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探究技巧論文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探究技巧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一、人格的平等,心靈的溝通,教師自我心跡的表露技術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探究技巧論文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不少教師爲樹立自己的教學權威而着意掩飾自己的錯誤或缺點,把自己裝扮成完美無缺、無所不知的人。孰不知,這種刻意裝飾、居高臨下的態度,不僅使師生難以溝通,反而讓學生對老師更加敬而遠之。反之,教師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向學生敞開,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經驗感受向學生表露,學生就會感到老師平易坦誠、容易接近,把老師看作朋友和知己,看作與他們一樣的平凡的人,甚至有些地方比他們還幼稚無知、天真可笑。因爲,有效的教學是必須以融合的師生關係爲前提的;良好的師生關係,不僅能營造出輕鬆自然、親切和諧的課堂氣氛,而且可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自由地發揮。教師的自我表露受時間、場合等因素限制,如果使用不當,將產生負效應。因此在使用自我表露的時候,既要認定自己的經驗感受符合學生的興趣、情感的需要,符合當時的情境;又要注意與表露的目的相關聯,防止轉移到教師情感的發泄和歷史的炫耀上;此外,表露的次數也不宜太多,不然學生就會懷疑其真誠性。

  二、教學目標、內容及進度,教師與學生的共商技術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教育改革家羅傑斯提出的“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觀,其教學目的、內容、進程和方法,均由學生自己討論決定,一切活動都由學生自己發起,自行組織。教師的主要作用只限於爲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提供資料。師生共商的內容包括明確學期教學的總目標及達成總目標的分目標,即單元目標;瞭解養成目標能力所負載的課文並挖掘課文潛在的能力培養因素;討論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進度的調整和教學方法的運用等。總之,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明確學習目標,參與學習過程,瞭解學習結果,即知道自己將學什麼,該怎麼學,學得怎樣。

  三、設計符合學生學習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或步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技術

“合作、探究”這一系統工程具有多元化的功用,如個性培養、人格塑造、精神培育等。

然而,最直接的還是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思維品質的提高,可以說,課堂教學設計是實施“合作、探究”的主體工程。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能讀書,就必須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課既然主要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爲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呂先生這番話並非說教師是無事可做,這“最低限度”恰恰有更高要求,要求教師更講究“引導”的技術或藝術。

我們知道,教師講課的成效是由有效信息量決定的,學生完全懂的東西,不是有效信息;學生想領悟而領悟不到的地方,經教師點撥能懂,纔是有效信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要使教學取得成效,課堂形成一種民主、共融的氛圍,首先要求教師設計出符合學生學習心理和認知規律的教學步驟或環節,而這步驟或環節的載體就應該是有效信息。其次,要求教師將有效信息轉化爲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思維訓練“點”,點點成線,形成一條定時、定向、定量的思維訓練的活動的“流”。第三,要求教師保證學生課堂上自學的時間、思考的時間和辨議的時間,取消或剝奪這些時間就意味着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權,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也就成爲一句空話。

  四、教學過程中教師迅速、敏銳地感知、洞察學生的反應的技術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否具備迅速、敏銳的感知力和洞察力,是衡量一個教師有否才幹的極其重要的標誌。語文教學因其學科的無序性或說順序模糊,反映到課堂上的狀態就千變萬化。教師如能在課堂上對學生細微的、瞬間的表現作出快速反應,及時地捕捉到如閃光點、迷惑點、心中隱私或臉上異樣等信號,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看,就能更好地瞭解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發現自己教學上的缺陷並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從學生學習角度看,也能更好地體現教師對學生人格個性的尊重和學習情緒的關切。當學生知道教師看重他,欣賞他、鼓勵他時,學生學習的認知能力、思考判斷、學習成績就會得到超水平的發揮;當學生知道教師注意他、留心他甚至責備他時,學生課堂的學習態度、人際交往、實際操作就會得到充分地改善。

課堂教學感知、洞察的形式主要有視覺追蹤和聽覺辨別。視覺追蹤包括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動作和從事非學習活動的動作(習慣稱之“小動作”)。教師視覺追蹤的目的是不僅對課堂全部動態有所瞭解,還要對每一個學生細小的動作表情有準確的知覺。聽覺辨別包括能從學生的口語中挑出正確或錯誤的發音,能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對錯、偏正等進行點評,能再認和複述憑聽覺獲取的學生口述的內容,能判斷課堂正常或非正常的聲音發出的方向和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