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2篇)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2篇)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繁星》是巴金先生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同時引發起我們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

1.教學效果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充分地將課堂還給學生,我感覺這是本節課最成功的的地方。

課前我只是跟學生簡單地介紹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然後以“美”作爲線索讓學生自由地品讀文本,在朗讀中找出文中覺得最美的句子,並說出自已的理由。學生對哪兒感興趣就讀哪兒品味哪兒,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當他們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時,我進行了及時的拓展,引導學生去欣賞文本之外的詩歌,拓寬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體會星空的美妙。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謂“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學生所學最終都將應用於自身學習和生活。學習完課文,讓他們用文字描繪出自已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進行課堂小練筆。當孩子們朗讀自已所寫的小練筆時,我很爲那些生動、有趣、唯美的語言感到讚歎,當教師把時間和自由還給學生時,你會發現:孩子們的心中擁有着最美的世界。

本節課也有明顯不足:由於課堂時間預設不足,導致小練筆時間不夠,有部分學生沒有完成,留下一定遺憾。另外,課文品讀也不是很到位。

2.教學收穫

(1)多媒體的恰當運用,讓教學效果更好。上課一開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星空,把學生帶進了一個新奇夢幻的世界。接着,藉助媒體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簡介及作品等,使學生對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較爲深刻的印象。

(2)引領學生品味語言,重視朗讀。本文的語言非常優美,所以,找到“美”、讀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課朗讀的主線:讓學生找出文中覺得優美的句子,試着讀出感情。同時揣摩語言並說一說:你找到的這句話美在何處?又是通過什麼來表達美的?這樣進行比較閱讀,找出文中運用這些修辭的語句,認識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作用,體會到這些修辭手法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感情。以讀代講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學會積累,學會運用。模仿課文虛實結合的寫法,按照課文句式寫一段面對夜空產生的聯想和想象。當堂達到學以致用。

3.不足之處

《繁星》這篇課文的語言非常優美,多角度的.寫景,是一篇非常好的範文,但是遺憾的是:我個人感覺沒有“用”好:

(1)這樣的課文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去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讓學生感受到散文語言的美,纔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課堂處理上有點過於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感染力不夠強,沒有更快更深入地帶領孩子走進文本。

4.改進措施

最應該改進的還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應該留足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比如,提問時,要注意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不要急於給學生“要答案”,關注學生能力的鍛鍊、等待學生的成長。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本次“習作”要求我們寫一篇觀察日記,也可以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穫。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習作”教學時,我積極地指導學生進行說的練習,從而爲寫好日記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掌握了讀寫音節後,我便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由說到寫。通過學生現身說法的一讀一講,無形中讓其他學生在欣賞中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同學之間互評作文的能力。

二、成功之處

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交流自己觀察過的某個對象,通過足夠的交流,使學生對自己要寫的習作胸有成竹。

三、不足之處

在教學習作時,習作內容中語言不夠豐富。雖然學生觀察的對象很真實,但總有敘述平平的感覺。四年級學生表達能力有限,積累不多,多數只能寫出直觀所能及的東西,這還需要在日常的口語訓練中多下功夫,不斷積累,不斷創新。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我先是和平常一樣對寫作的一般技巧做一些要求。如:按順序寫、抓特點寫、運用修辭手法等。枯燥的理論總是令人乏味的,所以此後,我也準備了許多的圖片,讓同學們能產生更多的研究興趣,果然一些有趣的圖片一出,他們瞬間精神抖擻了。有螞蟻搬家的圖片、有豆芽生長圖、還有烏龜爬行圖等等。寫完後,同桌互評互改,修稿後全班交流。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交流平臺”安排的是根據本單元的課文,學習作者細緻觀察的習慣。

“詞句段運用”安排的是:

1、爲動物找到家。

2、讀兩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體會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

“日積月累”安排的`內容是積累氣象諺語,進一步豐富語言積累。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交流平臺”教學時,學生通過交流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詞句段運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讀兩組出示的句子,比較第二句與第一句的不同之處,說一說加點詞在句子中的作用。

“日積月累”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反覆讀一讀這些諺語,把字音讀準,想一想每個諺語的意思,不懂的成語藉助詞典加以理解。讓學生想辦法快速記住這些諺語,並積累其他氣象諺語。

二、成功之處

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詞句段運用”欄目時,把動物的家用圖片展示的方法呈現,學生很快就能根據圖片找到對應的動物。

