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優】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寫植物傳播種子的詩歌。分別寫了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用不同的方式傳播種子。我第一課時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學習生字,學習了會認的14個生字,瞭解詩歌大意。第二課時學習詩歌瞭解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式,積累詞語和語言表達,學完三個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式後,我讓學生思考還有那些植物媽媽用了其他的方法來傳播種子,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來說一說。有少部分學生知道一兩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但是還不能夠像課文一樣用上一些表示動作的詞語把句子敘述清楚。可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加強練習。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後,我認識到了語文課上語言表的重要性。語文課本來就是一門學習語文和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因此,一堂課上老師一定要規範學生語言表達。低年級學生思維敏捷,但是他們主要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缺乏抽象的思維能力,所以語言表達不連貫,具有跳躍性。教師在教學時,要足夠了解每一個孩子各方面的思維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要使學生養成說話有條理的'習慣,老師的語言要有示範作用,一節課上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規範,起到示範作用。語文教師一定要錘鍊自己的語言,不光是在課堂上,應該隨時隨地注意練習,改正不規範的表達。陶行知先生說過“老師要教學生什麼東西,自己首先要學什麼東西”。語文老師要教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形成語文能力,首先自己要熟練掌握語文知識和養成語文能力。所以,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不斷自我提高,靠平時積累。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堅持在長期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反覆讀語文專業書籍,研究別人的表達技巧,積累優美的語言文字。葉聖陶先生說過學習就是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語文學習有語文學習的習慣需要養成,而習慣的養成是要有一個堅持過程的,所以我們提高自我語文學習能力或者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時,都要經過反覆訓練,長期堅持才能習慣成自然!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今學期我任教二年級語文,本班學生有一個缺點是書寫錯差,做題粗心,錯題多,原因是書寫隨意,不講格式,作業做完了,從不檢查,針對這種情況,我注意強調書寫格式,並要求字寫得慢些,寫得工整,格式不對,書寫不工整,一律重新做過,經過一段時間,書寫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但題還是錯得多,於是我在班上宣佈了這樣一條規矩,如果語文作業連續五次既工整又正確,老師就獎獎品,這樣激發了優生的積極性,一部分學生是懶習慣了,對此無動於衷,怎麼辦呢?當然還有辦法,每天作業錯了的重新改過,改正確了纔算過關,前一段時間,學生沒有這個習慣,作業錯了未改就走了,或乾脆不交作業,老師一一清查,清查出來嚴肅處理,這樣一來,作業基本交得齊,且學生也有改正錯題的習慣了。

慢慢的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逐漸養成了,教學工作也越來越輕鬆了。

由於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從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虛心向同事們求教,因爲我知道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鑽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孩子們當中,變成孩子們的笑臉,變成學生愉快的學習,變成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變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學生在“玩” 中學語文,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在識字方面,這一學期學生學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習利用漢字的表意特點來分析字形,並對認字方法有比較系統的歸納整理,學生基本上都學會了運用不同的認字方法來獨立識字。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將學生引領到生活當中去識字,激起學生識字的極大熱情。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整體識記生字,提倡個性化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尋找出自己認爲最有效的識字方法,通過不斷的求異,激活學生思維,“玩” 出價值。如“闖”字的識字,有的學生說:“這是一隻馬跑進門了。”“不是,這是馬兒被關住了失去了自由,想衝出門到外面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的學生說:“這是”門“跟門有關係,就是衝進門或衝出門的意思”……一個字有多種識記方法:看字形認字、跟據部首猜字義等等,學生在發散思維的“玩” 中學得快樂。再如用畫畫的方法記一記會意字;將所學的字、詞貼在家中的實物上“復現”;將課外識記的字剪一剪、貼一貼,製成“小報”;在班級中評選出“識字大王”等方法、活動都爲學生識字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玩” 法。

二、在寫字方面,我把寫字當作美的鑑賞對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強調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範、漂亮。

《課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讀字、範寫、評議、試寫” 的程序:“讀字” 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寫這個字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在範寫之時,讓學生評議老師的範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把握寫字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評頭論足,運用形體動作學寫筆畫、作業展覽、評選書寫閃耀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三、在閱讀教學中,我反對無目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

初讀,將課文讀正確,整體感知全文;再讀,將課文讀流利,理解課文中詞句;研讀,將課文讀出感情,談獨特的理解與感受;練讀,將課文讀入心,積累語言文字。在不同層次的讀中,教師同樣鼓勵個性化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挑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畫出來,說一說自己這樣畫的理由,放膽做畫學語文;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師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評議,演演評評學語文等等。這些頗有趣味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樂學、愛學語文。

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兒童在規範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礎。這並不與在“玩” 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 必須在一定的規範中張揚纔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死轉向放任自流,一定要嚴把“度” 這一關。在聽、說、讀、寫幾方面,都有一定的規範。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要注意傾聽,有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範,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四、在學生學習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

我教學中,我努力創設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是孩子們的樂趣所在,將“玩” 引入課堂,使學生對這種活動的動機和興趣逐漸遷移到語文學習上,從中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探求語文教學進程中,我力求將“講堂” 轉變爲“學堂”,將機械重複的練習轉變爲生動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爲他們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儘管是“玩” 中學語文,但我們決不是追求形式主義。這裏倡導的“玩” 是一種形式、一種途徑,“玩”是爲了更好地學習語文,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以上是我這兩個多月的一點收穫,但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我會在工作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尋求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本課以孩子的心理感受爲線索,對其自我解脫的辦法描寫得細緻而生動,老奶奶的那句飽含疼愛、寬容與鼓勵的話,使人油然而生敬佩與感動。教過這篇文章,感到有很多體會。

1、針對這樣一篇充滿人文色彩的文章,我以小男孩的心理變化爲主線,以多種形式的讀爲手段,讓學生讀通順、讀流利、讀出感情,在讀中感悟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義,領會文中的道理和情感,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寬容。很好地完成了德育目標。

2、在朗讀中,能夠做到在閱讀中凸現學生的個性,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最大限度提供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交流,反覆讓學生以小男孩的身份去思考,面對這樣的`情況自己會怎麼做,當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時,及時給與鼓勵和肯定,使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增強自信,張揚個性。

