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4W 次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

在孩子們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那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我在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動物,對於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興趣盎然。在學前教育中大多數孩子們都接觸過有關動物尾巴的故事或兒歌,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常識。這些有利因素爲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我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復現、說話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無論是識字、記字,還是課文學習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整堂課我還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三個字,要求按照筆順規則寫,而不是把寫字放到另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每節課都動筆寫幾個字,孩子們能更加輕鬆地把字記牢、寫好。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反饋也反應出了一些問題。其中,關於朗讀尤其促發我深思。怎樣才能讀得深入,怎樣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對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導學生讀好一句話時,首先不要急於要求他們讀出感情。如指導“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千萬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結束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是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繼續進行耐心的指導,同時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這時仍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問答對話的語氣等方式,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本課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的尾巴特點,而且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語言簡明易懂,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能引起學生學習、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它動物尾巴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每個環節的銜接,並且用適當的語言把它們串起來,如,一開始,我採用激趣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今天動物園裏可熱鬧了!小動物們要開展一項比賽,邀請每個小朋友做裁判。究竟是一項什麼比賽呢?”一下子把同學們的吸引力給集中了,同學們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老師,很想知道答案。在讀課文的時候,我先給學生一個問題:到底有哪些動物來“比尾巴”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讀了課文去解決問題。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要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在教學時,除了老師範讀、錄音範讀之外,我還根據問句的特點,指導學生把句子最後的一個字音揚上去,還用了一個往上的手勢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練習,同座位互相學習等辦法去解決難點。

新課標的要求是要學科綜合,教師在教學當中也注意和美術與音樂結合。在學習各種動物名稱時,我及時出現相應的動物圖案,讓學生字詞和動物樣子結合起來,整體認識。課件還配有歌曲,一邊看着漂亮的動畫一邊拍手唱歌,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更高漲了。

我們能夠以認真的態度去上好這節課,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體現和解決了重、難點,在學習生字這個環節上我們沒把握好,引導還不到位,學生在說出認識這個字後,我們應該立即追問從哪裏學會的?怎麼學會的?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字。

拓展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兒童詩歌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適用。《比尾巴》一課中句式“(誰)的尾巴(怎麼樣)?”出現了六次,但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有限,爲了豐富課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學完詩歌后我設計了拓展這一環節,利用課件出示了另外的六個小動物的圖片(老虎、馬、燕子、金魚、老鼠、烏龜),生動活潑的畫面再次激發了學生的慾望,他們能夠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展開激烈的討論,之後,按照課文中詩歌的樣式編兒歌。例如,“誰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誰的尾巴細又長?”“老鼠的尾巴細又長。” 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是發自內心的自由抒發,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中感受到動物尾巴的可愛,從而對動物充滿喜愛之情。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教師應努力爲學生營運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2

《比尾巴》是新編教材第一冊中的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課文通過對話描寫,向小讀者介紹了猴、兔、松鼠、公雞、鴨子、孔雀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要引導學生喜歡漢字,主動識字,學會用普通話朗讀課文。教學時,我根據初入學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天性愛動的特點,在各教學環節中貫穿,以情爲基礎,以“讀”的訓練爲主線,把語文課組織“活”。教《比尾巴》這首兒歌抓住了各種小動物尾巴特點,以“比”的形式爲主線,充分調動孩子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它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語言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教學中可以以朗讀訓練爲切入口,拓展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設計如下:

一、貼卡片激趣,初讀感知

指導學生邊聽錄音邊讀課文,同時學習“尾巴”這兩個生字,藉助拼音初讀課文,思考:有哪些動物參加了這次比賽呢?(學生分說後,指名連起來說),教師相應貼上動物圖。讓學生對照圖,給動物貼上尾巴,且分別說出這幾種動物的尾巴有什麼不同的特點:“長”、“短”、“好像一把傘”、“彎”、“扁”、“最好看”。

