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詩魂,漢語詞語,讀音爲shī hún,釋義爲詩人的精神或詩人的亡魂。出自南唐李建勳《春雪》詩、明袁宏道《卷中見亡友王官谷姓字感賦》、陳毅 《由宣城泛湖東下》詩。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古代詩魂詩人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篇一: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唐穆宗名爲李恆,唐憲宗的第三個兒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於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原名李宥,先封爲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李恆是冊封爲皇太子以後改的名字,這一點與他的父皇憲宗相同。

【生平】

穆宗以前的唐朝諸帝多能將皇位傳給兒子,高宗()還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親憲宗另外也還有一個兒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以後的懿宗,有第五子即位爲僖宗,第七子即位爲昭宗。此前,睿宗的兒子當中,一位受命登基(),一位追認爲帝(讓皇帝李憲),三位獲贈太子,已被舊史盛讚爲天與之報,福流無窮。但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個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這在唐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由於每個兒子即位後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爲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後有三個皇后和他配享太廟,這在唐朝歷史上也屬罕見。穆宗於長慶四年(824)正月死時,剛剛30歲,相對於他之前的唐朝皇帝來說,可謂最短壽的一位。這些情況透露出,在穆宗君臨天下時,唐朝的皇位繼承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變得毫無保障。所有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們,穆宗時期的宮廷局勢已經難以用常規來審視了。

穆宗出生前,其父憲宗已經有了長子李寧和次子李惲。排行老三的穆宗,卻有一個勢力強大的母親,那就是憲宗爲廣陵王時於貞元九年(793)娶的妃子郭氏對唐室有再造功績的尚父的孫女。長子李寧的母親是宮人紀氏,次子李惲的母親竟沒有留下姓名,在這一情況下,究竟是選擇哪一位皇子,憲宗一直沒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後,到元和四年(809)三月,憲宗心中漸漸地向長子傾斜了。此時的李寧已經17歲,平素喜歡讀書,舉止頗符合禮法,深受憲宗的喜愛。於是在大臣建議早立儲君以杜絕奸人窺伺覬覦之心時,他宣佈了立長子爲嗣君的決定。這次冊立很費了一些波折,本來應該在春天舉行的冊立儀式,由於連續遭遇大雨,使時間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這期間有多少來自穆宗母親郭氏的阻力,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無奈。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剛剛做了兩年太子的李寧竟然在19歲的時候一病而死。憲宗悲痛欲絕,出乎意料地爲他廢朝13日,並特別制訂了一套喪禮,加諡爲惠昭。李寧的死,使憲宗不得不爲選立繼承人再次陷入抉擇。

此時,宮廷內外幾乎都建議選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寵的宦官吐突承璀則建議應當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惲。憲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惲因爲母氏地位卑賤難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立三子宥的呼聲佔據了上風,憲宗也徒無奈何,只好請翰林學士崔羣代次子惲起草了表示謙讓的奏表,於元和七年(812)七月下詔立李宥爲太子,改名爲李恆。十月,舉行了冊立大典。

其實憲宗心裏對這位太子並不滿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沒有放棄爲李惲的經營。憲宗這次立儲事件,爲穆宗日後的登基埋下了禍根,也爲自己留下了禍患。

元和八年(813)十月,在剛剛冊立新太子整一年的時候,擁立太子的朝廷官員又上表請求憲宗立郭氏爲皇后。自玄宗以後,後宮活着被立爲皇后的只有肅宗的張皇后,那是因爲她在平叛的特殊時期有特殊的功勞,憲宗將郭氏冊立爲貴妃已經是後宮最尊貴的角色,憲宗以種種藉口拒絕了此番動議。此事以後,郭貴妃在朝野內外,廣結黨羽,包括宦官中的厲害角色神策軍中尉樑守謙以及王守澄等人,他們暗中和吐突承璀等較量。

元和十四年底,憲宗因爲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藥身體惡化,吐突承璀也就加緊了改立李惲的謀劃。太子李恆十分緊張,曾經問計於他的舅舅郭釗,時爲司農卿的郭釗囑咐他,一定要盡孝謹之心,不要考慮其他的事。這說明他們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就等着憲宗死了。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死,樑守謙、王守澄等人立即擁立太子即位,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惲被這突如其來的政變殺了個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黃泉路。

穆宗位居儲君期間的惶恐不安,隨着成功登基也就煙消雲散了。他對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給予了不同的賞賜,特別是把生母郭貴妃冊立爲皇太后,以報答她多年來的辛苦經營。與此相對照,他對父皇的親信和寵臣則分別處以殺罰貶斥。正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穆宗即位後,沒有忘記把犯有自己名諱的地名等統統改掉。像恆嶽(恆山)改爲鎮嶽,恆州改爲鎮州,定州的恆陽縣改爲曲陽縣。就這樣,唐朝的又一代新君登基了。

