勞。”

素材積累作文 篇4

作文素材積累:孔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爲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鹹注:“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爲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爲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註》)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譁”的記載。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羣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論語集註》)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註》)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爲:“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並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註》:“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閒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爲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註》:“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爲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爲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註》:“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註》:“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爲《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爲,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註》:“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爲“君子”。文與質的關係,亦即禮與仁的關係。於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蕩蕩,廣遠之稱。慼慼,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爲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慼慼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爲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註》)《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樑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註》)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爲?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鑑·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爲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爲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爲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爲,民富在於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爲:“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爲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註》)《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爲:爲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爲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註》:“見小者之爲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爲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爲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爲非,難爲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註》)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爲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爲: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爲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註》)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鹹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爲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註》:“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註》:“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爲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爲;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註》)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爲與願意不合。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當仁”有兩解:一爲面臨仁德;一爲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仁,以仁爲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爲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爲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註》)“師”字一般訓解爲“師長”。近人錢穆訓爲“衆人”。

道不同,不相爲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爲謀,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爲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爲“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於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於相謀矣。”一爲“道指術業,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爲謀也。”(《論語新解》)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爲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爲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註》)《荀子·子道》所記可爲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注:“三軍雖衆,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註》)《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後乃可爲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爲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爲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於口,縱聞善言,亦不爲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素材積累作文 篇5

杜甫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陸游語“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他倆的弦外之音就是朱熹在《觀書有感二首》中所道由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的真義。

筆者建議同學們可以從中外名著的閱讀、報刊雜誌的剪貼、人羣交談的收集、影視欣賞的採擷、新聞信息的聆聽、專題報告的吮吸、哲理散文的札記等諸多方法 中,去廣泛積累儲存,使自己在音樂、舞蹈、繪畫、戲劇、建築、書法、篆刻、科技、財經、文體的大文化、大文學、大藝術中快速昇華,提高個人觀察社會、感悟 人生、闡發理念的能力。

對音樂素材的人文積澱

欣賞音樂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在緊張學習的空閒時間裏,細心聆聽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弗朗茲·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美妙音樂,閱讀有關他們的人物傳記及樂曲介紹,加以充實自己。

對口頭表述進行訓練

前蘇聯阿·托爾斯泰在他的《論戲劇創作·劇本》中有這樣一句精彩的話:“讓你珍惜語言,讓每一個字都像利箭一樣,一直射到觀衆的心坎上!”筆者理解爲:每個人要學會說話,並且要說出精彩的話。

當今社會對“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不會說或說不好”的人,應該是“學能的畸型兒、人才的偏頗者”。因此,希望同學們要抓緊不到一年的時間,在 課內外、校內外、家內外、社內外主動積極、想方設法地開口說話,讓自己在問題的探究、羣體的辯論、活動的演講、課間的談說、師生的對話、雙親的交流、外人 的接觸上都能展示出言之有物、物之有情、情之有理的個人口才,讓大家慢慢對你的口頭表述感到口服、心服、佩服、敬服。比如在語文課前的“演講”活動中,自 己要充分把握這一表現機遇,從素材、立論、語言、感情、評說、典例、層次等方面做好切實準備,把個人的演講作爲一次口頭作文訓練的最佳途徑,作爲邏輯思維 嚴格外顯的重要形式之一。倘若在任何場合的說話,都能採取類似“演講”活動這樣的態度的話,這對轉化爲文字的精彩撰寫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人有云:“爲文章”要“陶冶萬物”,“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其言之意蘊是希望我們撰文要“去陳言”,務必創新。

同學們在高三語文學習階段,應更加註重動手動筆,要經常運用簡潔明快的點評、闡述、補敘、概括、解說、描繪、賞析等技巧手段,對生活中的事、人、物、 景、狀、情、理加以有序有意的記敘、說明、議論、描述、抒情。當然,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中,不論是遣字造句,還是表情達意,均該堅持求質不求量、求好不求 快、求精不求粗、求深不求淺、求新不求俗的原則。比如例舉對李白《贈汪倫》七絕詩的賞析表達,應該細細品味詩情真感、文字內意,力求寫出精煉雅緻的鑑賞簡 評。筆者試塗拙文如下:《贈汪倫》這首“離別詩”,有二大藝術特色:其一,將真摯情誼化無形爲有形,寓意深厚濃烈;其二,巧妙設置送別場景,並只聞其聲不 見其人,更顯熾熱眷戀!寫好之後,反覆默讀,反覆思索,反覆修改。只要認真切實地好好寫作,一定能讓自己在文字表達的功力上有所提升!

