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司馬光日記之節選

司馬光日記之節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嘉祐五年(1060)三月

司馬光日記之節選

我大宋從太祖勵精圖治至今已逾百年。百年之間,趙宋王朝完成了一個更替。

後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五,太祖以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的潛龍之身受羣臣愛戴、奉爲共主。此後,天下歸心,大統爲繼,黎民百姓安居樂業。

太祖登泰山之高,俯瞰天下武德與威權之生髮,洞曉人間綱紀倫常之要義,以唐末五代強藩悍吏居大勢而震主的'歷史爲鑑,不以杯酒釋兵權爲滿足,設中書、樞密兩院對掌行政、軍事大權,使權柄相互節制,使百官唯九五之尊是驅。

在地方以文臣知州,另設通判以牽制,後來又把全國劃分十五路,在各處設轉運使管財政,提點刑獄管司法監察,安撫使管軍事,提舉常平管常平倉和農田水利,地方官都由中央官兼任,臨時差遣。

如此,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無不是以太祖之喉舌爲吶喊,無不是以太祖之手足爲躬耕勞作。

然而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官僚機構疊牀架屋、人浮於世的弊端也連帶着出現了。我朝官吏來源有兩條渠道,一條是由科舉錄取,一條是由“恩蔭”而來。宋初,科舉取士,沿襲唐制,每年最多不過錄取二、三十名進士,後來越取越多,太平興國二年(977),太宗皇帝一次錄取達五百人,比宋初增長了二十倍。仁宗在位四十一年,單由進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四千五百一十七人。(注:據蘇軾《東坡集》卷二十四“送章子平詩敘”。)真宗景德年間(1004——1053)就膨脹到兩萬多,二十年間增長了一倍。(曾鞏:《元豐類稿》卷三十“議經費札子”)到嘉祐八年(1063)官吏已經“十倍於國初”。我大宋“恩蔭”這一制度已趨不堪,許多無學無識還兼無德無才的人,憑藉當官的老子“恩蔭”,便可坐享官爵,一個人做了大官,不僅僅恩及子孫,就連門客和醫士也可受到恩澤。王欽若死後,朝廷錄其子孫、親屬、親信多達二十餘人;郭遵戰死,四個兒子獲得官位,其女已出家爲尼姑,仍賜紫袍。仁宗朝爲了表示皇恩浩蕩,竟然追恩五代時候三品以上官吏的後代。宋代官吏多,但是多數人有職無權,有權者也互相掣肘,工作效率極低。

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一磨勘的制度,儘管在任職期間無所作爲,也可到期坐享晉升之利。

如此,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官僚機構疊牀架屋,人浮於事。

範鎮有次與我私議,說他那邊“盡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這種現象何止於他那邊!毫不誇張,每個部門都是如此。在官言商已成爲時髦,這危險的信號已持續有年了。

服父母喪,居涑水五年間,遍至阡陌里巷。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大宋黎民百姓的善良、淳樸與勤勞。可同時,他們也艱辛、清貧。他們兢兢業業,男耕女織,即使稚子都知道爲家庭分憂,就連老嫗都不忍爲兒女增加負擔——即使佝僂着腰身也要自食其力。而一旦病了,他們也不請郎中。因爲這樣就可以爲子女省下一筆開支!

老杜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之後,唐朝如何?

萬民洶涌便是氣、“均貧富”便是數。氣數起,氣數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