二、細讀課文,學會生字

要求學生自由地小聲藉助拼音讀課文,這一步很重要,在細讀中,落實讀準字音,突出聯繫語言環境,辨認字形,教師要善於引導,敢於放手。

三、練讀課文,體會語氣

通過朗讀課文,做填空練習。課文共有幾節?哪幾節讀的語氣是一樣的?(聽完後,指名回答,認識“?”)重點指導疑問句的讀法。教師可採用多種形式練讀,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在讀中體會感情,在讀中瞭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方式。分角色表演對讀,要求品讀課文,充分感知,用動作表現出來,讀後我給予鼓勵性的評價。這樣多種方式練讀,讀活了課堂,激活了思維,培養了學生讀書的能力。

四、讀中游戲,鞏固新課

把六種動物圖片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相應尾巴特點的詞語卡片,讓學生上臺貼。達到鞏固新知、積累語言的目的。

五、讀後延伸,擴大視野

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小動物,讓學生從課外書中找資料,也可以上網或到動物園看看,收集動物尾巴的奧妙,把你看到的、聽到的告訴家長、老師和同學。要求學生有意欣賞動物尾巴的特點,議論動物尾巴的不同特點,從中發現動物們的尾巴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各種不同的特點。

新課程所帶給我們新的理念、視野與感受,讓我們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中一步步、一點點地去解讀、去品味、去體會、去詮釋。《比尾巴》一課的教學,在與學生一起搖頭晃腦、有滋有味地三問三答、遊戲學習中,我充分地解讀着兒歌中的情與趣;品味着每一環節的得與失;體會着學生的喜與愁;詮釋着新課程的語與文。

總之,低年級閱讀課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以新課標爲準則,弄清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多引導學生自學、自讀、自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去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實踐,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3

從備課到上課,我始終抓住兩個重點:其一、認識《比尾巴》中的生字;其二、在教學各個環節中,都要讓學生體現出他的自信。

與原先的教材相比,此刻使用的課改教材中的識字量要大了許多,這對學生來說是一件好事,對教師來說更是一種挑戰,假如每節課只是單純地要學生跟着教師讀準字音,聽教師來分析字形,就把學生放在一個被動的位置,牽着他的鼻子走,這樣,要不了多久,學生就會感到單調乏味,失去了識字的興趣。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感到,學生只有切實地參與進課堂,學得活,學得新,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在平時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才能使學生觸類旁通,爲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上,教師的確就應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忙學生複習鞏固,既能加強記憶,又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更活躍了課堂氣氛。實踐證明,在遊戲中識字、記字往往是事半功倍,學生學得簡單,潛力得到了發掘,教師也教得帶勁,何樂而不爲呢?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難題須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予以重視。在教學生字時,還應注意每個字要有側重點,或重音,或重形,在教學是還要加強義的學習,並能適當地加以擴展,而不是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同時,在課堂上還要多激勵學生,對於他們的回答予以中肯的評價,一年級的學生尤其期望能得到別人的讚許,這往往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所以以後,千萬不能吝嗇表揚。在上課時,應變潛質還不夠敏捷,尤其,當學生的回答沒有到達預期目標時,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循善誘,共同找到正確答案,不能一口否定,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以上這些不足處,只有在日常教學中多留意,避免再發生,讓學生學得更開心,對自我更有信心!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4

《比尾巴》這一課,我本着“課堂上老師應努力爲學生營運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的熱情”。這一理念展開教學的,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然後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在整堂課中,我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實現真正一樣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整個過程充分尊重了主體的地位。

另外,本課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在第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問句和答句的讀上,我讀,讓學生髮現問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過齊讀、指名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問句和答句讀法的不同。接下來,又進行了男女比賽讀、個別讀,誰讀的好,就請他來給大家示範某一句,讓大家跟學。最後,請個別同學採用問答形式來讀,並請個別學生來表演着讀。大家的興趣很高,不知不覺中,下課鈴響了……可是,大家還是意猶未盡地在那學着小動物的動作來表演課文。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5

