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暮江吟》這首詩是一首寫景佳作。詩句語言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詩句的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熱愛大自然的美麗景色,熱愛大好秋色的喜悅之情。

《題西林壁》是北宋詩人蘇軾在1084年遊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詩人緊扣遊覽廬山的獨特感受,抒發了自己的情感,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讀來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雪梅》運用對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長處和不足,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長補短,互相學習。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2、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於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2、課前,我佈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於題壁詩的,有關於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瞭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於詩歌學習。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1)解詩題,知作者。(2)初讀詩,正字音。(3)再讀詩,清節奏。(4)抓字眼,明詩意。(5)多誦讀,悟詩情。然後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裏的高山峻峯,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自讀、齊誦、輪誦、唱誦或表演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有了這些作鋪墊後,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師生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及如人的立場不一樣,所以評定一個人是好是壞的結果也不一樣;犯錯誤時,自己往往不能發現,總是當別人指出後方才醒悟等等。

3、在反覆吟誦中,體會詩情。

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剛開始就讓學生多讀,反覆地讀詩,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讓學生在與文本、老師、學生的對話中讀一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爲零距離走進詩境打下基礎。課堂上自主讀和互動聽讀相結合,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閱讀課文,使學生逐步達到讀得準確,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在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三、不足之處

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懷着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在學習古詩時,把三首詩詞放在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感受詩句所描述的意境。然後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最後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蝙蝠和雷達》屬於科普知識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將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章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激發學生愛科學從小就探索科學的興趣

難點: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空間安全飛行的聯繫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學生課前已經進行了預習,很快便說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後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爲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設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作鋪墊。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學生上臺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衆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3.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藉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於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啓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後,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爲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後,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並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後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衆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爲薄弱。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景,激發參與興趣,“現在咱們開個小小的招聘會,這裏有兩積職業供大家選擇,一種是記者,一種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學課文,“記者朋友們把你要提的問題羅列在紙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過程按要點羅列到紙上”。然後合作探究:“蝙蝠是怎麼探路的?”再談一談“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最後,拓展練習,培養創新精神:“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創造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啓示的?”“你現在最想發明什麼?”這一拓展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外,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同時,激起了學生創造的慾望。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園地包括“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四部分,而且都是圍繞着神話這一主題設計的。可以說,這次語文園地是本組“神話”主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它也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平臺。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可以真正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語文園地的教學也應該努力體現:有趣的設計是前提,豐富的積累是基礎,有效的發現是提升,有機的運用是目標。下面我對自己本園地教學情況小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語文園地是連接知識與方法的紐帶,又是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運動的橋樑。能力的`形成必然是在隨後的課堂教學中不斷鞏固,在語言運動中內化生長。縱觀本園地,真正體現了:從文本中來,到生活中去。

“交流平臺”中的夥伴對話告訴我們“神話”的魅力,進一步認識神話的特點:神話具有神奇的想象、人物個性鮮明、神話身上載着人類的希望和期待。

“識字加油站”很簡單,也很有趣,學生很喜歡,並且輕而易舉就掌握了。

“詞句段運用”是本園地的重點,教師設計了多種學習方法,層層深入讓學生掌握了神話故事中的成語以及神奇的情節,增加對神話故事的喜愛。學習過程當中,先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和交流,在各自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小組進行總結髮言,用這樣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並總結。這一關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髮現新知的能力。

2.教學收穫(思得)。

(1)課堂活動不侷限於簡單的教材內容。“識字加油站”環節當中,兩組詞語特點鮮明,把學生分成兩個組,分別說一說這組詞語的特點,這時候老師深入到小組當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說說,說說自己的發現,甚至可以說說自己的想象……老師儘量地拓展學生的思路,領導學生從不同方面說出自己的發現,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

(2)通過詞句訓練,學生藉助四字詞語,如“騰雲駕霧”“各顯神通”等了解神話故事,瞭解人物特點,同時藉助這項訓練讓學生可以開拓思維,對神話故事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感受神話神奇環節,將“詞句段運用”和“日積月累”中的《嫦娥》串聯起來,彼此關聯和映照,讓神話故事的特點更加明確化。

