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我的科學研究日誌

我的科學研究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2050年3月21日

我的科學研究日誌

我服下一顆白色的RGH藥丸,清幽的香味在口腔中瀰漫開來,穿過皮下組織,滲入血液中。紅細胞將失衡的二氧化碳排出,以容納充足的氧氣。這不足三分鐘的過程將我近日的疲憊一掃而空。

近年,由於民衆對幸福指標之一“高壽”的呼聲日益高漲,各國科研機構爭相對克隆器官項目投諸極大的熱情。半年前政府委派給我的任務仍沉甸甸地壓在我的心上,像是上百斤的重物,沉重得讓我難以喘息。

試想便知,克隆器官豈是易事?

  2050年4月22日

在二十一世紀,“經驗主義”是行不通的。運用過去的克隆技術只能對生物整體進行克隆,而無法克隆器官。

理論上講,應先將生物細胞的細胞核分離出來,移植到一個去和卵細胞內,並對其進行培植,最後植入雌性受體的子宮內,待受體分娩。可怎麼可能使分娩出的物體爲一個器官呢?

助手小楊也蹙緊了眉,一籌莫展。

  2050年5月4日

一切仍停留在理論階段。DRE-IR防窺玻璃室內洋溢着躁動的空氣。

“教授……?用笑氣嗎?”

“不了。換WH-IV氣體吧。笑氣的鎮靜效果太弱。”我對小楊比了個“change”的手勢。

思緒如同一團胡亂纏繞,無頭無尾的亂麻,令人不知從何入手。我甚至感覺腦中已與上古時期的“混沌”景況同步了。

又一張印滿了演算公式的草紙被揉得稀爛,飛入廢紙簍中。

  2050年6月3日

我們與既定的軌道漸行漸遠,直至脫軌。

慣有的思維使我們陷入一個怪圈,狹隘了我們的視野。其實在一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

一道灼熱的微光拖着像彗星那樣長長的尾巴劃過我的腦海。我把紙簍翻了個底朝天,一張張展開皺巴巴的草紙,撫平,目光不肯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2052年1月12日

事情開始有了眉目。克隆器官可以借鑑“植物組織離體培養”的思路。畢竟沒有人會認爲雌性受體可以分娩出一個具有活性的器官。

這一思路的瓶頸在於培養組織的'激素。幾十年來無數專家學者試圖克服動物較弱的全能性,研究動物組織培養所需的適宜環境。

新型“LCR-IG”塗料覆蓋的牆體吸收了大部分來自精密儀器的超聲波,同時阻隔了外界的噪音,爲我留下靜謐的思索空間。

  2053年1月14日

特定比例的氨基酸、無機鹽、葡萄糖等構成的營養液竟使人體體細胞在體外存活了1.2096×10∧12微秒,並在上午十時二十五分進行分裂!

我努力剋制着因激動而產生的顫抖提取了營養液樣本。智能映像機的放大式投影下,樣本與平常有着微妙的變化。

  2053年3月17日

我提煉出了一種能使動物細胞在體外長期培養的物質,它類似於用於植物的“細胞分裂素“。我以標號”1205“將其與其他激素區分開來。這是一項重大的發現,我抑制着內心的狂喜。作爲一名科研者,應深切體會到”功虧一簣“的道理,因此萬萬不可得意自滿,否則將付之東流。

接着我便踏上了漫長的征途。

  2055年3月20日

誘導產生幹細胞的工作終於完成。接下來便是利用特定的ARTI-GH激素進行人工干預定向分化,使其產生特定的器官和組織。

這一過程並不簡單,然而就如牛頓所打得形象的比方那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總結先輩的經驗教訓,我們便又有了新的發現。

  2055年3月27日

數年的光陰並沒有消磨掉小楊的活力。他好像從來不會疲憊,永遠保持着對生活與科研的熱情。我羨慕他的年輕,他的朝氣蓬勃。也許這個項目完成後,器官移植的排斥率將降爲最低,越來越多的人會願意換掉部分衰竭的器官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吧。而我呢,會不會有一天,年輕健康的器官可以帶給我同小楊一般的活力呢?

  2060年5月4日

又一次失敗後,兩個血管源性管狀結構終於向中線融合。處於RPW可降解高分子化合物容器內的原始心管就像一個新生兒那樣可人,激發人體內隱藏許久的巨大母性。

它在營養液中緩慢地成長,而我就好似一個盼望着收割的農民,滿心歡喜地看莊稼拔節。

  2060年5月6日

動脈幹、心球、心室、心房與靜脈竇結構形成。與此同時,心管發生扭轉。心球轉至右尾側位。心室漸漸向腹面突出。纖維支架形成。

  2060年5月11日

心臟外形基本形成。通過智能映像機的放大式立體投影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心內膜墊生長的全過程。下午四點三十五分,背側內膜墊與腹側內膜墊融合起來。面對映像機,我的心底再次升起了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回到了那個懷揣科學夢的少年體內,不住地對生命的奧祕發出一聲又一聲驚歎。

  2060年5月13日

凌晨三十二十五分,心室間孔完全閉合。我顫抖着雙手撥通了人民醫院的值班電話。他們已經通知了作爲原版的病人。我取下裝載器官的容器。

晚二十三時四十一分,手術順利完成,無任何排斥反應。

  2080年12月10日

獲諾貝爾生物獎。

這幾年,全球越來越多的病人接受克隆器官的移植,克隆技術日益精湛。器官克隆形成產業,日益發展壯大。

近期我接到許許多多青年學生的語音訊息。他們有的詢問專業知識,有的對“城市E軌”等軌道交通進行暢談,還有的意欲推廣“消霾雲”發起“藍天運動”,與我展望科技與未來。

我好像又看到了五十年前的自己,懷揣着一個科學夢,憑着年輕的資本和永續的激情去闖蕩。

我從我的科研日誌中摘錄數段作爲對學子們的回覆。希望我的科研歷程能予更多的人靈感和動力,鼓舞他們在科學事業中勇敢闖蕩,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