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必備】端午節日記合集五篇

【必備】端午節日記合集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很快一天又過去了,相信大家這一天裏都收穫頗豐吧,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篇日記吧。好的日記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日記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端午節日記合集五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節。

傳統的端午節。賽龍舟、吃五黃、掛香袋等都是這個節日的習俗,還有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早上,我去奶奶家的時候,看見門口插着艾草,媽媽告訴我這種植物可以驅邪辟毒的。剛巧奶奶在包糉子,我也想親手包個糉子,可是我不會。在奶奶的指導下,我小心翼翼地完成了任務,一個象三角形的糉子出爐了,我迫不及待地放在水裏煮,過了幾分鐘,美味地糉子進入了我的嘴中,味道好極了!

我吃到了可口的糉子,又瞭解了端午節的`知識。

端午節日記 篇2

每一年的端午節左右,嫁出去的女兒要在自家包好糉子送到孃家去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的習俗。不知道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以前在這個時候總是忙着包糉子,而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是用紅包來代替包糉子了。

原本我也是打算拿點錢給奶奶及爸媽的,而那些好心的阿姨們說我爺爺奶奶年紀那麼大的老人說不定喜歡吃糉子。後來想想也對,爺爺九十多歲,奶奶八十多歲,雖然家裏姑姑很多,但是個個都忙得掙錢,都沒時間包糉子給他們吃。反正我在家閒着,於是我準備包兩個大糉子給爺爺奶奶兩高齡老人吃吃,也讓他們倆高興高興,而且外人看來我是多麼孝順,呵呵。

今天早上準備了所有的準備工作,買了五十塊的肉,十五塊的花生米用來做裏面的餡。包了十四斤的米,差不多包了七八十個小糉子及兩個大糉子吧。

好久沒有這樣幹活過了,感覺今天下午真的好累,背都要斷了,不過高興,有成就感,發現自己包得糉子越來越像樣了。而且還挺好吃的。開心中,所以在這裏炫一下。

端午節日記 篇3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歷史上有一位偉大的民族詩人,叫屈原。他空有滿腔抱負,無處發揮,最後跳江而死。後人爲懷念他,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把糉子投入江中,由此人們習慣在那一天包糉子吃糉子。

端午節那天,大街小巷都飄着濃濃的糉子香,走過那兒的人都會口水直流。

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先把糉葉拿在手上圍成一個圓,把糯米和肉放進去,再把糉子包起來,用線把它繫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把我包起來的糉子和媽媽的包起來的糉子放在一起,一看,還不如媽媽的好,我想媽媽能包那麼好,我就不能包得更好嗎?

糉子包好了,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過了幾分種,我聞到了糉子的香味,媽媽說:“已經熟了。”終於能夠吃了,媽媽把糉子放在盤子裏。我拿了一個糉子,把外殼剝了,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過端午節真好,不僅讓我學會了包糉子,又能吃到美味的糉子。

端午節日記 篇4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着媽媽學包糉子,媽媽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 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住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最後一道工序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

吃着自己包的可愛的糉子,幸福極了。通過這次包糉子,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

端午節日記 篇5

昨天是端午節,媽媽從外婆家回來.我見媽媽的揹包鼓鼓的,立刻奔過去,奪過揹包一瞧;喲,這麼多的肉棕子!吃晚飯了,我挑了一個大點的棕子給奶奶.還沒等奶奶張口,我就把肉棕塞到奶奶嘴裏,這讓奶奶笑的合不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