三、不足之處

教學“日積月累”時,需要結合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生因爲年齡尚小,不能對諺語有深刻的瞭解。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多角度讓學生去學習。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常識性的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1、教學效果(思效)

作爲科學常識性說明文,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我帶的班上學生朗讀能力整體不高,於是我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分角色朗讀三、四自然段介紹農耕社會和20世紀人們生活環境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20世紀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激情朗讀後順勢教授說明方法,教學環節顯得自然流暢。

但是,由於部分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在課堂上表現很被動,有遊離課堂的感覺。

2、教學收穫(思得)

(1)緊緊圍繞中心句,啓發學生閱讀。

這篇課文的中心突出,內容較淺顯易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引導學生。讓學生從讀、聽、看、說中感受,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展開想象:

①“呼風喚雨”什麼意思?

②爲什麼說“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③20世紀之前人類的生活又是怎樣的?20世紀之所以與過去截然不同,靠什麼?

④你還能推測21世紀人類還將創造出哪些奇蹟?……

從這一連串的問題中緊緊抓住中心句,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展開想象,大膽地表述。讓學生從書本中所介紹的資料去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快地從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紀的“呼風喚雨”。

(2)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訓練朗讀。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數梨花開。”這句詩是個重點句,在學生充分了解了科學的巨大成就後來讀,就自然明白它所表達出的內容和感情的不同。還有,爲了讓學生弄清“發現和發明”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找看,並結合生活實際,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說“發明”的,哪些是說“發現”?這樣的辯論,使得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從課文學習中感受到了“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3、不足之處(思失)

學生對於“農耕社會”等知識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狀態,正是因爲學生太多的“不瞭解”,致使教師語言太多,問題過碎,讓本可以簡潔的教學環節顯得鬆散。並且過多的話也擾亂了學生的思路,剝奪了他們談自己感悟的機會。

4、改進措施(思改)

諸如此類的課文,學生必須有課前的充分預習。學生只有在課前蒐集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現在已是21世紀,如果課前佈置學生蒐集、閱讀21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難點: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語文學習真實有趣,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網絡中的信息浩如煙海,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我們的學生該怎麼辦呢?我們既不能過高地估量網絡的功能,認爲網絡上的信息足能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在教學時,先提出學習的任務,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到網上查找,而自己卻很少了解網絡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學生在網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給學生幾個相關的網站,讓他們在其中學習。教師省卻了讓學生查找資料的過程,而學生的視野被禁錮了。

爲了使學生更有效地使用網絡資源,方便快捷地學習,課前我先讓同學們預習課文,蒐集相關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基於網站內容來源於書本,而要高於書本;專題網站要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專題網站應具有擴展性等特點。我查閱大量資料製作了網絡課件。這樣的網頁中有學生自己蒐集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增。

課前我還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能較充分地對網頁中的內容進行閱讀了解,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幫助認知速度慢的同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這種方式來構建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網絡化教材的學習中,去決定他的學習方向。讓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而教師也由學習內容的傳播者變成學生的學習導師,合作伙伴和學習顧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學生如何選擇學習方向,篩選信息,判斷信息,這些實際都是一個學習化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甚至可能會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豐富課程本身的內容。這也給了他們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

上課時,我就從三個方面入手,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髮現問題主動質疑。

(1)齊讀課題,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

(2)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

(3)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學生的思維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什麼是“呼風喚雨”?“一世紀”是多長時間?“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一個世紀?爲什麼說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發明”和“發現”有什麼區別?“呼風喚雨的英雄”是誰?它是靠什麼來呼風喚雨的?怎樣理解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已完整地構建了自己的學習內容。我認爲按照這種方式構建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將使語文教育發生根本的變革。

2、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是主體,教師做引導。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信息由單一化到多元化,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部分學生極易在信息的海洋裏迷失,使課堂處於失控狀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容易導致學生水平的兩極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學在對學生的學習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時,也對我們教師駕御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課件設計的問題,導向性一定要強。“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我的縱向欄目主要幫助讀懂課文。我的橫向欄目重在激趣,昇華主題,開闊視野。

其次,注重思維策略的訓練。

(1)用“發散思考思維活”策略訓練小學生如何質疑。啓發:當你看到這個課題,在你的腦海裏閃現過哪些疑問?在你初讀課文之後,你又有哪些疑問?當你瀏覽網頁時,有沒有讓你感興趣的?強調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

