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廢除井田制是哪個朝代

廢除井田制是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學過歷史的小夥伴都知道井田制是什麼制度,但是小夥伴們制度廢除井田制是哪個朝代嗎?下面請看詳細內容!

廢除井田制是哪個朝代

井田制是我國古代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

井田是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土地分配方式。有說井田始於夏朝。

其具體方式是將每方圓一里內的九百畝土地劃分爲“井”字狀的9塊,周圍8塊作爲私田,分予私人耕種;中間一塊,其中二十畝作爲宅基地,供8家蓋房住人,剩下的八十畝作爲公田,由8家共同負責耕種,其收成作爲賦稅上繳國家,算下來,稅率大概爲1/10。法律規定,各家公田忙完,方可忙私田。這裏的私田,歸屬國家所有,私人只有使用權,而無買賣權,其使用權則父死傳子。

事實上,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國有並平均分配的制度,避免了土地兼併,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但這僅僅是針對大大小小的奴隸主階層而言,當時的奴隸階層只有無償勞動的份兒。到春秋晚期,以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爲標誌的農業技術得到提高,不再需要這種奴隸在大面積土地上集體勞作的模式,小戶勞作開始流行,井田制逐漸廢除。但井田制作爲一種“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成了後世許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土地制度。比如戰國時的孟子便力主恢復古代井田制。

王莽建立新朝後,鑑於土地兼併之風的流行,也曾試圖恢復西周井田制,但以失敗告終。儘管如此,後世歷代帝王制定土地政策時,井田制的“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內涵都成爲他們重要的參考。

【井田制爲何廢除】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廢除。實質是一種以國有爲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爲私田,中間爲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由於關於井田制的相關考古資料的缺乏,有學者卻認爲,井田制可能僅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這種制度可能從未得到嚴格的實施。

井田制什麼時候廢除的?

井田制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廢除的。

井田制廢除的原因是什麼?

井田制廢除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出現了私田。春秋後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剝削方式的出現。封建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方式的出現,導致了井田制的崩潰。

春秋年間,由於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荒野,以及諸侯國境之間的曠田,逐漸得到墾闢。而井田卻由於“民不肯盡力”反處於癱瘓狀態,到處拋荒。與此相反,一些奴隸主卻儘量驅使奴隸從事荒田的開墾,使西周末期以來不在稅收之列的私田,急劇增加。那時,統治階級間爭田奪土的事件史不絕書,周天子宰制土地和人民的局面越來越無法維持。於是,從天子到大夫的貴族,相互爲了一田一邑紛爭的事屢見不鮮。

周天子對土地的最高支配權已經喪失,土地王有的概念已不起作用。由於統治階級侵田奪土,一再突破了井田制的封疆溝洫,井田制也就在這一過程中,日趨解體,土地私有權得到事實上的承認。

到了春秋末期,隨着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土地的讓渡轉移和宅圃的買賣,更是公然地進行了。於是,西周以來,“田裏不鬻”的格局被衝破了缺口,土地關係正走向私有化的道路。儘管由於各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井田制的崩潰過程也先後不一,但井田制的崩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東吳版圖的奠基人孫策在臨終前,將印綬交給其弟孫權並囑咐道:“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事實證明,孫權不負兄望,在弱肉強食的軍閥混戰時代,不但終其一生未失江東寸土,而且使基業不斷拓展,算得上一位成功的守業之主。也許正是因爲這一點,陳壽在《三國志?吳主傳》中對其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英奇,人之傑矣。”

在陳壽看來,孫權和勾踐都是能夠“屈身忍辱,任才尚計”的英雄豪傑。正是由於勾踐和孫權都曾忍辱負重,都能知人善任,都有殺害功臣之舉,都在戰略上使用過“美人計”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史學界幾乎一致支持陳壽的看法,認爲將孫權比作勾踐再恰當不過。然而,如果將此二人放回各自的歷史環境中,對他們的行爲做一下客觀的比較,就會發現孫權在“屈身忍辱”和“任才尚計”方面和勾踐有着本質區別,可謂小同而大異。

越王勾踐是中國古代“屈身忍辱”的典型代表。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吳王夫差大破越師於夫椒,接着圍困勾踐及餘部五千人於會稽山上。勾踐走投無路,派大夫文種求和於吳:“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勾踐請爲臣,妻爲妾。”又曰:“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也就是說,如果吳王夫差樂意,越國舉國女子都可以按“門當戶對”的原則去侍候吳國的男人。這樣,“屈身忍辱”的並非勾踐一人,越國所有君臣都將蒙受奇恥大辱!吳王夫差聽信諛臣太宰嚭答應求和後,勾踐果真偕妻子及范蠡等大臣三百人入吳爲奴。勾踐不僅親自爲夫差駕車養馬,甚至在夫差生病時主動嘗其糞便以診病情。

說孫權“屈身忍辱”,無非是因爲他曾先後屈身事曹操和曹丕。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爲了避免將來因奪取荊州而陷入兩線作戰的危險,“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訂盟修好之意)”。不過,這種投降只是名義上的臣服,孫權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都不受曹操節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襲殺關羽後,深感山雨欲來風滿樓,更加屈降於曹操。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漢,孫權馬上遣使奉貢,以表臣禮。黃初二年,孫權又遣使稱臣,並送還於禁等曹魏降將。但曹丕並不滿意這種有名無實的藩屬關係,遂向孫權徵質子,即要求孫權以送兒子做人質的方式來表達對魏國的忠心。孫權既不願送兒子爲人質,又不願陷入西、北兩線作戰的境地,只好使了個“拖”字訣。黃初三年,曹丕終於對孫權和稀泥的做法忍無可忍,遂遣三路大軍南下伐吳。此時吳將陸遜已經大破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解除了西線的威脅。於是孫權立即拔刀相向,魏吳臣屬關係從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