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精選7篇)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精選7篇)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小說閱讀概述

教學目標:

1.明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考試說明)。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江蘇高考的命題特點。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3.掌握小說閱讀的策略。

教學難點:

掌握小說閱讀的答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傳統的高考命題中,很少對小說進行考查。有湖南卷《貝多芬:一個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後,小說閱讀風生雲起,高考有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海南寧夏卷《二十年後》,浙江卷《烏米》。江蘇也在出現小說閱讀《侯銀匠》,小說的考查已正式登陸我省試題,據相關專家講,小說閱讀將繼續保持強化態勢,我們需要認真備戰。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小說的基本知識。

二、介紹小說的基本知識

(1)小說定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三要素”是命題的重心,下面介紹有關知識點。

(一)關於“人物”要素。

1.人物描寫的方法:

(1)從描寫的內容分:

①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對容貌、姿態、服飾的描寫稱之爲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②行動描寫(動作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③語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④心理描寫:是通過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內心感受、意向、願望、思索、思想鬥爭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徵的一種描寫方法。

⑤神態描寫:是與外貌描寫有區別的,神態描寫是對人的面部表情進行刻畫,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⑥細節描寫:是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服飾及心理活動等細小環節或細微事件的描寫。

(2)從描寫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寫(也就是直接描寫)

②側面描寫(也就是間接描寫)

2.鑑賞人物形象的幾個切入點

①從人物描寫切入。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從肖像、神態,典型的動作、行爲,個性化的語言,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中折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各種描寫,能夠發掘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而發掘各色人物善惡美醜的精神世界。

②從分析故事情節切入。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要學會在故事情節和矛盾衝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諸多矛盾衝突中的動作、內心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從分析環境角度切入。小說的環境描寫,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對人物的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但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往往主要是社會環境。環境是小說存在的背景,爲小說提供空間和時間範圍,也是小說中人物活描寫動的場所。分析環境時,必須注意社會環境中的複合的因素,應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會歷史內涵。注意人物與環境的辯證關係,善於從人物在社會環境中的走向,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關於小說“情節”要素。

1.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

2.情節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筆,前後照應;

②側面襯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④貫穿全文,線索作用;

⑤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⑥總結上文,點明題意;

(三)關於小說“環境”要素。

1.“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也叫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場景的描寫。

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係的描寫。

2.環境描寫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題;

(2)渲染氣氛;

(3)奠定作品基調;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動小說情節發展;

三、小說閱讀策略

在各式文學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體裁要算是小說,別林斯基曾說過,什麼書最被人愛讀和爭購?乃是小說。同樣,在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小說也有出現的趨勢,以它爲命題材料,用來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關注它,那麼我們該如何解答小說類閱讀分析題呢?

大家都知道,作爲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思角度精巧。這樣,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題技巧。

故事情節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爲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爲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

關於情節。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2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培養誦讀的,使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繫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瞭解統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較閱讀中對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進行研究性。

(二)內容選取:與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和詩歌體裁;擴展面的李白的《古風·其十九》。

(三)過程安排:

1.通過學生的反覆朗讀,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在朗讀中挖掘詩歌中的信息,對其進行補充空白、細節,進行創造性的,使詩歌形象化,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體味詩歌語言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的創作風格,通過聽錄音朗讀讓學生自己在朗讀過程中試着讀出這種感情。

3.在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比較《兵車行》和《古風·其十九》。

(四)、手段:

1.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師作適當引導和點撥。

2.學生互相評價朗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讓學生髮揮創造性想象,進行角色扮演。假設學生是詩人或者是詩中人物,發表感想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實施

(一)導入:介紹杜甫,導入新課

1.學生介紹杜甫(主要是舉例所學的名篇名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望嶽》)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2.簡單介紹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車行》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困守長安時候所作。關於詩的背景,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玄宗用兵征討吐蕃,一說是征討南詔,多取後一說。《資治通鑑》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士卒死者六萬,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

3.釋題——“行”的讀音xíng。“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這首詩屬於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於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

(二)學生初讀全詩,初步感知

1,高中學習方法.要求看閱讀提示註解等各方面內容,準備的提問

2.提問

(1)要完整地敘述一件事,就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後果。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它敘述了一件什麼事,哪位同學率先回答?