(2)用“理解深刻有見解”策略訓練學生如何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提問:科學永無止境,本文帶給我們的啓示是什麼?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查閱閱讀平臺,瞭解科技歷史,關注科技發展,形成了深刻的見解,自然也會對科技的未來充滿信心。

注重對學生的幫助引導。教學決不能放任自流,學生如果目標不明確的,就等於在大海撈針,花時間多,收穫卻不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爲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世紀”“呼風喚雨”的意思,知道“20世紀”到底是多長時間,我讓學生直接進入第一部分進行學習,使同學們一目瞭然;20世紀都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相互探討,然後有理有據地講明自己的理解——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學生通過對比20世紀前後人們的生活的不同,對這句古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說明什麼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上要讓學生積極發言,但敢說的前提是會聽,我要求學生要特別注意“聽”,他們會聽老師提出的重點和要點,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認真地聽,並做到了回答問題時不說重複話、不說半句話,敢講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真正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3、用美好的心靈暢想未來。

教育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生從美好的角度,想象人類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義。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看閱讀平臺,聽新聞聯播,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明白了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艱辛的努力,纔有豐碩的果實。課堂上還安排了一次暢想活動,“我長大了……”大家談。“我長大了要開通星際航班,讓地球上的人們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長大了……”一個爸爸媽媽是醫生的孩子說,“大了要當個醫學家,發明一種藥,爲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長壽。”

給學生一次想象與表達的自主空間,能將愛與理想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們陽光燦爛的心田,喚起學生真誠、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懷,誰能說這不是教學的精彩和感動呢?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爲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學這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三、不足之處

上完本課後,我認識到自己在落實方面到位,重難點突出,但在上課時的語速過快,沒有給足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小組合作交流時間太短。教學過程中,遺漏了一些知識點。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通過理解課題引起學生探討20世紀科技迅猛發展的熱情,引入重點段的學習。接着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地學習。品讀詞句,學習表達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聯繫所查閱的資料,想到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等事情的意義,想到電視、電話等事物的飛速發展;再通過課件出示有關文中列舉例子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科技的發達;同時,通過朗讀的指導,使學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拓展昇華辦一張科技手抄報。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蝙蝠和雷達》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述科學知識的老課文,本人想通過抓住蝙蝠探路和飛機夜航的祕密及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同時,結合本人的研究課題,我認爲如下幾方面體會深刻。

一、激發認識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的老師”。它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執着地去探索。

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培養強烈的創造慾望。我注意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然後創設情景介紹概括。在瞭解了蝙蝠飛行的祕密後,學習雷達的工作原理時,也注意讓學生同桌自學。並時時處處請學生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二、開拓知識領域。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入門不等於有了興趣,就有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爲基礎的,往往靠有關事物的啓示,觸發聯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課前找資料瞭解蝙蝠,課後多看有關仿生學的知識,想象蝙蝠和雷達之間會有什麼對話等練習形式,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我以爲)

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

廣博的知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但知識不等於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轉化爲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而求異思維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學生。例:學習段落第3、6節時,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詞語在理解蝙蝠的飛行特點和祕密這一中心。其次,在學習中,我還引導學生質疑、發問,從而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開拓思路,靈活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當然,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沒有。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創新思維教學更好的途徑。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爲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同時介紹了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1.教學效果(思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然後對學生提出質疑:蝙蝠和雷達,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把它們連接起來是爲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這樣的問題一提出來,一下子學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作好了鋪墊。

爲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設計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然後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同桌合作理一理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學生得到了主動、全面的發展。

2.教學收穫(思得)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課我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1)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信息,提煉觀點,然後表達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這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我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着”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銳;抓住“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一句中的“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引導學生從咬文嚼字、品詞品句中體會出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3.不足之處(思失)

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既令我欣慰,又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課文中的代表性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

4.改進措施(思改)

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爲薄弱。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蝙蝠和雷達》屬於科普知識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將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章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激發學生愛科學從小就探索科學的興趣。

難點: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空間安全飛行的聯繫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學生課前已經進行了預習,很快便說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後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爲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設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作鋪墊。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學生上臺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衆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3.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啓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爲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衆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爲薄弱。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景,激發參與興趣,“現在咱們開個小小的招聘會,這裏有兩積職業供大家選擇,一種是記者,一種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學課文,“記者朋友們把你要提的問題羅列在紙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過程按要點羅列到紙上”。然後合作探究:“蝙蝠是怎麼探路的?”再談一談“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最後,拓展練習,培養創新精神:“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創造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啓示的?”“你現在最想發明什麼?”這一拓展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外,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同時,激起了學生創造的慾望。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爲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美景,激發情感。在課始,爲了激發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牆頭、岩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1、兩個課時下來,雖然節奏還算緊湊,可是在某些環節上,由於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時間沒有控制得太好;而對於口語交際環節,設計的問題還是不夠具體,特別是深感自己的評價語言和評價方式匱乏,沒有起到及時點評的效果。

