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必備】端午節日記錦集10篇

【必備】端午節日記錦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讓我們今天做個總結,寫一篇日記吧。日記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日記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端午節日記錦集10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早晨,我一起牀就聞到一股清香,於是連忙跑到廚房,一看原來是媽媽在包糉子。

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媽媽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媽媽告訴我包糉子,首先要把棕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棕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棕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之後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糉子煮熟了,我吃着糉子便問;“媽媽,糉子是怎麼來的?”媽媽說:“說來話長,屈原是我國一位著名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流放期間,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軍攻破,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江身死。因此,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魚龍蝦蟹吃掉,做了糉子投入江中。”聽了媽媽的述說,我不禁敬佩起屈原來了。

端午節日記 篇2

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想想大家都知道,今天是端午節。

聽說端午節還有一個神奇的由來呢!傳說中,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跳河後,大家爲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往河裏丟糉子,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當然,我們昨天晚上就買了糉子回家凍着,準備今天吃,有豬肉餡的,紅棗餡的,板栗餡的,想想就讓人直流口水。今天一大早,我起了牀,偷偷地把糉子放在爐子裏蒸,因爲實在忍不住開始吃了。

到了中午,媽媽帶我們全家人到風光帶那邊去看龍舟比賽。我們坐小車去時,已經有很多人在岸邊了,我們好不容易找了個位子,卻發現選手們還在做準備,我去買了兩瓶飲料早早的站在岸邊等待着。

開始了,開始了!有三隊龍舟隊,分爲“紅”“黃”“白”。船上也有三種“不同”的人,分別是“指揮員”、“擂鼓員”、“划船員”。三隊劃得都很快,幾乎是一樣的速度。我知道,這次比賽比的並不是速度,只要你們用心做這件事。他們雖然出了很多汗,可臉上洋溢着開心的笑容。

到了晚上,水面上微波粼粼,別提多好看了。我們租了輛快艇,小孩10元,大人20元,只有我和媽媽一起上船。剛開始坐上去時,船搖搖晃晃的,彷彿隨時都會掉下去。途中,我們轉了好幾個彎,似乎每一次轉,都會把你甩出去,還好被甩出去也沒事,因爲我們穿了救身衣。上了岸,感覺整個世界都在晃動。我對爸爸說:“大刺激了。”,爸爸卻不屑道:“我還去過鬼屋,玩過海盜船呢。”

……

原來端午節可以這樣過,如果每天都是端午節那就好啦!

端午節日記 篇3

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我對媽媽說:“媽媽,我也想學包糉子。“媽媽笑着對我點點頭,然後,我以最快的速度洗乾淨了手,坐在媽媽面前。媽媽一邊教,一邊講:“先把米洗乾淨,在把棗炮漲,因爲泡漲了棗子沒有縫隙,容易洗乾淨。“

我先拿了一片黃色的竹葉,把大的一面折成三角形,在捲成圓錐形,再放上一層米,然後放上棗,再放上一層米,把上面折下來,用繩子紮緊,就可以了,剩下的我依舊這樣包。不一會糉子包完了,接着把糉子放進鍋裏,先用大火煮開,然後用小火慢慢的煮熟。吃飯的時候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別提是多麼的高興。

我心裏想,到了明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還在一起包更好看,更好吃的糉子。

端午節日記 篇4

中午,天氣非常悶熱,沒有一點風兒。我和媽媽一起去仙湖看龍舟比賽。那裏人山人海,非常熱鬧。

決賽將要開始了,七艘龍船整齊地排在起點上。

“紜鋇囊簧屑淶畝輝碩碧毆氖值拇蜆納治兆糯埃硤逕韻蚯扒悖胄撓昧ο蠔蠡詈蟮囊晃輝碩筆種創翱刂屏姆較潁拖褚惶蹙櫱頻姆沙觥A牧獎擼ζ鵒宋奘乃椋褚豢趴擰⑸遼練⒐獾惱渲欏

不一會,三、四、五號龍船脫穎而出,拋離其它選手。突然,三號選手坐姿變了,一隻腳脆着,另一隻腳蹲着,身體稍向外,齊心合力地划水,頓時龍船像箭一樣衝出,搖搖領先。五號的選手不甘落後,加快速度用力划水,追上了三號……岸上不時傳來觀衆的喝彩聲和加油聲。

經過你追人趕的比賽,九江隊榮獲第一名,西樵隊取得了第二名,大瀝隊獲得第三名。

這場比賽真精彩,使人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

端午節日記 篇5

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被楚懷王流放以後,案國攻陷郢都,屈原憂憤交加,於公元前78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投了汨羅江,以身報國。

爲了防止江裏的魚啃食屈原的身體,大家紛紛將糉子、雄黃酒、雞蛋等食物拋至江中,以保護屈原。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風俗習慣慢慢流傳下來。“端午”中“端”是開始的意思,“午”是五的順號,所謂端午,也就是初五日。由於午時正當烈日當空,陽光燦爛,故多稱端陽。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天剛亮就到大河邊將糉子投入河中,以紀念屈原。在西山公園門前爸爸給我買了彩繩和香包,人山人海的公園、河邊、山上處處熱鬧非凡。回到家裏奶奶給我買了各種各樣的糉子,有棗的、鮮肉的、芝麻的、豆沙的,讓我大飽口福裏。南方有很多地方在今天都進行賽龍舟活動,飛快的龍舟就像神龍一樣在大河大江裏乘風破浪。

端午節日記 篇6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着媽媽學包糉子,媽媽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 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住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最後一道工序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

吃着自己包的可愛的糉子,幸福極了。通過這次包糉子,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

端午節日記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是爲了紀念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的。

端午節這天,我的媽媽早早地起來了,拿出鴨蛋和糉子,放在鍋裏煮。我站在竈臺邊上,看着鍋裏的鴨蛋,有青綠色的、玉白色的,煞是可愛。不一會,我聞到一陣糉葉的清香。我迫不及待地問:“煮好了嗎?”我的媽媽回答:“好了,好了!