明確:它講的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窮兵黷武,爲了和南詔繼續作戰,在長安一帶大肆徵兵所造成的慘痛後果。

(2)大肆徵兵,老百姓生離死別的畫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詩句來描述?

明確:詩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詩歌第一段

1.學生齊讀,正音“耶”、“幹”,釋義“耶孃”、“妻子”、“幹”。

“耶”通“爺”,父親。

“幹”讀“gān”,衝。

“妻子”,妻子和子女。

2.問:“耶孃妻子”相送時爲什麼會“牽衣頓足攔道哭”?

明確: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離死別。

3.老師追問:這一點可以從後面的哪些詩句得到印證?

明確:“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4.問:“塵埃不見咸陽橋”一句中的“不見”可否理解成咸陽橋特別衛生、一塵不染呢?

明確:不對,應該說明了當時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親人之多,揚起的塵埃淹沒了咸陽橋。

5.要求學生展開自己的,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一送別場面。

(四)分析詩歌第二段

1.指名讀,由學生評價。

2.問:“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一句中的“道旁過者”、“行人”可能指何人?“點行頻”何以見得?在詩中有沒有具體的描述?

明確:道旁過者——杜甫

行人——徵人

點行頻——“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3.“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庭流血成海水。”

4.問:“武皇”指何人?上述詩句說明了什麼?

明確: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達了對以唐玄宗爲代表的唐皇朝統治者“開邊”政策的指責。

(五)分析詩歌第三段

1.讓學生齊讀後說說這一段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回答最後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怪怕人的!

老師補充: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說慘不慘?

2.問:對於這樣的慘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確: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師追問:最終有沒有“申恨”?

明確:有。

不敢申恨可最終還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難和恐懼的表現得淋漓盡致。

3.問:“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觀念?

明確: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現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麼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觀念的轉變呢?——戰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對戰爭的怨恨與控訴,通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六)擴展學習:試將《兵車行》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說說二者藝術風格有什麼不同。可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進行比較。

古風(其十九)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提示:可從兩位詩人的創作風格入手,如果時間不夠就作爲課後研究留給學生回去思考。

(七)小結: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兵車行》所描繪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現在讓我們聽着錄音朗讀,再一次體味詩歌沉鬱怨憤的基調。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

1、通過故事情節,鑑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

2、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瞭解文章的主題;

3、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瞭解小說的情節,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容;鑑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

一課

(一)教學目標 :

瞭解小說的情節,鑑賞人物淳樸的人情和孤寂的內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瞭解小說的情節;藉助情節和環境,鑑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合情節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步驟 及內容要點:

1、導入 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爲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其次要根據情節和環境,鑑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瞭解小說的情節,鑑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合課後註釋,複述小說情節,並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的複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爲所動;爺爺後來憂鬱而死等情節。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爲翠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爲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鑑賞人物形象:

提問:沈從文在創作談中說,他寫這篇小說,是要通過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麼本文寫了幾重人物之間的.愛?這些愛各表現在什麼地方?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的依戀,爲爺爺燒飯。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爲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合課文的情節和環境,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麼。……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於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着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後,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朦朧中渴望着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後藉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着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着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可以說,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着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並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爲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後,便相約去決鬥;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後,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爲,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鬥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於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鍾情,不走車路,執着的爲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於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捨棄一切,遠走他鄉。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着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爲了把翠翠託付給人,解除她死後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並啓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裏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儘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並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因爲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爲痛苦的東西了”。她爲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天寶和儺送爲她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爲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並不能瞭解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外公因爲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裏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她希望把翠翠交託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但天寶和儺送分別遠遠離開,他對於翠翠的婚事無能爲力。感到翠翠渴望着愛情,他“又憂愁又快樂”,“溫和悲憫地笑”,這都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心翠翠離開他,擔心翠翠在愛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對這一切,他也無能爲力,只能帶着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

