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印章介紹

古代印章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通遠軍防城庫銅朱記”印

古代印章介紹

“通遠軍防城庫銅朱記”印,北宋,印面5.5×5.3cm,通高4.9cm。

印銅鑄,柄鈕,印文字體出現重疊筆畫,朱文,右上起順讀。宋代地方政區劃分爲路、州、縣三級。軍的級別有兩種,一與州同級而隸屬於路,一與縣同級而隸屬於州,通遠軍防城屬後者。此印即北宋通遠軍防城管理庫藏物資的官署印。

  “元城王章”玉印

“元城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8cm。清宮舊藏。

印青玉質,鼻鈕。印文字體爲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體極爲方正規整,印材綠黃相雜,青綠中黃斑點點成片,如秋雨中飄落的黃葉。

此印爲明代託名三國時魏國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爲曹魏政權封王,名曹禮,曹操之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立魏政權,建元黃初。黃初二年(221年),曹禮被封爲秦公,以京兆郡爲國,三年(222年)改封爲京兆王,六年(225年)改封爲元城王,太和三年(229年)薨。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禮之後,六年(232年)改封樑王。

  “東武城攻師鈢”鉨

“東武城攻師鈢”鉨,戰國·齊,印面2.3×2.3cm,通高1.2cm。

鉨銅鑄,鼻鈕,印面有陰線界欄。鉨文爲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鉨造型與文字具有齊國官印的明顯特徵,鉨文“攻”作上下結構,“師”作“帀”,均是齊鉨文的特殊寫法。《史記·平原君傳》載:“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複位,封於東武城。”趙地東武城與齊國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屬齊。“攻師”即工師,《孟子·梁惠王下》載:“爲巨室必使工師求大木。”趙歧注:“工師,主工匠之吏。”所以此鉨應爲齊國負責管理東武城工匠之吏的'職官鉨。

  “無咎周甲後作”石章

“無咎周甲後作”石章,近代,王褆篆刻,通高4.3cm,印面邊長2.1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側款。印文篆體,白文,右上起順讀“無咎周甲後作”六字。邊款陰刻楷書體“叔平社長六十壽。辛巳春日福廠刻寄奉祝”。

“無咎”見於《易經》,意爲無過失或災禍,古人多以之作名號,此處爲馬衡先生之別號。王褆於此印款中稱馬衡爲社長,所謂“社”即圓臺印社。辛巳年爲馬衡周甲(60歲),時圓臺印社已成立13年。

  “海燕廔”石章

“海燕廔”石章,近代,齊璜篆刻,通高5.4cm,印面邊長2.6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側款。印文白文兩行,右上起順讀“海燕廔”三字。邊款楷書體陰刻“仲子先生爲藝術院長,事不悠然,便求之不返,不耐煩難,真吾友也。屬刻此印並記欽佩。齊璜時辛未秋九月同客舊京”。

楊仲子曾寓長街紅樓一角,榜曰“海燕樓”,小石書額。此印印文“海”字偏旁三豎並齊貫通,“燕”字中下部分成剪叉形,“廔”字中豎筆貫通下曳,皆表現出力度感。

  “馬衡”石章

“馬衡”石章,近代,馬衡篆刻,印面邊長4.9cm,通高4.9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頂款。印文篆體,白文,右起橫讀“馬衡”二字,印面有陰線界欄。頂款陰刻楷書體“餘於印石中最愛青田,見即收之,朋好中亦有效尤者,因之年來石愈少而直愈昂,此誠庸人自擾也。此石爲八年前所買,亦百年以上物,以有人屬題榜,無適當之印,遂倉卒成此,叔平。廿年十月。”

馬衡先生的名印、室名別號印及收藏印多是自行篆刻,風格多樣,且青田石材少有劣者。此印印面施以陰線邊框,中有豎向界線分隔印文,字口與陰線邊欄等寬,是古璽印面形式的借用。印面工整中見氣魄,有鑄印的效果。印款以切刀法刻長銘,或以記事,在其作品中常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