穆宗即位時已26歲。對於壯年登基的皇帝來說,如果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爲,這正是一個使人欽慕的年齡,太宗就是29歲登基,玄宗則是28歲。如果想飽食終日、遊樂享受,那也是無人可以比擬的時候。穆宗沒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勵精圖治,而是縱情享樂,毫無節制。

尚在朝廷上爲憲宗治喪期間,穆宗就毫不掩飾自己對遊樂的喜好。當元和十五年(820)五月憲宗葬於景陵以後,他越發顯得沒有節制。很快,他就帶着親信隨從狩獵取樂去了。到六月,皇太后郭氏移居南內興慶宮,穆宗就率領六宮侍從在興慶宮大擺宴筵。酒宴結束後,他又回幸神策右軍,對親信中尉和將領大加頒賜。鎏金刻人馬狩獵杯從這天起,穆宗每三日來神策左右軍一次,同時駕臨宸暉門、九仙門等處,目的是爲了觀賞角抵、雜戲等表演。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他異想天開地制訂了一套慶祝儀式,只是因爲一些大臣提出自古以來還沒有這樣的做法,纔算作罷。他在宮裏大興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寶慶殿等。宮苑內修假山倒塌,一次就有七位工人被壓死。當永安殿新修成的時候,他在那裏觀百戲,極歡盡興。在永安殿,穆宗還與中宮貴主設密宴以取樂,連他的嬪妃都參加。除此之外,他還用重金整修裝飾京城內的安國、慈恩、千福、開業、章敬等寺院,甚至還特意邀請了吐蕃使者前往觀看。

到了八月,穆宗又到宮中魚藻池,徵發神策軍二千人將憲宗時期早已淤積的水面加以疏浚,九月初二池水開通後,他就在魚藻宮大舉宴會,觀看宮人乘船競渡。由於時間臨近九九重陽,穆宗又想大宴羣臣。擔任拾遺的李珏等人上疏勸諫,認爲:陛下剛剛登臨大寶,年號尚且未改,憲宗皇帝園陵尚新,如果就這樣在內廷大舉宴會,恐怕不合適。穆宗根本不聽。在重陽節那天,還特意把他的舅舅郭釗兄弟、朝廷貴戚、公主駙馬等都召集到宣和殿飲酒高會。

十一月的一天,穆宗突然下詔:朕來日暫往華清宮,至落日時分當即歸還。此時,正值西北少數民族引兵犯境,神策軍中尉樑守謙將神策軍4000人及八鎮兵赴援,形勢很是緊張,御史大夫李絳、常侍等跪倒在延英殿門外切諫。穆宗竟然對大臣們說:朕已決定成行,不要再上疏煩我了。諫官再三勸諫也是無效。第二天一早,穆宗從大明宮的複道出城前往華清宮方向而去,隨行的還有神策軍左右中尉的儀仗以及六軍諸使、諸王、駙馬千餘人,一直到天色很晚才還宮。

對於穆宗的宴樂過多,畋遊無度,諫議大夫鄭覃等人一起勸諫:現在邊境吃緊,形勢多變,如果前線有緊急軍情奏報,不知道陛下在什麼位置,又如何是好?另外,陛下經常與倡優戲子在一起狎暱,對他們毫無節制地大肆賞賜,這些都是百姓身上的血汗,沒有功勞怎麼可以亂加賞賜呢!穆宗看到這樣的表章感覺很新鮮,就問宰相這都是些什麼人。宰相回答說是諫官。穆宗就對鄭覃等加以慰勞,還說當依卿言。穆宗的這一態度使宰相們高興了一陣子,但實際上他對自己說過的'話根本不當回事,轉過身,穆宗依舊是我行我素。

穆宗甚至覺得,經常宴飲歡會,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一天,他在宮中麟德殿與大臣舉行歌舞酒宴,就很興奮地對給事中丁公著說:聽說百官公卿在外面也經常歡宴,說明天下太平、五穀豐登,我感覺很安慰。丁公著卻持不同的看法,他對穆宗說:凡事過了限度就不是好事了。前代的名士,遇良辰美景,或置酒歡宴,或清談賦,都是雅事。國家自天寶以後,風俗奢靡,酒宴以喧譁沉湎爲樂。身居高位、手握大權者與衙門的雜役一起吆三喝四,無絲毫愧恥之心。上下相效,漸以成俗,這造成了很多的弊端。穆宗對他的這番說辭也覺得有道理,表示虛心接受,但就是堅決不改。

穆宗這種近乎瘋狂的遊樂,到了長慶二年十一月纔算有了收斂。原因是他有一次在禁中與宦官內臣等打馬球時發生了意外。遊玩中有一位內官突然墜馬,如同遭到外物打擊一樣。由於事發緊急,穆宗十分恐慌,遂停下來到大殿休息。就在這一當口,穆宗突然雙腳不能履地,一陣頭暈目眩,結果是中風,臥病在牀。此事一發生,宮外就接連有很多天不知道穆宗的消息。而在此前一週,穆宗還率人以迎郭太后爲名前往華清宮,巡狩於驪山之下,他即日就騎馬馳還京城,而他前往迎接的郭太后則是第二日方還。