3、做到了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我按照讀文合作學習生字、認讀帶拼音生詞、不帶拼音的生詞、單個的生字、在迴文中朗讀的順序組織學習生字,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取得了較好的識字效果。

4、結尾寫便條的環節較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練習了在課堂上簡單寫話,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同時我也感覺到一些有待改進的環節。

1、認讀生詞時,採取的方式不能很好地爲教學目標服務,顯得有些脫節,生詞的學習方式比較單一,雖然用了不同的方式來讀,但擴展不夠充分,因此孩子的思路沒有被打開,積極性沒有激發出來。

2、朗讀中的評價還不夠,應該讓學生之間多一些評價,評價應該具體,而不是泛泛的語氣挺好、有感情等概括性的評價。

3、課上的啓發性語言不夠,有些問題學生理解不到位,教師卻沒有做到循循善誘,使得問題解決得不透徹,說明教師在課堂靈活性上還需下功夫,努力鑽研,多多練習。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一些問題,作爲教師,應該多做反思,發現自己教學上的缺陷,揚長避短,不斷磨練,使教學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1、《找春天》教學反思

“讀”是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讀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多讀的目的在於將課堂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感悟領會課文。本課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

1.聽讀。學習課文之前,我首先進行範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聽力,讓學生受到教師朗讀的薰陶。

2.自讀。自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讀熟課文。在學生自由讀前,提出要求:(1)藉助拼音,仔細讀課文,不丟字,不加字。(2)讀的過程中遇上難讀的句子可作記號或隨時請教老師。(3)讀通課文後,標出自然段序號和圈出生字。對於課文中出現的難讀的字和較長的詞組,要及時提醒學生注意。

3.細讀。所謂細讀,就是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邊讀邊進行字、詞、句、段的訓練。這一步是以“情”貫穿的讀。課文第一段我抓住兩個它“!”第二段我讓學生找出表示動作的詞。“脫”、“衝”、“奔”、“找”這幾個動詞,描繪出孩子們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這時適時引導:這段該怎麼讀?爲什麼這樣讀?這兩段應帶着什麼樣的感情去讀?使學生明白麪對春天這美麗的景色,我們應用盼望、高興的、急切的語氣去讀。 課文第三至七段,可抓住文中的三個比喻句和反問句引導學生朗讀。這三句話把春天生機勃勃的畫面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爲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機。讀這一部分

時,要讀得親切活潑。

4.賽讀。經過教師的指導,多數學生能讀熟課文。這時,可安排學生分組比賽讀,每組選出最好的同學再比。讀完後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和不足,以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讀熟、讀出感情後,再進行背誦的練習。

2、古詩二首

《草》教學反思

片段:《草》最後一個教學環節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願意把詩背給媽媽聽?(學生舉手,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我當你媽媽,你現在背給我聽好嗎?想一想,到了家裏該怎麼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我女兒真能,老師剛交完就會背了。

師:誰願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年天我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好嗎?

師:那一首?

生:《草》。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給你聽:離離原上草,一歲……

生:一歲一枯榮。

師:野火燒不盡,春……春……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

師:誰願意背給奶奶聽?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你聽好嗎?

師:好,背什麼古詩?什麼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麼多花兒不寫,幹嗎寫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爲草很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懂?

生:這句是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麼“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乾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乾枯了。

師:你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了!奶奶先你怎麼大的時候,那有錢上學啊!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把這首《草》背給家裏人聽。

分析與反思:

這位老師在教學《草》這首詩時,充分掌握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激發學生興趣,活潑而實在。學生背古詩,既是一個整體把握、複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的理解以及展示、運用都有所顧及,而且每一輪引導都逐漸深入。但存在的問題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寫字能力及鞏固?背誦的面——其他學生背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玩花樣!新課標始終堅持認爲學習要以全體學生爲主,要注重全體學生的整體發展。

3、《宿新市徐公店》教學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這節課後,我對整個教學過程和同事的評價作了回顧、反思,感觸頗多,現小結如下:

一、多法並用,感受詩境

1、抓重點詞

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我抓住重點詞語“籬落疏疏”、“一徑深”、“未成陰”等,採用圖文對照讀、回憶舊知想一想、出謀劃策畫一畫等多種方式,把古詩意境通過學生學習體驗活動變成具體的圖景,從而讓學生體會菜園的美麗、恬靜,感受花叢追蝶的快樂。同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古詩解讀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爲本

爲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我引導學生先看圖,說說圖意,感受美。

然後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繫看圖,感悟圖文相通之處,從圖悟文,把課文與圖意融爲一體,啓發學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對詩句的領會、理解。與此同時,我以讀爲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讀中,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

二、創設情景,昇華感情

從一年級到現在,我班學生已經積累了40多首古詩,孩子很希望有個展示的機會。時值春天大好時機,我想,何不收集幾張圖片來讓學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說說此時此刻想到的詩句,況且也能促進本課情感目標的達成。果然,孩子們的情緒很高,不僅能對着圖片恰如其分地說出詩句,還能發出由衷的讚歎:“春天真美啊!我愛春天!”“春天真是個魔術師,把大地裝扮得這麼美麗。”“這真是‘春色滿園關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爲孩子的靈性在閃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噴發了。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

1、預設欠充分

課堂具有動態生成的特點,並且這種生成並不是無法捉摸的。只要預設充分,精彩菜會涌現。如:在設計教案時,我意識到“籬落疏疏”是個教學難點,準備用圖片、板畫、擴詞來解決。在兩次試教中,學生都能一點就通,難點突破不再是個難題了。但在這次教學中,情況出人意料,學生竟理解爲“籬笆很密”。我想如果開始能收集一張“密不可鑽的籬笆”圖片比較一下,詩意就顯而易見了。

2、方法欠鞏固

在理解詩意之前,我讓學生回顧了以前理解詩意的方法,接着就讓學生學習今天的“邊看插圖邊讀詩”的方法來理解這首詩,最後就不了了之了。我想如果能把新舊方法並用,也許難點就會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在理解詩意中,強化新方法,也許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會提高更快;如果能在拓展說詩中,引導學生感悟圖文相通的妙處,也許學生的感悟理解就會更深刻。

期待更精彩的課堂到來。

4、《筍芽兒》教學反思:

