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能複述故事。

二、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尊敬父輩、理解父輩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檢查預習情況。

生字和新詞: 啃 蹦 撬 磕 門檻 厚道 糟糕 醒悟 晌午 煩躁 頭顱 自言自語 言外之意 微不足道 大庭廣衆

二、請學生速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要讀出聲。朗讀時思考三個問題:

1、父親爲什麼想造一個有高臺階的屋子?

2、父親是怎樣造有高臺階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學生朗讀結束後,請3名同學在全班交流。(明確:父親總是覺得自家臺階低;父親一年到頭不停地勞動,積攢錢造房子;新屋造好了,父親身體也垮了。)

三、精讀課文。小組合作,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後請5-6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1、爲什麼詳細寫父親洗腳,是要表現什麼?

要表現父親常年在外勞動。

2、臺階的高低象徵着地位的不同,所以父親總說“我們家的臺階低”。你怎樣理解這種心態?

想要在住房條件上搞好一點,覺得自己應該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同時也覺得自己有能力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

3、搖放的樹枝,搖不散的目光。父親此時的心理是怎樣的?

看着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父親心裏在思考,我一定要造一個高臺階的房子。

4、從課文中選取使用準確、生動的動詞,作一兩句話做點評。

(……父親的頭髮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着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承前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這裏的”挑“字用的準確、生動)

5、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了“我”父親與臺階的故事。對父親來說,臺階既是他的物質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當父親用汗水和辛勤勞動砌成了嚮往已久的臺階後,他卻處處感到“不自在”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寂寞。你是怎樣看待“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應該如何理解這篇小說的主題?

(1)父親一生勤勞、頑強、倔強,淳樸、善良、謙卑;有志氣,不甘人後,不怕千辛萬苦,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2)父親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民,憑着自己一身力氣,辛勤勞動,平時省吃儉用,積攢費用,建起了九級臺階的新房。

6、找出小說中圍繞父親和臺階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

(1)”隔天,父親就用手去按一按臺階,說硬了硬了。再隔幾天,他又用細木棍去敲了敲,說實了實了。“

(2)”塞角票的瓦罐滿了幾次,門口空地上鵝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四、總結。父親是一個淳樸的農民,辛勤勞動,勤儉節約,憑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九級臺階的新房。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另外,要學習本文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五、作業。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回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2.能通過讀課文,瞭解表現魯迅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學習魯迅關心愛護他人、堅信科學、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瞭解表現魯迅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魯迅關心。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收集魯迅先生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談到魯迅也許我們對他並不陌生,你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哪些瞭解呢?

學生彙報自己收集資料的情況,教師總結: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學生蕭紅,有人說她寫這篇文章是帶着一個女兒對父親的崇敬來寫的`,下面我們就伴隨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魯迅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吧。

下面我們邊讀邊思考課後第一題,並且自學本課的生字詞語。

二、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學

1、 教學魯迅喜歡笑的特點。

①結合生活中的人說說喜歡笑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樂觀爽朗,平易近人)

②課文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到了魯迅先生的笑?這種寫法叫什麼?有什麼好處?

2、教學魯迅先生走路的特點。

①課文用了那幾個動詞來寫走路快的特點的?向學生講解魯迅這個筆名的由來,(魯迅自謙:取取愚魯而迅行)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朗讀。

②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走路快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

3、教學魯迅先生不講究穿着的特點,

①你如何理解“誰穿什麼衣裳我是看不見的。”

“你的裙子配的顏色不對,並不是紅上衣不好看,各種顏色都是好看的,紅上衣要配紅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很渾濁……你沒看到外國人在街上走的嗎?絕沒有下邊穿一件綠裙子,上邊穿一件紫上衣,也沒有穿一件紅裙子而後穿一件白上衣的……”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腳長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腳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還好;橫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兩邊裂着,更橫寬了,胖子要穿豎條子的,豎的把人顯得長,橫的把人顯的寬……”

4、教學魯迅先生接待客人的部分

①作者寫了自己幾次到魯迅先生家裏做客,第一次用反覆的修辭手法目的是爲了表現魯迅的什麼性格特點?

②怎樣理解“天晴了,太陽出來啦”“魯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種對於衝破憂鬱的嶄然的會心的”這句話?

