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範本大綱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範本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第一課時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範本

一、激趣引入

師:剛纔有個小朋友一臉興奮地告訴我,本週六他想邀請幾個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過週末。看來,這個小朋友是想幹什麼呀?

生:請客。

師:他想邀請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師: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請客”、“做客”、“客人”都有一個──“客”字。對,現在我們就一起把這個“客”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來。

師範寫,提醒“橫撇”的“撇”和“捺”要寫得舒展才好看,生書寫。說說怎麼記住這個“客”字,然後生根據同學的發言再寫寫、記記“客”。

二、初讀古詩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範讀動畫,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中恰恰也有一個“客”字,先認真聽一聽這首詩的朗讀,注意詩中生字的讀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裏。

2、自讀全詩,巡視指導。

3、檢查自讀,加強識字:抽生讀詩,其餘聽讀,評價,正音。

4、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認識作者部分,簡介作者。

5、師: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誰能說一下詩題的意思?

提示:

《回鄉偶書》的“偶書”,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三、領悟詩意

1、緊扣““客”字”,啓發思考:

師:老師剛纔說這首詩中也有一個“客”字,發現它了嗎?

生:“笑問客從何處來”。

2、師:再讀讀這句詩,思考一下: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麼發現或疑問?

生提問:客是誰?從什麼地方來的客?爲什麼要來?

3、師:同學們都很會動腦,提出了幾個很好的問題。老師再來問你們一個問題:這個“客”是“客”嗎?

現在請孩子們仔細讀詩或觀察插圖,去尋找答案。

出示媒體資源中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生自讀詩歌,勾畫。

4、指名回答剛纔的問題:

例:

⑴ 從詩中“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來看,他是客,那些不認識他的孩子把他當作“客”了。

⑵ 在插圖中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客”,因爲他騎着馬,馬馱了一大包行李,這也是那些小孩認爲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這首詩是賀知章寫自己的回鄉經歷,他三十六歲外出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告老還鄉,你們看第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就是這個意思。

⑷ 從第二句詩“鄉音無改鬢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還說着這裏的話,幾十年了都沒改變鄉音。

5、師:是呀!詩人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八十五歲纔回來,整整五十年哪!多少個日日夜夜啊!詩人時時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可因爲公務繁忙、交通不便就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今,終於盼到了這一天!想了多少年,夢了多少年,家鄉的一切還如我想像中的一樣嗎?大家一起來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生讀詩句。

6、師:能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指名答,例:我小時候離開家鄉,年紀大了回來;兩鬢的頭髮已經疏落了,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

7、師:面對“鬢毛衰”的作者,“兒童”是怎樣的呢?

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8、師:理解詩句的意思嗎?同桌相互說說。

同桌練說。

師:誰願意來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裏的小孩見了我把我當作遠方來的客人,笑着問我從哪裏來。

四、感悟詩情

1、師: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遇到詢問自己從哪裏來的兒童,請你想象一下,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生說感受。

2、師:是啊,歲月在少年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日子給烏黑的頭髮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遊子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家鄉的人與事每天也在變幻,但唯一不改的是遊子的那顆回家的心,唯一不變的是對家鄉深深的愛。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再次朗誦全詩。

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師適時指導語氣和節奏: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提示:這首詩寫自己回到久別的家鄉時的喜悅與感慨。首行點明是回鄉之作,“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句中自對,突出了詩人離鄉之久,回鄉之晚,概括地寫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朗讀時,可以把語速放慢一點。

次行“鄉音無改鬢毛衰”,承接上句,寫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長的歲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顏,然而鄉音仍然不改。詩人以不改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抒發了自己久而愈深的鄉土之情。朗讀時,可以突出語音語調的變化。“無改”讀得昂揚一點,“衰”讀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兒童問話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面。由於久客他鄉,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他,把他當作遠方來的客人,圍上來有禮貌地加以詢問。“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極爲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態及詩人微微感到驚訝之後不覺有些好笑的感情變化,便會浮現在讀者眼前。朗讀時,可以讀出兒童般的天真浪漫來。

4、背誦詩歌,積累語言:指名、分組背、齊誦。

五、指導書寫

利用媒體資源中的學一學部分,指導書寫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後,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纔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出示,師誦讀: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2、生自由讀詩。

七、表演詩歌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着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與同伴合作演一演。

學生分角色試練表演。

八、自選作業

1、選擇最喜歡的一句或兩句詩,給詩配畫,並試着將組內的作品組合成表現整首詩的連環畫;

2、對詩歌進行故事續編:賀知章回鄉後感受如何?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

3、課外閱讀賀知章的詩作或其他表現熱愛家鄉的詩作。

〖板書設計

回 鄉 偶 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如果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離開的時候,好朋友非常捨不得你走,送了好遠的路才分手,這時,你最想說什麼呢?

