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蘇教版《觀察物體》教學反思(通用7篇)

蘇教版《觀察物體》教學反思(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7K 次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爲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觀察物體》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教版《觀察物體》教學反思(通用7篇)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1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的內容,在教學本課時,爲實現教學標,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我在教學中突出了以下幾方面:

1、拓展應用新知

數學是抽象的,生活是現實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節課我大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如猜動物等等,既延伸了數學知識,也讓孩子們深切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悟出了“數學確實就在我的身邊”這樣的道理。

2、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

我通過孩子們喜愛的“猜動物”這個活動導入,實踐表明,學生對創設的情境很感興趣,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也爲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3、小組合作學習

新教學理念強調“以人爲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採取了4人爲一組的合作學習方式,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觀察恐龍這一例題,給每個小組準備一隻玩具狗,然後讓學生分3個層次進行觀察:

①本位觀察;

②換位觀察;

③全面觀察。

始終圍繞“讓學生自主參與,深刻體驗”這一宗旨,將學生單獨學習和小組合作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歷新知探索的全過程。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2

《觀察物體》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現對教學中的不足做以下幾點反思、整理:

1、教學目標定位爲:

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後面、上面、下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目標的定位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對於本課時來說我的教學目標定的有些過高,本節課的難點過多,尤其是被觀察物體的選擇,涉及到了透視圖,所以部分同學出現了問題,學生對於左右面的認識和親自實踐觀察其實都是沒有問題的。

2、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是隨着老師的教學在聽課,但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於給學生的改錯時間太過侷限,所以有個別同學沒有改完錯,在一直改錯,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留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改錯時間。

3、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於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4、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

一節課下來,總會讓自己有些收穫,我相信一份收穫就是一份成長,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的!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3

《觀察物體》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在上課之前我反覆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體課件,總覺得有些欠缺,後來我發現不管如何直觀都沒有具體的實物直觀。於是我跳出了課件和課堂的侷限,決定把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排列座位,整節課堂以活動爲主,以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爲主。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並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這樣就產生了分歧,讓無法理解的進行換位觀察,通過實物觀察,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在最後的遊戲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增強學生空間觀念。活動一:讓學生能正確辨認出物體的正面、側面、後面。活動二:通過觀察小老虎不同面,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側面、上面、下面及後面的認識。活動三:通過讓學生運用學具小組活動,體驗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活動四:通過照片進行判斷是從哪個方向看到的?站到相應的位置去。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深入挖掘備課環節。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提前給學生制定一個表格。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4

《觀察物體》這節課的知識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它主要是要訓練學生對空間與平面相互關係的理解和把握。對以後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本節課自我感覺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如下:

一、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小方塊學具便於學生操作探究

數學要注重學生數學知識形成過程,因此本節課我準備了大量的小正方體作爲學具,設計了猜一猜、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親身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的面是不同的。第一次操作從觀察由4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引導他們從拼擺到觀察到畫圖,使學生加深對實物和視圖關係的認識。對於那些有困難的學生,讓小組長幫助拼搭、再觀察,這樣做是讓各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掌握,對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着用了4個小正方體拼搭出了3種不同的立體圖形,讓學生從正面、上面、側面進行了觀察,體會物體的形狀不同,從同一個角度去觀察,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與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先出示實物,讓學生親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狀,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從面認識物體的上面、正面和側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和側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三、練習設計更有層次性

首先,在探究紅點問題時,先讓學生擺一擺,從前面面,右面,上面進行觀察,把觀察到的形狀畫在表格裏。然後交流發現,得出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連線練習,這部分是使學生溝通視圖與物體的聯繫,然後觀察三個不同的物體,提高了觀察的要求,要求:形狀相同的畫一個圖形,形狀不相同的畫三個圖形。馬上給出許多不同的物體,要求找出形狀相同的面,以上練習只是根據由4個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物體來觀察形狀,深化了實物與視圖關係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這部分內容教學較簡單,最後我練習了根據視圖來擺出不同的物體,這部分知識相對較難,這樣設計練習有坡度,體現練習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5

從上課的效果來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就是學生在語言描述上還欠缺,學生的主動探究慾望不強,以及我的教學語言組織得不夠簡潔,嚴密。

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重組教材:

教參上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例題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這些教學內容,整節課就顯得比較單薄,沒有訓練的深度和廣度。現在我們應該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教學例題和想想做做1-4,從上課的情況來看,正好是一節課教學時間,比較充實。另外對書上的題目進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書上原來是從上面看到的是三個橫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從正面看到的是三個橫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動,提高思維的難度,調動了整個教學氣氛,原來只有三種擺法,改了一下就有8種擺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最後的“畫畫”活動,體現了新課改課程整合的思想。數學課中也有施展繪畫才能的機會。學生不但可以學數學,還可以畫數學,強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大量的學生活動(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遊戲),學生通過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議、動手做、動腦思、動筆畫,全員、全程參與,親身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聽聽練練”,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動手實踐,會與人合作交流。學習後,學生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思維得到了鍛鍊,並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探索的快樂!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

二、存在問題(原因)與對策:

1、數學語言講究準確、簡練、到位.本節課我有些問題有點不到位,例如: “通過剛纔的學習,誰來說說我們應怎樣觀察一個物體?”學生雖然從前後、左右、上下位置觀察小汽車,但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準確進行表述.這應在教學設計時琢磨教材要認真思考,怎樣提出問題;問題深淺度要到哪一個層次.

2、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在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需要觀察物體的左邊能說出自己看到了什麼,換到右邊就要想一段時間才能說出自己看到了什麼.我想這應該與學生方位感不強, 觀察周圍的事物也是比較單純、直觀地.在今後的教學不能因爲觀察物體就指導學生觀察,應在每一個知識內容滲透觀察事物的本質、規律、變化.

3、教學安排的遊戲活動要做到有序,及時調控學生紀律情緒.一開始活動學生就活躍起來,老師說要評比小組學生才安靜.課後針對這些情況,我再次強調小組長的責任,和學生重申課堂活動要求.

三、教學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樣既讓學生真正覺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每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落到實處,是教學所極力追求的目標。在課堂上如何更科學有效地組織合作學習、開展數學活動,以及如何適當把握本冊中學生思維發散的“度”,還有待進一步思考、改進。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單元中“對稱現象”一節課時,有一個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剪出對稱圖形,我先拿出一個我課前剪好的對稱圖形讓學生觀察,想想老師是怎樣剪出來的。學生在美術課上學過剪紙,很快就說出要先對摺,再*摺痕處畫出要剪圖案的一半輪廓,最後沿輪廓線剪下,就剪出了對稱圖形。於是我讓大家開始動手剪,學生們有的在凝神思索剪什麼圖形,有的在認真地畫,有的在小心翼翼地剪,大家教很用心,5分鐘後,有的學生已經完成,並高高舉起了自己的傑作,我就讓他們到黑板前,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剪出的圖形五顏六色,各式各樣。有剛展開的兩片綠綠的幼芽,有鮮紅的愛心,有金色的太陽,挺拔的塔鬆……但也有幾外孩子,拿上來的作品是沒經對摺剪出來的,雖然剪得很用心,但左右兩邊還不太一樣,我就輕聲告訴他(她):“你剪的圖形兩邊不對稱,因爲你沒有先把紙對摺,下去再按要求剪一個好嗎?”這節課在我的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下順利地結束啦。

到了第二節課,教學到剪對稱圖形這一環節,又出現了和一班上課時一樣的情況,我想:這次何不趁機考考學生的觀察力,也好了解一下學生對對稱圖形認識的情況。於是,我就讓學生把沒有經過對摺剪出來的圖形也貼到黑板上,來個魚目混珠。沒想到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哪些是不對稱的圖形,並能幫該同學找出不對稱的原因和改進方法。看來我的擔心和顧慮是多餘的。如果說第一節課只是讓學生欣賞大家精美的作品――各式各樣的對稱圖形的話,那麼這一節則讓學生通過辨別、對比對稱圖形和不對稱圖形,更加深了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識,教學效果更好。

通過這一細小的環節,使我深有感觸,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放手,把更多的機會和空間留給學生,相信他們會做得更好。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 篇7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的學習內容。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觀察物體的教學,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特徵明顯而且結構比較簡單的物體,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進行觀察,初步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而且也爲學生以後進一步學習觀察物體以及圖形與幾何部分的其他內容提供幫助。這節課要讓學生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在實物與相應視圖之間建立正確的聯繫。

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看學校照片,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發,初步知道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視圖可能是不一樣的,從而引出課題。接着,通過給學生拍照,有效突破判斷從左、右兩個方位看到的視圖這一難點。再通過安排學生分組活動,讓學生從前後左右觀察毛絨玩具,積累活動經驗,初步建立表象。最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判斷例題中給小猴拍照的位置,學生由於之前的觀察活動,由易到難地學會了觀察物體的方法,形成了正確的認識,並能表達自己判斷的理由。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效,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判斷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狀。但在安排學習小組的觀察活動時,秩序還有些亂,教師指向不夠明確,可以先讓學生說說看到的形狀,明確語言的規範性,從而讓學生知道在活動過程中怎樣正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