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5篇)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對於寫字的功能,不少人在認識上有片面性:現代社會電腦已經普及了,沒有必要讓學生花那麼多的時間去練字了。這個看法是不全面的。《課程改革綱要》再次強調了寫字教學的重要性,認爲“全體學生的寫字習慣、基本的寫字技能,應成爲教師教學水平、學校辦學水平評價的一個方面”。這是因爲寫字不單純是一種書面傳遞信息的工具,漢字裏面還蘊含着大量民族文化的信息。作爲母語教材,從小教會孩子寫好方塊字責無旁貸。

寫字教學也要“三個維度”並舉,不光要讓學生會寫,還要寫得好,要讓學生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熱愛漢字、尊重漢字的態度,並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本冊識字教學在整個小學階段處於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我既要儘量利用漢字的規律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完成本學期的識字目標,又要注意採用多種手段鞏固已有識字成果。

首先,要重視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漢語拼音、筆畫筆順、基本字、偏旁部首等識字工具和初步分析漢字結構的'能力,積極引導,堅持訓練,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其次,要使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規律,簡化識字心理,可以教一個學一串,加快識字的速度。不但要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這兩個層面的目標,也要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層面目標的達成,可以通過遊戲、獎勵、評比、觀賞等方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具備寫字的美感意識,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同時,要繼續加強寫字的教學,充分利用好配套習字冊,指導學生將字寫規範、端正、整潔。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因爲個人原因,今年教一年級語文。回顧這一個多月的教育教學工作,感觸頗深,尤其是漢語的拼音教學。覺得拼音教學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看情景圖——認識新的拼音字母——識字——學情景歌。每個環節都訓練了孩子的某種習慣和素養。每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和意義。

我聽了許多老師的.課,根據自己上課的實例來說。我覺得要上好一堂一年級的語文課,首先要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年級最好是通過遊戲帶動吸引每個孩子的注意力,並把他們積極的帶動到遊戲中去,但不好的是孩子容易過度興奮,課堂紀律難把握,所以就要求老師駕馭好課堂。其次建立多元的激勵手段,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樹立其自信心。再次我覺得老師的精神面貌同樣能影響和帶動整個班級孩子的情緒。因此老師首先必須有好的精神面貌。

我記得在上《a u iu》這課時,我因爲自己身體不舒服,精神確實不佳。課堂效果真得是不太好。第二天,抽查學生髮現多數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真的心裏很不是滋味。後來,複習時,我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效果很好。所以,我覺得老師的精神面貌,也很重要。因此,爲了孩子我們也要善待自己,以最佳的狀態站在講臺上……

這些都是我的一些反思和感想,也許還不太成熟。當然,一年級的課堂上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需要老師精心的準備和更多的耐心。我常對自己說:若不給自己設限,則人生中就沒有限制你發揮的藩籬。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作爲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持續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使學生基本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剛開始教學主要是培養這些行爲習慣。

在教學方面,首先漢語拼音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在開學前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光裏,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並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透過學兒歌、“摘蘋果”遊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拼音的過程中主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爲此,我將找來的`各種圖片給學生們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學習本課的慾望。在拼讀的過程中主要通過開火車的方式使學生學會張開嘴巴來讀。還通過巧講故事,比如再講jqx的過程中,怎麼去掉帽子,來講故事學生更快的理解與運用。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課文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極大地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講過馬路時候,讓學生知道過馬路時候碰到紅燈綠燈應該怎麼走。

不足和需要反思的地方:

1、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活動時光過多,有時候一節課的資料沒有完成。

2、對困難生的關注不夠,一小部分學生由於年齡上的差異,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學習上就有點困難了,因而班級裏就有了兩個極端的現象。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自主識字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願意識記的字、自己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記住字形,老師的引導只是體現在恰到好處的點撥上。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隨着學生經驗的積累,我們也就逐步簡化識記生字的過程,增加學生獨立識字的機會,發揮其主體性,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發現行之有效的識記方法,獨立掌握生字,並在實踐中不斷運用,形成識字能力。人教社新編的實驗教材在識字的`編排上形式多樣,在連、塗、畫、拼、擺等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自主識字,啓迪心智。