3.不足之處(思失)。

本園地教學我做的不足的是被我一直忽略的“趣”字。“識字加油站”這樣編排不應該是如此簡單,它是想借助這樣一個有趣的練習,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的妙處。這道題目並不需要過多的理解和運用,但是可以引導學生讀這些詞語,它們“妙”在何處。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

4.改進措施(思改)。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大法可依,小法必活;貴在創造,妙在靈活。這是教學之道。這樣的園地教學中,就應該注意方式方法的具體引導和指導,把自己積累以及體會到的東西表述出來,同時需要老師在教學當中多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神話。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走月亮》是一篇語句優美、意韻悠長的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語言看似平白,但韻味無窮;語言淺近,但情深沉。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進入本文所營造的寧謐、淡中蘊濃的氛圍。

難點:在讀中感受月光下的美麗景象,體會月光中作者獲得的無限樂趣,並由景及情,體會“我”和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備課深挖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並對文章可以給予學生的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了有效的把握。《走月亮》文本內容不但語句優美適合指導朗讀,而且結構明快有特點,修辭手法使用一目瞭然,故而適合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朗讀訓練和寫文章搭架子意識樹立。因此,課堂中孩子興趣盎然,預設和生成相得益彰,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2.教師敢於放手學生,組織小組內合作學習,小組間進行比賽,激活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小組長能組織成員採用讀文、找句段勾畫,互相討論爭辯達成共識,展示彙報不慌不忙,質疑補充有條不紊,尊重學生、發展學生的生本理念得到了體現。但同時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不能忙於課前後進生的家庭作業檢查與評價而忽視了學科組長的課前培訓,以至於合作學習中小組長作用發揮有些滯後,教師逐組學習方式的培訓和指導,影響了自己對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的'引導和對學困生關注。小組合作學習作用的發揮,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需要對小組長堅持不懈的培訓,需要在小組文化建設、評價激勵機制的持續跟進。

3.教學本課,我將學生的能力訓練點放在了有感情的誦讀課文,認識排比句體會這種修辭手法的妙處上,放在了層層質疑中,明瞭文章佈局謀篇上,放在了合作小組利用“讀、畫、議、展“的方法進行文本閱讀和理解上。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這篇課文反映的就是親情,用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形式表現出來,文章不僅描寫的意境美,情也真。因此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哪兒美,怎麼美”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啓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教師的情、作者的情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

三、不足之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雖然意識到了應抓重點詞抓重點句去體會,但卻沒能做得紮實。如有的同學提到了母女之間的感情深。如果藉此就往下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寫了意境美,哪些地方體現了母女情深,邊讀邊畫出有關語句會使學生們很快投入進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時應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理解這些詞、句,可我卻草草結束了,未能達到語氣的效果。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一是初讀課文,對前置性字詞學習予以複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二是理清文章脈絡,明白我和阿媽走月亮去了溪邊,果園,還有許多的地方。第三個環節:以探究點“我和阿媽每到一個地方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爲統領組織同學自讀勾畫,小組交流,明確內容,展開小組間的競賽,對學習成果予以彙報,隨機穿插優美句段的朗讀指導,讓孩子在美讀中感受夜晚月光照耀下田間地頭的美景,我和阿媽走月亮的愉快幸福心情。第四個環節:巧設疑問“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一點都沒用,下次編入課本乾脆取了它吧?”讓孩子在爭辯中明瞭交代事件的文章一開頭必須寫明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周圍的環境以及人物,這樣文章才能完美。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蝴蝶的家》是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組課文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是燕志俊。這篇課文是一篇言辭優美的散文,以問題與思索爲線,以雨天爲蝴蝶躲藏在哪裏而着急的情感貫穿,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幼小生靈的關愛之情。從上課的情況看,我的教學有以下亮點:

一、設置情境,激發情感。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開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蝴蝶的美麗圖片,有靜態的,也有蝴蝶在胡從中翩翩起舞的動態的,欣賞着着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小生靈們都會向我們一樣有着各自的家,蜜蜂的家是蜂箱,小鳥的家是鳥窩,那麼蝴蝶的家在哪裏呢?今天就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一起走進課文去找一找蝴蝶的家到底在哪吧。這不僅觸發了學生心底深處的感情,讓學生興趣盎然得走進文本,也爲下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問題引領,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課文始終圍繞着“我”的心情來寫。在文中“着急”這個詞連續出現多次,都是表達作者爲蝴蝶着急的心情的。那麼我就圍繞着這個詞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課文,尋找答案。

