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大綱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相較於教案,教學反思也很重要。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一)

1、聯繫生活,激發興趣,引領學生快速進入文本。

心理學家認爲,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動學生去探索知識並帶有情緒體驗色彩的意向,隨着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就會產生進一步的學習需要,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激發興趣的方法有多種,其中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情況,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有話講且真實富有代表性,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學習。

在本課教學時,我在開頭請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的勞動情況,讓學生在發言中不知不覺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同時強調很多同學爲什麼對自己的勞動並沒有多大的印象,是因爲勞動對你的印象不夠深刻,自然引入到作者爲什麼對第一次勞動印象那麼深刻,到底與我們的勞動有何不同,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

2、抓住課文主線,學習問題有始有終。

主線猶如大樹的主幹,一條巨龍的筋脈,又猶如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課文一般都有一條甚至幾條主線,從頭貫穿到尾,教師的教學設計也往往圍繞這幾條主線而進行設計,在教學時也始終抓住課文的主線而展開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本課教學中,“開端”是這篇課文的主線。我抓住這條主線,設置一個大問題:你是怎樣理解“開端”的?在學生進行一番討論交流後設疑:這“開端”是不是僅僅是勞動“開始”的意思呢?相信你在學完課文後對“開端”又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這樣通過一個大問題,使學生產生疑惑,又給學生指明瞭學習的方向。在具體學習討論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艱辛時,又同樣設置一個大問題:課文是怎樣深刻地寫出作者挑煤的艱辛的?讓學生自由地有選擇性地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不同體驗。

正因爲有開頭的問題,而且在學生充分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後,所以在課堂結尾時又重新回到開頭:經過剛纔的學習討論,你對“開端”又有了新的認識嗎?這樣從開頭進入又重新回到開頭,做到問題學習有始有終,但始終圍繞課文的主線,可謂形散而神不散。

3、重視句式教學,反覆誦讀,便於運用。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也要考慮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除了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需要有較好的形象思維能力,也就是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這也是把作文寫的生動、形象的必要條件。在學習課文中,掌握必要的句式也是把作文寫生動的一大因素。

本文作者爲了表達自己在第一次勞動過程中所受的苦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這些比喻句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也更好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現實,所以這麼多的比喻句也爲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良好的範例。

在教學時,我把這些比喻句作爲重點,讓學生自行研讀,小組討論,使學生理解這些句子所表現的含義。同時加強朗讀,通過多種方法的朗讀,加深理解,掌握規律,便於學生在以後的習作中大膽運用。

4、需要注意的地方

雖我在教學課文的幾句比喻句時,讓學生進行大信息量的討論和朗讀,但還有學生對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存在概念不清現象,所以教學時教師的主導地位還是不能丟。如學生在學習“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盪,像是打鞦韆。”這一句時,很多學生簡單地認爲把“煤筐”比作“打鞦韆”。

這裏應引導學生從整個環境出發,我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後,學生纔有所思考,是把“挑在肩上來回晃盪的煤筐”比作“打鞦韆”。這樣通過情境演示,讓學生更貼切地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比喻句深刻的含義。

另外在學習母子之間的對話時,學生一開始還沒有體會到這些對話和我們平時的對話之間的不同之處。教師要多次範讀和學生的多次多樣朗讀相結合,我在這個環節上設計了一個假設,但效果並不是很理想(這跟學生生活實際也有關係),是否能在教師範讀後直接提問:作者的母親跟我們的母親說的話有什麼不同?也許效果會好些。

所以在課文教學中,應努力聯繫學生實際生活,激發學生興趣,避免大量煩瑣重複的問題。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字詞,掌握學法,領會中心,也應重視課文中字詞句的學習對習作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和作用,使學習過程既重學法,又重運用,使雙基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二)

本文講述了他童年時代因受飢餓的威脅,被迫走上謀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經過。重點是瞭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艱難歷程,體會舊社會窮人生活的艱難;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舊社會窮人生活的艱難。

課文描述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很遠,課前佈置學生查閱一些有關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的小故事,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這樣可以幫助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課前我佈置學生預習,根據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關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的小故事,以及有關作者的資料。家裏有電腦的學生通過網絡蒐集了很多小故事與大家分享,樂思良還拿來了一本吳運鐸寫的《把一切獻給黨》。

整體把握課文。在講解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詞,後問: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我的艱難?整堂課就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講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進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在教學“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時,我採取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通過默讀、自讀、品讀……多種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學生體會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艱辛時,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能體現“我”第一次挑煤的艱辛的語句。然後讓學生找出課文最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談體會。

如有的'找出“我看見比我大點的窮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氣掙幾個錢”;有的學生是找“這山原來沒有路,那些人踩出來的小路滑極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來回晃盪,像是打鞦韆。”有的學生找的卻是:“媽媽,不要緊,我明天還去挑。”還有的學生找“扁擔把肩膀壓得生疼,膽子從左肩移到右肩,從右肩移到左肩,換來換去,兩個肩膀都吃不住勁了,只好停下來歇歇。”……而且同一個句子,學生的感受也不同。

如“我看見比我大點的窮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氣掙幾個錢。”有的同學說:“我體會到作者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要賺錢,爲爸爸、媽媽減輕負擔。”有的同學卻說:“我體會到作者是個有責任感的孩子,他認爲自己是家裏的一員,有責任賺錢維持家裏的生活。”有的同學卻說:“讀了這一句,我體會到舊社會有很多窮人家。”有的同學說:“我體會到舊社會,窮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擔。”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於與文本和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三)

課堂上討論《勞動的開端》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詳細,哪些地方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學生們一致認爲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寫得最詳細,因爲這是文章的重點,最能夠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夠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艱難、意志的堅強和舊社會的黑暗。

寫作者家裏窮、礦工工作條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較簡略,因爲這些是次要材料。然後根據重點,把課文縮寫成100字左右的短文。又寫了讀後感,大家紛紛寫到:讀了《勞動的開端》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也懂得了,人要志氣,人要有毅力,人要有決心。

如果沒有像吳運鐸一樣有志氣,有毅力,有決心,我們的學習就不可能有進步。可見,同學們的思想還是有所觸動的。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四)

《勞動的開端》是一篇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的文章,由於文章所處年代與我們較遠,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也較難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勞動的艱辛。針對這點,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在設計教學時,重點放在抓住課文一個突破點,並運用大量課外知識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有層次,循序漸進地進行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在教學時,我就有意轉變以往老師有聲有色地講,學生毫無感受地讀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我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再讓學生住抓住學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讀,從課文中可以感受自強自立、刻苦磨鍊自己的堅強意志。

本課重點內容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經過,在學習過程中,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讓學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麼順序來敘述的?然後再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表示時間先後順序的詞語。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進而提高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

除了引導學生抓住第一次挑煤的情景,還特別抓住本課中的比喻句和寫體會的句子,引導學生細細體會比喻句的用法,進一步體會這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體驗,體會生活的艱難和舊社會人民命運的悲慘。

通過學習課文,大多數學生對勞動有了新的認識,感悟到勞動是歷盡艱難的,勞動是爲了生活所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