一、讀讀背背中自主識字

在識字教學中,我根據語文園地裏學生熟悉的古詩,讓他們自己自主學習,讀讀背背古詩的內容,這樣既達到了識字的效果,有豐富了語言、積累了語言。如學生學習古詩《所見》、《春曉》、《村居》這

些內容,學生自主識字,在背誦古詩時,學生能夠把字讀準確、讀流利,正確地背誦。

二、認認塗塗中自主識字

在識字教學時,我引導孩子有意識地關注身邊的漢字,激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在生活中主動識字,主動運用語文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採用同桌或小組間相互交流自己的姓氏,說說自己平常認識哪些字,展示識字成果,並交流自己的識字心得體會,最後結合園地的練習,讓學生認一認,把認識的姓塗上顏色。這樣做,能夠激勵學生自主識字,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讀讀畫畫中自主識字

我在教學中,通過認偏旁,析字形進行識字,效果較好。如語文園地三的讀讀畫畫,把你認識的偏旁和相對應的字畫上相同的顏色。實踐證明,利用多種形式的練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興趣盎然中完成學習語文、鞏固基礎知識的任務。

四、隨文識字

在教學中,我很少用隨文識字方法,雖然這種識字方法有很多優點,但我覺得沒有以上幾種效果好,我覺得在教學中,應根據文本的內容用不同的識字方法,纔是最好的識字教學。總之,在以後的識字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學習和探究,讓孩子們想學,樂學。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翻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鮮豔、精美的照片,這便是教材編者特意爲學生所編的“習慣篇”。

教材,是一種信息的載體,是編者教學理念的物化。那麼,標準本一年級上冊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爲開篇,蘊含着怎樣的教育教學觀念呢?

一是素質教育觀。有人曾經對素質教育作過這樣中肯而又通俗的闡釋:素,即素來,平日;質就是本質、本性、性格。顧名思義,素質就是平日一點一滴培養成的性格——人們按照一定的規矩行事,久而久之養成習慣,逐漸成爲較爲穩定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輕易改變的本性。“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將視點聚焦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上,無疑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是學生髮展現。誰都無法否認習慣的巨大力量,它與人的發展終身相隨。國外有諺語云:“人是習慣的奴隸。”王爾德也有這樣一句名言:“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這就是說,如果學生從小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和外人點撥輔導的情況下,也能非常自覺、饒有興味地去讀書、去學習、去交際。學生時代播下的良種,便可贏的未來的豐收。從人的一生來說,在校學習語文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而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在生產、工作崗位和生活實際中自學語文,則是終生所需,這以後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因此,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便是着眼學生一生的發展,以讓他們終身受益。

三是“小語姓小”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存在着嚴重的“眼睛向上,忽視基礎”的弊端,因定位不準導致高耗低效。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礎”。學習語文雖說是一輩子的事,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但也有一個捕捉最佳時機、形成紮實根基的問題。小學生可塑性很強,是打好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視,一旦形成一些不良習慣,再想去改變或矯正就事倍功半了。“小語姓小”凡是要從早抓起,從小事抓起,起點低一些,要求嚴一些,固本培元,夯實基礎。

基於上述思考,並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從一年級從就將學生日常語文學習和語文生活中一些必須具備的良好習慣作爲重要內容編入課本。在課本開頭,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爲題,醒目地編排了五個頁碼的彩色照片,通過語文生活實踐中的形象畫面,爲學生提供了生動直觀的可資借鑑的範例。這部分教材可分爲三塊,其中第一頁爲第一塊,第二、三兩頁爲第二塊,第四、五兩頁爲第三塊。

第一塊,圖上部是兩位同學讀書寫字的姿勢,其中女同學正在讀書,男同學正在寫字。中部是兩位同學做眼保健操圖,其中男同學正在擠按睛明穴,女同學正在揉四白穴。下面是醫生給同學們檢查視力。