文言虛詞而的用法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爲“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爲“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爲“就”“接着”,或不譯。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爲“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爲“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爲“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高中語文學法:高考語文三板塊不能厚此薄彼一

爲大家提供“高中語文學法:高考語文三板塊不能厚此薄彼一”一文,供大家參考使用:

高中語文學法:高考語文三板塊不能厚此薄彼一

二期課改《課程標準》規定高中生的課程學習分作“三板塊”,即基礎型學習、拓展型學習和研究型學習。高中教材編寫、教學以及高考命題均以《課程標準》爲依據。對於高中語文學習,理所當然應關注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這“三板塊”的課程學習。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操作過程中,尤其是高三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老師和同學可能較多關注的是基礎型學習,而對另兩個板塊的學習關注不夠。

積極參加拓展課程

實際上,近幾年來的高考語文命題,都在關注“三板塊”的學習。

先拿拓展課學習來說,拓展課分作限定性拓展和自主性拓展兩種。上海語文拓展型教材,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有三本:《古代詩文閱讀與鑑賞》、《現代文學作品閱讀與鑑賞》、《基礎寫作實踐》,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不同年級開設這三門拓展課;另外,就是各學校可以開出各種類型的拓展課,供學生自主選修。這將對豐富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能力,有着基礎型學習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對這一板塊學習的考查,近年來的高考語文命題,都或隱或顯有了一定體現。20xx年春季高考現代文第一個語段,選擇的是一篇關於振興京劇的演講。京劇是我們的國粹,代表着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京劇進課堂的呼聲很高,有的學校可能京劇進入了課堂,有的學校可能京劇並沒有進入課堂。這年春考所出的第一道題,京劇的行當除了梅蘭芳所擅演的角之外,還有生、淨和。這兩個空,如果同學們參加過京劇欣賞拓展課學習,對京劇有一定了解的話,很容易填出來,即旦和醜;否則,這可能就是某些同學知識的盲點。這就是具體的暗示,暗示同學們要關注拓展課的學習。

以上就是“高中語文學法:高考語文三板塊不能厚此薄彼一”的所有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預習提示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3月17日,馬克思的葬儀在倫敦海格特公墓舉行,恩格斯在葬禮上發表了這篇著名演說。

演說開頭簡要敘述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馬克思的逝世給全世界無產階級造成的巨大損失。然後轉入文章主體,具體論述了馬克思在科學理論上的偉大發現,特別是關於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特殊運動規律的發現,嚴謹深刻地闡明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作者還用生動的文筆敘述了馬克思從事的革命實踐活動,展現了馬克思光輝的一生,讚揚了他爲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對馬克思一生所創造和追求的共產主義事業進行了美好展望 高三。文章全文敘述、議論和抒情等多種手法有機結合,抒發了作者對馬克思無限崇敬、對馬克思逝世無比悲痛的心情。

這篇課文篇幅雖短,但難度很大,不僅涉及馬克思主義的許多基本觀點,內容艱辛,而且多是長句,結構複雜,學習時宜採用下面方法:

(1)課內課外結合。課外蒐集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歷史貢獻的資料,藉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內涵,把握文章主旨。

(2)突破文中難點。特別是第3段的長句,應運用各種方法,包括句法分析的方法進行重點突破,藉以提高對結構複雜的語句的理解能力。

簡簡單單得高分:高考文言文翻譯口訣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爲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爲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蒐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繫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繫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爲我,"爾""汝"爲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