教師講解時代背景。

分角色讀讀這一部分。

5、教學魯迅先生怎麼對待青年部分

①體會魯迅先生對學生嚴格要求,結合同學們的書寫談談。

②在魯迅先生的看似矛盾的做法中,體會學生關心青年,教師補充講解阿累《一面》

6、教學踢鬼部分

①結合變化無常、躊躇兩個詞語,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文章內容理解魯迅相信科學,勇敢無畏的品質。

②“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因爲給了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文中的鬼在課文中指哪些人,爲什麼魯迅能夠改變他們?

③教師補充講解魯迅棄醫從文和魯迅的《藥》以及《紀念劉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從踢鬼這件事,你看出魯迅先生身上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三、總結魯迅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師生共同總結。

觀察圖片魯迅,用自己的話來敘述。

四、這一節課你學會了哪些寫作方法,怎麼來寫“活”一個人?

寫人要抓住特點,而且要通過具體的事情來體現。

作業設計:寫一個你熟悉的人,抓住一個方面的特點。(片段)

師生相互評論,然後交流。

板書設計:

笑聲——樂觀爽朗

走路——雷厲風行

衣着——樸素爲美

待客——平易近人 幽默風趣

讀信——關心青年 愛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學 勇敢無畏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摹寫事物的方法。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準確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摹寫,條理清楚地抒發情感的好習慣。

(三)、德育目標

學習鶴羣嚴密的組織性、高度的集體性和團結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目標

領略鶴羣翱翔的自然美、鶴鷹激戰的場面美、感受扶救傷鶴的精神美。

二、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特徵摹寫事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通過哪些場面來表現鶴羣的團隊精神。

三、教學難點

熟讀課文,領悟故事中作者寄託的深層含義。

理解鶴羣表現出的精神美。

四、課型

教讀課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講解法

六、課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老師已經帶領同學們一起去認識並瞭解了一種聰明伶俐的鳥,同學們還記得那是什麼鳥嗎?

學生回答(提示:小燕子)

師:沒錯,在《海燕》這篇課文中,我國現代作家鄭振鐸先生給我們介紹了他家鄉的小燕子和他在海上看到的燕子,作者對於燕子那生動傳神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麼這節課,老師將再和同學們一起去認識另外一種被人們比作“鳥類中的模特”、“鳥類中的百合花”的鳥,這種鳥到底是什麼呢?它又真的有那麼美嗎?同學們想知道答案的話就翻到課本第17頁,一起來看看由日本小說家、評論家江口渙先生給我們帶來的《鶴羣》吧!

(二)作者簡介

江口渙,日本小說家、評論家。

(三)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檢查學生對新字詞的掌握情況,請學生在黑板上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讓學生集體朗讀生字詞。

春光煦煦(xù)絡繹(yì)不絕蜿蜒(wānyán)蒼穹(qióng)佇(zhù)立翱(áo)翔優哉遊哉(zāi)颶(jù)風綺(q)麗崩潰(bēngkuì)剽悍(piāohàn)精疲力竭(jié)無濟於事(jì)凝眸(móu)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豔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衆: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隻鷹抵擋不住衆多鶴的攻擊。

無濟於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着飛或走。本文指鶴羣環繞着飛。

(四)仔細閱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提示: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羣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

2、複述文章主要內容。

提示:課文集中對空中飛過的一羣鶴作了細緻生動的描寫。作者從南側羣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羣向北飛去爲止,敘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羣翔空的全過程,熱情的歌頌了鶴羣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團結戰鬥、友愛互助的精神。

3、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提示:作者是按“談論鶴羣——觀看鶴羣——祝福鶴羣”的順序來寫的。

(五)深人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羣救護同伴的細節。

提示:

1、關於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主要有:

(1)南側羣山的上空深處,浮現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點。

(2)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問後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隊的鶴羣以此爲信號,一齊掉頭向左轉,變成單列縱隊。

(4)排頭大鶴先向有旋轉,而後悠哉遊哉翱翔高空。後續鶴也都一隻緊接一隻,向右旋轉,直騰高空。

(5)上百隻鶴的鶴羣恰似飄搖於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颶;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

