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一、學習目標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一)學習《楓橋夜泊》。

1、藉助拼音自讀。

2、同座互讀。

3、指名試讀,正音。

4、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插圖整體感受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5、藉助註釋,弄懂詩句的意思。(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花。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漁火,即漁船上的燈,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着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6、爲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7、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讀時,可按下列節拍進行: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兩句朗讀時要略帶感傷語調,語速要慢。姑蘇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驚奇之感。最後一句讀得淒涼而悠長。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中意境。

9、背一背(或蒐集)夜晚思念(或感傷)的古詩。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註釋]春曉:春天的早晨。曉:天亮。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聞:聽。聞啼鳥:聽見鳥叫。

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註釋]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懷疑,以爲。舉頭:擡頭。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數重:幾層。綠:吹綠了。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裏。

(二)學習《別董大》

1、簡介。《別董大》是高適漫遊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董庭蘭是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曾經得到宰相房的賞識和寵信。據說董庭蘭善古琴,當時盛行胡樂,董氏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可能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學。

(詩中一二兩句寫景。千里黃雲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颳着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緻,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淒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有相似之處,後兩句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更具一種豪傑氣概。)

3、朗讀時,可按下面節拍進行: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景物描寫朗讀時語速較慢,要有淒涼之情,空曠之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