2、板塊與板塊的'連接詞語說得不好,“我的發現”轉到“日積月累”時出現詞語空白,連接不順暢。

3、沒有利用好兒歌《走山路》中的圖片,可以先引導學生看圖說話,再讀兒。

4、要熟悉教學內容,不能被課件牽制。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一)陶冶學生,訓練學生的語感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課堂上教師的範讀,是一種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聽讀,學生能夠從老師的朗讀中直接傾聽情感,而且老師相較於多媒體而言,更有親和力,學生的情緒容易被調動,同時容易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教師在示範朗讀時,整合聲音、表情、動作等,可以將教材上的文字轉換爲栩栩如生的動態畫面,讓學生在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同時,能夠融合於文章渲染的特有情境中,發揮學生豐富獨特的想象和聯想。學生在讀中體會文中內容,課文的中心思想,又能在反覆的朗讀中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體現出來,在讀中悟,在悟中促讀,提升學生語感。

(二)促進知識的傳遞,課文情感的表達

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過教師飽含情感的範讀,學生可以從每一句的領讀中直接傾聽老師的語氣和語調,從而品析課文的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感情細緻又豐富的語文老師是可以在朗讀中集合各種適當的感情,而且還可以在朗讀時將感情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採取適當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所要表達情感,因此學生在傾聽老師的.朗讀中,不僅能體會感情,領悟語感,模仿朗讀,還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出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課文內容也被學生加深理解。這樣長時間的教師示範朗讀以及訓練可以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在朗讀時適當地抒發情感。如於永正老師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課堂上,學生的感情被於老師的範讀喚醒,深深地打動學生的正是於老師在朗讀中再現了課文內容和思想情感,或低沉,或內疚的語調,讓母親對子女的愛展現地淋漓盡致,當然兒子對母親深刻的感恩之情也是濃墨重彩地呈現在聽者眼前,學生的情感因爲教師的深情範讀產生共鳴。這樣的語文課堂,筆者認爲是充滿情感,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於老師用課堂實踐證明了語文教學的“亮點”表現在朗讀上。

(三)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的規律和技巧

爲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涉及到朗讀方法和技巧的教學。比如說語調、停頓、重讀等,同時在朗讀教學中,抓住長句、重點語句以及難讀的句子進行重點教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比較低,領悟能力比較侷限,如果教師一昧地採取說教的方式進行技巧訓練,那麼說教會顯得比較單調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同時乏味的說教更是讓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忽視課堂教學。如果配合着技巧講解,教師進行示範朗讀,則會帶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說教師的示範朗讀,既在傳授書本知識,也能夠在一般講解中一邊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朗讀的規律和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朗讀。

(四)教師的範讀,較多媒體更有親和力、感染力

學生模仿學習電教媒體高水平的朗讀是有利於學生提升朗讀水平的,但朗讀者都是表達有專長的人,小學生難以望其項背。相比較之下,教師的示範朗讀更加地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貼近學生實際,關鍵在於學生不僅可以觀察老師的表情,還能傾聽老師的語調和語氣,進而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也能被學生輕鬆掌握。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老師被學生愛戴,結合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那麼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能夠呈現精彩的示範朗讀,學生就會更加喜愛老師。因爲學生喜歡老師,那麼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會油然而生,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調動,教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教師在範讀課文的時候,還可以適當地加入動作、表情,甚至根據學生的反映適時停頓、留給孩子“回味”的時間,這也是多媒體不能達到的效果。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今年是我第一年教語文,同時全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浪潮也隨時襲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自然是不敢懈怠的。到現在,一學期的工作也快結束了,應該說有不少收穫,但是也有不少的不足之處。先從收穫上說:首先,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成爲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在課堂上提出不懂的問題,同時我在下一個環節爲他們解答。其次,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動機,也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現在同學們已經把自覺學習轉變爲一種心中的渴望,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從不足上講:首先,我擔心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學習,影響了教學進度,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其次,我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我沒有有效地對其進行引導。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爲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我提出從以下兩方面改進:

