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語文教學反思1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本及相關資料,將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瞭然於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於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着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範讀外,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於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髮散思維,蒐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於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語文教學反思2

有了第一次執教《匆匆》的經歷,聽了大家的建議,我重新審視自己。

教學中,過於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進行授課,面對中間出現的突發狀況沒有及時調整,因而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我沒有給予及時的示範引領。在交流句子中,有的孩子沒有聽清要求,一股腦地將從參考書中抄來的理解和盤托出;還有的孩子思維跳躍,交流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時,竟提到了“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面對課堂上出現的這些超出我預期的問題,我的陣腳亂了,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引領,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有那麼幾秒鐘我怔住了。從沒有像這次執教帶給我那麼大的觸動,帶給我那麼多的思考,也讓我真正體驗到“預設與生成”之間,會有那麼多的意想不到。

說實話,當初進行《匆匆》設計時,我沒少犯愁。對於這樣一篇經典散文,感悟文中所流露出傷時惜時的情緒,學習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畫時間匆匆的寫法,對於十二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是關注內容理解,還是側重學習表達?經過一番斟酌,我將學習內容定爲從文中發現文字表達的奧祕,欣賞其中的精妙,領悟作者思索中帶來的啓迪——珍惜時間,不白走這一遭。

如何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處?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欣賞文字,品情悟理上。在簡單的導入之後,學生帶着要求自讀思考,勾畫批註,碰撞交流所思所想,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理解與感悟。在一層層的研讀中推進思考,發現作者寫作的精妙,推己及人,看看作者逝去的日子,想象自己的日子,仿照文中的寫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運用動詞展現時間匆匆,帶領學生經歷“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在練筆環節中,學生們的表現着實讓我驚歎。一個孩子寫道“玩電腦時,時間從噼噼啪啪的敲擊鍵盤聲中跳過;擦黑板時,時間從灑落的粉塵中飄走;思考時,時間從快速運轉的大腦中穿過。”“跳”“飄”“穿”無不生動地寫出了時間的匆匆。來自文本,豐富文本,超越文本,這不正是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體現嗎?我欣喜之餘陷入深深地思索。只有認認真真地讀書,紮紮實實地思考,循序漸進地引領,文本生活牽手,給學生更大空間,多元關注,纔有這妙筆文字的.呈現。這正是“教語文”的魅力所在吧!

課堂上,我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更好推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交流“痕跡”之後,質疑“朱自清真的沒有留下游絲樣的痕跡嗎?”藉助24歲之前的資料展示,學生知道了“不是沒有留下痕跡,而是他認爲自己做的還不夠!”朱自清不滿足,不甘心,在思索,在追問,創設情境朗讀一連串的問句,與作者對話。出示24歲之後的資料,學生們一邊看,一邊發出驚歎,不斷思索、執着追求、不甘心虛度光陰的朱自清留在學生的腦海中。此時,在師生聲情並茂的對讀中,尋找自問思索的答案,與自己對話,表達珍惜時間的心聲。

課堂上的精彩讓我欣慰,出現的問題讓我深思。一節課下來,感覺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很矛盾,如果將教學內容進行取捨,是否可以重點抓住二、三段進行文字訓練。我也曾有過這樣的設想,但考慮到本單元的目標——領悟哲理,與編者對話,單元訓練目標不好落實了,讓我放棄了那個設想。

我想進行文字訓練,踐行語文的“工具性”,又想將“人文性”滲透在其中,實現單元目標?魚和熊掌兼得,不知可否?

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的思索沒有停止……

  語文教學反思3

  週記一

本週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識字教學,爲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學習語文的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識字形式,主要有看圖識字、歸類識字、熟字換偏旁識字等。

  一、看圖識字

歸類識字(一)的第一篇課文就是看圖識字,在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從文中提供的圖片入手,讓這些感性的東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這種識字形式生動有趣,符合兒童特點,有利於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二、歸類識字

第二課是形近字,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先把生字拆成學過的字,分着讓學生認偏旁,然後再把相應的偏旁和熟字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猜字的讀音,學生對這種方法很感興趣,而且在識字過程中,瞭解了漢字的一些構字規律,逐步掌握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三、熟字換偏旁

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對生字進行分析,讓他們說出生字是由哪個字變換而來的,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還發揮了主動性,效果不錯。

  週記二

低年級學生學古詩,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大自然的和詣。

  週記三

《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寫大青蛙形態的句子:“他們遊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這句是寫青蛙在荷葉上蹲着的形態。教學時,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體會品位”鼓着“與”瞪着“”長着“”披着“和”穿着“的區別。讓學生理解用“瞪着”會把青蛙描寫的太可怕,用“長着”不能說明青蛙眼睛是凸出來的。如果把“披着”改成“穿着”,那麼青蛙雪白的肚皮就露不出來了。

