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施耐庵是哪個朝代

施耐庵是哪個朝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施耐庵,中國古代著名作家,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元末明初人,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施耐庵是哪個朝代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白駒鎮(今鹽城市大豐區),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人物生平

《施氏譜序》等有關資料記載咸豐四年(1854年)陳廣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譜序》雲:

“吾興氏族,蘇遷爲多,白駒場施氏耐庵先生生於明洪武初由蘇遷興化,復由興化徙居白駒場。其第二世處士君,揚一鶴先生曾爲作墓誌銘。及於施氏之自蘇施家橋來遷,即場之田廬複名以施家橋……清咸豐四年歲次甲寅處署後二日賜進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戶部主事加一級陳廣德頓首拜撰。 ”

而咸豐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孫施峻峯在《施氏宗祠建立紀述》中也寫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蘇遷興,後徙白駒場。由一本而支分派別,傳衍至今,五百餘年矣……”

施耐庵避戰亂在興化隱居寫《水滸傳》

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爲軍師,後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後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裏地方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興化別名)好避兵”之說,於是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一封信,並附詩一首:

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陽山(指昭陽,即興化)好住家。

願闢草萊多種樹,莫教李子結如瓜。(當時民謠:“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顧逖見信後,馬上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興化避難。信中也答詩一首:

君自江南來問津,相送一笑舊同寅。

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將刻畫得淋漓盡致

施耐庵接信後,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着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後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裏隱居著《水滸》,施耐庵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爲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留世資料: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蹟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

據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後裔,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爲家。其父名爲元德,操舟爲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

武松打虎原型

明初洪武年間,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詔出使四川,功成辭官回到故里,名揚一時。徐麒請蘇州(一說爲錢塘即杭州)隱士施耐庵到家裏當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鎮環境幽美的大宅裏,邊教書邊寫作《水滸傳》,當地人都尊稱他爲“耐庵公”。

還有很多關於施耐庵的故事。據說,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許多地名,都取之於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莊”是全書中的重頭戲,其實祝家莊就是祝塘鎮。小說中武松景陽崗打虎,寫得栩栩如生。據說當時施耐庵不過是到大宅裏村後的後陽崗散步,見有條黃狗睡在松樹下,一名莊丁武阿二把黃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爲原型進行創作,把後陽崗改作景陽崗,黃狗變成吊睛白額大蟲(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傳施耐庵在大宅裏坐館教學時,還經常教學生畫畫。他要求嚴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畫,直到學生畫好後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後教學生畫了108幅。這些畫,張張面孔不一樣,個個動作不同,神態各異,個性有別。他刻畫的108個人物形象,據說就是《水滸傳》裏的108將。劉伯溫先生曾經上了兩本,在洪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領勝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績。”洪武帝准奏,下詔書到江陰召他進京,召了幾次,他只推脫有病,把聖旨謝絕了。他有通天的本領,除了做文章,他又會醫病、卜易、命相、看風水、打拳等等……。

人物軼事

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的記載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蹟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說他原籍蘇州,後遷淮安,爲至順辛未進士,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道權貴而棄官歸裏,閉門著述。

施之常後裔,自幼才氣過人,爲人仗義

據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裔。

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爲人仗義。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爲官三年後棄官回鄉

19歲時中秀才,28歲時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

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爲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史書鮮有記載。即使有的材料,雖有明確記載,但材料本身的真僞與可信程度,至今還沒有得到公認。我們認爲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長期生活在杭州一帶,有人推測他可能是一個專門爲說書藝人編寫話本的書會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個粗通文墨、技藝精湛的說書藝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歸隱,閉門著述。有人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將卞向交情不錯,卞向張推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爲盛行。”今人一致認爲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爲是同徒弟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施耐庵爲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

從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這個人還是有的,但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史書鮮有記載。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詔書請他出來薦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請後仍不應徵,據說張士誠還曾經親自登門拜訪過他,見他正在書房撰寫《江湖豪客傳》一書,即《水滸傳》也。後來張士誠兵敗,施耐庵爲避禍,舉家遷徙到淮安,繼續著述《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爲避明朝徵召,潛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

隱居作《水滸傳》,寫完後沒過幾年病逝

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耐庵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策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耐庵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爲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爲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徒弟羅貫中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爲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爲‘錢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寫完《水滸傳》後沒過幾年就病逝了。水滸傳至今還代代流傳!

拳打惡霸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見一個惡霸在強奪農夫的茶園。他十分氣憤地趕上前去阻止。惡霸見來人理直氣壯,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後,惡霸打聽到來人的住處後,便花錢僱了一幫打手,圍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見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邁出了門。打手們見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個黑臉大漢,手舉根鐵棒挾着風聲朝施耐庵的頭頂劈來。施耐庵側身擺頭,一個“順風扯旗”,讓過了棒鋒,雙手就抓住了鐵棒,同時飛起右腳,正好踢在大漢的小腹上,那傢伙便滾出一丈多遠。施耐庵舞起奪來的鐵棒,一陣旋風般的橫掃,嚇得那幫傢伙四處逃竄。

棒打無賴

有一年的元宵節,施耐庵上街觀花燈。忽然看見一個惡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婦女。他怒火頓起,用右手將那傢伙提起,然後像摔死狗似的將他摔在地上。惡少嚇得連連磕頭求饒,施耐庵這才饒了他。誰知第二天,那傢伙糾集了七八個無賴前來報復。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來一根粗繩,讓無賴們用繩子拴住他的雙腿,然後叫他們用力拉。可是,儘管他們一個個累得臉紅脖子粗,施耐庵的雙腳像生了根,紋絲不動。接着,他取出鐵棒,一記“烏龍擺尾”,便將身旁的一棵大楊樹“咔嚓”一聲打斷。無賴們見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個個叩頭認輸了。後來,施耐庵在寫《水滸》時,還將這段親身經歷融進魯智深在大相國寺降伏衆潑皮的情節中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