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劉羅鍋是哪個朝代的

劉羅鍋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劉羅鍋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着多個版本,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劉羅鍋是哪個朝代的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劉羅鍋是哪個朝代的

劉羅鍋是哪個朝代的

劉羅鍋本命劉墉,是清朝的著名官員。

劉墉簡介

劉墉博通經史百家,他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鍾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但他敢於創新,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 “名滿天下”。

清乾嘉年間,帖學風行,翁方綱、樑同書、王文治等人書法更是風靡一時,當時還有一位與之齊名的人物,他就是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裏的主角-劉墉,他善於學習歷代名家的長處,大膽創新,韻味特殊,備受世人讚賞。

劉墉博通經史百家,他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鍾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但他敢於創新,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名滿天下”。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輕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他與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鮮明對照,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但他敢於突破傳統的寫法,受到了當時的一些思想保守的書法家的指責,翁方綱就是其中的一個。

清人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着這一趣事:翁方綱有一個女婿是劉墉的學生。有一次,這個學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綱在練字,寫的'還是他練了一輩子的字體,一筆一畫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動一筆。這個學生因爲受到老師劉墉的影響,對老岳父墨守成規看不慣,就拐彎抹角地說:“岳父,您和我的老師都是當代的大書法家,我從來沒有聽您評論我的老師的書法。您今天給我談談吧。”

翁方綱放下筆,看了看他的女婿,說:“你回去問你的老師,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

這個學生真的回去問老師。劉墉笑了笑說:“你回去也問你的岳父,他寫的字哪一筆是他自己的。”

這互相間的問話,反映了他們對待書法藝術的不同見解,一個守舊,一個創新。後來這個故事成了書法史上的佳話。

據說劉墉握筆的姿勢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寫字的時候,筆正腕端,採用傳統的握筆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內室書房寫字的時候,就不論寫大字寫小字,都轉動筆管,飛快地書寫。筆隨手指前後左右旋翻飛動,像獅子滾繡球一樣。他寫得興奮的時候,甚至筆管脫手飛落到地上。可惜,這種方法沒有傳下來。

劉墉劉羅鍋稱呼的由來

“劉羅鍋”是人們對清代名官劉墉的慣稱。相傳,劉墉本人是個駝背(俗稱羅鍋),朝野皆知,連乾隆帝與和也常常以此取笑他。關於劉墉的“羅鍋”,民間還流傳着許多有趣的故事。

傳說劉墉參加科舉考試的殿試時,乾隆帝親自主考。乾隆帝看到劉墉是個羅鍋,便戲弄他說:“你能以羅鍋爲題作詩一首嗎?”劉墉隨即吟詩一首:“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乾隆帝聽後,又是驚歎,又是慚愧,當場就將劉墉點爲狀元。

又有傳說稱,劉墉入朝爲官後,上朝叩拜的姿勢非常奇特,引來滿朝文武的捧腹大笑。乾隆帝看到劉墉本來就駝背,又叩拜得很滑稽,便說:“劉愛卿,你這麼一拜,不就成了羅鍋了嗎?”劉墉立即磕頭高呼:“謝主隆恩!”乾隆帝與大臣們都感到不解,忙問劉墉爲何謝恩。劉墉笑着說:“按大清律,皇帝賜予臣子封號,封一個字,每年可加俸祿萬兩。如今皇上封了劉墉‘羅鍋’兩個字,臣每年便可以多拿俸祿兩萬兩,這真是皇恩浩蕩啊!”乾隆帝聽後哭笑不得。

有關“羅鍋”的傳說固然有趣,卻多爲誤傳。儘管史料上沒有關於劉墉儀表堂堂的記載,但他至少也是身體端正,絕不會是駝背。據考證,清代選拔官吏有全面而嚴格的標準,概括起來有四個字——“身、言、書、判”。所謂“身”,便是相貌端正、體格健壯;所謂“言”,是指口齒伶俐、表達清晰;所謂“書”,是指字體工整、筆法清秀;所謂“判”,是指斷事精準、思維敏捷。劉墉作爲清朝官員,定然要通過這四項審覈。四項之中,“身”是第一位的。倘若劉墉是個“羅鍋”,不僅難立官威,而且有損大清國體,那麼即便他出身再高,也不可能入朝爲官。

那麼,“劉羅鍋”的誤傳從何而來呢?一般認爲是源於嘉慶帝對劉墉的稱謂。一種說法是,嘉慶帝即位後,劉墉已年過八旬,難免有些弓腰駝背。嘉慶帝常常以“劉駝子”稱之,這一稱謂逐漸傳播開來,民間就誤以爲劉墉天生就是駝背了。另一種說法是,劉墉身爲嘉慶帝的老師,深受敬重,被尊稱爲“劉閣老”。由於“閣”與“鍋”讀音相近,“閣老”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就變成了“鍋腰”,劉墉也就成爲了“劉鍋腰”。“鍋腰”在京城方言裏稱爲“羅鍋”,於是“劉羅鍋”的叫法便流傳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