一是要加強自主學習的指導。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絕不因爲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當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二是要保證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充分地思考、感悟、體驗、探究,講求自主學習的效果,千萬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走過場。那種擔心學生的自主學習佔用了過多的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爲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是教師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是讓學生爲教師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服務。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小語八冊第二單元第8課《冰激凌的眼淚》是一篇略讀課文。

本文的教學重點有三:

1、感知全文內容,感受真摯的師生情。

2、理解文末的難句“冰激凌也留下了白色的眼淚”。

3、瞭解我國西部經濟、教育的落後,引發學生的關注。

由於以往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或是由教師代講,或是讓學生讀讀而已,學生在課內學習的閱讀方法無處操練同時語言的積累與表達訓練也不能真正落實。這種無視語文教學特點和學生主體性的教學必須加以改進。

我認爲對語文略讀課文的使用應把握住以下幾點:1、嚴格落實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與語言的積累。2、嘗試語文閱讀方法的實踐。3、擴充閱讀量,加強感悟。

基於以上的想法,我在處理本課教材時做了如下的設計

1、審題激疑。文章的標題是“眼目”,或揭示文章內容或耐人尋味、引人深思。學會審題可培養學生深思質疑的習慣。我在板書課題後,請同學們針對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同學們提出了“什麼是冰激凌的眼淚?”“冰激淋怎麼會留下眼淚?”“本課的題目爲什麼叫冰激淋的眼淚?”等疑問。

2、感知內容練表達。本文內容很好懂,但要口齒清楚、聲音響亮、通順連貫地複述出大意,對我班學生而言並不容易。爲了分散難點,我在初讀前提出問題,要求帶着問題認真默讀。讀後給一分鐘思考組織語言。然後同桌交流,要特別注意糾正不通順、完整的句子。同桌交流後指兩三名同學發言,好的地方要積極鼓勵,不足的地方大家糾正。

3、深入理解抓詞句。在感知全文內容後,我引導同學理解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我分別提出瞭如下問題:我初來時心裏怎麼想?當得知孩子們連冰激凌都不知爲何物是心裏怎麼想?我爲孩子們買來冰激淋看到他們歡呼雀躍的樣子心情怎樣?兩週後當我讀到孩子們的作文時心裏怎麼想?在解答每一問題時,我要求用文中的詞語來概括。同學們分別找到了“知難而退”、“不平靜”、“安慰”、“感動”這些詞,我再追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這樣自然過渡到對句段的理解。

4、“打破砂鍋問到底”與“拓寬視野做比較”。在教學第三段時,學生找到“知難而退”後我連續追問到“爲什麼我會知難而退?”“條件怎麼艱苦?怎麼累?”“爲什麼一個人要教好幾個年級?”“那裏爲什麼缺老師?”“那是怎樣的地方?”通過以上一系列的追問,學生逐步深入文本,感受到了我國西部經濟、教育的落後現狀。講到這兒,我又提到了我班的幾名外地借讀同學,他們有的也來自祖國的西部、南部,那裏確實很艱苦(可惜,課上沒能及時請他們講一講)。而我們現在的條件與他們比起來怎麼樣呢?在學生髮言後引導教育學生珍惜感恩、爲改變祖國西部落後面貌發奮努力。

5、類比閱讀。在學習完本課後,我又安排學生讀了一篇語文讀本上的文章《愛你的理由》。文中講一個女孩子在受到老師的誇獎後暗暗努力,老師又鼓勵她的故事。選這篇目的是讓學生擴大閱讀量,深入感受真摯的師生情誼,讓學生對文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認識。這篇處理得較簡單,讀讀、議議、說說就結束了。