第二塊,圖左上是學生集體讀書的姿勢,右上是一位學生讀書姿勢的側視特寫;左下是一位女同學正在寫字,角上爲握筆位置的特寫

,右下是學生集體寫字的圖片。通過上面兩幅特寫圖可以讓學生明白:讀書時坐姿要端正,雙手拿書或將書平放在桌上;書本與眼睛距離爲30~35釐米(大約一尺),與視線夾角接近直角。讀書時還要做到胸部與桌緣距離爲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學生寫字的姿勢和握筆要求,可以通過下面兩幅圖看出:寫字時坐姿要端正,兩臂平放桌上,眼睛與練習本的距離爲30~35釐米(大約一尺),胸部與桌緣的距離爲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寫字時還要把練習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練習本一側,右手握筆。握筆時食指較大拇指稍低,握點離筆尖3~4釐米(大約一寸左右)。

第三塊,兩頁共有八幅小圖。第四頁上面的圖是一位小學生正在整理書包,使裏面的書本、文具擺放得整齊、合理。左下方一幅小圖,是一位小學生寫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乾淨,免得弄髒習字本。右邊的一幅小圖,是一位同學正小心地把習字本的卷角抹平,她的鉛筆和文具盒都擺放在適當的位置。第五頁右上角的小圖,是一位小學生仔細地整理文具盒。中間的一幅圖,是一位同學寫完字以後,把鉛筆套起來,以免折斷筆尖。從下面的兩幅圖可以看出,文具盒和課本都被小主人保管得很好,鉛筆盒裏的文具擺放得很整齊,所有的課本都包上了書皮。

不難看出,這一冊“習慣篇”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規範性。

爲確保學生嚴格養成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習慣篇”的內容編排十分注重規範性。經多次調研,發現許多同學執筆時食指未關節均向裏凹陷。這樣執筆需以腕運筆,寫出字來比較僵硬。正確的執筆姿勢應是,食指未關節應是平的或稍向外凸,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指腕配合、運筆自如。習慣篇用特寫圖片向學生作了正確展示,有利於學生模仿、規範。

二是科學性。

習慣是由於長期重複或練習所固定下來的行爲方式,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行爲的自動化。呂叔湘先生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覆的練習和實踐”。對此,教材的安排應該說是十分科學的:一開始以圖片示範讓學生認真仿照。反覆練習,逐步形成動力定型;後以故事強化,加大信息強度;每篇課文後面均設描紅練習,讓學生操練、運用,逐步實現自動化,形成“快速反應通道”。

三是形象性。

“習慣篇”主要以精心拍攝的照片編排而成,如寫字時怎樣做到頭正、肩平、臂開、足安,學生只要看看圖就知道了。直觀而又形象的展示,學生可以一目瞭然,心領神會,自然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是整體性。

這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含意:其一是說,一年級上冊。強調讀寫姿勢,並不意味着可以降低其他習慣的要求,或對其他習慣暫時不聞不管。習慣的培養應是全方位的。其二是說,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能孤立地進行,應與思想教育、技能訓練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全面提高。

我們該如何憑藉教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首先,習慣培養具有微觀性,必須堅持“大處着眼,小處着手”。

習慣關乎人的一生,教師必須做“有心人”,無微不至地全面關愛學生,大處着眼,從對人格塑造和終身發展的影響考慮,一切爲了塑造未來的有用之材。

習慣培養是具體、微觀的,教師必須從小處着手,從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抓起。

如: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注意言傳身教。學生耳儒目染,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其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又如:指導學生寫字必須抓住“關鍵點”。一年級學生手小力小,寫字時往往握筆處離筆尖太近,結果因要看清筆尖的運行而導致眼睛距離本子太近。因此,保證“一寸”到位是“三個一”中的關鍵。教師若在這些細微的地方引起重視,嚴格訓練,學生正確的讀寫姿勢的形成定會指日可待。

其次,習慣培養具有長期性,必須堅持“反覆抓,抓反覆”。“思之自得者真,習之純熟者妙。”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反覆進行訓練。學生的領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麼握筆、簿本擺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離等等。老師交待、講解、示範、糾正好多遍,有的學生可能還會記不住,這就需要老師不急不躁、因人而異、耐心細緻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時也會出現“反覆”。

如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寫字姿勢正確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會走樣,這就需要抓“反覆”,進行再糾正。所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反覆抓,抓反覆,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稍有懈怠,便會走樣;經常中斷,就會前功盡棄。