三、抓住關鍵詞句、小組合作進行探究

在同學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之後,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因爲小組合作學習,他們都非常投入,交流時也妙語如珠。這樣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自學的能力。

四、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並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例如: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作者爲蝴蝶擔心的急切心情呢?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樣做?請同學們聯繫課文內容想一想,然後同桌交流一下。我們看哪一位同學說的最好。如果你遇到此類問題,你在語言表達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語氣?什麼樣的神態?然後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立足文本,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合理拓展。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關愛弱小生命的教育,所以我在學完課文之後引導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當你看到一位小朋友跌倒的時候,你會怎樣做?當你在雨天看到沒有雨傘的小朋友被大雨淋成落湯雞的時候,你又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當你在放學的路上看到一位孱弱的老奶奶摔倒的時候,你會怎樣做?通過這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場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後反思發現:本節課的朗讀指導還是有點兒少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可以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因爲只有真正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纔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去,用語言把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或道理讀出來。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根據課文中正確姿勢的示範,我教會了學生如何愛護眼睛保護視力。

二、成功之處

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口語交際”教學時,先了解本班同學的視力,然後分小組對班裏的同學視力情況和影響視力的`原因進行分析並交流如何保護視力,最後全班討論怎樣才能保護好視力,提出保護視力的建議。

三、不足之處

教學語言不夠豐富,矯正學生的姿勢時,學生會有沮喪心理,沒有給予學生適當的安撫和鼓勵。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請視力下降的同學來分享之所以視力下降的原因,然後讓視力良好的同學也分享自己的經驗,同時安撫好視力差的同學的情緒,告訴他們只要養成好習慣,視力就會變好。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主要講了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在設計時,我圍繞着“中華不振”,由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引出“中華不振”,又由“中華不振”帶出周恩來總理之所以立下這個宏願的原因。

第一節課的時候,我反覆的渲染,突出氣氛,通過三個爲什麼,一次比一次強烈的語氣來突出“中華不振”,然而,到後來卻發現,整個課堂內真正進入課文的只有我一個人,有些同學見我神情激昂還在下面暗自發笑。悲哀。究其原因,課外知識的匱乏,以及教育的斷層讓他們對那個年代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甚至連“中華不振”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我只好無奈的下課了。

課間,我反覆地思考,因爲教材所涉及的時代背景是學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學生感到陌生的,學生在理解時存在難度。如果他們不瞭解這一段歷史,不瞭解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態,不知道老百姓生活在那樣一個水深火熱的年代有苦無處說,有冤無處申,敢怒不敢言,整個課堂沒有形成共同的感情積澱,那這樣的語文課堂就僅停留在對字詞句的表面的淺顯的理解上,並沒有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與溝通交流。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交流平臺”安排的是根據本單元的課文,學習作者細緻觀察的習慣。

“詞句段運用”安排的是:1.爲動物找到家。2.讀兩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語,體會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

“日積月累”安排的內容是積累氣象諺語,進一步豐富語言積累。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交流平臺”教學時,學生通過交流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詞句段運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讀兩組出示的句子,比較第二句與第一句的不同之處,說一說加點詞在句子中的作用。

“日積月累”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反覆讀一讀這些諺語,把字音讀準,想一想每個諺語的意思,不懂的成語藉助詞典加以理解。讓學生想辦法快速記住這些諺語,並積累其他氣象諺語。

二、成功之處

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詞句段運用”欄目時,把動物的家用圖片展示的方法呈現,學生很快就能根據圖片找到對應的動物。

三、不足之處

教學“日積月累”時,需要結合一定的生活經驗,學生因爲年齡尚小,不能對諺語有深刻的瞭解。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多角度讓學生去學習。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是一篇科學常識性的說明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1、教學效果(思效)

作爲科學常識性說明文,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我帶的班上學生朗讀能力整體不高,於是我特別關注學生的朗讀,分角色朗讀三、四自然段介紹農耕社會和20世紀人們生活環境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20世紀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在激情朗讀後順勢教授說明方法,教學環節顯得自然流暢。

