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陶瓷痕跡學鑑定法解析

古代陶瓷痕跡學鑑定法解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痕跡大至可以分爲兩種:歷史痕跡和工藝痕跡。

古代陶瓷痕跡學鑑定法解析

先說歷史痕跡,歷史痕跡是器物歲月曆煉的結果,如果排除了人爲傷痕的因素,即可證明器物的歷史性。歷史痕跡又可分爲增加和減少,即歲月使器物增加或減少了某些東西,傳世器物和出土器的歷史痕跡是不同的。(至於窖藏、庫藏筆者沒有體會,故存而不述。)

作爲傳世器物,增加的是包漿,這是器物表面自然氧化的結果。每種器物可以有不同包漿,但關鍵是要分辨包漿的真僞。老瓷器的包漿就像瓷器罩了一層塑料薄膜,寶光內蘊。另外,部分器物有特殊的增加物,如粉彩五彩、部分紅釉、藍釉、三彩等含鉛釉,由於年代久遠就會泛鉛或出現蛤蜊光。當然仿製者也可仿出泛鉛和蛤蜊光,但與真的有許多差別,真的暈可以在彩周圍,也可以在整個白釉上,而假的目前只能做在彩上。

傳世器的減少主要是自然磨損。傳世品一般都要使用,不管是實用還是陳設,都必然有痕跡留下,但是每類器物的磨損痕跡是不同的。陳設器用於供奉,只在打掃或整理時移動,那麼它主要在足部有磨痕,這種磨痕是天長日久自然形成,沒有任何摩擦紋路,手感極光滑。實用器按其用途視其磨損痕(行話叫軟道),如畫缸在口沿、碗盤在內底、筆筒在內壁等等。自然的磨損其劃痕方向不一、深淺不一,有熟舊感;人爲的或方向一致(使用砂紙),或線條不流暢,有玻璃渣痕(使用鑿器)。總之要綜合考慮,如一瓶渾身斑駁,而底足雖髒卻無磨損痕,除非它是橫着放,否則違反邏輯。

出土器減少的是剝釉、開片等,每一種減少都有自然與人爲的區別,自然的'剝釉其邊緣是直角,而人爲的往往呈斜面。自然開片是長期熱脹冷縮的結果,開片不規則而細碎,人爲的開片往往大而規則。

出土器增加的是各種沁和味。由於埋藏地下,經一定歲月後,環境必然給它增加一些東西,如土沁、水沁等,這相應就產生了味。必須要明確的是沁是一種增加,因此,一般來說沁是略高於釉面或沁入釉內部。而大片凹下去的土斑只能是人爲腐蝕的結果。至於味,與沁相關聯,土沁有土香味,水沁有水鏽味,但不可以有異味,如酸、臭等。即使墓葬出土,經歲月淘洗,也早已沒有異味,異味是人爲結果。

工藝痕跡屬於時代留下的烙印,每個時代不同的工藝勢必會在器物上留下不同痕跡,如“線割底”只有慢輪加工纔會產生,其器物應產生於工業社會前。現在,許多工藝可以人爲達到,如覆燒、支釘燒等。但有些工藝痕跡則有一定的鑑定意義,如雞心底,泥鰍背,波浪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