以上是我對這一課的設計。在課堂的具體實施時,總體感覺思路比較清楚,表達訓練落實到位,有了拓展閱讀,基本像個樣子。但在具體環節如“請外地借讀同學介紹家鄉的情況”,“文末難句的研討”有遺漏,此外,課上的激勵表揚不夠,部分同學不愛發言。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本篇課文以 “通過文中描寫陸龍捲、海龍捲的形態和氣勢,體會龍捲風的特異形態、氣勢狂暴威猛,談談龍捲風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爲中心話題貫穿全文。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教學時,我注重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自然現象對人類生存的利與弊,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講解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以一箇中心話題貫穿課文。既抓住了課文主要內容又將教學的重點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品讀龍捲風那威猛氣勢時,指引學生由句中重點動詞“搖搖晃晃”“不斷摧毀” “隨意拋來擲去” “刺入”切入,更形象深刻體會破壞力極強的龍捲風;又從“千萬只蜜蜂振翅般的嗡嗡聲”“大象鼻子似的怪物”讓學生認識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所以我藉助熟知的比喻修辭方法進一步瞭解打比方。從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理解文本內容,這樣的設計有利於課堂氣氛活躍,在課上我班的學生能夠積極發言,大膽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是本次研究課的亮點。即使平常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經過平時的努力、鍛鍊,也能夠信心十足地舉起手;在備課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聽者願意聽?”這個問題,所以在我注重了教學環節的過渡語言,儘量使每一句話都爲課文教學服務。

結束本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許多不足。例如: 在提出問題時,語速稍快。語調抑揚頓挫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感受龍捲風狂暴威猛的氣勢時,老師用自己更加激情洋溢的語氣來感染學生,達到學生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再有, 由於時間有限,急於完成下面的教學環節, 對文中海龍捲上方“直徑有二百多米”下方“直徑一百多米”這個概念解釋不夠清楚,今後還要在語言簡練、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通過本次研究課,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環節、課堂語言方面有了進步。

同時我感受到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努力:

一、應深挖教材,更好地推敲句中字眼,無論是哪堂課,我從中感受着老師們的精益求精的態度,身教重於言教,學生們亦會如此嚴謹地學習;

二、我認爲在課堂中,一位老師應具備課堂智慧、敏感性。在參加第二次聯片教研時大談小學的孔慶賢老師,在三年級《驚弓之鳥》一課中,展現出老師特有的人格魅力,作爲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學習的進取心更強。如何具備這種智慧?我想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有了知識底蘊,纔會衍生智慧;

三,幽默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法寶,在第三次聯合校彙報課上,友誼大街小學的徐韞哲老師,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贏得在場師生一次又一次的掌聲,教室內氣氛活躍,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做到學以致用,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性被完全調動了起來,整堂課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教研活動,讓我學習到了這麼多優秀老師的教學方法,這爲我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龍捲風》是一篇介紹奇特自然現象的說明文,本課教學以“體會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感受那令人談虎色變的恐怖”來貫穿全文的講解,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課堂氣氛活躍。對於龍捲風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是生活在我們地區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類似的生活經驗,因此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是非常少的,課前,我爲學生提供了有關龍捲風的視頻資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課上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學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寫陸龍捲和海龍捲形態特異、狂暴威猛的詞句,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大膽談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學生對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產生了深刻的體驗,朗讀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節課並未對思維導圖的繪製方面過多指導,只是把它作爲對整堂課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總結,學生當堂思維梳理,準備繪製。經過課下檢查思維導圖,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條有理。

同時,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雖然引導學生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但沒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挖掘。比如寫陸龍捲肆虐後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進一步追問,引導深入理解,效果會更好。

2、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臨近結束部分環節不夠緊湊,以致學生沒有了課上畫思維導圖的時間,還稍有拖堂。今後還要在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是應該深鑽教材,認真研讀文本,根據文體的特徵上出課的味道來,同時教師要爲學生創設情境抓住主要的詞句,採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學生的生活聯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產生深刻地體驗。總之讓語文教學走向體驗和表達。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經過這學期的學習強化與教學指導,本班的絕大部分同學各項行爲習慣已基本形成,大部分同學對語文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形成了學習語文的良好氛圍。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取其精華、棄其不足,總結過去是爲了更好的服務於將來,爲了下學期語文教學更上一個新的臺階,爲了每個學生的語文水平有一個大的進步。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作一反思:

第一、繼續強化識字寫字教學。識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雖然這學期已經是四年級了,但仍然要重視識字和寫字的教學。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要講究方法,提高質量,堅持多認少寫的原則。在識字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識字經驗和熟識的.語言因素,教給學生識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去識字,在識字過程中一定重視寫字的指導,不僅要求學生把字寫對,還要做到姿勢正確,把字寫好,寫漂亮。

第二、要轉變教學觀念,努力探究,認真備課,轉變以前那種單一教學方式。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改變以前那種老師想放又不敢放,總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前那種因引而不隨,啓而不發則包辦代替的教學方式。而是以學生爲主體,以學定教,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學中,要把握課文的特點,既要體現老師的主導,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充分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放飛的舞臺。