但是,由於部分學生沒有充分預習,在課堂上表現很被動,有遊離課堂的感覺。

2、教學收穫(思得)

(1)緊緊圍繞中心句,啓發學生閱讀。

這篇課文的中心突出,內容較淺顯易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中心句“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引導學生。讓學生從讀、聽、看、說中感受,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展開想象:①“呼風喚雨”什麼意思?②爲什麼說“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紀之前人類的`生活又是怎樣的?20世紀之所以與過去截然不同,靠什麼?④你還能推測21世紀人類還將創造出哪些奇蹟?……

從這一連串的問題中緊緊抓住中心句,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展開想象,大膽地表述。讓學生從書本中所介紹的資料去認識20世紀的巨大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快地從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紀的“呼風喚雨”。

(2)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訓練朗讀。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數梨花開。”這句詩是個重點句,在學生充分了解了科學的巨大成就後來讀,就自然明白它所表達出的內容和感情的不同。還有,爲了讓學生弄清“發現和發明”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找看,並結合生活實際,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說“發明”的,哪些是說“發現”?這樣的辯論,使得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從課文學習中感受到了“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3、不足之處(思失)

學生對於“農耕社會”等知識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狀態,正是因爲學生太多的“不瞭解”,致使教師語言太多,問題過碎,讓本可以簡潔的教學環節顯得鬆散。並且過多的話也擾亂了學生的思路,剝奪了他們談自己感悟的機會。

4、改進措施(思改)

諸如此類的課文,學生必須有課前的充分預習。學生只有在課前蒐集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現在已是21世紀,如果課前佈置學生蒐集、閱讀21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爲哪個詞語用得。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經過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換一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平日愛畫畫的特點,我決定對重點段採取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動手演一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去,誰知我的這一想法竟然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證。由此,使我深深地領悟到簡筆畫、肢體語言的的妙用確實對理解語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簡筆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便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放足時間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朗讀反覆琢磨,尋找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他們緊鎖眉頭細細斟酌,不一會兒,一幅幅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二、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爲豐富的,也是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這兒,我讓學生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接着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把黑板當作一面牆,先把手指肚觸着牆,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學生由原來誤認爲爬山虎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後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牆的。

由此可見,恰到好處的運用簡筆畫、肢體演示,能降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確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語言十分風趣的筆記,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文中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一開課,我就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重點問題:蟋蟀出名不光因爲它的唱歌,還由於它的住宅。連本文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也這樣讚歎說——“假使我們想到蟋蟀……偉大的工程了。”爲什麼說它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呢?(緊扣課文這一重點句子,設計問題,直奔中心,學生的思維一下子便被調動了起來。)

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聽完範讀後,又讓學生圍繞2個問題去讀書:

1、蟋蟀的住宅是什麼樣的?

2、蟋蟀是怎樣挖掘住宅的?通過讀找到與問題有關的.語句,並把它用“——”劃下來。(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

等同學們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進行對比,通過品文中讚美蟋蟀的語句,通過用自己的話讚美蟋蟀,讓學生體會到蟋蟀那吃苦耐勞、不肯隨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最後,點明蟋蟀是個很普通的昆蟲,但作者對它感興趣,經過長期細緻觀察發現了它的很多特點。引導學生要象作者學習,學會認真觀察小動物。同時佈置作業:(學習寫法)(兩題任選一道)

1、用以下小動物編個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2、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寫一篇短文,寫出他的特點。

總結文章後引導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法布爾的文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見識)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重視讀寫結合,讓學生在樂學中突破難點。但有點遺憾的是:在瞭解、學習蟋蟀住宅特點那部分,太生硬,有點過場的感覺,讓學生品詞品句的時間不充足。讓人感覺只是瞭解文章內容,沒體會出蟋蟀自己一點一點挖掘出來的住宅給它帶來的樂趣。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蝙蝠和雷達》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述科學知識的老課文,本人想通過抓住蝙蝠探路和飛機夜航的祕密及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教育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同時,結合本人的研究課題,我認爲如下幾方面體會深刻。

一、激發認識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的老師”。它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執着地去探索。