《筍芽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下冊中的一篇課文,《筍芽兒》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散文,在作者筆下有稚嫩的筍芽兒娃娃,有溫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門的雷公公,還有慈愛的竹媽媽。課文形象生動,採用春雨姑娘對筍芽兒的引發力,竹媽媽對筍芽兒的束縛力以及筍芽兒自身奮發力交錯的形式,繪聲繪色地敘述了筍芽兒在成長過程。

於是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把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潛在能力得到發展。

一、“生活化教學”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是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與語文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忽視了語文對於人的精神生命的影響。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則不然,它的教學觸角已經延伸到學生的生命領域,彰顯出非凡的人文氣息。

在教學《筍芽兒》這篇文章第6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想“如果你是筍芽兒,筍芽兒還看到哪些美麗的景物?”小朋友的回答真好。第一個小朋友說:“我看見了一棵大樹,有黃牛伯伯在樹下吃草,並且它還向我問好。”我說:“你也向牛伯伯問聲好吧!”第二個小朋友說:“我看見一位仙女在彈琴,一個小姑娘在跳舞。”我說:“那個小姑娘肯定就是你。”第三個小朋友說:“我看到了許多鮮花,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我說:“老師也聞到了花香。”……。這些問答,正因爲老師關注了孩童純真的生活,關注了孩童純真的心靈,語文教學才充滿了溫情的人性之美,才滋潤了每一個幼小的心靈,播撤了愛和希望的種子,而沒有因爲預先設定的答案,機械僵化、生硬、失去活力。

 二、“生活化教學”發展了學生的個體潛能。

每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兒童,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着相對優勢的智力領域,如有的孩子擅長用表演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擅長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喜歡用語言來陳述自己的思考等等,這些都是顯示了他們各自的優勢智力領域。在教學《筍芽兒》這篇文章時,讓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這些才能,學生把“春雨姑娘的美就像彈奏着樂曲,大嗓門的雷公公,嘮叨的竹子媽媽,可愛的小筍芽兒”讀得出神入化,有時還邊讀邊演。此時,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是天才。

三、“生活化教學”拓展了學生的體驗渠道。

生活的本質在於它的豐富性,當學習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時,就可以利用生活資源豐富的優勢,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拓展了學生的體驗渠道。

教學《筍芽兒》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讀中感悟筍芽兒在大家的幫助下,奮力向上,努力想長大,嚮往外面的世界,最後終於長成了一棵健壯的竹子。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想怎樣長大?一位小朋友說:“我要像筍芽兒一樣,克服困難,一個勁兒地長大。”一位小朋友說:“我要像筍芽兒一樣,經歷風雨,才能茁壯成長。” ……。學生的回答,讓老師覺得學生從筍芽兒的成長過程中得到了體驗。

生活化教學向我們昭示瞭如此誘人的教學前景。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更好地實踐語文教學生活化。

5、《小鹿的玫瑰花》教學反思:

小鹿在門前栽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可是就在玫瑰快要開花的時候,小鹿不小心把腳跌傷了,等他傷好以後,玫瑰已經謝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就在小鹿兄弟倆感到惋惜的時候,黃鶯和微風過來告訴他們,玫瑰花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小鹿不再難過了。一個很美麗的故事,傳遞出"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樸素的哲理。我在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着重按新課標的精神,上完這堂課,感觸頗多。

 一、 追求平等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語文課堂應該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置身於與教材、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讓學生體驗到"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是不太容易的',但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學中,我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實則頗具玩味的詞句,如:"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着。"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隨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生成。

二、 注重情感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有真情付出,纔會有心靈交匯;有情感體驗,才能與文本對話。因此,課堂中,我以自身的激情引導學生,用他們全部的理智、經驗和情感去感受、領悟、欣賞課文的內涵。《小鹿的玫瑰花》一課,就多處引"移情"進課堂,注重體驗。學生一會兒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可是一朵玫瑰花也沒看到,你的心情會怎樣?"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是那麼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時的那種惋惜和難過。一會兒又成了黃鶯和微風,在"黃鶯,你爲什麼見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風,大夥兒在誇你的時候,你心裏怎麼想?"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給別人帶來的快樂。隨着體驗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沒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樂。不斷的角色體驗的過程,是學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對課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組合和建構。

 三、 激活創造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思維品質的提高。因此教學中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和創造,保護孩子富於幻想的天性。如,在指導讀好黃鶯和微風說的話以後,我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幫助想象的平臺: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飛來了,她說──。一位可愛的小姑娘跑過來,她說──,繼而讓學生自由想象說話。學生有了閱讀的基礎和思維的開啓,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紛紛浮於腦海。一個問題展開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

"爲他人開一朵花",小鹿這樣的行爲,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我想,作爲一名語文教師,也應該常常地想到學生喜歡什麼,常常地爲他們帶去快樂。

6、《泉水》教學反思:

在教學《泉水》這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特點,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體驗上,特別是語言的遷移運用上,設計了一個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讀和說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讀中感悟,以讀激情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着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教材。因此,我力爭做到以讀爲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扮演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提高了審美的情趣。

二、自主學習,昇華提高

另外我還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先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鼓勵學生大膽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在交流中,學生感受到了課文的語言美,體會到了泉水無私奉獻的精神,將自己的情感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能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調控,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愈加高漲。

三、重視積累,靈活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小學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

爲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說話、仿寫練習,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裏的語言。我還讓學生從課外收集有關泉水的詩歌,如〈小池〉。從而,學生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

總之,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恰,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既上得紮紮實實,又有新意,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7、《雷鋒叔叔,你在哪裏 》教學反思:

雷鋒的名字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解放軍戰士。很多老師害怕上這樣一些偉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冊的《鄧小平植樹》、《吃水不忘挖井人》,覺得跟孩子們的時代背景、文化底蘊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覺得沒必要選入教材中。剛開始我也有這樣的想法。偶然間我發現我們班孩子模仿“奧特曼”的遊戲,很多男生談到長大的願望就是成爲奧特曼,爲什麼學生會如此喜歡它呢——那是因爲“奧特曼”是他們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爲什麼我們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誠善良、易受薰陶感染的特點,把我們文章中的“雷鋒、鄧小平、毛澤東”等名人也成爲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英雄故事,肯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來,孩子在課堂上是否動情了是上好這類文章的關鍵。如何讓孩子動情呢?一是樹立形象,在導入課文時教師要非常莊嚴、神聖地介紹人物,如生平、事蹟、別人對他的評價等等,讓學生對人物肅然起敬,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瞭解,激起他們內心深處爲人物人格震撼這樣一種情味感和學習的強烈慾望。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爲形象鮮明的內心視像,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繫。怎樣讓孩子對人物粗淺的認識走向人物內心世界,體察人物的內涵呢?在這篇文章中我採用把詩歌內容讓學生編講故事的方式,通過講故事使學生把雷鋒冒雨抱小孩、踏荊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體化、鮮明化,在此練習中,學生對雷鋒的感動不再膚淺,體驗深刻了,學生纔會覺得有意思、有趣味,纔會有神情並茂的傾訴。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僅僅停留在“哪裏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裏”的表層意思,哪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通過我們班裏也有很多小雷鋒,快來誇一誇吧。用句式的練習,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到我們的世界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將會變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假如》是一篇詩歌,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啓發我們都要關心關愛他人。本詩每小節都採用“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開頭,寫出自己的願望,結尾省略號留有懸念,便於學生想象。在課堂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爲中心,儘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在本節課的開始,我通過講述孩子們較熟悉的神話故事導入,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內容。接着我讓學生聽課文朗讀,初步感悟課文內容。然後指導學生對本課生字、詞語做了分析總結。

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抓住關鍵問題展開學習。我精心製作課件,讓學生從課件的演示中體會小樹的困境,激發學生對小樹的幫助、關愛。接着我創設情境講了給鳥媽媽外出尋食,小鳥餓得哭泣的文段。最後又出示了殘疾的兒童西西,引導學生互相關心,團結友愛,做一個善良、無私的人。並及時給學生灌輸“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思想。

在教學第四節時,我抓住那個給人帶來無限遐想的省略號,利用課件,出示很多需要幫助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做什麼呢?”沒想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想畫一個綠色的家園,沒有污染,讓我們生活在藍天白雲下,呼吸新鮮空氣;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兒童畫一雙明亮的眼睛……學生通過自由想象,使拓展得到了落實。我知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真實地產生了幫助弱小羣體的願望了,並且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而感到快樂。

最後,我讓學生把自己剛纔想到的願望寫在導練稿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在學習生字環節中,由於使用的時間太多,導致後面對課文的學習時間緊湊。而在指導朗讀時,也沒有指導到位。在本課中,“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四次,在讀的時候應該讀出四種不同的語氣。教學時,我沒做重點指導。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朗讀的指導。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後,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在本節課堂上,我還存在着很多細節需要指正,以後我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克服自己的不足,帶着新收穫,再次走進新課堂。

本課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鼠、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純真無暇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共鳴,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還可能產生寫詩的衝動。這都是要建立在對關愛之情的培植基礎上的,所以我在本節課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三個小節感情的變化:第一小節,興奮;第二小節,喜悅;第三小節,沉重。

2、背誦課文。

3、有關愛弱小羣體,關愛環境的願望,能展開想象說或仿寫句子。(完成課後練習“讀讀說說”)。

並把重點定位在:在品讀中激發學生的同情心、愛心,啓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總體上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流暢,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強,能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導課時,我設計了幫闖關遊戲:第一關幫助小熊闖迷宮(複習生字詞及短語);第二關聽寫詞語(本課重點指導書寫的三個詞語)。運用了生動活潑、互動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本課的教學中能比較成功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邊演邊讀或背。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在教研員蔡老師的指導意見下稍作改動:首先由教師指導學習第一小節,再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自由選擇喜歡的小節進行感情朗讀。感情朗讀不是一句口號,必須讓學生真正感悟了內容才能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在學生朗讀前,花了一定的時間進行語言薰陶,並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再採取學生領讀——學生評價——教師點撥——全班齊讀——教師小節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在本節課朗讀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朗讀示範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示範者自信心和自豪感,但關鍵要選好示範對象。

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後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要給……當然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想想身邊還有哪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和事,緊接着問:你最想幫助誰?學生都非常踊躍發言。個別學生的發言還特別精彩:我要給我婆婆畫一雙好腿,讓她能天天送我上學;我要給山區的小朋友畫一間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也能上學讀書;我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畫一隻烤鴨,讓她吃得飽飽的,不再在寒冷的冬天受冷捱餓……聽到學生的這些回答,我特別感動。讓我特別高興的還有,一位可愛的學生:一下課就悄悄地跑到我身邊告訴我:“老師,我預習時讀這篇課文時感到心裏不舒服,但上了這節課後,我覺得好高興哦!”她那麼簡單而純真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最後,我讓學生把自己剛纔想到的願望寫在練習紙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學習第二小節的時候,我拋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麼?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上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於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毫不猶豫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後老師接着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裏(苦苦等待 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是比較到位的。

在朗讀教學的環節中,不能很好的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言,也許有些問題太羅嗦,使學生失去了興趣,因此,有個別學生開小差的現象。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後,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並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爲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

實踐前反思:

《假如》一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3課。本文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弱勢羣體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時,我將階段訓練目標、本課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有機整合起來。

(1)識字

“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這是低年級識字的目標。《假如》這篇課文共有13個生字。其中,要求寫的是8個,只認不寫9個。激發孩子識字慾望,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相結合,採用多種方式識記字形。如,用換偏旁的方法識記(拉—泣、搖—遙、藻—操);用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寸—尋、良—食、建—健),並運用生字組詞、說話。課開始,藉助神筆馬良識記“良”。教學時,通過四讀文本,隨文識字,一讀,遇到不懂的字多拼讀;二讀,遇到生字記一記;三讀,隨文請出生字;四讀認字讀書。四次與文中生字親密接觸,達到最佳的識字效果。隨文引出生字之後,進行“聽音點字”“認讀”等遊戲,並將生字放入語言環境中進行鞏固複習,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2)寫字