(6)開始大小如麻雀,轉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後小如蚊。

(7)從排頭依次掉頭向北,敏捷地變成一縷長長的細絲。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飛去。

2、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主要有:

(1)鶴羣立刻發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鳴聲。

(2)靜靜旋轉的鶴羣,陣勢立即崩潰,驚恐萬分,慌亂啼鳴,撲打雙翅,陷入一片混亂。

(3)於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隻緊跟一隻,疾速轉身,俯衝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

(4)在陽光下,鶴們雙翅奮節搏擊,銀光閃爍。鶴羣宛如暴風中飛轉的雲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

3、表現鶴羣救助同伴的細節有:

(1)這時鶴羣一齊發出了悲痛的啼鳴。

(2)隊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飛出兩隻健壯的大鶴,立即降到看來已精疲力竭。緩緩下墜的.夥伴身旁,引吭高鳴,盤旋周圍。

(3)來救的兩隻大鶴,從左右兩側緊緊靠近傷鶴,各自伸出一隻長長的翅膀,將傷鶴架起來了。

(4)在這段時間裏,其他鶴高聲啼叫,盤旋高空,一齊等待傷鶴返回。

(六)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並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於空中的意圖是什麼?

提示:寫鶴羣飛翔於空中,主要是從直觀形象上表現鶴的精神,鶴姿極爲美妙,給人一種視覺美,鶴在隊形變換時,整齊劃一,這正是鶴的團體精神的體現。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羣“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提示:鶴是動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兇惡的鷹衝擊時,它們“慌亂”“陷入一片混亂”,這是一種本能反應。而當同伴遭受蒼鷹攻擊,有生命危險時,弱小的鶴團結一致,以衆擊寡,這又是一種本能反應。兩相比較,更加突出鶴羣的整體精神。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於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羣比較,體會鶴羣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提示: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不願或不敢幫助別人,人類必須要有極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現出英雄行爲。就鶴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護,竟是一種本能的行爲,這實在令人驚歎。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麼?

主要修辭方法是比喻,文章多處運用比喻,將鶴羣翔空的美妙姿態和搏擊場面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寫鶴羣的形態美與精神美,熱情歌頌了鶴羣團結戰鬥、友愛互助的精神。

6、思考:歸納寫作特色。

A從結構上來看,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例如:文章是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組織內容的;描寫鶴羣着重從三個場面描寫,鶴羣翔空-鶴鷹大戰-救助傷鶴,但是重點又放在了鶴鷹大戰。

B從寫法特點來看,文中多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對鶴羣進行生動的描寫。例如,“鶴羣發現可怕的蒼鷹便互相報警,彼此關照。”“說時遲,那時快,一隻鶴被蒼鷹抓住,痛苦地撲打着翅膀,落向下方。”等等。

C把鶴放在羣體中描寫,突出表現鶴地“團隊精神”。

(七)課文學習小結。

鶴羣這篇課文以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羣飛行於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讚頌了鶴的團隊精神,同學們在感受鶴羣的形體美時,更要學習鶴羣敢於鬥爭、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摘抄文中優美詞句,細心體會,學會運用。

(九)板書設計

鶴羣

江口渙

談論鶴羣

鶴羣翔空——隊形美、姿態美(外在美)——喜悅、讚美之情

時間順序:觀看鶴羣——鶴鷹大戰——親情美、協作美(內涵美)——敬佩、讚歎之情

救助傷鶴——親情美、合作美(內涵美)——惆悵、牽掛之情

祝福鶴羣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感受“最後一課”的異樣氣氛,爲下文蓄勢。

2、抓住文中精彩語段,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具準備:

班通

教學過程:

一、誦讀文章標題

投影: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係多麼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1、師讀第一句,生齊讀第二句。 2、板書課題

3、理解“最後一課”指什麼?把“最後一課”還原到文本中誦讀。

投影: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引導:抓住不同的重點誦讀此句,感受沉痛、悲傷地內心。

二、走進異樣課堂

1、過渡: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份沉痛走進這“最後一課”,先來感受這課堂的氣氛。

投影: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

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着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

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後邊幾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2、學生自讀,說說讀出了怎樣的信息?