天寶和儺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責任心的青年,但他倆的結局也是悲劇性的。一個心懷遺憾闖灘而死,一個遠走他方,毫無音訊。

5、總結:這節課我們瞭解了小說的情節,分析了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總體特點是淳樸、善良,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獨的,寂寞的。課後請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內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四)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

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瞭解文章的主題。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鑑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瞭解文章的主題。

(三)教學步驟 及內容要點:

1、學習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環境是小說人物活動的場所,環境對錶現人物、表達主題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請大家朗誦幾段自己認爲寫的好的環境描寫的語段,說說它們對於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有什麼作用?

參考:第一處,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第二處,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第三處,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的心被吹軟了。”第四處,第一部分“月光如銀子……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處,世間萬物都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麼,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樣熱烈勃發,所以,有點“薄薄的淒涼”。景物描寫襯托了人物的內心。

第二處,翠翠滿腔心事,卻無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閒安逸的神態,更使翠翠感到孤獨寂寞,因此哭了起來。景物描寫恰當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第三處,“對溪除了草蟲的輕音復奏以外,別無所有。”說明翠翠等待的人沒有來,翠翠對愛情的期待,已經變成了悲劇。不善表達的翠翠,拿出蘆管去吹,而爺爺那抒情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變的安靜起來。景物描寫含蓄的寫出了人物內心世界複雜的變化。

第四處,溫柔的月光,天籟般的蟲鳴,這一切是那麼自然,那麼安詳,那麼淳樸,翠翠和爺爺在這樣的環境下說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優美的生命形式,這正是作者所說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類似這樣的景物描寫很多,它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必然有着密切的關係。

講解:景物描寫不僅爲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不僅形象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而且襯托了人物的美。環境美、人性美,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現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內涵和主題。

討論:作者在創作談中說,他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認爲這篇小說所表現的這種人生形式究竟是什麼樣子?

參考:《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邊城》所表現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裏的人生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安詳的。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討論:作者以“邊城”爲題有什麼用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於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爲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講解:本文寫於1934年,從湘西農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代文明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於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美德的心意。

傳統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於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

固守傳統還是擁抱現代,怎樣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意識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聖、熱鬧,但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現代意識的發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福》裏描寫的那種過年的味道了。

3、作業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認識母愛的偉大和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感情

2學習兩篇文章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

3能自行閱讀,理清思路,歸納段意

教學重點:

學習兩篇文章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

教學難點:

兩位母親的的性格,品性,兩位作者的不同感受和表達,不同的寫法

教具準備:

教學磁帶,錄音機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方法:

講述,設問 閱讀,思考回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人人都有母親,人人都體會過母愛,母愛是偉大的。在我們呀呀學語的時候,她們用一雙勤勞的手,一直呵護着我們,我們長大成人,她們默默的送我們遠行,在我們困惑時給我們自信,堅強和勇敢,我們每一個人,對母愛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聯繫課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作家的兩篇關於母親的,歌頌母愛的文章——(板題目) 作者介紹

二,閱讀課文提示,點教學要點

三閱讀第一篇課文,聽錄音,默讀或輕聲跟讀,並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閱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閱讀課文,理解設問

(一)(123)母親家世,(所處位置,姓氏,家境)—生在農家,勤勞誠實,身體好 (板書)

設問:母親的家世如何?爲什麼寫這些?(強調了母親在農家,從小勞動,誠實,身體好,這是本質,基礎)

歸納段意,寫法(按時間順序,簡潔平實)

(二)(4—11)嫁爲人婦——賢惠勤勞,堅忍頑強,奉獻守禮 (板書)

設問:嫁爲人婦,母親經歷了什麼?(辛苦操勞,好客,忍讓,吃虧,樂於助人)#

從母親的這些經歷中,可以看出母親的什麼品質?(賢惠勤勞,堅忍頑強,奉獻守禮)

我從母親身上獲得些什麼?(平和待人,忍讓吃虧,做人有一定宗旨,法則)