書寫前,引導學生觀察本課要寫的八個字,先找一找容易寫錯的字和不容易寫好的字,在學生觀察發現的基礎上進行寫字指導。容易寫錯的字有:“哭(少點)、食(最後一點寫成捺)、體(少橫)”。記憶易錯字,可以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如,“一隻小狗兩張嘴(哭)”。不容易寫好的字是“操、場”。“操”字的書寫關鍵是要把右邊寫好,而寫好右邊的關鍵是把上面品字寫好。寫“品”時,三個口要小而扁,要給下面的木字留出位置。“場”字的書寫關鍵是要把右邊的橫折折折鉤寫好:橫宜短,第二折要與橫平行;第三折要向裏收。

(3)閱讀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就是要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讓學生有感情的讀,有體會的讀,以求達到與文本的共鳴;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師生合作讀、聽電腦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法讓學生與文本親密的接觸,對文本有更深的認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因此,上課伊始,我播放動畫片《神筆馬良》,讓學生也想擁有夢寐以求的馬良的神筆,“假如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他會做些什麼?”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啦。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拼讀課文下面樹葉裏的拼音。

課標強調,語文學科應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爲重點。我提取了第三小節作爲重點講解,創設情境體會西西的不幸,並通過老師的範讀,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出對西西的不幸,從中體會小作者對朋友的關愛。此時,學生對閱讀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學中我再現文本的場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文本,並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懂文中的人,讀出特有的情。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個體的情境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的習得,最終的目的是表達。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上課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也仿照作者的樣子,把自己的願望寫成一首小詩,或者用手中的畫筆畫下來。

實踐中反思:

在研磨的課堂中,反思我的誤區:

一、背教案上課,忽略了課堂的生成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教師忽略課堂上動態生成的東西,教學處於靜態化、程式化。一次次失去了培養學生髮展的機會。如寫“食”字前,“食”與“良”作了比較,學生觀察了這兩個良字的不同,在寫的時候,我還是按照以前的習慣把“食”的最後一筆寫成捺,學生髮現以後說:“老師您寫錯了。”我覺得不好意思,立刻把它擦了。其實可以利用這個生成,及時表揚這位同學,並讓其他同學也來觀察,老師寫的“食”錯哪兒了?讓學生對“食”字的寫法有更深的瞭解,以後養成善於觀察發現的好習慣。有如,我寫完“場”字時,學生說:“老師您寫得好漂亮。”我當時只是笑了一笑,沒有總結我寫得好的原因。如果我當時這樣說的;“謝謝您的誇獎,老師寫字的時候做到了:一、觀察字形的特點,注意關鍵的筆畫。二、邊寫邊思考每一筆該從哪起筆,三、對照檢查。也就是平時老師強調的一看二寫三對照。學生會因此有啓發,課堂也會因此更精彩。

二、課堂浪費,不懂得取與舍

我採用隨文識字,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四讀”文本,識記字的音、形、義,但教學方法還是和一年級時一樣,目標沒有更好地提升。記字的方法學生已經積累了,就不用再去教學生如何去記憶,可是還是在識記字形方面浪費了很多時間,我應該放手讓學生去發現、用自己的方法去識記。二年級了,不在是隻是識字了,應該學會遷移運用,學會用生詞說話,在環境中識記。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爲了保證課堂時間,總喜歡叫一些優生回答問題。其實中下面的學生更值得關注。又如,有些環節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儘量不用,儘量多一些時間讓學生識字、寫字。

三、忽略了以學生爲主體

評價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教師講得多麼的精彩,而是檢查學生學得如何。教師一味地按着教案來上,每一個環節的時間算好了。備課的時候忽略了學生,上課的時候也是爲了完成一節課而上。學生再也不是學習的主人,被老師牽着鼻子走,這樣課堂就留下了很多遺憾。

面對課堂中出現的誤區,我思考如何走出這個窘局: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點燃學生的智慧的火花,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課堂就成功一半了。課堂上我會安排多種形式的讀,如一讀,自由大聲地讀通課文,在文中遇到不會讀的字藉助拼音多拼讀幾次,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手中;二讀生字寶寶請同學們讀書(其實是自由讀課文,只是說法不同),只要遇到生字寶寶多打幾次招呼(多拼讀幾次),並且認一認、記一記;老師在這兩個環節只是一個引領者,完全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三讀是“爭當讀書小能手”的遊戲,形式是同桌互讀,爭當讀書小能手,以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讀得更有興趣,四讀是聽電腦(或老師)範讀,適當給學生放鬆的時間,也給學生一盞指明燈,起到範讀正音的作用。這四讀也是爲識字作鋪墊的,隨文識字。

二、放手讓孩子自學,老師激勵再激勵

每個教學環節完成後,老師都要有激勵的話語,讓孩子更好地投入下一個環節,也對他們的付出給予肯定。比如孩子完成第一次讀書之後,我說:“你們讀的很認真、很投入,熱情地與字寶寶打了招呼,要想交上好朋友,一定要記住它們的名字和樣子(也就是音和形)。所以生字寶寶請你們再讀課文,遇到生字寶寶停一停,記一記。又如寫字環節,我說:“書法家的字寫得漂亮,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你們發現了什麼?怎樣寫好關鍵筆畫?低年級的孩子愛讚美,愛表現自己,激勵是不可缺少的。

三、教師是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老師講40分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40分鐘要指導學生讀書不容易,老師應該在40分鐘裏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激發他們學得有效,學得充實。葉聖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強調的是“自讀自悟”。新大綱也指出,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教師只是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每一次讀書,老師都有明確的目標,學生除了讀通課文,還要思考課文講了什麼?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做到“自讀自悟”。

四、目標明確,形式多樣

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是否引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願望。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課標要求低年級學生會認常用漢字1600至1800個,會寫800至1000個。這艱鉅的任務將成爲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們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有機結合。採用“四讀法”,一讀,學生自主初讀課文,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二讀是學生讀中識記生字,三讀是檢查學生讀或師生合作讀,邊讀邊出示字卡,四讀是錄音或老師示範讀,這一教學過程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從學生心理出發,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種的教學模式省時高效,課課通用,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崔巒先生指出:“語文教學要切實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自主的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教練、輔導員,學生是主角、主人。‘教’完全是爲了‘學’,要服從、服務於‘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要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也就是說,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絕不僅僅是完成教案上預設的每一個步驟,我注重以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的能力爲出發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獲得新的體驗,獲得認可和欣賞,真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上出現了預設以及超出預設的亮點和高潮。