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培養強烈的創造慾望。我注意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學習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然後創設情景介紹概括。在瞭解了蝙蝠飛行的祕密後,學習雷達的工作原理時,也注意讓學生同桌自學。並時時處處請學生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

二、開拓知識領域。

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入門不等於有了興趣,就有了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爲基礎的,往往靠有關事物的啓示,觸發聯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課前找資料瞭解蝙蝠,課後多看有關仿生學的知識,想象蝙蝠和雷達之間會有什麼對話等練習形式,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我以爲)

三、鼓勵學生求異思維。

廣博的知識是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但知識不等於創造性思維能力。知識轉化爲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多種思維形式的綜合,而求異思維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學生。例:學習段落第3、6節時,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詞語在理解蝙蝠的飛行特點和祕密這一中心。其次,在學習中,我還引導學生質疑、發問,從而擺脫習慣性認識程序的束縛,開拓思路,靈活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當然,教學中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沒有。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創新思維教學更好的途徑。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在教學過程中,我出示大家對牛和鵝的一個認識,瞭解“我”之前是如何對待牛和鵝的。接着通過探討“我”對牛和鵝的態度轉變的原因,引出我們被鵝追趕、金奎叔幫我們趕鵝這件事,學習“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主讀文,找出重點詞句反覆品讀,感受鵝的囂張,體會我的害怕,學習“金奎叔趕鵝”時,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感受鵝的害怕,前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最後引導學生理解金奎叔的話,領會課文蘊含的`道理:認識到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後通過拓展,引導學生將學到的道理,運用到處理身邊的事例中去。但在通篇的學習中,還有不足的地方,教學時間分配不太合理,學生自學5-11自然段時花的時間太多,導致後來理解“它雖然看得比我們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這個句子時很倉促,我明顯開始着急,很擔心他們理解不了。令人欣慰的是,學生的理解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料。

課後,我還試探着問我的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有什麼好處,有的學生認爲遇到困難的時候,換個角度,問題就能得到解決。課堂處理不夠靈活,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時間很緊我爲了完整還性將其處理完,結果沒留足堂測時間。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簡簡單單教語文,真真切切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語文教學境界。但這最好有一條能貫穿全文、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髮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今後要學會取捨,精煉課堂,提高效率。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也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爲了讓遺憾更少一點,我會不懈地追求。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爲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同時介紹了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啓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1.教學效果(思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然後對學生提出質疑:蝙蝠和雷達,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把它們連接起來是爲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這樣的問題一提出來,一下子學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爲概括全文內容作好了鋪墊。

爲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設計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然後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同桌合作理一理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學生得到了主動、全面的發展。

2.教學收穫(思得)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課我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1)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信息,提煉觀點,然後表達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這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我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着”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銳;抓住“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一句中的“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引導學生從咬文嚼字、品詞品句中體會出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3.不足之處(思失)

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既令我欣慰,又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課文中的代表性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

4.改進措施(思改)

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爲薄弱。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本次“習作”要求我們寫一篇觀察日記,也可以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穫。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習作”教學時,我積極地指導學生進行說的練習,從而爲寫好日記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掌握了讀寫音節後,我便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由說到寫。通過學生現身說法的一讀一講,無形中讓其他學生在欣賞中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同學之間互評作文的能力。

二、成功之處

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 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交流自己觀察過的某個對象,通過足夠的交流,使學生對自己要寫的`習作胸有成竹。

三、不足之處

在教學習作時,習作內容中語言不夠豐富。雖然學生觀察的對象很真實,但總有敘述平平的感覺。四年級學生表達能力有限,積累不多,多數只能寫出直觀所能及的東西,這還需要在日常的口語訓練中多下功夫,不斷積累,不斷創新。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我先是和平常一樣對寫作的一般技巧做一些要求。如:按順序寫、抓特點寫、運用修辭手法等。枯燥的理論總是令人乏味的,所以此後,我也準備了許多的圖片,讓同學們能產生更多的研究興趣,果然一些有趣的圖片一出,他們瞬間精神抖擻了。有螞蟻搬家的圖片、有豆芽生長圖、還有烏龜爬行圖等等。寫完後,同桌互評互改,修稿後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