交流:請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課堂與平時的'不同。

3、今天的課堂這樣的異樣,這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法國戰敗,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了普魯士。普魯士爲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個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

《最後一課》就反映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內心

1、過渡:這就是他們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了,可憐的孩子們呀!可憐的韓麥爾先生!他們該怎樣度過這一節課呀!

2、他們學習了那些內容?

交流:生說,投影

說到這裏,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

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

接着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

交流:請同學們關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話真真切切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內心。

投影: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送)我們的腦子裏去。

4、聆聽韓麥爾的內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交流1、“只許”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們能不能把“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此兩句去掉?

交流2、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表達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內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麼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着,我心裏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交流:你讀出了小弗朗士怎樣的內心?

6、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放學了,一切就要結束了,

他們不得不告別這難忘的最後一課。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仿寫)

四、肅立告別定格

1、師範讀結尾。

交流:你又怎樣的感受?請帶着你的理解讀。(難過、悲傷、沉痛……)

2、他爲什麼而沉痛?他的沉痛具體表現在哪兒?

3、讓我們再次懷着沉痛的情感齊讀向韓麥爾致敬。

五、小結

投影:

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係多麼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5

一、核心素養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課後生字詞的含義,能靈活運用;

2、思維發展與提升:①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②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文章所傳達的精神品質,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2、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討、研究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地圖導入

展示紅軍長征路線圖,師講:大家看到我們紅軍是從這裏出發,一路翻山越嶺、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完成了長征的壯舉,而這其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爬的山,就是——老山界。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我們今天就通過《老山界》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二)作者簡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陸定一,參與了“長征”整個過程,當時是在“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三)默讀課文,梳理內容

1、本課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敘述,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表示時間和地點變化的詞,並注意在該時段與地點發生了哪些事情。

2、學生們用大約5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文。

3、師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經過”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動身,沿着山溝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戶瑤民家攀談;天黑了,到山腳,登山;之後走了半天(夜裏),在山路上露宿;半夜裏醒來,之後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搶着吃了早飯;走了沒多久,到了雷公巖;翻過雷巖,繼續爬山,“快要到山頂”時,“落得很遠了”;下午兩點多,到了山頂;之後,一氣兒跑下山去。

(四)再次瀏覽課文,找出“總寫句”

1、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看看有沒有一句話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內容?

學生們可能會找第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第一段是“決定要”,事情還沒有發生,不具有總結性;也可能會找最後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這一段只有評價,沒有人物地點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該句——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爲什麼此句能概括全文?時態是完成時,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該句的組成部分,並從這幾個部分入手,撬動對整篇文章的分析。

這句話裏的關鍵詞有哪些呢?(難翻的、笨重的、戰勝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如何“戰勝”“難翻的”老山界。

1、請同學們根據文章內容概括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預估學生們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飽

老師稍加提示再總結出:有傷病員、有敵軍追趕

老師再讓同學們分析一開始接觸到瑤民的句子,抓住“照着習慣、躲、請、驚惶”等字詞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分析出一個隱形的困難:當地的民衆害怕與躲着紅軍

2、分析如何克服民衆害怕紅軍的困難?

①瑤民怕紅軍,所以紅軍是如何做來消除這些害怕的?

講解介紹紅軍、送米、保護房子和籬笆

②我們做的這些,最終形成了一種怎樣的軍民關係呢?

展示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來了。

你們紅軍早些來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吃這樣的苦了。

她問我們餓了沒有。

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

我們給她錢,她不要。

她非常歡喜地接受了。

總結:我們能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們與瑤民之間的關係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軍民之間相互理解。

③總結:是軍民一心的作風讓紅軍贏得了當地民衆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難?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條毯子,橫着心躺下去。 抓住“橫着心”

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抓住“堅強意志”

結論:紅軍就是靠“你爭我趕、不服輸的勁兒;咬牙堅持下定決心、堅強勇敢”等的意志戰勝了諸多困難。

②句子分析:

我們燒了些水給大家喝。

我們幾個人又停下來,立刻寫標語,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

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她們還是處處在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一點也不知道疲倦。

總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發現沒有人懶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團結一致戰勝了諸多困難。

③句子分析: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抓住“奇觀”的含義分析,這裏既是指見到的奇特壯觀的景象、也只紅軍長征這一偉大事業、還有一種革命必勝的樂觀心態。

