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韓非是哪個朝代的

韓非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 ,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那麼,大家知道韓非是哪個朝代的嗎?

韓非是哪個朝代的

韓非朝代:

先秦

生平經歷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鄭韓故城)。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文章出衆,連李斯也自嘆不如。韓非將自己的學說,追本溯源於道家黃老之術,他對老子《道德經》有相當大的'研究,《韓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韓非認爲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被譽爲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人爲莊周)。

他的書傳到秦國,秦王非常讚賞韓非的才華。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並派他出使秦國。韓非子被韓王派遣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韓非爲秦王嬴政所賞識而倍受重用。由於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爲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韓非主張存韓滅趙),妨礙秦國統一大計,於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辯駁。韓非與李斯之政見相左。韓非欲存韓,李斯欲滅韓。因爲韓非子和李斯曾經是同窗,李斯深知韓非辯才了得,擔心嬴政被韓非計謀所矇蔽,故上疏嬴政,陳述其中利害。他說:“韓非前來,未必不是認爲他能夠讓韓留存,是重韓之利益而來。他的辯論辭藻,掩飾詐謀,是想從秦國取利,窺伺着讓陛下做出對韓有利的事。”

秦王認爲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韓非。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韓非想上書始皇帝,被拒絕。後來始皇帝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韓非已經死了。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風格。韓非的《孤憤》、《五蠹》、《說難》、《說林》、《從內儲》五書,十萬餘言,字裏行間,嘆世事之難,人生之難,閱盡天下,萬千感懷。

名言典故

遠水不救近火。

人處疾則貴醫。

巧詐不如拙誠。

不明察,不能燭私。

不勁直,不能矯奸。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不躓于山,而躓於垤。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治民無常,唯法爲冶。

治民者,禁奸於未萌。

戰陣之間,不厭詐僞。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矜僞不長,蓋虛不久。

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存亡在虛實,不在於衆寡。

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寄治亂於法術,託是非幹賞罰。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搖鏡則不得爲明,搖衡則不得爲正。

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敏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糟糠不飽者不務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

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

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盜跖不掇。

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聖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爲之備。

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刺骨,故小痛在體而長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國。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欲成方面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

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

小信誠則大信立。

時移而治,不易者亂。

內外相應,言行相稱。

明主之道,明於公私。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