第三,習慣培養具有隨機性,必須注意“家庭與學校,擰成一股繩”。“新大綱”指出: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養成教育的隨機性尤其需要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學校老師的指導訓練固然重要,家長的督促檢查更是必不可少。就拿寫字來說,學校與家庭就要齊心合力引導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可見,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必須隨時隨地、全方位地予以重視,家庭與學校必須齊抓共管。就本冊教材的“習慣篇”而言,我們的教學該注意什麼呢?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白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的重要性:課文讀錯了可以重讀,字寫錯了可以重寫,而不良的讀寫姿勢一旦定型就較難改變;讀寫姿勢如何,不僅直接關係到能否讀好書、寫好字,更重要的是關係到骨骼是否正常發育,視力能否保持正常等等,對自己一生能一否健康成長關係重大。

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層面上,應該讓操作層面擁有更爲廣闊的時空。

其一,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可以針對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一些童話故事或將某些名人小時候的事例講給大家聽;也可以將學習內容編成琅琅上口的兒歌讓學生讀,或將教學內容拍成錄像播放;還可以舉行讀書、寫字儀式,讓學生知道,讀書、寫字是很嚴肅、很莊重的事,不能馬馬虎虎地對待。總之,教學要力求生動、活潑,要變枯燥的說教爲富有趣味的活動。

其二,運用榜樣示範,指導仔細觀察。理論研究認爲:技能、習慣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由外顯認知轉化爲內隱認知的過程。在外顯認知階段,爲了認識和解決某個新問題,人們必須要從自己的記憶中調用大量的“相似塊”,來跟問題的解決方向、目標、環節進行相似激活、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建構。我們的教學實質上就是在幫助學生儲存和建構一定數量的“相似塊”。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課本上的照片的作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同學在做什麼,是怎麼做的。這樣一來,圖上那些同學的具有示範意義的讀寫姿勢就會就會變成一定的“相似塊”儲存於學生的記憶之中,以備調用、激活。

其三,明確具體要求,反覆進行實踐。在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之後,學生對這一習慣的具體要求便已基本明確。如何才能將這些要求逐步“內化”呢?只有反覆實踐,舍此別無他途。因此,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如示範、比賽、表演等,對學生的讀寫姿勢進行當堂指導,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不難設想,若干年後,用上這套教材的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將會像細胞溶進血液一樣“內外”他們的語文素質,他們將成爲“規規矩矩寫字、認認真真讀書、清清楚楚表達”的習慣過硬、基礎紮實的一代。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一、情況分析

本次考試題目難度不算大,考試內容大多在平時的訓練中都練習過多次,學生成績比較理想。全班均分爲96.3分,及格率100%,優秀率98%。

二、試題分析

1、第一題考查了10個根據拼音寫漢字的能力,學生的得分較高,有兩個學生把“西瓜”的“瓜”寫錯,是拼音拼錯了,寫成了“果”,還有一名學生把“左右”的“右”寫成了“有”看來平時對拼音的拼讀練習還要強化訓練,多指導、多檢測、多糾正、多比較。

2、第二題“圈出正確的字”,這是平時的認讀字,有9名學生在此失了分,其中有8名學生把“來吧”的“吧”選成了“巴”,這是我平時所疏忽強調不多的,還有一名學生把“一棵松樹”的“棵”選錯了,看來這些學生對字的理解還不是很到位,應及時讓學生對他們進行比較和區分。

3、第三題是“我會變”,把字加一筆寫下來,這是平時訓練最多的,有3名學生寫錯了字而失分。

4、第四題是認讀字組詞和形近字組詞,第六題是“連線”,第八題是“填合適的字”,我班學生這三道題沒有失分現象,學生對這些知識掌握的比較紮實。

5、第五題是考查反義詞的積累。學困生一時不知道“醜”的反義詞是什麼。積累應加強。

6、第八題是填合適的字,確切地進行詞語搭配理解字義。在填寫的過程中,錯誤頻繁,總之,教師平時要把握好識字關,既要鼓勵多識字,培養識字興趣,也要引導學生正確識字,正確運用。