“簡明”是“簡要”、“明晰”,使對方能夠明白無誤地理解,不會產生歧義。此點可以落實在病句中考,也常和壓縮語段、語法的綜合修改、修辭、連貫等一起考。

“連貫”考查的是書面表達中句與句之間的組合與銜接問題,保持語言連貫,需要兼顧話題(有共同的話題)、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語言的運用(語言的銜接與呼應)三個方面,還要注意語境、句式的協調一致。

此考點近年來是考查的熱點,綜合性強。

“得體”,就是指能根據語境條件恰當地使用語言,即用語能根據表達的目的、對象、場合、方式的差異來調整,與語境保持和諧一致,分寸得當。常結合具體生動的語境來考查,也是考查的熱點。

一、“簡明”的三種方法:

1、去次留主法:此法常要求考生用簡明的語言表達原文的意思。考生要善於找到所給語段的中心句、關鍵句,以此作爲答案的核心內容,刪除無關的語句。

2、辨識歧義法:可從以下角度辨識:句中有多義詞、指代不明、重音不明、切分不明、關係不清。

3、刪除繁冗法:多出現在改錯題裏。找到題目中的重複、繁冗的詞語並刪除掉。

二、“連貫”的八項注意:

1、話題的同一性:在連貫的語句中,前後各句的話題應該保持一致。如果換了話題,整個句子就顯得不連貫。

2、事理的邏輯性:在行文中,要遵循生活的邏輯、自然的邏輯和思維的邏輯。如果在表述中違背了邏輯,就一定會影響語言的連貫。

3、行文的照應性:既要注意結構的前後照應,也要注意語意表達的前後連接。這樣才能保證文段的整體語脈和內部層次的連貫性。

4、分承的對應性:在幾句話中,前後提出兩個、三個或更多的並列成分,後面也必須按照前面提到的次序,分別加以說明、描寫或補充,使前後語句對應承接,緊密銜接。

5、風格的趨同性:在一段連貫的語句中,前後的語言風格應該統一,不然就顯得不協調。

6、組合的俗成性:有些並列詞語,句子的先後順序是人們在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在語言的具體表達中,也要滿足這樣的順序。

7、音節的協調性:對音節數錯落不同的短語的排序,需要將音節數少的短語排在前,音節數長的短語排在後,這樣就保證了句子由短而長的自然順序,語句就顯得連貫了。

8、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幾個對象或同一對象的幾個方面時,要注意句子或短語格式的一致性。這樣,可以增強語勢,又可以加強語句的通暢性。

三、“得體”的四個方面:

1、要考慮對象,即根據不同交際對象的社會背景、文化修養、語言習慣等採用相應的語言形式。

2、要考慮場合,在不同場合(如正式場合、工作場合、日常生活、娛樂場所等)採用不同的語言形式。

3、要考慮目的,目的不同,語言表達自然有別。如廣播稿是念給人聽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語,不用容易引起歧義的詞和生僻的詞等。再如失物招領啓事語言要簡潔,尋物啓事語言要較詳細等。

4、要考慮表達方式,表達方式的差異主要指不同語體所用的表達方式不同。語體分談話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談話語體包括日常談話、演講、辯論等;書面語體分爲文學語體、政論語體、科學語體、事務語體等。

熱身訓練

下列句子的順序排列正確的一組是:

保護動物已不是人們陌生的話題。人類的發展,也早已達到可以把其他動物玩弄於掌中並主宰它們命運的程度,但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人類真正考慮過動物和人在生命意義上的平等嗎?