“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後做烏龜呀!”“我們頂着天啦!”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抓住搞笑的語言分析出樂觀。

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勝的心態和樂觀的心態。

總結:這是一支遇到困難不退縮,而是用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困難的隊伍。

(二)分析“笨重”與“難翻”之間的矛盾之處。

1、“笨重”強調的是我們自身方面的困難:大家並不是輕裝上陣,相反,隊伍龐大、有傷病員、有馬匹、有隨身的行李,更有追擊的敵人。

2、“難翻”是在側重表述客觀方面的困難。

3、總結:自身條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難,越是笨重,越是難翻,越是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這一切,我們的紅軍隊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達

1、如果你是隊伍中的一員,當你翻越了這麼難翻的山之後,你會如何直接表達你內心的情感?

預設學生答案:我好驕傲啊!我好自豪啊!我們真的太厲害了!

2、作者並沒有如此直接說,可是我們能從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將來要在這裏立個紀念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

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坐在山頂上休息一會。

路上有幾處景緻很好,濃密的樹林裏,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條溪流的旁邊,有很多戰士們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

……

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間接抒情的句子,同樣能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激動,還使這種情感的表達很豐富。

(四)批註分享

文中還有幾處句子,在現今讀來,還是有一些獨特的地方。請任選一句,完成批註並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可以從“模模糊糊的夢境”的角度去解讀這種奇妙的感受。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可以從擬人、嘲諷去解讀。

3、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後,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可以從人生路上的苦難重重,我們該如何去克服解讀。

總結:學生們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業佈置

1、抄寫課後生字詞(全班)

2、寫寫讀後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書設計

老山界

笨重的我們 戰勝了 難翻的老山界

革命樂觀 山高路陡

團結互助 吃睡不好

堅強勇敢 敵人追趕

軍民一心 傷病員多

六、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抓住關鍵句貫穿於整篇文章的解讀,並注重具體字詞、語句的分析,能充分鍛鍊學生的語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滲透、革命傳統氛圍的薰陶上做得不夠,在革命情懷的解讀上存在欠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 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1、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2、借事說理,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什麼是天才?怎樣才能成爲天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思索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在於積累”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傷仲永》也是一篇關於天才的文章。

二.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導學生複習學過的王安石的古詩)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爲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第一遍, 學生自由誦讀,感知課文內容。

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第二遍, 指名讀課文。

第三遍,學生齊讀。

(2)疏通文意: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將課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並將不懂之處標出來,然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最後小組代表翻譯課文。(其他成員可進行補充)。

(3)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四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領會課文大意。最後強調本文重點文言詞語。

傷仲永 哀傷,感傷

父異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爲奇,認爲(他)是奇人

稍稍賓客其父 紛紛 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 以…爲利

四、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其原因是什麼?

明確:(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方仲永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衆人矣。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原因: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渴於邑人,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爲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爲衆人” ,是因爲“受於人者不至也” ,即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2.題目是《傷仲永》,但全文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傷”字。試問:題目改爲《記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傷仲永”爲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裏行間流露着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並以鮮明的態度表明的觀點,這是借事說理的方法。

五、齊讀全文,學習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啓示?

纔能有賴於後天的學習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六、總結:人的智力發展存在着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爲棟樑之材;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爲。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爲有用之才。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2、難點: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徵手法

三、學情分析:兩個班的學生都存在語文基礎知識不紮實,主要表現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學生拼音知識不過關,有二分之一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深層次的文本意蘊無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都很薄弱。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三、學習基礎知識:

1、生字:佇(zhù)立、涉(shè)足、延綿(mián)、萋萋(qī)

瞬(shùn)息、憂鬱(yù)、幽(yōu)寂、尷(gān)尬(gà)

2、解釋: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憂鬱:憂傷,愁悶。

3、誦讀

①師範讀,讀出節奏來。②生練讀。③生有感情讀。

④說題目:“欺騙”——理想與現實的一種距離⑤生齊讀。

四、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著名詩作有《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等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五、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採用的方式:範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奏和重音。

2、說詩

①詩的主題是什麼?、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從詩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成爲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纔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③假如把這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

勸告、希望

教師小結: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悟詩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爲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⑴你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爲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說,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⑵、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麼態度?