穆宗中風以後,身體一直沒有康復。長慶三年(823)正月初一,穆宗因爲身體有病沒有接受羣臣的朝賀。病中的穆宗曾經想過長生不老,和他的父皇一樣迷戀上了金石之藥。處士張皋曾經上疏,對穆宗服食金丹事提出過勸阻。不過,穆宗還沒有等到丹藥毒發就在長慶四年(824)正月二十二日駕崩於他的寢殿,時年30歲。正是貪生之心太甚,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篇二: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李回,字昭度,宗室郇王禕之後。父如仙。回本名躔,以避武宗廟諱。長慶初,進士擢第,又登賢良方正制科。釋褐滑臺從事,揚州掌書記,得監察御史。入爲京兆府戶曹,轉司錄參軍。合朝爲正補闕、起居郎,尤爲宰相所知。回強幹有吏才,遇事通敏,官曹無不理。授職方員外郎,判戶部案,歷吏部員外郎,判南曹。以刑部員外郎知臺雜,賜緋。開成初,以庫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賜金紫服。武宗即位,拜工部侍郎,轉戶部侍郎,判本司事。三年,兼御史中丞。

會昌三年,劉稹據潞州,邀求旄鉞,朝議不允,加兵問罪。武宗懼稹陰附河朔三鎮,以沮王師,乃命回奉使河朔。魏博何弘敬、鎮冀王元逵皆具櫜鞬郊迎。回喻以朝旨,言澤潞密邇王畿,不同河北,自艱難已來,唯魏、鎮兩藩,列聖皆許襲,而稹無功,欲效河朔故事,理即太悖。聖上但以山東三郡,境連魏、鎮,用軍便近,王師不欲輕出山東,請魏、鎮兩藩只收山東三郡。弘敬、元逵俯僂從命。幽州張仲武與太原劉沔攻回鶻。時兩人不協,朝廷方用兵,不欲藩帥不和。回至幽州,喻以和協之旨,仲武欣然釋憾。乃移劉沔鎮滑臺,命仲武領太原軍攻潞。賊平,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加中書侍郎,轉門下,歷戶、吏二尚書。

武宗崩,回充山陵使,祔廟竟,出爲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大中元年冬,坐與李德裕親善,改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再貶撫州刺史。、令狐綯罷相,入朝爲兵部尚書,復出爲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卒,贈司徒,諡曰文懿。

  篇三: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李冶,(?---公元784年),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後爲女道士,是中唐壇上享受盛名的女冠詩人。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沚,被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生平】

她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詩才,六歲那年,曾寫下一首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架卻,諧音嫁卻。 她父親認爲此詩不詳: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後恐爲失行婦人。其不幸被父言中,出家爲女道士。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生性浪漫,愛作雅謔,又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鴻漸)和釋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詩人也與她有密切聯繫,她還與、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詩歌《寄朱放》、《送閻二十六赴剡縣》等詩一掃從來女性作家的羞澀之態,坦然男女社交,在其後千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天寶年間,玄宗聞知她的詩才,特地召見她赴京入宮,那時,她已進入暮年,正棲身著名的花都廣陵。接旨後,只得應命北上。她有七律《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爲其詳詞意,不類冶作,似乎缺乏根據。

劉長卿對李冶的詩極其讚賞,稱她爲女中詩豪。高仲武評論說: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器既雄,詩意亦蕩。自以下,罕有其倫。又說她上比班姬(婕妤)則不足,下比韓英(蘭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嫗。她與、、被人稱爲唐代四大女詩人。

  篇四: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爲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爲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另有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新人李忱。

【生平】

唐宣宗李忱是憲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爲帝。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爲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

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爲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爲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羣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爲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爲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篇五:古代詩魂詩人介紹

李泌(722~789) 字長源,唐陝西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時,官至宰相,封鄴縣侯,世人因稱侯。他是南嶽第欽賜的隱士。肅宗爲他在南嶽煙霞峯下兜率寺側建房,名之爲端居室,後人稱之爲鄴侯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書院。李泌在此過了12年(757~768)修身養性、縱情山水、博覽羣書的生活。端居室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館。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中有句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可見其在南嶽藏書之多。曾隨玄和先生張太虛學習道教祕文,又與懶殘和尚(明瓚禪師)等高僧交往甚深,著有《養和篇》和《明心論》。尤工於詩,如《復明堂》、《九鼎議》(一說二者爲一篇)、《建寧王輓歌詞》、《八公詩》等,有文集二十卷。精於書法,至今福嚴寺側石壁上,尚有石刻極三個大字,傳爲李泌山中讀書時手書,此處因名高明臺。薨後贈太子太傅,其子李蘩(曾任隨州刺史)在南嶽廟左建南嶽書院。千百年來,李泌一直是南嶽衡山的一位傳奇人物,爲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