《歡慶》的重難點是把朗讀與想象結合起來,以讀爲主,讀中想象,讀出層次,讀中感悟各族人民爲母親過生日的情景,從中體會喜慶、歡樂的氣氛。在揭題解題之後,我就引導學生朗讀: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在課堂快要結束,學生的感情得以共鳴時,我又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個美好的日子。這是朗讀的主線,也是情感昇華的主線。

在學生能夠很清楚地分出歡樂和樂曲時,我就讓學生找到文中相應的句子進行朗讀: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大海會奏什麼樣的歌曲,你能唱一唱嗎?並在欣賞圖片中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我認爲僅僅通過課件圖畫展開想象是不夠的,還可以適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學生找到有田野、楓林、藍天、大海爲祖國歡慶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最喜歡哪一處景色,爲什麼?學生們各有所愛,但部分學生還是無法展開想象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在此基礎上又設計有啓發性的問題:田野上會有哪些果實,它們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你是飛翔的鴿子,你會對祖國媽媽說什麼呢?這樣更能幫助學生展開想象融入詩歌。這節課中,孩子們的朗讀是充分的,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投入到了詩歌當中,到最後,他們能脫口而出:花園獻上美麗的花朵,小溪唱起動聽的歌曲……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藝術,雖說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出現了幾處讓人很想鼓掌的精彩,但也有讓人深感遺憾的地方,比如說寫字的指導不是很到位,後進生沒有很好地激發。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探索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有效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做一個智慧的語文教師。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1注重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相互聯繫。

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很多,但學生平時並不是很瞭解,所以這堂課通過讓學生觀察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的傳播方法,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下課後佈置讓學生繼續觀察還有哪些植物用哪些辦法傳播種子,這是培養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知識落實到生活實踐當中,是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延伸。

2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參與。

本節課按照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在發現問題環節中,讓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即:鳥有翅膀,牛馬有腳,植物要旅行靠的啥辦法?這個自然現象,激發了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下的教材觀強調,語文教材只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文化中介”和師生對話的“話題”。可見,教材只是“憑藉”。我在設計教學思路時發現,兒歌的最後寫道:“植物媽媽的辦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細觀察,那裏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這裏給老師和學生留有較大的空間,能誘發學生積極觀察大自然的興趣。所以,我在課前大膽地先讓學生去大自然採集長有種子的各種植物,觀察它們的特點。教學中,也把課堂先給小朋友自己,讓他們各自站起來彙報採集到的植物,介紹已經瞭解的各種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下面的課堂教學作了較好的鋪墊。教學中,我能針對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採用一些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把直觀形象的畫面、實物等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落實了新課程中提出的“加強語文實踐”、“促進學生的發展”的要求。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1、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三個媽媽,看到媽媽們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難怪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因爲他深知,能幫助媽媽拎水的兒子纔是真正的兒子。在教學中我們不必給孩子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導、啓發、點化、調動學生讀書、感悟、交流的熱忱,學得生動有趣,讀得入情入境,說得真切真實就可以了。

2、在教學設計上,我着意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

通過對預習時學生提出問題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題——圍繞兩個重點問題展開教學,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初步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能力。圍繞這兩個問題,把老師的教成和學生的學成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學的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學生的學習也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

3、學生理解能力和進入問題(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爲提出的兩個問題是孩子們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個問題“……”,除了五六個孩子之外,三十多個人提出疑問,所以問題來自他們自己,是他們想迫切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專心,學得開心。

4、教學的預設文本和課堂的實施整合得和諧而有實效:

學生在課堂中的理解、朗讀、思維、說話都很不錯,上課的情緒和發言很棒,全情投入。許多環節可以體現,如:你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但是我們有一位平時學習一般的孩子站起來說:“我認爲第七段也寫出了水桶的重,‘老爺爺跟在她們後邊慢慢地走’說明媽媽們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爺爺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說得多精彩呀!那麼細小的細節描寫他竟能發現,可見這節課他學得如情入境。類似的問題還有許多:“媽媽們拎着這麼重的水,這個時候你就是媽媽,你的心理會想些什麼?”;“如果是你的媽媽提着這麼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裏會有什麼感受呢?”……學生們發言真切的、積極的、精彩的。

5、在解決第二問題“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時,還可以進一步設計教學點,將這個問題挖掘得更透些。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課文,它生動地講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秋遊的情景,描繪了秋天的美好景象和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下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課文篇幅短小,一共有四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將大體意思表達出來,能結合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因此,課伊始,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向學生提問:“小朋友,天高雲淡,雁過留聲,美麗的秋天到了,在這金風送爽的時候,你們最想幹什麼啊?”學生們各有各的說法,也勾起了學生的美好回憶,都向往着想出去遊玩。接着,我在朗讀上作了示範,讓學生聽我讀課文,孩子們都非常認真,並且有幾個學生還跟着我一起輕輕地讀,見此情景,我便乘熱打鐵,要想像老師這樣在大家面前一展你的朗讀水平,那就讓老師先來考考你們的預習情況,孩子們興趣很濃,紛紛舉手,他們基本都能正確讀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有幾個還能在識字的基礎上,對這些詞中難懂的進行了解釋,加上我給予的評價,其他的孩子對他們更是佩服不已,沒花多少功夫,字詞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看來,教師的'引領,語言的激勵,榜樣的示範,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用的,不僅興趣足,而且也學得快。