7、第七題是“照樣子寫詞語”,除了“雪白雪白”平時沒有訓練過,學生錯的較多,還有“越下越大”中的“越”字學生也錯的`很多,平時應倡導學生多多積累詞語。

8、第十題是“補充句子”,這也是平時常訓練的類型,但還是有個別學生把字寫錯,導致失分。

9、看圖寫話

習作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學生作文試卷來看,大部分學生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圖意。但還沒有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在錯別字、拼音,聲調、標點符號等問題上出錯較多。有小部分學生在這道題失分慘重,沒有看清題意,沒有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說話,這是我平時要求不嚴格造成的。

三、分析總結

1、從這次檢測中可以看出,部分記憶力較差的同學在“看拼音寫詞語”方面和“看圖說話”方面有較大的欠缺,需要加強訓練。在審題方面也需要多加培養。

2、在今後的教學當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整改:一是要加強平時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二是要抓好家庭作業的質量和完成量。三是及時查漏補缺,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四是加強積累運用。五是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繫,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語文的世界是廣闊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勢在必行的。問題雖然存在很多,可喜的是我們已自上而下認識了閱讀的重要性。並在努力的實踐中,摸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方法,我會結合試卷上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突如其來的提問:這節語文課,我正引導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讀到第4小節時,第一小組伸出一隻小手。“方妍,你有什麼事嗎?”我耐心地問。方妍站起來,奇怪地說:“老師,爲什麼陽光鑽進棉花裏,棉被就會暖和呢?”我當即對她積極提問進行了鼓勵,並請她上臺來主持這個問題的討論。此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大家都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一生說:“因爲棉花是白色的,陽光鑽進棉花,棉被就會暖和起來。”另一生馬上反駁:“不對!我們站在太陽底下,不管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衣服都會暖和起來。”最後討論得出,棉被會暖和是因爲太陽是會發熱的球體,陽光鑽進棉被,把熱量傳給了棉被。

我真佩服這些孩子,他們會讀書、會思考、會發現、會表達,如果我在教學中對第一隻突然舉起的小手視若無睹的`話,我想我會錯過一次又一次和學生真正交流學習的機會。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經歷了這一次後,使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本節教研課,課後感到諸多不足。對文本的挖掘和解讀還不夠深,導課、引課還不夠順暢。課堂教學過於拘緊、緊張。對學生放手學習和合作學習做得還不夠,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重視不夠。

教學中對學生領讀、多讀重視不足,課堂氣氛過於呆板,沒有讓學生放下包袱輕鬆學習。語言表達不夠精準到位,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好。面對聰明活潑的孩子,微笑和激勵就是一種最好的方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既是對他們潛能的開發,又是對他們個性的張揚,運用得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這一點本節課作的不夠好。另外,板書不夠規整,有待於今後教學中注意改正和規範。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本課成功的關健在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獲得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一、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語義理解的求知慾,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焦急不安”一詞的理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若通過單純的講解,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課標》指出:1~2年級學生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的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焦急不安”這個詞語的意思,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具體形象地想象媽媽平時焦急不安的神態動作和語言,進而引導學生體會鳥媽媽此時失去鳥蛋時心情,從愛的情感體驗中理解了“焦急不安”及全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探究朗讀時的表情,學生便讀得有聲有情,聲情並茂。這樣教學,學生求知慾強,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也得到培養。

二、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讓學生敢於展示自我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潛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小學生雖有模仿性強的心理特點,但已萌發求新求異意識,因而在讀書過程會產生與衆不同的想法,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大膽地探究不同想法,表達自己獨特的思路,充分展示自我,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也促進了學生萌生創新意識。

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敢於自主學習,自主表達,並促使學生在自主探過程中學會合作,從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轉變角色,在閱讀過程中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作用尤其是在識字和朗讀兩個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讓學生自主識字,合作交流,相互評價,儘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學生學習過程情感態度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培養創新意識。

多種形式呈現生字,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做動作、找反義詞、用詞語說話、做選詞填空練習等識記生字,以及利用課件出示帶拼音的詞語,學生認讀,接着出示去掉拼音的詞語,學生認讀。

《兩隻鳥蛋》這一課,要懂得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有愛鳥的意識和情感。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極大地喚起學生的識字興趣,促進他們依據已有生活的體驗,提出了多種有價值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不足之處在於:

在教學中,還需引導學生自主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質疑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它不僅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轉爲主動學習,而且激發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這一點,在本節課中做得還不夠。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要下雨了》與前面學過的課文相比,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而這篇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小白兔是怎麼知道下雨了。爲了完成這一重點教學任務,我沒采取以往的講解分析的教學方法,而是用讀一讀的方式去試着解決重點問題,效果較好。

在課前預習時,我提出預習要求憑藉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課堂上,要求學生讀課文找出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時感受難受的句子,並找出小白兔都看見了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都說了些什麼話?因爲學生有課前預習的基礎,很快就完成了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時候老師就設置懸念: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親耳聽聽,親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這些情境呀?學生情緒高漲。於是,我說:請同學認真讀一讀,小燕子、小白兔、小魚、螞蟻說的.話,待會兒讓同學扮演這些小動物讀一讀它們的對話。

學生們一下子來了興趣,開始讀課文了。邊讀邊模仿着小動物的語氣和動作。大約五六分鐘以後,同學們紛紛舉起小手,爭先恐後地要求扮演這些小動物。於是,我選了一組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分角色朗讀。讀時“小演員”雖然沒有把各自主人公的語言表達得很真切,但對小動物的動作表演得很好。我就針對這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座位上的“小觀衆”以掌聲給“小演員”鼓勵。同時教師稍加點撥:記住表現每個小動物行爲不同的語氣。學生的興趣很濃,都在認真地領會這些小動物的不同語氣,只見每個學生都充滿好奇心,擺着不同的姿勢讀起來了。我接着又選了一組“小演員”,他們“表演”得可真是淋漓盡致,小白兔的好奇,小燕子捉蟲子時的忙碌,小魚游出水面時的急促,螞蟻搬東西時的匆忙都充分展現。這組學生演完之後,同學們都想表演。我爲了滿足學生的“表演慾望”。又分四人小組進行了“表演讀”。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於是我就勢而問:“誰能說說小白兔是怎麼知道要下雨了?”小手紛紛舉了起來,經問得知:學生對課文內容全部理解了。

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中,適當地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用形象去感知,用語言去領會更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種形式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比教師口乾舌燥地講解收益大得多。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感情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與雨點一起來體驗池水的平靜、溪流的潺緩,江水的奔騰不息、大海的波濤洶涌,從而感受語言的韻律美。

在教學本課時,爲了讓學生對本課產生興趣,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裏,我運用課件,使“雨點”成爲了一個會睡覺、會散步、會奔跑、會跳躍的靈性的“人”,拉近了孩子與雨點的距離,使他們一同旅行,共同體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大海媽媽懷裏時的喜悅,並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朗讀也較到位,在讀中體現了自己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等詞的理解,教學效果較好。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在課上讓孩子做課外延伸:也當小詩人,想象雨點還會落到哪兒,怎麼樣。這是一個遺憾。

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由於自己平時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本班學生的朗讀能力欠佳。今後,我將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珍珠泉》一課內容淺顯,語言優美,四處可拾好詞好句。比如:

1、“綠色的大絨球不大整齊的石頭,黑裏透綠的青苔沒有一點兒雜色的蕨草,悄悄開放着的花朵,樸素的花環,青褐色的石頭,已經發黑的樹葉密密的樹葉,金色的光斑,彩色的珍珠,美麗的珍珠泉。”

2、“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青褐色的石頭,能看見沉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通過三個“那樣”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泉水綠的程度,表達了作者對綠的美感和讚歎的感情。

3、“開始,水泡很小,搖晃着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聲中消失了。”則通過擬人手法的運用,將作者喜悅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圍繞第一句,從顏色、形狀、聲音、水泡消失的變化過程等方面把珍珠泉的特點給寫出來了,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句來寫一段話。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失物招領》一文主要講了唐老師帶領一年級一班的學生到植物園參觀,中午吃飯時同學們亂扔垃圾,老師用失物招領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領回了垃圾,旨在讓學生從文中受到啓發,反思個人行爲,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本課教學努力做到與學生生活相連,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並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時我說:“我們班的值日生在教室裏撿到了兩塊橡皮,請丟失的同學到老師這兒來認領。”然後揭示課題,剛纔老師說的就叫“失物招領”,板書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從學生日常的班級生活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首先,我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儘量讀對課文,讀通句子。使學生感受到讀準字音很重要,藉此讓他們在課文中尋找並認識生字。其次,讓學生自由識字,後請小老師帶讀,接下來去掉拼音讀,到果園裏摘蘋果等形式,通過不斷復現生字,達到鞏固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記憶字形,說說自己是怎麼記這些字的。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重在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識字的方法,並提倡方法多樣化,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其實這時候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識字方法,比如說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生字教學實施開放式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再讀課文,自主發現

