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楓橋夜泊的作者

楓橋夜泊的作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楓橋夜泊作者的作者是張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楓橋夜泊的作者,歡迎參考~

楓橋夜泊的作者

詩人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靜美的景象,和寒山寺傳來的悠揚的鐘聲,讓他的羈旅之愁油然而生。由此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寫出了他的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漂泊無依的傷感。

  詩句賞析

張繼和孟浩然是老鄉流傳下來詩的很少,首首都是經典

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陽人,跟孟浩然是老鄉,天寶十二年的時候他中了進士,大力年間曾經擔任過洪州鹽鐵判官,張繼的詩在當時就非常受好評,時人贊之,叫詩體清俊,事裏雙且。只可惜他的詩流傳下來的很少,不過少歸少,首首都是經典,這一首《楓橋夜泊》已然讓他千載留名,甚至聲揚海外。

月落烏啼霜滿天勾勒了一個略感悽清的氛圍

楓橋在今天蘇州的西郊,據宋人記載楓橋枕潛河,俯官道,南北舟車所從出。可見楓橋是水路交通的一個樞紐,也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因此當張繼途經蘇州的時候就有了在楓橋的一夜停泊,全詩僅僅圍繞夜泊展開。

詩歌的第一句描寫夜泊的整體情境,勾勒了一個略感悽清的氛圍,先寫月落,月亮漸漸向西而落,看似一個簡單的落字,其實是有着豐富的暗示的,在落字中所包含的情緒應該是低沉的,給人的印象是時間流逝,夜色已深,隱約透露出夜裏的幾分寒意,所以一開頭的月落就已經勾勒出夜泊的這個大環境。其次寫烏啼,遠處傳來烏鴉的啼叫聲,烏鴉這種鳥喜歡在秋冬季節聚集成羣,叫聲比較淒厲,因而在古代詩詞中又被稱爲寒鴉。所以烏啼從聽覺上入手,同時也強化了夜泊的清冷,月落和烏啼之後便是霜滿天了。霜同樣是秋天裏的典型意向,霜的存在說明夜裏的溫度怎麼樣?很低。空氣裏頭都凝結了水汽了,在朦朧的夜色裏似乎有滿天的寒霜籠罩在天地之間,所以讀罷詩歌第一句,一種悽清悠冷的感受就會油然而生了。

江楓漁火對愁眠“對”字用得非常別緻

在第一句所勾勒的大環境裏逐一刻畫其中的幾個點,第一個是江楓,楓葉作爲秋天裏的代表性的景,它的出現既是對題目楓橋夜泊中的楓橋進行了一個呼應,同時也是秋意漸濃的暗示。秋天嘛,是一個容易讓人感傷的季節,尤其是對於背井離鄉的遊子來說,當秋天到來,天氣轉涼的時候會讓人加倍思念家庭的溫暖,加倍地嗟嘆獨自在外的寂寞和孤單。

漁火,是夜裏漁船上的燈火,零星的幾點漁火給朦朧的夜色就增添了少許的光亮,漁火的光亮映照着江風,楓葉的紅色呼應着漁火,二者就成爲暗夜裏的一抹亮色。

第三對愁眠,這裏的句法是非常獨特的,首先這個對字用得非常別緻,從理論上說,應當是詩人面對着江楓和漁火,但在這又可以解讀爲江風、漁火對着詩人,他們陪伴着因愁緒而輾轉反側的詩人,如此一來,江風、漁火就有了一絲人情的味道了,然而只有江楓、漁火的陪伴,卻又反襯出詩人的孤獨和寂寞,其實是愁眠的`意思,詩人究竟是帶着愁緒入眠呢,還是因爲有愁緒而無法入眠呢,似乎都可以讀得通,然而無論詩人是睡着了,還是醒着的,都一定充滿着濃濃的愁絲,從這兩點可見句法的獨特。

姑蘇城外寒山寺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曾經在這居住過

姑蘇也就是蘇州了,寒山寺就在楓橋邊上,又稱楓橋寺,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曾經在這居住過,所以名寒山寺,在這姑蘇城外的寂寞夜色裏,從寒山寺傳來了清亮的鐘鳴之聲,你想那是具有穿透力的聲響,穿破秋夜的寂靜,穿破宇宙洪荒的寂寥,清晰地傳入詩人的耳朵,傳到詩人的心底,而詩人的種種愁緒彷彿也跟隨那半夜的鐘聲久久迴盪,瀰漫在這朦朧的夜色裏。

夜半鐘聲到客船曾經引發過詩歌史上一番大討論

這一句還曾經引發過詩歌史上一番大討論,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最早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他在《六一詩話》裏說句則佳矣,句是好句,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他以爲三更半夜不是打鐘的時候,故詩句雖佳,卻不符合現實。

對於歐陽修提出的意見許多人都不同意,宋代的詩論家,像朱弁,葉夢得,陳巖肖等人就紛紛列舉歷史上的記載,包括前人的詩篇來說明夜半鐘聲實有其事沒有問題,到了明清詩論家再來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就認爲宋人未必太拘泥於事實了,明代著名的詩論家,也是文藝理論家胡應麟就說,張繼的《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爲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這是說詩歌重在借景立言,重在藝術境界的營造,至於鐘聲是不是在半夜,甚至是不是真的有鐘聲,這都不重要。

就觀點而言,宋代和明清詩論家各有不同的立場,我覺得我們不必強分高下,但如果就欣賞這首詩而言,我們的確可以暫且忘記事實到底怎樣。我們儘可以盡情沉浸在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體會其中複雜又飽滿的感受。

[楓橋夜泊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