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淺談農村中學如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淺談農村中學如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一、運用巧妙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
語文課本來是中學裏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課,語文也應當是學生最感愛好的學科,可是不少學生對語文課卻產生了“愛好危機”。但爲什麼錢夢龍、寧鴻彬、魏書生老師的學生們就那麼愛學語文呢?他們是用什麼祕訣吸引學生去學習的呢?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點燃”學生愛好,集中學生留意力,使學生有一種“嚮往之”的意識就成爲教師教學成功的要害。而解決這個“要害”的要害在於我們如何在課初的幾分鐘內幫助學生進行心理預備,緊扣課文內容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氛圍。例如我們在教《孔乙己》時,由於學生們沒有真正瞭解舊社會知識分子的形象,於是,我們不妨設這樣幾個問題:(1)讓同學瞭解舊社會讀書人的穿着怎樣?(2)舊社會人們穿着的區別?(3)他們進食的方式是怎樣的等。通過一個連續的提問,巧妙的導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對課文產生濃厚的疑問與愛好。
二、運用美的語言去感染學生,渲染情境
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歷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極富有感染力。這就爲教師用語言創設美的課堂教學情境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文章不是無情物”,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首先接受課文的啓迪和薰陶,使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得到統一,講課時自然就會感情投入,很快進入角色。假如教師能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溝通作者與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彼此間靈犀相通,感情共鳴,必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愛好。

教師還要善於運用朗讀渲染課堂教學情境,“讀得好。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如在教《最後一課》時,我運用有感情的範讀創設了莊重肅穆的情境,學生們彷彿置身於韓麥爾先生的'課堂之中,此時再來講解課文則水到渠成。
態勢語言也很重要。教師隨教材內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樂等表情變化和恰到好處的手勢與動作,有助於喚起學生對教材的感情共鳴;另一方面還要密切留意學生表情、動作的反應,並根據此來判定學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時調整情境,改變手法,推進教學。
教學中的一些強調技巧,如語句的重複、停頓、加重或延緩,動作或表情的大幅度變化,巧妙的激疑問難或設問作答,組織小組討論或課堂辯論,展開競賽,把競賽意識引入課堂等等,都是創設情境的好辦法。
三、 想像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情感
所謂“設置情境”,就是教師運用語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某種狀況、某種景象表現出來,使學生能身臨其境,在這樣的氛圍下,請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思考問題。由於學生已置身於某種情境中,他們已經暫時變成了該情境的某個角色,此時思考問題就必然要與情景的節奏相吻合,學生的思考就必然是積極的、主動的,因而也是靈敏的。比如:在講授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時,我帶領學生分析了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這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語言、和動作描寫,在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後,我引導學生:假如你是莫泊桑,四位大作家這個時候正在福樓拜家談論着文學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時,你去登門拜訪,請你根據這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徵來想像一下他們會用什麼樣的表情、語言和動作來迎接你的到來呢?教師的話已經把學生領入了那個特定的情境之中,當他們通過思考,發表自己見解的時候,就已經逐步理解並把握了應該學到的知識,教師作畫龍點睛式的點撥時學生已經心有靈犀了。
四、 藉助各種教學手段和學習資源創設美的情境
隨着科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逐漸走入課堂,錄象、錄音、幻燈、音樂等對創設美的情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根據課文需要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來創設美的情境,使得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體驗、去領會、去把握,用感受補充甚至替代語言,把信息的傳遞和接受變成一種享受,使學生在得到愉悅和滿足的同時吸收知識、開啓智力、陶冶情操。
在挖掘課程資源方面,首先,教師要善於利用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而我們要善於發現這個“例子”的價值,拓寬教材、深挖教材也是在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如此,語文學習的途徑就會變得寬廣無比。如讀《詩兩首》,我們探究冰心的“母愛”專題;讀《我的信念》,我們探究名人成功的祕訣;讀《理想》,我們用“現代詩朗誦”“名人名言大觀”“我的理想演講”等活動開展學習。教材中的學習資源也是無限的。
其次,教師要關注學生生活。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服務者,教師的每一步行動,都必須以學生需求爲準則,脫離了學生的需求,學習的設計都是無用的。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善於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善於引發學生的強烈要求。如學《詩兩首》,課後要求用象徵手法寫一兩句話。假如僅僅限於此,就浪費了學生“生活體驗”這一寶貴的語文學習資源。母愛是最輕易引發學生情感體驗的,可是用一兩句象徵性的話說盡母愛很顯然不行。假如讓愛唱的學生唱出母愛,愛畫的學生畫出母愛,會讀的去讀,能寫的去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表現。
教師在實施新的課程時,應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儘可能以他們樂於接觸的、有價值的題材,如生活中的問題、有趣的史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等,作爲學習的資源。這些資源有利於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與解決問題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

淺談農村中學如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