強調“熱愛、積極樂觀”

六、小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當堂背誦)

七、作業、:抄寫生字詞;仿寫詩《假如……》

第2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導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農民詩人。被認爲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爲“交替性的詩人”。代表作有《波士頓以北》(1914)《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流的小溪》(1928),《見證樹》(1942)以及《林間空地》(1962)等。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着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

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

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爲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品味一句話:“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中的“往事”指什麼?“輕聲嘆息”是詩人後悔嗎?

“往事”是指當年就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作出的選擇輕聲嘆息“並不是後悔,而是想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人生卻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休的遺憾。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五、分清象徵與比喻的概念。

1、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

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爲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2、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哪一首詩用了象徵,哪一首詩用了比喻?

象徵手法的運用。

象徵一般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未選擇的路》用生活中的路,來象徵人生的道路,生活的路有選擇,而人生的路更需要選擇,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六、讀一讀,想一想,這兩首詩給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啓示?

《假……》告訴我們: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這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的。

《未……》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2、說說兩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假……》先用假設的方式提出問題,然後用勸告的口吻,闡述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未……》前三節寫林中兩條路的不同,難以選擇。最後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寫未選擇的路。

七、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願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八、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欺騙、不悲傷、樂觀

不憂鬱、懷念

《未選擇的路》

選擇前的沉思、慎重(久久佇立)

未選擇的路、選擇了更幽、更美、人跡很少的一條路、千萬條之多

(自然之路)、(暗含充滿挑戰、艱難之路)、(象徵)、選擇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開始艱難跋涉、人生之路、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感嘆“未選擇的路”也許更美卻捨棄、顯憂鬱惆悵

(一種捨棄美——缺憾美)

九、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詞。背誦兩首詩歌。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8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教案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歡哪一種呢?爲什麼喜歡它呢?說說看。(學生衆說紛紜)有人說,喜歡花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這麼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簡介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周敦頤)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峯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的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在《周元公集》。

師:要注意“頤”字左邊的寫法。

三、解題

“說”是議論文的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四、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叫一位同學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漣(lián) 枝蔓(àn)

褻玩(xiè) 隱逸(ì) 頤(í) 噫(ī) 鮮有聞(xian)

師:一學生帶讀

2、全班朗讀課文

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3、教師範讀

五、理解重點字詞

1、蕃 (多) 獨 (惟獨)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 濯(洗滌) 清( 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長藤蔓)( 長枝節) ——屬於詞類活用

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淨植(聳立的樣子)( 立) 焉(呢) 予謂菊(第一人稱我)( 認爲)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後鮮有聞(少) 宜乎衆矣(應當)(多)

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2、瞭解兩個古今異義

植 宜

3、一詞多義:

(1)“之”字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③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④何陋之有 之:助詞,在這裏是賓語提前的標誌,無實義。

(2)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5、翻譯全文

六、分析課文

1、周敦頤喜歡什麼樣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蓮花)

師:蓮花的別稱還有(荷花、芙蓉等)

2、寫獨愛蓮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寫蓮是從幾個角度寫的?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遠益清

姿態 ——亭亭淨植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這幾個角度各寫出了蓮花的哪些品格?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譁衆取寵)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達大度,內心通達,行爲正直)

味道 ——香遠益清

( 美名遠揚)

姿態 ——亭亭淨植

(志潔行廉或獨立高潔)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自尊自愛令人敬重)

師:總結:蓮花的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我們知道了作者愛蓮,不僅因爲蓮花姿態美麗,而且更因爲蓮的品格高尚。

師:那麼我們知道了蓮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麼?(君子)

5、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 分別比作隱逸者、富貴者。

6、題爲愛蓮說,爲什麼還要寫其他花呢?

作者寫蓮,同時又寫菊、寫牡丹其用意是起襯托作用。

菊正襯,牡丹反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7、剛纔我們知道了菊比作隱逸者 牡丹比作富貴者。爲什麼?