第三、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有所發現,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掀起了學習的高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得自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第四、注意德育滲透,體現語文的情感性。“新課標”指出:“培養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而應該因勢利導,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通過薰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在今後的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蘊藏的德育因素,適時、適度地進行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結合”。

第五、培養語文素養,體現語文的學科性。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要充分利用教材優勢,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第六、對新教材理解、運用不夠深刻。今後的教學,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做到既符合教材編寫意圖,又不拘泥於教材,使教學充滿活力。另外,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進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有時爲了趕進度,閱讀教學不夠紮實,學生普遍閱讀能力很差。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家長配合不夠,由於各種原因,自己輔導又不到位,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落後。

第七、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今後的教學,我要力求學會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使語文課上得更活潑、更生動、更形象。還有,對課堂氣氛調動的能力上還需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藝術,還要在現有基礎上更加註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昇華,思想品質得到陶冶,從而進一步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的思想感情,達到教學的目的。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觀潮》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有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下面我就談談上課的體會。

一、抓重點段,領悟錢塘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緊緊扣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做文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錢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觀”。主要抓住課文的3、4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寫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如“隆隆響聲”、“白浪翻滾”、“白色水牆”、“風號浪吼”等,運用了比喻、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的景象。

二、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奇特的景象。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接着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重點抓住“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爲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三、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依“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再讓學生找出由遠及近這一觀察順序的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整篇課文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觀潮的過程。

四、改進不足,完善課堂教學。

一堂課下來,感覺有幾個地方把握不好:

1、字詞的學習、理解過於粗略。由於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學習中,預習的不夠充分,對於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懶得查閱工具書進行理解,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礙了對文本的理解。這個自學能力在四年級一定要培養好。爲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2、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於提高。過了一個假期,學生有些懶散,讀書不積極,拖長音,不整齊。以至於個體朗讀也令人不滿意。通過指導,有所改善。以後還要加強訓練。

3、評價的方式單一。在學生髮言時,老師的評價方式過於單一,沒有更好的起到鼓勵的作用,以此激發學習興趣。以後還要多學習一些有效的評價方式,調動課堂教學氛圍。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有滿意,也有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改進不足,盡力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有所收穫。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8

又一學期即將結束,依據本學期的教材特點,還算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並且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離期末考試不遠了。靜心思索,本學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成功之處,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爲了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以後的

工作打下基礎。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結合課文和語文園地,逐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學生對語言的積累。

2、根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平時教學中,做到了認真備課,用心設計教案,及時批改作業,落實三維目標,根據班中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析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理解知識潛力的狀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3、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思維的培養,重視發展學生智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潛力。結合“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潛力,激發學生的想象潛力和創造力。

4、對課前的預習工作也很重視,不斷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漸漸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5、儘量做到面批作業,重視學生的書寫,及時表揚書寫整潔的同學,並在全班交流,稍有進步的,及時寫上鼓勵性的語言或鼓勵性的標記,經常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資料,培養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6、加強家校聯繫,加強與家長間的及時溝通,把每位同學家的電話號碼都記載下來,以便和家長聯繫,把學生在校的狀況及時反映給家長,共同搞好學生的學習。家裏沒有電話的學生,把寫好自己電話號碼的條子,讓學生帶回家,以便家長和老師聯繫。告知老師學生在家的表現。

二、不足之處。

1、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比較努力學習,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三分之一的同學生學習處於被動狀態,學習不用心,理解潛力差、記憶力差,大多家長忙於在外打工,顧及不了孩子的學習生活,需和家長繼續做思想溝通。

2、媒體教育手段的運用有待加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堅持繼續學習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自己的教學潛力更上一個臺階!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9

《琥珀》是一篇閱讀課文。閱讀課的任務和講讀課的任務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說,講讀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知本課語文基本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顯然,這兩類課文的任務是有差異的。因此,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徐國宣老師的這篇《琥珀》教案,緊扣了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來設計,真正體現了閱讀課教學的特徵,把閱讀課文真正上成閱讀課。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總覺得閱讀課文不好上,到底怎樣上才符合閱讀課教學的要求,總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國宣老師設計的這篇《琥珀》教案,爲我們上好閱讀課文提供了範例。

一、緊扣“半獨立地理解”進行教學

所謂“半獨立地理解”,就是教學時既不是老師包辦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預習課文,並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學生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

(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

學生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啓發。例如,要學生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啓發,通過討論,學生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表露出來,讓學生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並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