學生自由讀文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給小夥伴提一個問題,在你的問題中可以用“什麼”、“爲什麼”或“怎樣”等詞。教師相機引導,梳理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成爲學習本篇課文的線索。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學會提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四、指導朗讀,對話交流

學生自由讀課文第1-4小節後,自主交流在這幾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用“準備”說話。鼓勵學生說一些與衆不同的句子。接着分四人小組合作朗讀。學生自主交流閱讀的`體會、感受,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說話訓練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的能力。學習第5-8自然段,引導學生聯繫課文插圖,抓住同學們的表現,讀出驚奇的樣子。然後啓發情感,指導朗讀。如果你是一個愛護環境的同學,看到這麼多垃圾,你的心情會怎麼樣?請試讀課文。如果你是亂丟垃圾的同學中的一個,此時你的心情又怎樣?請用這樣的心情朗讀課文。通過給學生讀、問、想、說的自由時空,充分解放兒童,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中,讓他們朗讀、思考、想象、感悟語文,既培養了學生認真讀書、邊讀邊想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堂課下來,感想頗多。對於識字教學,我們發現,學生識記漢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學中我不斷地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記憶漢字,激發了他們識字的興趣,使他們喜歡學習漢字。識字量大了,如何鞏固是教學的難點,通過教學,我發現小學生對趣味識字這環節很感興趣。在遊戲中,在玩中識字,讓他們感受到識字的極大樂趣。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在孩子們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那琅琅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我在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動物,對於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興趣盎然。在學前教育中大多數孩子們都接觸過有關動物尾巴的故事或兒歌,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常識。這些有利因素爲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我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復現、說話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無論是識字、記字,還是課文學習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整堂課我還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三個字,要求按照筆順規則寫,而不是把寫字放到另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每節課都動筆寫幾個字,孩子們能更加輕鬆地把字記牢、寫好。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反饋也反應出了一些問題。其中,關於朗讀尤其促發我深思。怎樣才能讀得深入,怎樣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對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導學生讀好一句話時,首先不要急於要求他們讀出感情。如指導“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千萬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結束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是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繼續進行耐心的指導,同時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這時仍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問答對話的語氣等方式,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在我執教的《荷花》一課時,主要採取情境設置,引出課題,探究新知自主合作學習的思想展開教學。

我先問質發,“同學們,你們見過荷花嗎?”引出同學們的不同回答,從而讓同學們彙報課前收集的有關荷花的資料,隨着學生彙報的進程,學生在這期間也增長了很多知識,然後教師出示了幾幅有代表性的荷花的圖片,並附加以精闢的言辭作以簡要的講解,教師加上過度語言“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共同學習葉聖陶老先生筆下的《荷花》一課,共同感受作者是怎樣把荷花描寫的栩栩如生的?”展開這一課的教學。

但在這節課中原本設想時間安排的很穩妥,但不料前面在學生彙報時叫地學生多了(5、6名),所以耽誤了一些時間,影響到後面的進展,使得學生的朗讀草草而過。再有,教師應該悉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也許是由於緊張,但這一點必須改掉),對於課文的`朗讀應作爲重點部分,但本節課的朗讀我沒有指導到位,是由於忙着去感悟課文了,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對朗讀的指導。

不過,這節課還是存在着許多亮點之處。例如在情境設計中,教師出示的幾幅荷花圖片很具有代表性,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再加上教師準確精闢的語言,給學生創設了很好的情境。再有,第一段的感悟,乾脆利落,切入學生的內心,抓住了關鍵性的詞語。如果在談論“一朵朵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冒”字的用法時出示相應的圖片,能給學生更直觀更形象的感覺。

另外,教師還應加強及時、恰當、準確的評價。講課的激情再增加一些就更好了,不要過於穩,跟小學生上課,就應該活,充滿激昂,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