歸納:段意,強調母親是受封建傳統道德影響的中國婦女,對後代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寫法,寫一件件平凡小事和細節描寫,刻畫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東方母親。

(三)(12-16)對兒子的培養,期望兒子因事業在外不能盡孝而歉疚和思念 (板書)

設問:母親怎樣支持兒子的學業(默默的籌鉅款,含淚送,有行動和寧可孤獨)

兒子爲什麼說自己使老人傷心?(不成家,遠遊英國,兒行千里母擔憂)

遠遊在外的兒子如何遠對在家鄉的對母親(思念,怕拆信大段議論深化主題,抒發濃郁的思母情)

歸納:段意,家人在母去世後一年才告知,結尾感念母親的給予,表達心中的歉疚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存”、“堅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存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機動的寫作特點。

教學假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於學生懂得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懂得其意義和用法,接着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後“考慮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註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懂得,並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爲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崇高的品德。

4、範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註,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並懂得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註解,自讀課文。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束,學習不能夠結束,不能夠放鬆,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於(從)藍,而(卻)青於(比)藍;冰,水爲(凝成)之,而(卻)寒(冷)於(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爲(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乾),不復(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於)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爲)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爲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爲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穫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藉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遊)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於(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於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爲君子的。

正因爲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鬆。

第4段,解釋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於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聖心(聖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存,並引出結論:聖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聖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捨。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於後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捨”,最後來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鬆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背誦全文;完成書後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3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答覆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於籃,而青於藍。(於,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地方,作“從”講;後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於,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錶停頓,並提示下文要說的緣由。)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並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潤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連詞,錶轉折,相當於“卻”、“但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而,連詞,表順承,相當於“就”、“因此”。)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一)抓住貫穿課文的思想感情線索,領會課文的深刻寓意,認識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民族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更具備了無窮無盡的創造力。

(二)瞭解課文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瞭解課文引用史料傳說的作用。

(三)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閱讀分析課文。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是怎樣熔景物、傳說、古蹟、新貌於一爐寫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點是,熔景物、傳說、古蹟、新貌於一爐,寫景抒情。文章開頭兩段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了山西的新舊變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難老泉”爲核心,以“難忘”精神爲中心,既介紹了晉詞的名勝古蹟,又引用了有關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以及名人詩文,多方面表現“難老”這一特點。讓讀者感受到,這裏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文化纔會像“難老泉”一樣“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源遠流長。

(二)本文是一篇晉祠遊記,題爲“難老泉”,是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的嗎?文章前後有什麼內在聯繫?

分析:本文沒有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文章宕開筆墨,從山西寫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晉祠,由晉祠而“晉祠三絕”,由“三絕”而難老泉。前後內容由遠而近、由大到小,並有着鮮明的內在聯繫,看似散漫的筆墨,始終緊扣着“難老”二字。開頭寫歷史的新陳代謝,使山西“難老”,太原“難老”,一派“繁榮、“歡樂”景象,實際是爲下文抒寫對“難老泉”的觀感張本。寫晉祠“三絕”,“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喚”“說笑”,青春常在,“古柏齊年”歷經三千多年仍生機勃發,更是“難老”,這些記敘描寫,繼續爲“難老泉”鋪墊。而“難老泉”自身,則長流不絕,“千年萬年”造福一方;人民又藉助水力“再創造”,“一手是工,一手是農”,取得令人“興奮”的業績,使難老泉更煥發青春。文章就是這樣以“難老泉”爲核心,以“難老”精神爲中心組合材料,熔景物、傳說、古蹟、新貌於一爐,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運用抒情的筆調描寫晉祠和難老泉時,穿插了許多與景物有關的古史資料和傳說故事,這有什麼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資料,主要有酈道元《水經注》關於晉祠的記載,《山海經》關於晉水出源的說明等;穿插的傳說主要有“桐葉封弟”,“飲馬抽鞭,柳氏坐甕”、“張郎分水”等。前者表現晉祠景物的歷史真實性,後者賦予晉祠景物以神話浪漫色彩。二者相結合,說明晉祠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傳統,也說明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鬥爭,是他們用血汗和智慧,換來了綠水常青,江山不老。去掉這些材料,就將失去“難老”這一中心的深刻意義。