隱逸者呢?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就像陶淵明一樣(陶淵明一生清廉,爲官多年,最後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複雜的宦海中掙脫出來後,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並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師:作者喜歡嗎?(讚美惋惜)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陶後鮮有聞)富貴者呢?因爲牡丹花十分濃豔,花朵碩大,有人評價爲“天下無雙豔,人間第一香”,從唐朝起就成爲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師:作者喜歡嗎?(十分鄙視、厭惡)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牡丹之愛,宜乎衆人矣)

師:那麼君子是怎樣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師:蓮花這般高潔,在當時喜歡她的人多嗎?有何憑證?此話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不多。“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現在我們明白了,作者讚美蓮,其實是要讚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爲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於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列的鄙視!結尾的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八、小結

本文通過對蓮花形狀的敘寫和評論,借花喻人,闡述自己不慕榮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

九、齊背課文,再次感受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結束語:通過今天的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蓮花一樣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世俗物慾的誘惑,做一個品德高潔、通達正直的君子,讓君子之德傳揚天下,讓君子之名遠播,讓君子之行引領衆生;那麼,君子之德就會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成爲世間一道亮麗的風景。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爲理想和自由獻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樂觀豪邁的革命情懷。

2、體會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爲革命獻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借代與借喻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背景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在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難時刻,深陷困境的陳毅寫下了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

這組詩詮釋了爲理想而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這組詩讚揚了爲自由而奉獻頭顱的`豪邁情懷,

詩歌學習,朗讀爲本。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鬥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着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裏。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

二、反覆朗讀,把握情感

請同學們自由通讀全詩,要求借助註釋理解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結合朗讀指導品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一致的基礎上,每個同學的朗讀體味是不一樣的。

生自由讀。齊讀。

2、比賽讀。

下面我們來一段朗誦比賽。咱們班朗讀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們女士優先吧!

女生讀。男生讀。

三、瞭解內容,體會革命精神

1、這幾首詩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詩前小序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寫作緣由,從“旋圍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陳毅同志後來補記的,這三首詩是在“慮不得脫”的絕境中作爲絕命詩而留下來的,“留衣底”是爲了勉勵戰友,表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詩各寫了什麼?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

(1)解讀第一章:

——這首詩着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後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鬥,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讀第二章:

——這首詩着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倖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該單元主要通過體味作者對藝術的獨特體驗,使學生在閱讀中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點敲出的豪放詩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讚歌。作者通過一羣樸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雄渾豪放的腰鼓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藝術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和強盛,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後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語言頗有氣勢,短句鏗鏘激昂,極富音樂美。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交錯出現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達得熱烈、淋漓、酣暢,充分體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學情分析

學生對腰鼓這種民間藝術大都接觸過,但瞭解不多,加之農村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匱乏,所以本文教學要注重在多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圍繞“讀”來進行的,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和課文錄音,通過“讀”來體會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氣勢,雄渾的場面,感受課文所表現出來的美。

過程與方法:看錶演、聽錄音、讀課文,積極的參與學習,主動的進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動和力量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場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從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難點: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的偉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解決生字詞:(讀一讀寫一寫)

覷鬣剽悍疆場馴良勇毅窺伺迎合瘡痍枉然闊綽

觀瞻妍麗庇廕遒勁獷野畸形顎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

有過之無不及

2、朗讀全文,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代表作爲博物志《自然史》。

2、導語: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當你看到一匹拉着車的馬喘息着默默地走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廣漠的草原縱情奔騰的成羣的野馬,它們的生存狀態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嗎?下面我們一起研討布封的《馬》,大家一定有所收穫。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課文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找找看課文那些地方各寫了那一種馬?

明確:

第一部分(1~2)寫人類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3~5)寫天然野生的馬。

2、討論:人工馴養的馬有什麼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⑴無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興奮鼓舞,精神抖擻,耀武揚威。

⑵馴良的性格,剋制,屈從,捨己從人,迎合,無保留地貢獻着自己,捨棄生命。

3、天然野生的馬有什麼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⑴美質:動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強壯、輕捷和遒勁”,“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⑵美德:“絕不兇猛”,“豪邁而獷野”,“互相眷戀,依依不捨”,“和平生活”,“慾望既平凡又簡單”不“互相妒忌”。

⑶美貌:“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貴姿態”,“它的眼睛閃閃有光,並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並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襯着它的頭,裝飾着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蓋着、並且美觀地結束着它的身軀的末端。”

四、問題探究

1、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徵時,用了其他七種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通過比較突出的描寫馬的身體是大自然的傑作,盛讚馬的高貴姿態。

2、本文既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又寫了天然野生的'馬。反覆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中的馬各有什麼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爲什麼?

