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2017年貧困戶幫扶日誌

2017年貧困戶幫扶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導語:瞭解貧困戶,解決貧困戶的問題是建設農村小康必要的工作,不能忽略。以下是2017年貧困戶幫扶日誌,歡迎閱讀與參考。

2017年貧困戶幫扶日誌

  2017年貧困戶幫扶日誌【1】

  201X年X月X日

X月XX日,XX縣教育局全體機關幹部前往XX鎮XX村、XX村等村深入貧困戶家裏開展“二對一”幫扶活動。

經過山路十八彎的乘車顛簸,再下車步行2裏多路,11點多鐘來到了幫扶對象荷葉鎮寒坡村白皮組孫美玉家。同我一起幫扶孫XX的鄉鎮幹部是XX鎮的劉XX,孫XX並不在家,在家的是他的老婆王梅秀,她聽了我倆介紹此行的目的後,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訴說家裏的困難。孫XX家一家5口人,有一個女兒兩個兒子,最大的女兒已經出嫁,經濟並不寬裕,兩個兒子在外面找事做,但是不聽話,王梅秀說起兩個兒子不住地嘆氣。丈夫身體又不好,家裏兩畝水田還要靠侄兒幫忙才能耕種好,此時的孫XX正拖着病體在田裏勞動。我特意問了她們的年齡,因爲農村貧困的人外表年齡和實際年齡差異很大,依我的經驗實在是無法從他們的外表來推測其年齡的。王XX說她55歲,丈夫孫美玉66歲,我沒見到孫美玉,但從外表看王梅秀根本不像55歲的人,看上去年近70歲的樣子。她說他大兒子30幾歲了還沒成親,說着淚水在眼眶裏打轉。我知道農村家境好的青年20零歲結婚的多,如果家裏富裕,恐怕孫子也能屋裏屋外跑了,我能理解一位母親因爲家裏窮討不上兒媳的苦痛。也是,誰要是看了她家的房屋後,還願意嫁過來,我只能懷疑她神經不正常了。一溜屋有5間,只砌了一層,不,應該說是砌到一層就停工了,在城裏這樣的房子叫做爛尾樓,一層的房子頂上放了一層預製板,既沒有蓋瓦,也沒有做防水處理,今天我去的時候是晴天,仍舊可見沿着預製板縫隙水漏下來的痕跡,到樓上去的水泥梯級上長滿了綠色的苔蘚,可能是今年雨水充足的緣故吧。王梅秀說外面下雨、屋裏面也下,晚上下雨,她們就不能睡覺,我看了一下,屋裏那張牀上搭掛着塑料薄膜,估計這塑料薄膜主要不是用來擋灰,更重要的功能是用來遮雨的。回想起今年雨連綿不斷地下,特別是那麼多下雨的夜晚,她們該如何東跑西顛滿屋接漏、該如何忐忑不安地度過多少不眠之夜啊!?

眼前的情景,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是不會相信的,我掏出了準備好的200元錢,塞到王梅秀手裏,實在難以找到安慰她的話,只能說你們的情況縣裏、鎮裏知道,這不特意安我倆聯繫你家扶貧,日子會好起來的,特別是你夫婦要督促兩個兒子安守本分、勤奮勞動,在如今的形勢下,還是能掙到錢的;我們會盡量想辦法替你爭取吃低保。離開時,王梅秀送出好遠,我說你回吧,她執意不肯,說:好人啊,能到我家來,我就謝謝你們了!我理解她句樸實真情的話中流露出的淒涼和酸楚,俗話說“貧居鬧事無人問”,更何況他們是“貧居深山”呢!

離開時,我的腳步和我的心情一樣沉重,我只恨我袋裏的錢少,更恨自己賺錢的能力不強。聯想到自己,2001年,在“國企”工作十多年的妻子,被打發8000多元錢,叫她“不找市長找市場”,自謀生路至今的苦楚,想起現在正在讀大學的兒子高額的費用,自己教書育人25年,至今還沒有能力購買一套自己的住房------“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正因爲我自己家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我對“貧窮夫妻百事哀”這句話有切身的感受,我對孫美玉家的幫扶絕對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而是同病相憐的理解安慰和患難之中的互幫互助,這也是我們民族雖然苦難深重卻能頑強挺住並且生生不息的原因吧。

  2017年貧困戶幫扶日誌【1】

  201X年X月X日

X月XX日,我們5人幫扶工作隊又一次來到貧困戶王XX家詳細瞭解情況。工作隊其中三人是在四個月前入駐到此,開始我們的'精準扶貧計劃。

XX村是一個夾在兩山之間的行政村,由方圓4.5公里內5個自然村組成,通過我們摸底調查,這個村258戶人中有78戶爲貧困戶,因病殘導致的貧困戶中王根成就是其中之一。和王根成一樣,我們的到來成了這78戶貧困戶脫貧的“諾亞方舟”。四個多月前,我們來到金池村,它是娘娘壩鎮的一個貧困村,事實上,這裏目前所處的貧困現狀,要與我來之前想象的有較大距離,排洪溝垃圾亂倒,村陣地條件差,隊員邢鵬飛和張鴻斌就住的地方距離垃圾遍渠的排洪溝只有三.四米。他們住的房子就是以前的村陣地,夏天晚上休息時,蒼蠅蚊子的“嗡嗡”不絕於耳,村上的青壯年勞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去了,餘下的就是一些老人、婦女和孩子,雖然工作條件艱苦,想到能爲這裏的村民實實在在做些事,幫助貧困村民生活得到改善,即使是一點改變,心裏也會有成就感。

這些日子以來,全村258戶村民的基本情況已經精準掌握,王根成家是一座四間土坯房圍起的一個土院,2013年娘娘壩洪水肆虐後的痕跡還清晰可見。庭房內唯一的家電就是一臺老式的電視機,家徒四壁的“壁”已被貧困塗上了歲月的黝黑,生活的窘境籠罩在王根成家的屋內房外,怎樣幫助王根成走出貧困,成爲我們幫扶隊員的“心頭病”。

“全面落實“六個精準”要求,集中有限資源和優勢兵力,實施定向“噴灌”、定點“滴灌”,幫助貧困羣衆“換腦、增智、造血、夯基、融資”,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不致富不罷休。扶貧方式從“大水漫灌”轉向“精確滴灌”,從實際出發,尊重羣衆意願,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點子”。作爲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的我,腦海裏時刻縈繞着這樣的幫扶念頭。

此次來到金池村的三個“空降兵”分別是來自區林業局的我,區農業局張鴻斌,區文聯邢鵬飛,我們在幫扶工作中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同時與鎮政府兩名工作人員組成的五人幫扶工作隊,實施定向“噴灌”、定點“滴灌”,幫助金池村貧困羣衆“換腦、增智、造血、夯基、融資”。

目前我們五人幫扶工作隊精準扶貧的第二全面摸底已告捷。並建立了日常水電,教育、勞動培訓、惠民政策宣傳等大數據平臺。目前,用於貧困戶產業發展的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已經落實了48戶。

這幾個月在這裏開展的這項精準扶貧行動,我深深感到,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恢復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才能斷掉窮根、開掘富源。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讀不起書,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沒有勞動能力,有的缺乏啓動資金,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下一步,我們幫扶工作隊將在一對一的幫扶計劃下實施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