①兔子小雞成爲孩子們的玩物

②耕作的動物在田間勞作

③老虎服服帖帖在舞臺上表演

④用於實驗的動物爲科學獻身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②④①③分析:該語段闡明人類並未真正在保護動物。橫線左邊的句子有兩個關鍵詞語“玩弄於掌”、“主宰命運”,其中“玩弄”明顯帶貶義,程度重,“主宰”顯中性,程度輕。再看提供的四個短語可壓縮爲①兔子小雞成玩物②動物勞作③老虎表演④動物獻身,明顯可分爲兩類:①③與②④。據“玩弄”與“主宰”的先後順序,四個選項中只有C項符合要求。

高中語文學法:高考語文文化常識巧記法六

你還在爲沒有合適的高中語文學習方法而苦惱嗎?別擔心,看了“高中語文學法:高考語文文化常識巧記法六”以後你會有很大的收穫:

高中語文學法:高考語文文化常識巧記法六

稱謂記憶法

實際交往中,禮貌稱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稱、謙稱、雅稱、婉稱”等書面語,具體如下:

尊稱:自家父母稱“高堂、雙親、膝下”,別家父母稱“令尊、令堂”,老師稱“恩師、導師、夫子”,他家房居稱“尊府、貴宅”,自家居室稱“草堂、寒舍”。

謙稱:學生自稱“門生、受業、不才、小生、小可、晚生、後學”等。

雅稱:自家父母稱“椿萱”,他人母親稱“萱堂”,岳父母稱“泰山、泰水”,兄弟稱“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稱“伉儷、伴侶”,丈夫稱妻子“內人、可卿”,婦女稱“巾幗”,男子稱“鬚眉”,同學稱“同窗”。

婉稱:家父母稱“家嚴、家慈”,去世父母稱“先父先嚴、先母先慈”,夫妻一方亡故稱“喪偶”,夫死未嫁之女稱“遺孀、孀居”,妻死未娶稱“鰥夫、鰥居”。

素材積累作文 篇6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這是許多同學寫作的難題。因爲缺乏素材,很多同學的寫作時只能堆砌一些被無數人使用過諸如屈原、陶淵明、愛迪生或者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例,以致千人一面,難得高分;因爲缺乏素材,也有些同學只能不斷絮叨自己兒時的一些小事,以致事例缺乏典型性和說服力而不得高分;因爲缺乏素材,作文中只能將某些陳舊材料拿來擴寫,或者“同構”材料中的事例,以致沒有自己的創作而分數居低不高……

爲什麼產生這些弊病呢?這主要與大家自身的因素有關。客觀上,由於年齡小、生活空間窄,經歷簡單,閱歷不足,自然就沒有生活體驗、生活積累;再加上學習科目多、任務重、壓力大,自主學習的能力尚未形成,只會跟着老師轉,哪個學科佈置的作業多就應付哪科,不可能自覺主動地騰時間去閱讀,素材積累自然偏少。主觀上,由於寫作本身是一個比較艱苦的活動,寫作能力的提高也不是短時間能見效的,很多人在思想上有着較強的畏難甚至是牴觸情緒,因此也就不願意主動去閱讀,去積累。

作文在整個高考過程中是重中之重,素材又是構築作文大廈的基本建築材料,素材積累的程度如何,直接關係着作文的成功與否。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基礎等級的“內容充實”和發展等級的“豐富”,都與使用的材料種類、數量、是否新穎有着密切的關聯,因此儲備大量的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基本條件。那麼,在平時的複習備考中,考生應該如何進行蒐集、儲備作文素材呢?筆者以爲,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嘗試:

首先是化用教材,活學活用。

中學語文課本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諸多領域,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其中也包含豐富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這是儲備素材最方便、最直接的信息。比如《蘇武傳》中蘇武那堅定的民族氣節、堅貞不移的高尚品格;《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在國難當頭顧全大局、毅然出使,智退秦師的作爲;《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胸懷;《離騷》中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著精神等,都可以成爲作文中的素材。

單單語文課本中就有這麼多可供積累和借鑑的資源,更不必說那內容豐富多彩的《紅樓夢》《復活》等七部名著和思想深邃的文化經典《論語》和《孟子》了。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忽略了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作文資源。

化用教材,活學活用,那麼即使在三點一線單調的學習生活中,你依然可以坐擁素材“金礦”。 這一點,我們從近十幾年來各省的高考優秀作文中不難發現典型的範文。

其次是與時俱進,關注時事。

我們很多同學寫起作文來,喜歡羅列“光榮榜”“古典榜”,舉例要麼太過陳腐;要麼千人一面,百卷相似,都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令閱卷老師感到單調乏味、毫無愉悅感,又怎能獲得高分呢?