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後,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並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爲什麼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着整個森林’?“通過點撥啓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後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二、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採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爲:集體自學優於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於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案設計,就是採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紮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

通過討論,互相啓發、補充。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學生討論“約摸”一詞是什麼意思,讓學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

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麼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裏頭’”這句的理解,也採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

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

教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學生通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採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必須注意兩點:

一是討論必須紮紮實實,認認真真,講求實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我們過去聽的一些公開課或比賽課.常常看到一些流於形式的課堂討論。比如教師要學生轉過臉來進行四人小組的討論,但當學生轉過臉來剛開始討論,教師馬上宣佈停止討論而轉到別的教學活動上去了。這樣的討論,顯然是走過場,流於形式,是不可取的。

二是要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組織討論(這可從這篇教案的設計中看出來),並非什麼問題都要組織討論。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0

《將心比心》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教學策略:大膽放手,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自由閱讀,同桌,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1、學生自己查字詞典理解“將心比心”字面上的意思。

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將自己感動的語句畫出來並寫出感受,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聽課老師們的肯定。但是在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2、自學課文,弄懂課文用什麼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含着的意思的。

(1)阿姨幫助奶奶開門,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爲她開門;母親寬容與體貼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她那即將當護士的女兒。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幫助別人是希望別人也能給他們給予幫助。

(2)護士在爲母親輸液時,兩次扎針都沒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親攔住了,還說了一些鼓勵和關愛的話,讓“我”和護士都很感動。

兩個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愛幼,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從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後在教育意義上,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爲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爲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1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描寫春天的寫景古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讓我們遐想無限,此番美景,令人嚮往。何不以此美景入題,於是我改詩歌既定的教學模式: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誦詩文,爲“讀背、頌寫”。

一、讀背以欣賞“老師作畫”入題:

1、觀景抓物(黃鸝、白鷺、積雪、航船)

2、看景說畫(解說詩意)

3、賞景品詩(反覆誦讀)

4、照景試背(引導比賽)

二、頌寫以培育“書法作品”入題:

1、感知

(欣賞此詩毛筆書法,感受美。重點字、易錯字的分析。)

2、鼓勵

(默寫此詩,帶着從毛筆書法中感受到的美,認真書寫,使之更美)

3、加油(古詩糾錯,認真練字,努力加油!)

三、作業設計

1、將這首描景美詩背給父母聽。

2、準備繪畫用品。(下午的美術課,將此美景畫一畫,並題上詩。)

此課的設計不僅進一步教育了孩子們背誦要有方法,練字要學名家,而且與美術課完成整合,將古詩、書法、繪畫融於一體,一舉三得,一切美好的設想都在實踐後發現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1、對作者和課題以及詩的寫作背景應作適當的介紹,或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

2、對古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學生們通過看圖、朗讀、想象、理解較爲透徹,但對古詩本身的對仗美、音韻美等的感知對學生引導不夠。

3、在書法指導上,如果能從書法視頻中觀看名家書寫時的起筆、頓筆、收筆,將更能激發學生的書寫興趣。

每每講古詩,總是覺得一節課40分鐘太短了,孩子們意猶未盡,我也是意猶難平,這些感受正是古詩的魅力所在。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2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分量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發揮最大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獲取知識,直接關係到課堂的成敗,乃至全面影響本學科學習及終生髮展。對今天上的《貓》一課,我有以下思考:

一、 本節課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1、創設了優美的情境。

“情境教育”之“情境”實質上是認爲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動的活動於其中的環境。這種人爲優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體的能動活動與現實環境優化的統一,激發兒童潛能與培養塑造的統一,最終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充分發展的統一。我們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本身就是一個個情境。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就是在一個個的情境中進行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情境。課堂伊始,課前談話充分,老師把學生引入了討論的情境中,學生求知的慾望很強。

2 、注重在朗讀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夏老師注重利用通過朗讀句子認識生字詞語,使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句子,並能很好的掌握生字詞語。

3 、以讀爲主,以讀促思。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夏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有練讀、同桌互讀、男女生對比讀、指名讀等,達到了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了濃厚的情感氛圍,整堂課的教學,學生始終沉浸在葡萄園中小動物的討論中,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課文的寓意,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教育、情感得到薰陶。

4 、教師的教態自然大方。

老師在整堂課中始終用微笑和學生親密接觸,使學生在很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上完這節課。而且感情豐富,激情飽滿。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師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雖然教師激情飽滿,但沒有走到學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