這篇課文的還一特點就是圖文結合,形象生動。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是這些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對“打滾兒”、“逮螞蚱”熟悉不過,因此,我一邊結合課文插圖,一邊和孩子們聊聊自己成長的生活經驗,個別的孩子還進行了語言的描述,以及動作的表演,使孩子們彷彿已經來到了野外,在盡情地玩耍,從而體會了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開心哪!”另外通過“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把課文引入生活中,讓孩子們學以致用,也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書面表達,從而爲寫話打下基礎。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園地七》共設了六個板塊。第一板塊“識字加油站”把“椰、殼、漠、駱、駝、駿、懸、崖”8個生字,巧妙地呈現在12個描寫景色的詞語中,讓學生在認讀詞語的同時感受大自然的的美麗之處。第二板塊“字詞句運用”編排了三項內容。①“用部首查字法查出下面的字,再填一填。”考查的是對部首查字法的掌握情況。②“你見過下面這些詞語描寫的景象嗎?選一兩個,跟同學說一說當時的情景。”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聯繫實際想象情景理解詞語的意思。③“讀讀下面的句子,說說有趣在哪裏。”讓學生邊讀這兩句話邊想象這兩句話描繪的情景,感受語言和動作描寫的趣處。第三板塊“寫法”編排的是讓學生觀察圖片並展開想象寫一則童話故事的內容。第四版塊“展示臺”編排的是區分形近字的知識。第五板塊“日積月累”編排的是“數九歌”。第六板塊“我愛閱讀”編排的是短文《分不清是鴨還是霞》。

一、教學效果:學生學習“識字加油站”時,我首先讓學生藉助漢語拼音把詞語讀準確,然後藉助圖片邊讀邊想象詞語描繪的事物,在此基礎上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這次的“字詞句運用”編排了三項內容。第①“用部首查字法查出下面的字,再填一填。”我讓學生回顧部首查字法的步驟,然後再用這種方法查字典完成習題。

學習②“你見過下面這些詞語描寫的景象嗎?選一兩個,跟同學說一說當時的情景”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藉助漢語拼音把詞語讀正確,然後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每個詞語描繪的景象。也可以選兩個自己最熟悉的情景來說一說。從而體會成語的特點。

學習第③“讀讀下面的句子,說說有趣在哪裏”的時候,我讓學生先把句子讀正確,然後同桌互相表演一下每句話的意思,從而體驗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的'趣處。

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表演,去猜測,去交流的方法很有效。

二.成功之處:“寫話”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認真閱讀題目要求,再觀察畫面,最後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實際生活經驗來大膽想象編一個童話故事,試着寫一寫。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說一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示臺”展示的是同音字、形近字的區分。這些都是易混字。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引導學生在正確朗讀詞語的同時細心觀察找到加點字的不同點,幫助學生區分。這種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的做法有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記憶。學習“日積月累”的時候先讓學生把《數九歌》讀正確、流利並達到背誦的要求。在此基礎上了解每九有什麼特點。教學“我愛閱讀”的時候,先讓學生自讀短文,瞭解短文的主要內容,並嘗試着說一說通過閱讀這個故事你受到了什麼啓發。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體驗閱讀的快樂,養成善於觀察、思考的好習慣。

三、不足之處:講授課堂知識的時間過長,忽視學生的掌握狀況。

四、改進措施:在實踐中能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點,夯實基礎。通過創設識字遊戲的情境,帶領學生在趣味活動中識字、寫字,緊扣新課標的要求,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生字,會用生字,培養語文學習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揭示規律,拓展學習途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寫字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書寫筆順和間架結構的特點,發現規律,觸類旁通,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北京絢麗多彩的夜景,文中有很多美詞佳句需要學生去理解、學習,這篇課文也是學生練習朗讀的好教材。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自主研讀,讓學生獲得獨特的個性體驗。

學生有了疑問纔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纔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爲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學習,打破文章原有順序,讓學生在通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重點朗讀,在朗讀中發現問題,自主質疑,大膽發問。同時,對於學生比較生僻、難與理解的詞語例如“金碧輝煌”、“銀河”等詞語藉助課件增加直觀感受,讓學生理解意思,感悟、內化。

二、巧用掛圖,讓學生有直觀、具體的感受。

北京那麼美,可畢竟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很遠,學生很難單純從讀課文中獲得直觀、具體的美的感受,自然談不上對北京夜景的美的熱愛了,因此,我巧用大量的`圖片,讓學生能清楚的感受北京夜景的美。

三、以讀文爲基礎,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爲了落實以讀爲本的原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首先保證閱讀的時間,從本節課開始的初讀,到重點段落的研讀,最後對課文的美讀,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時間。其次,在朗讀形式上,採用自讀、範讀、評讀、指名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並且激發學生對於讀文的興趣。讓學生想讀課文、愛讀課文。最後,充分讓學生感悟文章內容,析詞品句,在此基礎上深入朗讀,在交流、評價中理解朗讀的方法,依據學生獨特的感悟,讀出自己的課文。

四、聯繫實際,激發學生愛故鄉的感情。

本課的情感目標是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感情,我覺得更應該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一個人如果連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都不愛的話,愛國也是一句空談,因此我在拓展環節安排了一組我們家鄉的夜景圖,一方面可以讓不太瞭解的學生多瞭解一些家鄉,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出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從側面達成本課的情感目標。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也有許多的缺憾。

一、環節安排的很緊湊,但是在完成時還是沒有突出重點,在學習課文主要的4個段的時候,沒有抓住“長安街”和“王府井”這兩個地方重點理解,而是一溜學過,重點不是很突出。

二、因爲上課時是最後的一節課,教師和學生的情緒都不是很高,我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儘量去調動學生的情緒,讓課堂氣氛不是很好。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彩色的夢》是一首詩歌,寫得比較含蓄,讀起來並不是很容易懂。我着重分析詩歌的語言,讓學生懂得作者要寫的是什麼。例如,“有一大把彩色的夢”,彩色的夢怎麼會是一大把呢?讀了全詩大家知道了,原來,這是我們手中的筆,可以用筆去勾畫美麗的夢想。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教師範讀、圖文結合、配樂朗誦等方法,在識字環節,我通過學生自讀,小老師領讀,讀詞語,開火車讀等方法,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生字有了深刻的認識,接下來再讀詩歌,學生們都比較熟練了。

在課文的.理解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朗讀技巧,注意破折號和省略號的讀法,並且瞭解這些標點符號的作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掌握詩歌的讀法。我將詩意的語言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學生對照生活經驗或體驗來理解。例如,“雪松們拉着手”,這是用了擬人的手法,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看到的雪松樹枝挨着樹枝的情景,再想象“手拉手”的雪松,這樣,既節約時間,又加深學生的理解。