這樣學生自然懂得了用詞準確、生動、形象,對於刻畫人物,表達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對於培養學生語感和運用語言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週記四

週二講了《春雨》一課,覺得效果還不錯,其中有個教學片斷是讓學生仿照例句說句子,由於句子很富於兒童色彩,學生很感興趣,說得也很很好,之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如果你是桃花,你會怎樣感謝春雨?通過這一段的教學,我認爲值得自己欣賞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注重了在閱讀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學會了表達。首先讓學生從仿句入手,想象春雨、柳樹、麥苗、青蛙的對話以及快樂的心情和表現。使學生更加親近自然,表達了對春天的無比熱愛。

2、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樹、青蛙)的方式,與春雨對話,使人與自然融爲一體,情感再次得到昇華。

3、同時,注意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聯繫生活,再想象春雨還會喚醒什麼生命,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發展。

  週記五

星期三我發現校園操場的幾棵柳樹發了芽,於是萌發了帶學生去觀察柳樹的念頭。

下午第三節課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學生,孩子們的雀躍歡呼使我明白了這個決定沒錯。我在教室給孩子們講了觀察順序之後就讓他們自己到操場去觀察。孩子們觀察得很仔細,還不時的用筆做記錄,在這之前我留了一篇日記。

批改完日記,真得讓我感到很欣慰,因爲大部分學生都能寫出三五句連貫的描寫柳樹的話,有一部分學生寫得很出色,其中有一位女孩寫了這樣一句話:“柳芽靜靜地從柳枝上鑽出來…”。好一個“靜靜地”,不僅寫出了柳樹的變化而且還寫出了柳枝不知不覺地就發了芽,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太妙了!還有一個學生把柳芽比喻成了小塊小塊的綠奶油也讓我很感到意外,覺得孩子們的想象力真是不可估量。

總之,從這次寫日記,讓我體會到要想讓學生有寫作的靈感,還得讓他們走出教室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探索,這樣他們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發揮,纔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週記六

複習四“口語交際”練習的內容是《應該幫助他們》。做這個練習,可以按下面幾步進行:

1、仔細觀察圖中的環境,確定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再看看圖中有哪些人,他們有什麼特點,分析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就可以想象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了。

2、抓住畫面重點內容展展合理想象。注意人物的神態、動作,想象一下他們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

3、設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位需要幫助的殘疾人,你會怎麼做?和同不們合作表演一下。

  週記七

教低年級最大的體會就是教師太費口舌,而且上一節真得好難,就課堂紀律來說就讓人頭疼,有時候真難以控制課堂,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自己的方法不對嗎?和同事們探究,也都有此體會,看來,這課堂紀律太值得我們去思考了。

  語文教學反思4

  反思教學中的教

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習慣於每上完一節課就會一遍遍的重溫教案備課,揣度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一堂課即使準備的再好,也會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語文教師的好課堂就是在不斷打磨中煉成的。

所以說語文教師都應該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該發揚的發揚該摒棄的摒棄。唯有如此,才能根據自己的反思重新調整以後的教學設計制定更爲出色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反思教學中的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互動式教學應成爲素質教育的常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語文教師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於此,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

那麼教師需要改變原來的身份,真正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中心,而是學生的服務者,是學生的參謀。學生的學困難是什麼,什麼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師的撥雲見霧,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反思的。只有準確的瞭解學生的真是需要,語文教師纔能有目的的積累自己的課前準備素材,使自己的教學準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反思教學的亮點

所謂教學亮點,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處。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課堂,初三語文《醉翁亭記》,曾經要求學生背誦全文。不想有學生突然提出想讓老師也背誦其中一段,筆者當即聲音並茂地將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學生的熱烈掌聲。

筆者趁熱打鐵又將王勃的《<滕王閣>序》也背誦一遍,看着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筆者因勢勸諭學生學習古人的文章不僅僅是爲了考試,而是因爲有些文章確實是千古華章,經常頌之,既能提高語感又能陶冶情操,實爲一舉兩得。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給學生一個提示,每節課都應有每節課的出彩之處,只要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畫龍點睛之處並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對即對錯即錯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語文知識至今都存在學術爭議,所以即使有教學上的瑕疵也不難發現。

如果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並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以作將來改正之之用。同時不斷地積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就會發現自己學習上的薄弱環節,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體教學水平。

  語文教學反思5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爲,“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爲:“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爲大家的榜樣的,老師應讓學生進行探討。

相比《勸學》,韓愈《師說》此文更具情感性,因此在教學中注重誦讀的施教。叫了幾個學生朗讀模仿,效果亦是不錯。對於沒念好的學生用文中的話說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並同步翻譯,效果也出來了。此種情形只是針對有過預習的並且成績較好的學生,整個班級氣氛較活。但是對於古文考試的要求可能有點擔心。因此下節課應再次重複一次脈絡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