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感受與思考

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感受與思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2K 次

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古藺教育步入新課程的起始年。我有幸作爲第一批新課程任教者中的一員,在教學實踐與探索中,對新課程語文教學積累了一點膚淺的認識。

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感受與思考

一、把新課標落到實處,不偏執,不虛浮

我們首先要明白,新課改是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課標的確立,在教育理念上體現了“大衆主義”教育,即是爲了提高全民素質的教育,並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從語文學科而言,更具人文性,更能體現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提高。

在早幾年甚至現在,還有些教者在大談“要素質,丟質量”,這種思想源於對新課程缺乏認真的學習與認識。試想,學生素質都提高了,質量爲何會下降呢?我們不能簡單的把素質具化爲某一點“看得見的”,對被教育者來說,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能彎腰拾起垃圾袋的同學會破壞衛生嗎?一個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不懂得刻苦勤奮嗎?因此,我們要扭轉以前片面的、不當的認識,把新課標學到心裏,落到實處,不能偏執。這裏,有一些教學現象值得提一提:

現象一:表演授課型在教研活動中,爲了搞活課堂氣氛,體現出“新”的味道,開堂的音樂,課中的系列活動,結束時呼啦啦的歌聲。這好像成了一個模式,屢用不換,小到校內教研,大到縣級、市級比賽也多如此。

現象二:多多益善型爲了“盡善盡美”的展現,充分準備無數:幻燈、投影、錄音機、小節目等,應有盡有,全部利用,結果內容沒完成,還搞得手忙腳亂。

現象三:唯我型把新課程教育理念拋於腦後,想咋上,就咋上,隨心所欲,毫無章法。

現象四:傳統型傳統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字、詞、句、篇、章,講得通透,生怕落下一點(學生還評之曰:細緻、好懂)。

現象五:心血來潮型一來勁認真上一堂,略顯新課標,退下來又走舊路,不願思忖不願做。

現象六:只說不動型說起來是頭頭是道,做起來卻懶於創新。

現象七:情緒牴觸型覺得矛盾多,困難大,牢騷滿腹。

凡此種種,各地各校都有,這些都是認識不夠,疏於實踐的結果。我們只有實實在在去做了,才能明白、轉變。不妨,你先用理論指導實踐,堅持做做,就會體會到新課程的樂趣了,你也將會同學生一起進步。

二、挖掘“活”因素,培養思維、情感,進行知識積累

一個教學內容,如果我們不去探究,一成不變的教下去,就會越教越死越乏味。爲了讓教學生動,我們要善於反思以前的教學,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學內容的“活”,二是教學方法的“活”),讓學生樂於去想,去說,去體驗,去積累。因此,要靈活、新穎,因人,因教材而定:或朗讀,或交流,或討論,或動筆……有機結合,找準契機,因勢而導。這樣才能吸住學生的“情”,讓其進入角色,事半功倍,達到教育教學(此文來自)的'三維目標。

三、重視課外,使得課內外有機結合

課堂上的45分鐘是有限的!試想,充滿激情的45分鐘之外,且不說其他形式的輔導活動,若無較好的預習、鞏固,效果會怎樣呢?有時,諸多原因使我們都忽視了“課外”這個重要的環節。新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只有將課前、課堂、課後三者有機連成整體,教學與培養纔是完整的。所以,“功夫又在課外”。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課前必須先寫自學報告,作部分感知,先有自己的“得”與“疑”,課堂上進行教學與拓展,課後將知識的積累與任務的完成交回學習小組,互相督促檢查,進行“堂堂清”、“天天清”、“週週清”。這樣,既教會了學生該怎麼做,又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習慣。還要求學生提前準備好每堂課前5分鐘的口語訓練內容(講成語故事、歷史故事、自己的理想等)。爲了提高書寫水平,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我從上期一開校起,就利用下午上課之前的30分鐘規範練字,這同時也是一種陶冶。現在,學生對寫字已有較濃的興趣,每天都練得很起勁、投入。和剛進學校比起來,作業書寫大爲改觀不說,跟着提高的,又何止是看得見的呢?——那些,我們都可稱之爲語文素養。在課外,還引導學生對好詩美文讀讀背背,欣賞名家作品,擴大課外閱讀範圍,並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讀書筆記。這樣,通過長時間的積澱,從而達到培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