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山西古代建築無樑大王介紹

山西古代建築無樑大王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北倚丘陵,西臨溝壑,設計精美、造型獨特的陽曲大王廟,位於陽曲縣城東約20公里的範莊村。這座孤零零的廟宇建於村莊側畔,不僅有優美感人的傳說,還承載了我國古代獨有的“無樑減柱”建築特色;廟內生動的壁畫,更被稱作是太原市僅此一例的“明代民俗信仰壁畫”。

山西古代建築無樑大王介紹

正是因此,這處孤體建築早在1986年便被列爲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13年被成功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王”是“趙氏孤兒”趙武

“別看這兒地方偏遠,而且是一處單獨的廟宇,但它卻是我國古代無樑減柱的建築典範。”採訪時,陽曲縣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張俊草告訴記者。

大王廟北依山丘,西臨深溝,東面是大片的寺廟遺址,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據範莊村49歲文保員趙忠講,這裏曾是一處大型的寺廟建築羣。一旁的唐代建築明禧寺,加上繼續向東的清代關帝廟等,廟宇延綿,最繁盛時達到30間殿堂。後來,因爲自然災害及戰火,整片寺廟除大王殿外,其餘的建築全部損毀。通過大殿內外遺存的碑石、碑額、龜趺、柱礎、石幢等等的文物遺存,可以印證趙忠所述。

根據碑文記載,大王廟的南面,本有面闊三間的過殿,叫做馬王殿。大殿兩側,沒有傳統的配殿等,四面全是夯土做的圍牆。殿的前面,則是磚砌的拱形山門。廟宇依坡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順着東側的旁門,通向明禧寺、關帝廟等。延綿的廟宇,以大王廟爲中心,組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古建築羣體。

如今僅存的大王廟,建在一處高60釐米的磚砌平臺上,建築面積約225平方米。大殿面闊、進深均爲三間,每邊長9.7米,平面呈正方形。大殿牆體爲“金鑲玉”的包磚牆砌法,即外表爲側砌一順一丁錯縫砌法,裏面爲土坯整側砌。廟的兩側,開破子直櫺窗,中間爲六抹格子門。殿頂爲單檐歇山頂式,素面脊,正吻爲龍頭形,殿檐四周置單翹單昂斗拱,垂脊上琉璃套獸,整個建築顯得端莊樸實。

從寺廟殘碑的“藏山行祠”“藏山神廟”“屠岸賈”及“趙孟”等字句中可見,大王廟原本是一座儒家祠堂,後改爲廟。“大王”所指,即是盂縣藏山“趙氏孤兒”的“孤兒”趙武。古人念及趙氏一族忠正剛直,且感念公孫杵臼、程嬰、韓厥等大義救主,便將孟山改爲藏山,築祠建廟,尊趙武爲神。後來,因爲趙武幼年藏匿的山洞旁有一處滴水崖,崖上積水成潭,故而就將趙武尊爲雨神。歷代帝王也爲趙武修廟建碑,並封趙武爲“翊化”“神佑”之神,專司雨神之責。時至明景泰五年,即1454年,山西境內大旱,但藏山一帶百姓卻“經躬拜祈禱果獲聖水”。周邊百姓紛紛前往祈神求雨,果然“有求必應”。《重建藏山大王靈應碑記》記載,太原府陽曲縣得知後,便令人趕往藏山,“竊負大王聖像而歸”,果然“過其村其村無不雨,經其鄉其鄉無不雷……竟三日而後息。”後來奉送大王神回藏山時,歡送儀式極爲隆重。範莊村位於盂縣到太原的必經之地,當年受益匪淺。明成化三年,範莊村一帶又逢大旱,村民們趕往藏山燃香祭祀,果獲聖水。於是,周邊百姓便在村西北建廟一座,名“藏山行祠”。後來,人們將此改稱“大王廟”,專門供奉“大王神”,既爲感激趙武之功德,也爲日後祈雨便利。

由此可見,陽曲範莊大王廟,是藏山神出行布雨時休憩的地方,所以叫“行祠”。據記載,當年廟內正中是大王神趙武坐像,“儼然王者冠服”,形象端莊,氣宇軒昂。但如今,廟內除了大王殿正殿外,包括坐像等,已經全部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