《比尾巴》這篇課文是一首兒歌,與動物知識相關的短文,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內容是充滿兒童情趣的語言,讀起來琅琅上口、簡明易懂。這邊課文容易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朗讀慾望,所以我選擇了這篇課文。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12個字,會寫“公、車”,認識新筆畫“撇折”及偏旁“八、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指導讀好問句的語氣,瞭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會用“誰的尾巴——?——的尾巴——。/——的尾巴像——。”的句式說話。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更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學生當裁判的環節,充分發揮本文的“趣”,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讀好問句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可以三個問句分開讀,因爲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問句,教師應該先範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跟讀。其中生字教學也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對於生字的教學,我的導師也給了我許多建議,我自己平時也存在每課識字量太大的困擾。我覺得識字是低年級學生的重點,特別是識字方法的教學,所以設計時還是把識字作爲一個重要部分,並結合不同的識字方法穿插在短文的學習中,最後再進行一次集體的鞏固。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還設計了課外拓展這一環節,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結束本堂課教學。我事先準備好素材,讓學生仿照這兩小節的形式在用其他小動物編一編兒歌,如:問:“誰的尾巴?誰的尾巴?誰的尾巴?”答:“的尾巴。的尾巴。的尾巴。”

但作爲一個新老師我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這些都值得我深思:

一、教學經驗不足,準備工作還不到位。

在示範讀問句時,自己都沒有讀正確。問句是從第一個字就開始上揚的,而我只上揚在了最後一個字。這樣教學,學生是無法理解問句和陳述句語氣的不同。如果我在解讀文本注意到這個難點,可以聽聽磁帶上的範讀,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想法讀就不會出現這個不應該犯的錯誤了。

二、不注意一年級學生行爲習慣的'培養。

上課時,班裏幾個男孩回答問題時爲了顯示自己聲音響亮費盡氣力大喊,我雖然覺得有些不妥,但又怕說了他們,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會小了,所以也就沒說什麼。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看似默認的態度引起了更多學生的共鳴。齊讀時大家大喊特喊,課堂裏嘈雜聲一片。在上課時我還發現學生的讀書姿勢都還不是很正確,才體會到自己平時上課對他們行爲習慣的培養沒有很好的重視。

三、組織課堂紀律還有欠缺

感覺這次賽課紀律方面沒有上次好,雖然時不時都在組織紀律,但整個課堂還是有不安定因素,總有那麼幾個調皮的小朋友愛說話、愛做小動作,這可能是一年級小朋友的天性吧!我們班因爲情況比較特殊,學生在學習習慣聽課習慣方面問題確實比較大,這讓我也很頭疼,以後這也是工作管理方面的重點。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6

雖然爲這次賽課付出了一些精力和時間,但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是我平時花再多時間也未必能覺察到的。

《比尾巴》這首兒歌抓住了各種小動物尾巴特點,以“比”的形式爲主線,充分調動孩子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它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語言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教學中可以以朗讀訓練爲切入口,拓展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整堂課還應該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一到兩個字,而不是把寫字放到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孩子們能更加輕鬆地把字記牢、寫好。

我是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一、二節,並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對此,我做了如下設計:

在孩子們眼中,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由此我準備了很多圖片。讓學生說的同時隨機出示6張詞卡:公雞、鴨子、兔子、猴子、孔雀、松鼠。在與動物打招呼中,把字寶寶送到小動物的手裏的活動中,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與生字見了第一次面。孩子們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常識,暢暢而談這三個小動物的模樣,結合孩子的回答,穿插教學生字長、短、把。輕易地理解了字意,也分散了識字任務。隨後,我設計了兩道關口:識字挑戰與朗讀課文挑戰。孩子要讀的慾望強烈。爲了朗讀好,理所當然得接受第一個挑戰:識字——比比誰的記性好,識字本領大。一年級的孩子們好表現,一見要挑戰,要展示自己的聰明,情緒高漲,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思維活躍,同桌合作想辦法記字效率也會高。字寶寶裝進了記憶寶庫,可是它調皮地躲進了課文中,你能響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嗎?孩子們快樂地模仿朗讀。在多形式地比賽朗讀中,孩子們自我評議、合作糾正,朗讀能力不斷提高。然後我引導孩子從讀中體會,讀後談談猴子、松鼠、小兔的尾巴長得啥模樣。在孩子們交流的基礎上,

