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劉邦項羽是哪個朝代

劉邦項羽是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不知道劉邦項羽是哪個朝代?沒關係,下面小編幫大家普及下歷史知識吧!

劉邦項羽是哪個朝代

  項羽是哪個朝代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爲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爲廣泛。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爲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爲廣泛。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爲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爲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爲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麼項羽當年爲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爲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着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爲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爲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着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爲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爲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爲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他還通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爲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爲項羽並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這種說法同樣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根據《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從現在定遠東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區,越過江淮分水嶺,包括今滁縣西南境、肥東東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縣烏江的沿江一帶。晉太康六年在設東城縣界設置單獨的烏江縣。章學誠在《和州志補沿革》曾指出:“秦爲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晉太康元年屬淮郡,其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說,在楚漢戰爭時期,東城是一個範圍廣闊的行政區域,烏江是包括在東城縣內的,因此司馬遷所說的“身死東城”與“烏江自刎”並不矛盾,而是爲避免同義反復而使用的描寫方法。

這樣看來,項羽的確是死於烏江,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戰爭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而且他治學嚴謹,在項羽之死這樣的大問題上應該不會妄自猜測。而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併爲後人反覆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讓人扼腕嘆惜。

  劉邦是哪個朝代

劉邦早年間是個不務正業的二流子,後來在沛縣當上了泗水公,恰逢陳勝武廣起義,劉(]邦在押犯人途中將人放跑,索性自己帶着幾個跟從他的人開始逃亡。

後來劉邦拿下了沛縣,又攻下附近的豐縣,具備初步的力量集團,手下願意跟從於他的賢人也不少。劉邦投靠了項梁後,深受賞識與重任,此時的楚國力量逐漸壯大,項梁卻去世了,熊心繼位,派劉邦和項羽兩路抗秦。

項羽雖然實力強大,爲人驍勇,但劉邦在衆謀臣良將的協助下,早先一步打入關中獲得秦王投降,但由於此時的實力尚未能與項羽抗衡,於是雙手將咸陽奉上。在隨後的楚漢相爭中,劉邦把握時機,趁項羽平定齊國分身乏術一舉拿下關中,幸得手下賢人衆多,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以弱敵強逐漸反敗爲勝,最終打敗項羽稱霸天下。

而後,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王朝,將都城設於長安,就是歷史上的西漢,與後世劉秀建立的東漢合稱爲漢朝。

劉邦上位後,在政治制度上主張休養生息的寬鬆舉措以治理天下,讓戰爭時期的將士們都回家休息,取消了他們的徭役負擔。在經濟上,劉邦發展農業,修復社會經濟,鞏固專制統治,穩定民心,也奠定了漢朝寬容大量的思想基礎,是漢族與華夏文明的奠基開拓者。

劉邦是楚國人嗎

劉項楚漢之爭時,一方是西楚霸王,而大家對劉邦的國籍卻一直存在疑慮,是否真如有的學者所說劉邦是楚國人嗎,如若不是那麼劉邦到底是哪國人呢?

歷史上有記載,劉邦也叫劉季,是沛豐中陽里人,也就是如今的江蘇徐州人,然而在當時的劉邦家鄉是屬於哪一國的呢?然而史書上對於劉備家鄉的描述有這樣一段解釋,劉邦家中祖上原來是春秋時期的複姓士會,後來遇到三國分晉,他們便跟隨魏國遷移到沛豐,住到了現在的家鄉,後來秦王朝統一以後,他們家族便更名爲劉姓。那麼如此可見,劉邦是魏國人了。那麼是否還有可能劉氏家族本屬魏國,在戰亂年代,劉邦降生時沛縣已淪爲他國之地了呢。這種情況也是極有可能的,那麼會是楚國嗎?前286年,齊滅宋,將宋地盡收,那麼戰國中期沛縣便屬於宋國,則劉邦也是宋國人而非楚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論點表示宋朝是由三國一同剿滅的,於是宋滅亡以後,宋地便由三國均分了,則沛縣有可能分於楚國,然而齊王早年攻佔了魏、楚的所有土地,此事發生在劉邦出生前,於是劉邦仍舊不可能是楚國人。此後的戰爭,多國聯合攻佔齊國,楚國也始終未參與其中,沛縣當然也不曾屬於楚國。那麼答案就很明瞭了,劉邦不可能是楚國人。劉邦曾與項羽一同拜於熊心門下,即便奉楚君,但其自身也曾與西楚霸王爭天下,不可能是楚國人。

劉邦在位多少年

劉邦自農民出生,起義抗秦,在楚漢之爭中取勝,最終建立漢朝稱帝,直到他去世,稱王5年,稱帝7年,一共在位12年。

劉邦大器晚成,人到中年還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直至自沛縣起兵,他殺了縣令任沛公,領導羣衆抗秦,此時他已經48歲了。在逐漸攻破周邊縣城後,逐漸收納了曹參、張良等謀士,於是投奔項梁攻下豐縣,項梁死後追隨其後人熊心。此時,熊心手下的劉邦、項羽二人兵分兩路剿滅秦國,劉邦早項羽一步入關得秦王投降,奪得關中,並與民衆約法三章在此稱王。

此後項羽趕到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劉邦將全城奉上,免於一死得以全身而退。此後項羽稱王,將劉邦封爲漢王。隨後劉邦假裝安於現狀其實在伺機反攻,後趁着項羽平定各諸侯動亂分身乏術,於是奮起反擊,此後便開啓了楚漢之爭。

起初劉邦屢戰屢敗,後憑藉手下衆謀事大將的幫助,步步爲營,逐步突圍、攻佔,最終逆轉以弱敵強的境地,反敗爲勝將項羽逼死在烏江邊上,自此統一天下,於前202年登基稱帝。劉邦坐上皇位時已經54歲,高處不勝寒,身處晚年的他多疑猜忌,唯恐政權不穩,加上呂后的心狠手辣,於是將抗戰時期的功臣良將紛紛誅殺,最終於前195年去世,享年61歲。

劉邦去世後,由劉盈繼位,此後開啓了由呂后專權的一段時間,政權一度流入外族手中,直至劉恆上位,政權才重回劉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