”於是,我的媽媽取出一個煮熟的糉子,幫我剝去糉葉,菱角形、白胖胖、軟粘粘的糉子好吃極了。

吃完糉子後,我和我的媽媽一起去夫子廟買香囊和五彩繩。玲瓏小巧的香囊又香又美,我好喜歡。我讓我的媽媽把漂亮的五彩繩系在我手上和腳上。我的媽媽告訴我,小孩子戴上香囊和五彩繩可以祛疾病,保安康。

回家的路上,我讓我的媽媽買了一些艾草。到家後,我們把艾草插在家門的兩邊。艾草的清香可以驅趕蚊蟲呢!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日記 篇8

端午節快到了,我在家跟着奶奶學習包糉子。

我們先把昨天晚上泡的糯米拿出來,再把蘆葦葉放在鍋裏煮3個小時左右拿出來,再去超市買蜜棗和花生,然後就開始包糉子了。

首先拿起蘆葦葉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型,不要把葉子用完(等會還要把糉子包上呢),然後我們往裏面放一點糯米,再把蜜棗放進去再放一點糯米,再把花生放進去,把口填滿把邊上的糉子葉扣上去,用線或葉子把糉子包上再繫上。經過這番忙活後我們的.糉子就成型了,像一個三角形。注意:一定要繫緊不能太鬆,太鬆的話會在煮糉子的時候鬆開,整鍋糉子就會變成一鍋糯米湯了。萬不要像我學,包得那麼鬆,變成了一鍋粥。

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時候了,我們包好的糉子要下鍋了。煮的時候先開大火煮滾了以後用小火煮,煮2~3個小時就可以出鍋了。如果喜歡吃肉的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再做肉的一樣很好吃。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現在糉子成了我們的傳統食品,現在我彷彿又聞到了陣陣飄來的糉子的香味,聽到奶奶喊:[吃糉子了--"

端午節日記 篇9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去外婆家吃糉子,外婆做的糉子可好吃了。

我吃好多,我一咬那個肉汁,可香了,我的舌頭好像麻木了,被那個香味迷住了,吃完了一個再一個,連這個不愛吃糉子的我,一下子好像開了胃,當我吃了第3個時,我的胃實在是裝不下了,可我的嘴巴還想吃好多好多的糉子。

我吃不下了,就看我弟弟那狼吞虎嚥的樣子,可搞笑了,一手拿着一個糉子,另一隻手也拿着一個糉子,一口咬着一個糉子,又咬着另一個糉子。太可愛了!

一個快樂的端午節過去了,我期待的另一個端午節的來到!

端午節日記 篇10

一提起端午節,大家一定會想起端午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喝雄黃酒、吃糉子吧!讓我最開心的是在這一天吃到剛學的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大家知道端午吃糉子的由來嗎?哈哈!還是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在戰國時期有七個國家,在楚國有一位大臣,名字叫屈原,他是個忠臣,而楚王卻是一個昏君。在公元前278年時,秦軍攻破楚國國都,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國家被他國吞併,就寫下了名詩“離騷”、“天問”、“九歌”和“懷沙”之後跳入了汩羅江。屈原死後,人們爲了懷念他,不想讓魚蝦糟蹋,吃掉他的屍體,紛紛將好吃的米團、雄黃黃酒等食物投入滔滔江水中,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所以端午節也叫詩人節。這簡短端午糉子由來大家還沒聽夠吧,好,那麼就讓大家再聽我講講我親眼所見、親身體會包糉子的有趣情景吧!

看到外婆忙前忙後的準備好製作所需材料糉葉、糥米、紅棗、醬肉、醬油等。只見外婆將糉葉洗淨,在煮開的滾燙水中浸泡兩小時左右,將糯米洗淨笠幹後倒入乾淨的無孔盆子中,放入適量的醬油(按個人口味鹹淡量自定),攪拌均勻。然後取來泡好後糉葉兩片(小的話三片也行)拿在手中將稍頭部分折成三角狀,抓一把糯米放入當中,鋪平用手按兩三下,再放入我最愛吃的鮮香醬肉(也可以放一些自己喜歡吃的別的餡豆沙啊、蜜棗),放在鋪平的糯米上,再抓上一些糯米鋪平放滿,最後折成三角狀後用麻皮絲或線繩挷住就成了,一個小巧可愛的橫包棕誕生了,整個過程動作熟練麻利,兩三分鐘就搞定了。我看了也心癢癢的,躍躍欲試,跟着外婆照模照樣的學了起來,結果是包是包成了,但是可愛的糉子在我手上變成了一個“歪瓜劣棗”,外婆看了哈哈大笑,我心不服氣,下一個一定會更好。就這樣,我跟着外婆學包糉子,一個又一個,煮了滿滿一鍋。

熟了,咬一口,糉香四溢,真是太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