我又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小小的一條尾巴,爲何長得各不相同,有什麼作用?孩子們在互相交流中增長見識,感受着動物尾巴的奇妙,在孩子暢所欲言後,我也相應地介紹了一些動物尾巴的知識,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趁機我要求感興趣的孩子在課外多多觀察、收集小動物圖片,去了解更多小動物尾巴的作用。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7

在孩子眼中,動物是他們的最愛。本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讀起來琅琅上口,能激起學生的朗讀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本節課我把重點放在了問句和答句的讀上,我讀,讓學生髮現問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過齊讀、指名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問句和答句讀法的不同。接下來,又進行了男女比賽讀、個別讀,誰讀的好,就請他來給大家示範某一句,讓大家跟學。最後,全體師生一起採用問答形式來讀,這樣大家的興趣也得到了提高,積極性也得到了調動,朗讀的效果也提高了。

首先,這節課上我堅持以生爲本,站在學生平等的地位,與學生平等對話,構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如:以“趣味對讀”中,我以商討的語氣提出“你想怎樣對讀呢”,在聽到學生獨特的想法時,馬上予以支持,並提出“你們想怎樣讀就怎樣讀!”。教師亦師亦友,只在課堂中引路,把“怎樣走路”的權利還給學生。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與同學們共同思考、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

其次,我致力於營造富有情趣的課堂氣氛,努力構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爲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滿足了兒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讓兒童真正成爲主人,投入學習。所以在本課中,我精心營造了“小動物比尾巴”的情境,並鼓動學生當評委,面對栩栩如生的圖片,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而後我又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對讀”,並鼓勵學生一對一地朗讀…..在寬鬆的氣氛中,學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體驗着讀的愉悅、交往的愉悅、探索的愉悅、成功的愉悅,語文,真正走進了學生心靈。

我們的課堂應該像春天一樣,讓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樣燦爛地綻放。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在語文的大課堂裏幸福成長。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8

《比尾巴》這首兒歌抓住了各種小動物尾巴特點,以“比”的形式爲主線,以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語言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這也是我選擇這篇課文的原因。

我是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試背課文,並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教學中以朗讀訓練爲切入口,拓展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整堂課還應該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一到兩個字,而不是把寫字放到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孩子們能更加輕鬆地把字記牢、寫好。

因爲對一年級的教學缺少經驗,所以我在網上觀看了好多《比尾巴》視頻,最後精選了兩個較好的課例反覆觀看,進一步明確了怎樣突破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吸取了其中的優點,合二爲一,再揉合了我校的六步教學——課前三分鐘、檢查預習、小組合作和陽光檢測等,加上課間休息兒歌、強調寫字姿勢等。

對此,我做了如下設計:在孩子們眼中,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由此我準備了精美的課件。在學生說的同時課件展示小動物閃亮登場,然後指導說一句完整的話,培養說話能力和習慣。這樣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與生字見了第一次面,然後逐步去掉圖片、音節來認識詞語,最後讓孩子們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常識,結合孩子的回答,分別教學生字鬆、鼠、鴨。這是第一次集中識字。其它生字穿插在兒歌教學中,分散了難點,學生輕易地理解了字意,也輕鬆地完成了識字任務。隨後,我設計了同桌合作和小組合作,讓同學們在合作中愉快學習,這樣教案基本完成。

但是在一班試講時出現了問題:內容太多,一節課根本講不完,我不得不再做調整。因爲有比較充分的課前預習,所以把開始的幾個讀書環節合成一個,只讀一遍,然後直奔主題,有哪些小動物參加比賽?這樣,整堂課下來,除了檢測沒當堂完成,其他環節還差強人意,如果說還有優點的話,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是借鑑:

1、教學過程中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識字教學是一年級的重點,所以要注重方法的指導,讓同學們課後能舉一反三,學會自主識字。本文稿課題《比尾巴》三個字都是要求認識的生字,通過這三個字教經孩子們三種識字方法:生活中識字,結合字形字義識字,利用舊字認識新字。再比如“鼠”字讓學生髮揮想象來識字,最後的一筆就像老鼠長長的尾巴。“扁”讓學生找出鴨子身上其他扁的部位,同學們很快就找到嘴和腳,從而理解了扁的含義。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一點毋庸置疑。在本課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發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當然,課堂中還有很多的遺憾,如果讓我再上一次,肯定能彌補很多不足:

1、課堂評價不及時。這一直是我最大的缺點,每次上課前,我都提醒自己要及時評價,可往往一進入上課狀態就忘了,以後我一定不斷努力提高。

2、課堂應變能力有待提高。本課教學時,“短”和“把”字忘了出示卡片進行強化理解,後來講到“扁”時突然想起來了,卻沒能及時調整思路,進行補充,導致知識點的遺漏,很是可惜。

3、板書設計不夠精美完整。講完課後忽然發現,如果加上適當的簡筆畫,把它和生字卡片一起運用起來,既美觀又能突出生字教學的重點,一舉兩得。

4、由於時間關係,陽光檢測沒能當堂完成,只得拖到課後。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次家長開放周暨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讓我對一年級的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並且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雖有些許遺憾,但成長也很大!以後我會且思且行,不斷提高!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9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案設計安排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

但這首兒歌很簡單,孩子們一會兒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因此,我把課文延伸到課外,提出:“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滔滔不絕地講開了,不但講了尾巴的樣子,有的還一個勁地講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長出新的尾巴。

還有的補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時候能當傘用,冬天當被子蓋,從高處往下跳時還可當降落傘用。看孩子們興致勃勃,就因勢利導要求孩子們藉助課件自編兒歌。學生表現非常精彩。有的編: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誰的尾巴細?有的編:誰的尾巴卷?誰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細。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閱讀教學不應該只想到閱讀課文,應該更多地爲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當孩子們帶着對比尾巴喜悅的感受,學完這首詩歌時,老師也爲此獲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滿足。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0

《比尾巴》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本文采用通過對話的方式進行描寫,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巧妙地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文中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讀起來琅琅上口、簡明易懂、富有兒童情趣,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並能引起學生對動物尾巴特點進行觀察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要引導學生喜歡漢字,主動識字,學會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因此,在教學時,我根據一年級小學生喜歡小動物的認知特點以“朗讀訓練”爲主線,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並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及作用,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知識。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堂課有一個好的開場白,可以說,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同學們都比較喜歡小動物,我就以一場別開生面的比尾巴比賽導入新課,讓學生情緒盎然地投入學習中去。激發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從整堂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始終沉浸在積極的情感體驗當中,學習興趣濃厚。可見,教師在備課中,要不斷探索新穎的、適合本節課教學的導入方式,巧妙地導入新課。導入方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精心進行導入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學習的始終。我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展開教學,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願望,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注重對學生識字方法的滲透,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等等激發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暢所欲言。注重分散識字,將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大量復現、說話落實。識字、記字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課標指出,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每天要有十分鐘的寫字的環節,在學寫三個生字時,首先觀察每個字的重要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佔格,更要求按照筆順規則寫,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提高寫字的效率。尤其是本課的“公”字,寫的時候要把重要的筆畫“捺”要寫得舒展,起筆時不要太往左,還要注意“撇折”的“折”要提提筆,而不是把筆畫送到頭。從孩子們寫字的情況看,孩子們都能寫得很漂亮,記得也牢固。