指名回答。

師:我們來看看古代詩人,他們在送別朋友的時候,是怎麼表達他們的情感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範讀動畫,學生把握課文基調。

二、初讀

1、師:請同學們一起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2、師:讀得很好,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對他有哪些瞭解?

生答,師補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李白喜歡遊玩祖國的大好河山,喜歡飲酒。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

李白的詩以抒情爲主。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爲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3、師:這首詩是李白寫給誰的?

生:(齊答)汪倫。

師:誰知道汪倫是什麼人?他怎麼見到李白的呢?

生答,師補充介紹其中的典故。

汪倫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飲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

後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遊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遊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而來。於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信:

“李先生喜歡遊玩賞景嗎?我們這裏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裏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着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裏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並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並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爲汪倫的別墅周圍,羣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裏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裏,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餚,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裏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爲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讚賞。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爲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贈汪倫》。

4、師:這首詩就是李白離開汪倫的時候,寫給汪倫的。再把它吟誦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三、理解

1、師:這首詩比較好理解,詩的意思誰來說說看?

指名答。例:李白坐上船兒正準備遠行,忽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的聲音。桃花潭水雖然深過千尺,也比不上汪倫趕來送我的厚誼深情。

2、師:讀這首詩你有問題嗎?你們討論討論看有什麼問題?

生小組討論。

3、學生彙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⑴ 踏歌:古代的一種邊歌邊舞的藝術形式。舞蹈時成羣結隊,連臂踏腳,配以輕微的手臂動作。現在,苗、瑤、納西等民族還有這種舞蹈。到這些地方參觀遊覽時,一般都會有這種表演,遊客也可以參與其中,現學現跳。

⑵ 重點指導: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桃花潭水深千尺,爲什麼比不上汪倫給我的情意?

師:1米=3尺,千尺相當於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層樓高4米的話,比83層樓還高。

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麼,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什麼關聯詞來翻譯呢?

例:用“哪怕……也”翻譯,詩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用“縱使……也”,意思:縱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鄉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帶領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麼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用感嘆句、反問句來翻譯這兩句,能不能更好地表現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

例: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裏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麼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

還可以用設問句來翻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

師: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嗎?這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提示:誇張。

師:“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一整句又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提示: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這裏運用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爲的是表現什麼?

提示: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

4、師: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縱有千尺深,也深不過汪倫對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嗎?送過了再送,不是我一個人送,把一個村的人都組織起來送,擡着美酒,踏歌相送,這才能感動李白。起立,一起吟誦一下。要做動作的可以做動作。

全體起立,配上音樂,全體動情地吟誦。

四、體會感情

1、師:此時此刻,望着匆匆趕來的汪倫,李白一定會有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他會對汪倫說些什麼?汪倫又會對他說些什麼呢?同座位一個演李白,一個演汪倫,在下面說一說,好嗎?(引導:抱拳相向,依依惜別)

學生情境表演,指名兩對學生表演。

2、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三讀古詩:

⑴ 想象一下,此時,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頭,望着踏歌趕來相送的汪倫,你不禁脫口而出……(齊讀)

⑵ 是啊,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李白和汪倫都是豪爽之人,就讓這首詩揮去那淡淡的離愁別緒吧!……(齊讀)

⑶ 對,這就是“詩仙”李白,他可以表現爲《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現爲《望廬山瀑布》的雄渾壯闊,也可以表現爲《贈汪倫》的灑脫豪放,讓我們再次吟誦起這流傳千古的《贈汪倫》……(齊讀)

3、師:《贈汪倫》裏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情的寫意畫;桃花盛開,潭水輕漾;輕舟欲行,踏歌聲起。這是一幅多麼令人刻骨銘心的畫面!這是多麼真摯而動人的送別!讓我們一起走進畫面,感受一下吧!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

五、擴展延伸

1、師:同學們,這番離情別意是那樣的熟悉,望着踏歌趕來送行的汪倫,我們似乎又看見了癡癡東望的李白站在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上送別孟浩然,似乎又聽見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遠影碧空盡,

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如果說李白對汪倫是以詩相贈,那麼對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齊讀)

2、師:我們再看看古代詩人還有什麼樣的送別方式?出示:《別董大》

別 董 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師有感情的誦讀,生齊讀。

師:這裏詩人是用什麼來送別友人的?

提示:鼓勵的語言。

3、再出示:

渭城曲

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生一起讀,體會這首詩中詩人以酒相送的情意。

六、總結

1、師: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詩句,心底流淌着的卻是同樣一份美好的情感。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吟誦起這流傳千古的《贈汪倫》。齊讀。

2、師:同學們,讓我們閉上眼睛,一起將這美好的友情連同這美妙的詩句永遠地留在我們的心中……(背誦)

七、指導書寫

利用媒體資源中的學一學部分,指導生字的書寫。

八、作業

1、有感情朗讀、背誦,能默寫;

2、推薦閱讀: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