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安塞腰鼓》課堂反思大綱

《安塞腰鼓》課堂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安塞腰鼓》課堂反思1

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每一次誦讀文本,每一次聽朗誦錄音,每一次觀看視頻、圖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搏擊的生存狀態深深折服。我確定,這些文字打動了我,而這些聲光畫面同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裏的孩子對黃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認知距離,若是給予前期渲染,調動他們的認知情緒,那品味文字一定會更細緻,更到位。

《安塞腰鼓》課堂反思

基於這樣的思索,我準備在課堂上給他們聽陝北民歌,感知黃土高原的風格;看腰鼓表演片斷,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壯闊的氣勢;聽課文朗誦錄音,品味文字的同時,渲染讚歎安塞腰鼓的情緒。從上課後反饋的情況看,這些教學手段的確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極大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下課後,學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視頻,再聽一遍錄音,再唱一次歌曲。對黃土高原及其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撓、強盛搏擊的精神表示了強烈的認同。

然而,教學中,由於如何對教學素材進行取捨的問題沒有處理好,課堂上還是留下了些許遺憾──前鬆後緊,朗讀品味不充分!

其實,這堂課的重點應該是在朗讀文本,品味語言上。由於課前渲染鋪墊時間過長(約15分鐘),在重點環節的處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壓縮導入材料。而可刪的素材是阿寶的《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以及腰鼓表演片斷一。

有時候,不能因爲自己喜歡就捨不得,“捨得”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技巧。不要說導入的素材可以“捨得”,即使是課文內容,如果對完成教學目標意義不大,又未嘗不可以“捨得”呢?

“捨得”是一種策略,一種教學意識,更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敢於舍,巧妙地舍,纔會重點突出,優質高效地完成教學。

《安塞腰鼓》課堂反思2

每個人都要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我的學生因爲上我的課而感到是一種幸福,那三尺講臺是我夢想的舞臺,那裏寄託了我所有的感情。年少的時候輕狂,無所畏懼,有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什麼都想嘗試,什麼都敢嘗試,豪情滿懷的我就像那安塞的腰鼓一樣隆隆的在課堂上演繹者自己的夢想。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是美妙的,當我以無知者無畏的精神走上講臺演繹《安塞腰鼓》的時候,它卻當頭一棒讓我清醒的看到了那個淺薄、浮躁的我。那節課上的無滋無味,看似華麗的導入,自我陶醉式的朗讀,活生生割裂的分析,把一篇蕩氣迴腸的《安塞腰鼓》弄的支離破碎,加上不太精彩的調撥,學生在緊張中度過了35分,常舒一口氣後逃離了現場。記得當時老關親切的安慰我說:“不錯,比在學校強多了。”那一刻,我羞愧的無地自容。此後,我消沉好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很失敗,甚至質疑過自己是不是不該做一個語文老師。那段灰暗的日子裏,我自己舔着傷口,常常反思自己。潦草的筆記,壓抑不住的煩躁,最喜歡的書早以蒙上了灰塵,課堂那不用麥克就可以響徹走廊鏗鏘有力激情飽滿的聲音不在,而取代的是焦躁嘶啞低沉毫無情感的低語。

做不到像徐志摩那樣的瀟灑,揮一揮衣袖轉身離去,因爲講臺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事業,我引以爲豪的夢想。離去還是繼續?混日子還是奮發圖強?像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恍惚的我,走路會撞到柱子,吃飯的時候會愣神。偶然又翻開那我最喜歡詩集。汪國真的詩句驀地跳將出來: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這不曾是我最喜歡的詩句嗎?爲什麼現在的我如此不堪,曾經校歌的誓言忘記了嗎?-----我們是年輕的師範生,努力學習園丁本領本領,不忘人民囑託,牢記黨的叮嚀,幹撒滿腔青春血,換來延邊桃李紅、、、、、、不能就這樣放棄,我倔強的昂起頭。慢慢長夜有了我翻看案例的背影,精彩紛呈的假日裏有我奮筆疾書的寂寞。看着累加的筆記,心裏莫名的喜悅,近了,更近了,頭腦由混濁漸漸的清晰。