(四)本文直接寫難老泉時,與《雨中登泰山》中寫泰山,《長江三峽》中寫三峽,在表達方式和語言運用方面,有什麼異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運用了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但《雨》文、《長》文在描寫時更顯出濃墨重彩的特點。《難》文較多地使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如說難老泉“從地質考察,據說有兩萬萬年或者三萬萬年呢。據文字記載,‘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古時候的晉國因晉水而得名”,“晉祠背後的山叫懸甕山”,“泉水從一丈深的石巖裏涌出來,真有點像從甕裏涌出的樣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鐘一點八噸。流水永遠不停,雨澇不增,天旱不減。水微溫,通常是18攝氏度。泉水澄清碧綠,像瀉玉潑翠一般。”這些文字,運用引資料、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難老泉的地質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溫以及常流不息的特點。《難》文寫難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詩句,如引用李白詩句“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引用范仲淹詩句“千家灌禾稻,滿月江南田”等。這些引用,既用以描繪形象畫面,也用以表現難老泉的水質特點和灌溉農田的貢獻,兼有描寫和說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樣緊扣題目的“難老”二字展開描寫的?

分析:課文標題是“難老泉”。“難老”爲“題眼”。全文自始至終緊扣“難老”二字:寫山西,寫太原,都突出了他們的欣欣向榮,雖古老卻又充滿青春活力。記述晉祠諸多景觀,也時刻不忘交待其歷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裏將近一千年了,走近她們跟前,“彷彿聽見她們說笑的聲音”,不僅面容“不老”,連性格也還是跟年輕人一樣,還是愛說愛笑!“古柏齊年”也透露出極強的生命力。至於課文描述的主體“難老泉”則更是多側面地揭示了它的“難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紹它的歷史,“倒是很老的”,但時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鐘一點八噸”,“雨澇不增,天旱不減”,而且“澄清碧綠”,“瀉玉潑翠”,似乎依然豆蔻年華,楚楚動人。它“一邊支應新建的熱電廠的用水,一邊澆灌一千頃稻田”,“無限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正是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給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煥發。文章結尾,“五個年頭過去了”,“記憶還是新的”,仍以“難老”收筆。

作者遊晉祠,特別鍾情於“難老泉”,行文時時緊扣“難老”,唯恐一般介紹不夠,又旁徵博引古代文史資料、民間傳說奇聞,用來加深印象,可見不是一般地賞景拾情,而是別有深意。作者是要藉此來讚頌我們的人民,他們具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他們創造了美麗的傳說,創造了美好的文化,他們正在創造祖國的今天與未來。這種深情不是顯露於文字表面,但細心的讀者卻一定能發現!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難老泉》是一篇遊記散文,閱讀時可從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

先要求學生用阿拉伯數字標好段的序號(全文共17個段落),快速閱讀一遍課文。邊默讀邊思考:全文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所寫的內容是什麼?

(同學帶着問題自讀課文,然後按思考題討論,教師根據同學發言歸納。)

課文按照遊蹤順序,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寫“帶着濃摯的懷想”踏進山西及其省會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寫訪晉祠和難老泉的觀感。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又可分爲四層。

第一層(3~4段),寫難老泉的名字和歷史。

第二層(5~9段),寫晉祠的來歷和晉祠三絕。

第三層(10~11段),寫有關難老泉的傳說和情況。

第四層(12~15段),寫“不繫舟”,張郎分水的傳說和今天人們對晉水的利用情況。

第三部分(16~17段),總結全文,突出“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

(同學們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對即可,對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與教師說的完全相同。)

高三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7

教學重點

1.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瞭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峯,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着不滅的光芒。

一、關於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爲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爲“初唐四傑”,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爲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爲傳誦。

晚唐時被稱爲“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於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於《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後找一名同學範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後,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複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複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闢歷史,可以分爲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衝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爲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悽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峯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後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爲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複,那麼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誇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麼李白此詩只是爲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