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楓橋夜泊湖古詩

楓橋夜泊湖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

楓橋夜泊湖古詩

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1、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2、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3、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寺院。

譯文明月西落秋霜滿天,幾聲烏啼山前;

江上漁火映紅楓樹,愁緒攪我難眠。

呵,蘇州城外那聞名海內的寒山寺;

夜半鐘聲,漫悠悠地飄到我的船邊。

賞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爲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爲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爲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爲“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名家點評

《庚溪詩話》:六一居士《詩話》謂:“句則佳矣,奈半夜非鳴鐘時。”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批點唐詩正聲》:詩佳,效之恐傷氣。

《詩藪》: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爲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惟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目未交睫而齋鐘聲遽至,則客夜恨懷,何假名言?周珽曰:看似口頭機鋒,卻作口頭機鋒看不得。

《唐風懷》:南村曰:此詩蒼涼欲絕,或多辨夜半鐘聲有無,亦太拘矣。且釋家名幽賓鍾者,嘗徹夜鳴之。如於鵠“遙聽緱山半夜鍾”,溫庭筠“無復鬆窗半夜鍾”之類,不止此也。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

《唐詩摘鈔》: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從夜半無眠至曉,故怨鐘聲太早,攪人魂夢耳。語脈深深,只“對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着。必曰執着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箋註唐賢三體詩法》:何焯評:愁人自不能寐,卻咎曉鍾,詩人語妙,往往乃爾。

《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爲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轉輾反側之意自見。

《唐詩別裁》:塵市喧闐之處,只聞鐘聲,荒涼寥寂可知。

《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大曆詩略》:高亮殊特,青蓮遺響。

《網師園唐詩箋》:寫野景夜景,即不必作離亂荒涼解,亦妙。

《詩境淺說續編》: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

《唐人絕句精華》:此詩所寫楓橋泊舟一夜之景,詩中除所見所聞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半夜鐘聲,非有旅愁者未必便能聽到。後人紛紛辨夜半有無鐘聲,殊覺可笑。

軼事傳說

詩題爭議

詩題目也作《夜泊楓橋》。唐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下卷收錄張繼此詩,題名爲《夜泊松江》。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入此詩,詩題作《楓橋夜泊》。

有人說應爲《夜泊楓江》(唐仲武輯《中興間令集》),有說“楓江古爲封江”、“楓橋舊作封橋”(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有說,“舊把此橋誤作封橋,到王珪才改正爲楓橋”(《吳郡圖經續記》)。更有說,“本爲封江、封橋,王蚌改封爲楓,人們震懾權勢,只得趨附”。但柯繼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楓橋稱作封橋,吳語封、楓同音,以封橋誤爲楓橋,因河邊有經霜紅葉樹之故。根據張詩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張詩當作於農歷十月(陽曆11月)深秋時分,江南水邊多植烏桕之類樹木,經霜葉紅,古人詩中多混作爲‘楓’。故江楓,是泛指江邊的紅葉類樹,不必是楓。

唐皇遺咒

傳說唐武宗酷愛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詩,在他猝死前的一個月,他還敕命京城第一石匠呂天方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當時還說自己昇天之日,要將此石碑一同帶走。於是在唐武宗駕崩後,此碑被殉葬於武宗地宮,置於棺牀上首。並且,唐武宗臨終頒佈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後人不可與朕齊福,若有亂臣賊子擅刻詩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而且後來,傳說北宋翰林院大學士郇國公王珪、明代才子文徵明,都因書刻此詩不好死。

1939年,錢榮初刻完《楓橋夜泊》詩碑後也立即暴斃。

1947年,蘇州名畫家吳湖帆請張繼也寫刻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清現代詩人張繼書唐代詩人張繼的詩,這在當時被傳爲佳話,但張繼寫了《楓橋夜泊》詩碑後,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

方家質疑

宋代歐陽修讀這首詩後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在《六一詩話》中說:“唐人有云:姑蘇臺下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他以爲三更半夜,不是打鐘的時候,故詩句雖佳,卻不符合現實。他的引文,誤“城外”爲“臺下”,“夜半”爲“半夜”,不知是記憶之誤,還是所見者爲別的文本。

對於歐陽修提出的意見,許多人都不同意。《王直方詩話》引於鵠詩:“定知別往宮中伴,遙聽維山半夜鍾。”又白居易詩:“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復齋漫錄》引皇甫冉詩:“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鍾。”蔡正孫《詩林廣記》亦引溫庭筠詩:“悠然旅思頻回首,無復鬆窗半夜鍾。”這些都是唐代詩人所聽到的各地半夜鐘聲。範元實《詩眼》還從《南史》找到半夜鐘的典故。

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詩藪》雲:“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爲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抄》:“夜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着。必曰執着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石林詩話》又證明南宋時蘇州佛寺還在夜半打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