古人說,“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現象、新問題出現。與時俱進,關注時事,利用平時看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開闊視野,開拓素材空間。緊跟歷史潮流,把握時代脈搏,多積累一些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新鮮度的素材,並適時地運用到作文中,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一定能給閱卷者耳目一新的感受,進而爲取得高分贏得先機。近幾年各省高考作文優分卷中,就有許多因爲取材新穎而得到高分的。

近年來還有不少高考作文題是緊扣當年的時事來命題的,例如20xx年新課標卷以中國崛起的報道爲題、重慶卷以袁蘇妹被授予榮譽院士的新聞爲題,這些材料都是高考不久前發生的事,如果你不熟悉這些話題,甚至可能面對題目無從下手呢。因此,要寫好作文,不但平時要關心國家關心社會,即使在臨近考試時也要抽時間瞭解時事,這樣你就能在寫作時擁有了最新的素材,也因爲有了充分的準備而信心加倍。

第三是要揚長避短,獨特出衆。

我們每個人因爲家庭環境、生活經歷、天賦秉性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自己所興趣、愛好的方面,一般來說,就會了解、鑽研比較深入,有關這方面的素材積累起來也就比較輕鬆容易。反之,則可能就會比較困難。揚長避短,作文就會因爲素材獨特出衆而得高分。比如有的同學對娛樂界、演藝圈比較感興趣,他就懂得更多的歌星影星的事情;有的對足球、籃球、拳擊等體育類項目感興趣,那麼他對球星、拳王個人成功的事例就積累得比較多。如果有個同學對國產汽車的發展尤其是某汽車品牌公司感興趣,他就會積累許多有關這個公司發展進程中的故事。這些材料就可以成爲你的作文與衆不同的可能。就像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他對超級女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對李宇春,他積累了許多關於她成功的故事,以及成功背後的努力事蹟;還有一個對拳擊感興趣,他積累了歷屆拳王的故事,於是每次寫作文的時候,他們總能揚長避短,巧妙地將自己所掌握的這些素材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聯繫起來,用這些別人所不熟悉的素材來論證的觀點,結果常常因爲獨特出衆而獲得高分。

第四是要留意生活,聯繫實際。

葉聖 陶老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想要寫好作文,就要到廣闊的生活中去積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一個人的本領再高,如果離開了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也難以寫出好。許多著名作家大多經歷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比如曹雪芹與他的《紅樓夢》,巴金與他的《家》等。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說:“作文要注意聯繫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培養實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風。”作文與生活天然聯繫在一起,作文的源泉來自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生活中處處有作文素材,比如,我們可以從獨特的生活經歷中發掘出蘊含中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可以從獨特的情感體驗中發掘出人性的光輝……走進生活,聯繫實際,在生活中尋找、儲備、積累作文素材,作文就不會是“無米之炊”。

第五是研讀他人作文,巧妙借鑑。

俗話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多讀讀別人的作文。比如每次老師佈置的作文,各班總會有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拿這些同學的作文來讀,因爲是同題,因爲是身邊同學寫的,可學性更強,差距也不會太大。當然,也可以是一些高考優分作文,或者是外地市同級考試中學生的優秀作文。讀的時候,除了可以借鑑人家的篇章結構、語言表達,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鑑人家的素材,尤其是那些你沒積累到的但又比較富於個性的事例或者名言警句等。因爲同一材料中蘊藏着多種不同的意義,積累了,也就豐富了你的素材庫,日後寫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

在學習中化用所學教材資源,豐富寫作素材;在平時看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開拓素材空間;揚長避短,在追求個人愛好、興趣的同時,積累素材;走進生活,聯繫實際,在生活中儲備素材;多讀他人優秀作文,在欣賞中借鑑積累。只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做素材積累的有心人,你便可以輕鬆積累素材;在考場上恰當、謹慎選材,大膽表達,你這個“巧婦”又何愁“無米”“爲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