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1、文學消費:是指人們爲了滿足自身文化、審美與娛樂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對文學產品加以佔有、利用、閱讀或欣賞的一項活動。

文學概論基礎知識點

2、審美心理結構: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學知識、審美趣味以及閱讀過的作品所構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圖式。

3、文學批評:是在文學接受的基礎上,以一定的理論、方法對文學作品爲中心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和評價的文學活動。

4、文學傳播:這也是文學活動全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文學傳播就是人類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符號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進行文學信息、觀念與情感的交流。

5、接受心境:是指文學接受者在閱讀前與進入閱讀時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基本心理狀態。

6、期待視野:這是關於文學接受過程的一個概念,是德國接受美學創始人姚斯首先提出的。是指接受者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已有的對於接受客體的預先估計與期盼,是讀者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解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水平與接受要求在具體閱讀中的表現。

7、預備情緒:是波蘭美學家英加登首先提出的。預備情緒是接受者從現實關注向文學接受過程躍進的中間環節,是讀者受作品基本特質的激發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情緒。

8、審美心理結構的同化:這是審美心理結構對作品採取的兩種主要應對方式之一,而且一般是首先採用的反應方式。同化是指在接受過程中接受者總是把具體文學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審美心理結構之中,當作品的信息與結構一致時,審美心理結構就得到強化與鞏固。

9、審美心理結構的順應:是指在接受過程中接受者的審美心理結構與具體文學作品中的新因素髮生嚴重的不一致,結構無法同化作品,只能通過自我轉換來適應作品的新情況,作品對原有審美心理結構起改變與更新的作用。

10、作品的召喚結構:是德國接受美學家伊瑟爾首先提出的。是指留有不確定性和空白點需要接受者將其具體化的文學作品本身。

11、作品的具體化:是指接受者在閱讀中完成作品、實現作品的創造性的接受過程。

12、審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審美體驗的高潮階段或實現階段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一系列心理效應與最終成果。

13、心靈共鳴:是指在文學接受過程中接受者與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產生的情感溝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閱讀同一作品時產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動、興奮的審美體驗。

14、文化認同:是指通過文化接受而產生的作家與接受者,接受者與接受者之間對某種文化價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評價。

15、文學的社會交往:是指通過文學接受而形成或傳播普遍社會價值觀的過程。

16、古典主義: 17世紀始於法國的文學思潮,蔓延達兩百年之久,它因在創作實踐和理論上以古希臘、古羅馬爲典範,而得名‘古典主義’。古典主義在17世紀法國的戲劇創作中達到高峯,以悲劇家高乃依、拉辛、喜劇家莫里哀、理論家布瓦洛爲代表。古典主義是文學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的文學理論依據,崇尚理性,在戲劇等文學作品中以理性戰勝感情爲上;它尊奉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學傳統,高乃依的悲劇多取材於古羅馬的歷史,而拉辛的《安德洛瑪克》和《費得爾》的故事情節都來源於古希臘神話;它力求形式的完善,結構嚴謹,語言明晰,體現出高雅的趣味。後來的古典主義由於形式的嚴格刻板,人物形象的類型化、概念化而受到浪漫主義的猛烈抨擊,失去主宰地位而哀敗。

17、巫術說:主張原始人的一切創作活動都包含着巫術的意義,都是原始巫術的直接表現,因爲巫術的思維法則的推動才促成了藝術的誕生。

18、小說:是一種側重刻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社會生活環境的具有虛構性質的文學體裁。

19、摹仿說:是一種最古老的藝術起源理論。它認爲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善於摹仿,藝術即起源於人類的摹仿本能,藝術是摹仿自然和社會人生的產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斯多德。前者摹仿自然、後者摹仿社會人生。

20、巫術說:主張原始人的一切創作活動都包含着巫術的意義,都是原始巫術的直接表現,因爲巫術的思維法則的推動才促成了藝術的誕生。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泰勤與弗雷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