明確:(根據課文內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體驗與反思

1、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馬的朋友呢?

明確:人對馬是“養育”“訓練”“驅使”“奴役......馴養”,馬成爲人的奴隸。不僅如此,人還用“鞍轡”“羈絆”約束它,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使“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更悲慘的是有些人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擺闊綽”,“壯觀瞻”,給馬“戴上黃金鍊條”,把馬的“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着絲綢和錦氈”,“侮辱馬性”,使馬成了人類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明確:首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餵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覓食;“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繮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爲馬的天性。文章用這一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馬匹”的由衷讚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七、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2、反覆朗讀,體味歐化語言。

3、學習本文寫法,課外仔細觀察動物的活動,寫一篇以動物爲主角的散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瞭解音樂巨人貝多芬。

2、理解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瞭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情感。

3、體會課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寫和語言描寫,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學習作者通過肖像描寫展現人物個性特徵,通過語言描寫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方法。

4、揣摩語言,理解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度和感受

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在互動交流中解決他們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釋疑”,努力體現課堂教學學學堂化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人人爭做生活中的強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肖像描寫的技巧,理解貝多芬的精神世界。

2、理解文中艱深語句的含義,理解“心裏的音樂”的深刻內涵。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導語s

“苦難是人生中最好的學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難成正比”“磨難能使人優秀”“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看來,對個人而言,經歷一些磨難,的確不算是壞事,況且,磨難的來臨與否並不以你的`意志爲轉移。今天,我們走近一位勇士、強者、一個真正的英雄貝多芬。

二、資料彙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學生輪流介紹自己收集到的貝多芬的有關資料,教師出示貝多芬畫像。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大意

1、同桌間相互合作完成字詞的考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暢談閱讀課文的感受。

3、學生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關鍵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提問:“客人”是這樣訪問貝多芬的?其間寫了哪幾件事?請簡單介紹本文的思路。

四、研讀課文,揣摩文中難句,理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

【活動設計】

學生思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觸最深的句子,用筆畫出來,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共同研討,理解句子含義,暢談自己的感受,然後全班交流。教師巡視全班,酌情給予必要的指導點撥。

1、教師再次播放《命運交響曲》,學生復聽,再次感受貝多芬的精神世界。

2、就“我心目中的貝多芬”這個話題,暢談對貝多芬的認識、評價,更深切地感受貝多芬不屈的鬥爭精神。

3、請學生自由質疑問難,請同學解答,或請教老師。

學生針對文中貝多芬的慨嘆:“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提出疑問:寫貝多芬低沉的情緒,是否會削弱貝多芬的精神力量?

教師提示:這樣寫,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使全文瀰漫着一種悲壯的美,從而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更豐滿,更能打動人心。

五、品讀課文,賞析文中的肖像描寫,學習文章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

我們瞭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但仍對他“對面應不認識”,現實生活中的貝多芬會是什麼樣子呢?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描寫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精讀6、7、8、9段,勾畫出關於貝多芬外貌描寫的句子,並說說這些句子反映了貝多芬怎樣的內心世界。

(貝多芬是一位獨立而驕傲,沉鬱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的藝術家)。

3、教師總結:從貝多芬的外貌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其貌不揚、極不講究,可作者在描繪時,以形傳神,顯示了人物獨有的個性和精神氣質。

描寫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個性的外貌特徵重筆刻畫,要做到以形傳神,切忌臉譜化。

4、教師要求學生學習運用文中肖像描寫的方法,用幾句話描寫自己最熟悉的一個同學的外貌

六、體驗反思

教師以記者的身份採訪在座的學生,請他們用一句話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七、課堂小結

八、佈置作業

以“《音樂巨人貝多芬》給我的啓示”爲題,寫一篇讀後感,不少於400字。

九、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2、聯繫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同學自主閱讀課文下注釋。)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全班齊讀。 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語句。 故事複述。

2、議一議:

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爲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爲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扮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同學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麼啓示呢?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爲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課外延伸:

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學了本文後你的體會。 課後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