最後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盡情的展示自己,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的語言還要再簡練一點,每個環節過度恰當。今後一定要注意改進,讓自己的課堂剛上一層樓!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今年我擔任二年級班主任及語文課程。我們班有50個學生,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50個人一個班班容量很大。聽校長宣佈後,我心裏着急很擔心,我就在想,我是不是能把這個班帶好,我是不是能把語文教好。

要帶好一個班首先是抓好紀律。現在的孩子都活潑好動,教室裏總是亂哄哄的,我強制性地禁止孩子不要說話,認真學習可是收效甚微。我想教改不是要求少批評多表揚鼓勵嗎?我爲什麼不用呢?再次孩子都亂說話時,我就樹立榜樣,誰誰真乖,沒有說話在認真學習;誰誰進步了,這次沒說話;誰誰真是一個遵守紀律的好孩子。紀律是學習的保障,沒多久,班級紀律果然好多了。

紀律有了保障還是不夠的,學習還應養成習慣,首先我從寫字入手,本班學生有一個缺點就是書寫錯誤較多,原因是書寫隨意,不講格式,作業做完了就可以了,從不檢查,針對這種情況,我注意強調書寫格式,並要求寫得慢些,寫得工整,讓我看時針對孩子寫的字,給出針對性評價。書寫太不工整時,一律重新做過,過了一段時間,書寫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錯誤還是較多,於是我在班上宣佈了這樣一條規矩,如果五次連續全對又工整,就發獎品,這樣激發了好學生的興趣,一部分學生是懶習慣了,對此無動於衷,怎麼辦呢?當然還有辦法,每天作業錯了改三遍,再到我跟前背纔算過關,慢慢錯誤少了。

50個人不可能一個一個過關,也不可能不過關。二年級孩子小,背得快,也忘得過,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一課生字讓他們背三遍。第一遍,先同桌交換背,再給組長背,接着第二天再複習一遍,老師提問背,最後聽寫一遍。孩子多就要充分利用小組長的主動作用,除了平時給組長背外,還讓組長幫着看作業。二年級孩子較小,由於年齡特點,也不會太認真,然後我就先讓組長看,再讓我看,持時我就會注意哪個小組看得就沒有出錯,及時表揚小組長,其他小組長就會認真一看。

二年級學生應該有一個主動學習的良好好習慣了。孩子們年齡特點也不會主動去學習,我就幫產製定了一系列步驟,每一課都要先背一類生字,生字背完了寫兩遍。寫完之後,可以先用字典查一查二類生字的組詞、字義等,對二類生字有個初步的瞭解,在講二類生字,孩子們可以說很多組詞。孩子們會覺得自己很棒,下次肯定會更認真查。學習完二類生字就開始讀課文,讀文就要標段,回答課文後的'問題。在講課之時,讓孩子有話可說,學完課文,孩子們就可以做練習冊了,做完練習冊可以看看課外書,可以在固定的時間把你看到的故事講給全班學生聽。孩子們沒有主動性,我就幫孩子制定好步驟,即使你不佈置,孩子們也會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做。

這是我一個月來的一點收穫總結,但是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我會在工作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尋找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葉聖陶老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詞析句,往往對詩的意境領會不深。但是變換了角色,你就是詩人,你就處在詩中情境,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會被激活,他們幼稚天真的話語,往往自然地把詩的意思吻合了。

(1)首先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初讀古詩: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準確字音,讀通順詩句,利用已有的經驗解決難讀的生字,學生很有自信,讀詩的積極性自然就上來了。並給學生自主權,讓讀的形式多樣化(和同桌的小朋友兩個人一組一行一行地讀,也可以一句一句地讀,或者一邊看圖一邊讀。)其實這也是一種方法指導:接下來了解學生讀懂了什麼地方時,學生就能從課題到每行詩句進行表達。

(2)其次,對於理解有困難的詞語進行注重了讓學生進入角色。“高潔”的理解一定有困難,引導學生看圖,看看雪化之後松樹葉子的變化,有學生說出葉子是鮮亮鮮亮的,有學生說雪化後青松顯得更加挺拔蒼翠了。結合上課開始老師畫的松樹,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當作是一棵小松樹--“大雪就是想壓折你們,可是你們卻堅強地與他較量,你們會說些什麼?”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是豐富:“雪,你來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陽曬化就會變成水,讓我喝了,我會更漂亮、更堅強!”情感激發了,語言訓練也恰倒好處。

(3)拓展閱讀的環節證明孩子是可以在一節課上同步學習一組古詩的。效果比較好。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在我校本次教研活動中,我選擇的《坐井觀天》是新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着大量的對話,很適合於讓學生朗讀。我們研討的主題是“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根據教材特點、研討主題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但是,在真正走進課堂上完課之後才發現實踐和理論的差距.在聽了教研室宋曉麗老師的.指導和老師的評課後,更讓我有如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爲我今後的教學提出了新的奮鬥目標:

1.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

老師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我佈置孩子們自由讀書,思考“青蛙和小鳥在哪兒裏幹什麼,並勾畫重點詞句,學生一出口,就開始齊讀,沒有理解到自由讀書的意思,看着孩子讀得起勁我沒有忍心打斷他們,我也意識到,齊讀失去了思考的空間,只是想着之後再讓他們自由讀,勾畫,這樣看來,學生失去讀思結合的時間。所以,從學習的效果看,自主學習的效果不是很好。

2.讀書的行爲習慣的培養。

學生行爲習慣的培養是整一節課的關鍵所在,如果這個前提沒有做好的話,就算教案准備得再好,課件做得再精美也沒有用,這也已經是我的老問題了,希望能快速改進。

特別是傾聽習慣:

在課堂上,每當我提出一個問題,總有很多同學積極舉手發言。當我點了一位學生起來發言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甚至回答不出。此時環顧四周,沒有幾個學生在認真傾聽這位學生的發言。如果這時要點幾位學生站起來複述剛纔的那位學生的發言,能講全的沒幾位學生。可以說,課堂上有很多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愛開小差,這樣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好。學生在傾聽別人發言這方面做的還很不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和“落實”。很多細節我都關注到了,但是很多次我都只是停留在淺顯的表層上,孩子做錯就要把制度落實下去,而不能只顧着趕着課程。

先整頓再進行課程,講課的過程中需要眼睛要盯緊每一個孩子,如果有一個孩子不聽就停下來,及時提醒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