3、學會朗讀課文

首先,帶着思考的閱讀纔是有收穫的閱讀,我在引導學生讀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聽清老師的問題:(1)有哪些動物來“比尾巴”呢?(2)它們都比得什麼?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同位交流,最後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接着,指導學生讀好文中的問句。在教學時,除了老師範讀、錄音範讀之外,我還根據問句的特點,指導學生把句子最後的一個字音揚上去,還用了一個往上的手勢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練習,同座位互相學習等辦法去解決難點。並且讓男女生對讀,同位互讀,師生合作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三問三答的方式,體會文章的結構,瞭解六種動物尾巴各自的特點。

最後,我把學生的朗讀引向深入,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並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我就耐心指導,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我配上歡快的音樂,讓學生一邊看着漂亮的動畫一邊拍手朗讀課文,同學們的朗讀熱情被激發起來了,朗讀的情緒更高漲了,朗讀的效果也特別好。

4、注重知識的遷移

真正的語文學習,要將學生的思考從課內引向課外,能讓學生舉一反三,遷移適用。《比尾巴》一課中句式“(誰)的尾巴(怎麼樣)?”出現了六次,爲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在學完詩歌后我設計了拓展這一環節,利用課件出示了另外的幾種小動物的圖片如牛、老虎、馬、燕子、金魚、老鼠等,學生能夠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展開激烈的討論,接着我讓學生按照課文中詩歌的樣式編兒歌。例如,“誰的尾巴象剪刀?”“燕子的尾巴象剪刀。”“誰的尾巴細又長?”“老鼠的尾巴細又長。”進行即興編兒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激發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以及瞭解其它小動物的興趣,真正講課內學習轉向課外。

反思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和書寫指導不夠全面,沒有照顧到程度稍差的同學,還是有往前趕課的嫌疑,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提高,今後,我要在兼顧所有的學生上多下功夫,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能力,真正實現課堂的高效

小學一年級的語文上冊《比尾巴》教學反思 篇11

《比尾巴》這篇課文是在共同備課中完成的,一開始是大體參照備課手冊將課文的第一、二小節作爲第一課時的內容,並以趣味性爲主,設計了很多情境和遊戲環節。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問題——課時安排不夠合理、遊戲較多導致時間利用效率不高。所以在聽取了孔老師的意見後我作出了一些調整:第一課時設計整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識字、朗讀上;將冗餘的情境直接刪除,只保留“森林比尾巴大賽”這一情境;刪減頒獎盃等遊戲環節,同時增加多種形式的朗讀。從效果來看應該這樣的增改應該是可取的,但是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隨文識字”的方法上。

對於如何隨文識字我一開始是沒什麼章法的,平時教到有該字的一句話時就把這個字卡拿出來,帶領大家讀,最多通過男女生讀、分組讀、開火車讀等很多方式來讀,也就是說在隨文識字這個方面我還是將重心放在了朗讀上,想要通過學生看、讀,眼到心到的方式來記住這個字,但往往學生眼到了心未到,常常是“小和尚唸經”。

比如這次《比尾巴》中“最好看”的“最”字的教學,我一開始是想給孩子們解釋這個字的意思,想換一種方式讓學生從字義到字本身,這樣不就能記住了嗎。但我卻沒有想到一個合適的內容,百度也只有“極”這樣的解釋,難道要和孩子們說“第一”嗎?好像也不恰當,所以在本課我還是沿用了朗讀識字的方式,效果果然不理想。而在隨後的評課中,孔老師就指出了我的這個“最”字教學問題——沒有分析和釋義。“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是我在教學這個‘最’的時候,我會把問題‘拋’給孩子,‘我想看看哪個孩子讀這個字讀的最準確’、‘哪個孩子讀的最響亮’,其實對這種意會的字孩子自己本就是懂得,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課堂中喚起他們的體驗,讓孩子們真正去體會這個字的意思。”經過這個“最”字教學,我想我對於隨文識字有了更多的瞭解,有的漢字我們可以“追根溯源”,去帶領學生從字形、字義來分析並識記漢字,而對於有的“生活味兒”很濃的漢字其實真不必要過多去糾結怎麼讓孩子知道它的確切意思,反而越解釋越混亂,倒不如創建一個情境,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喚起孩子們的生活體驗,也許這樣真的會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