當我的聲音又變得洪亮,狂魔亂舞的草體,變成端端正的楷體,我的心透亮了,少了點浮躁,多了點沉穩。

如果我在講《安塞腰鼓》,我會怎樣講?我會和學生一起以課桌爲鼓,雙手爲錘,和着那鏗鏘的節奏親身體驗一下什麼叫激情四射,酣暢淋漓。我會讓學生用語言在現那鼓點隆聲震天,感受激盪的生命和衝破束縛磅礴的力量。我會讓學生逐層撥去語言的外衣,深入語言的深處體會安塞腰鼓所承載的生命的,赤裸裸、霸道、蠻橫,但是它會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爲人,生命之所以爲生命。讓學生感受內在的思想必須依賴外在的形式表現。學生會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掌握知識的情感,從而喚起對知識的興趣,學生因認識世界,而認識自我,從而喜歡語文。

厚積薄發是徹悟後我最大的收穫。要給學生一杯水以不是一桶水那麼簡單。也許我要學習的更多,所以我必須彎下腰勤勉的學習,再學習。因爲我的安塞腰鼓,是我的夢。

《安塞腰鼓》課堂反思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學習文章形神結合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朗讀品味,自主評價,在補缺中發現,在發現中發展。

3、情感與態度: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感知西北漢子的美。

【教學課時】

一課

【教學過程】

一、感悟體驗、情境設缺

(播放光盤,讓學生觀看南豐蜜桔節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鐘。)

師:剛纔同學們欣賞了兩段腰鼓表演,誰來說說你的感受?

生1:我覺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們家鄉人打腰鼓就是沒有北方腰鼓表演那麼有力量。

生2:後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氣勢,場面更壯觀。

師:同學們都同意他們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腰鼓表演我們並不陌生,許多大型文藝晚會上都有這類節目。在黃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亞運會上一展風采後,曾令無數人魂牽夢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劉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筆描繪這驚心動魄的表演。

二、缺口邊緣、整體感知

(學生聽課文朗讀帶,腦海裏想象表演畫面)

師:我們剛纔聽了課文朗讀錄音,請同學們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概括評價,也可引用文中詞句。(師板書這一填空題)

生1:狂野奔放!

生2:豪放!

生3:元氣淋漓、驚心動魄、熱情奔放!

師:他說了這麼多!(生鼓掌,繼續評價)

生4:火烈的、沒命的!

生5:粗獷的、壯闊的!

生6:雄渾激昂的、奇偉磅礴的!

生7:排山倒海的、讓人歎爲觀止的!

……

(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抓住關鍵詞句靈活板書)

師:剛纔同學們評價的非常好!

三、確立缺口、體驗感知

師:根據你所做的評價,你能從文中找出能體現你觀點的句子、段落嗎?讀出來!

生:“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這些句子能體現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師:他讀得怎樣?

生:他好像沒有把這種激烈的氣勢讀出來。

師:那應怎樣讀?

生:要讀得急速高昂些!

師:那你來讀讀看!(生讀)

部分學生:好像比前一個同學讀得更有氣勢。

師(教師不看書誦讀了這幾句):那你們想不想試讀一下?

(生點頭,教師示意學生讀)(生齊讀)

師:剛纔同學們把安塞腰鼓的氣勢讀出來了,這些句子有什麼明顯特徵?

生(齊):運用了排比。

師:對!那你們具體說說這些句子是從哪個角度描寫的?

生(部分):從腰鼓表演的場面。

生(另有部分):從火烈的狂舞。

師:不錯!是從火烈的舞蹈場面來突出這種氣勢。排比的語句還有很多,繼續找,並說說作者的描繪角度。

生:“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這是運用聯想來突出腰鼓表演的氣勢。

生:“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燒灼着你,威逼着你”這是通過描寫擊鼓的後生來突出這氣勢。

生:“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這是從變幻的舞姿描寫來突出這氣勢。

生:“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這是從鼓聲的描寫來突出腰鼓表演的氣勢。

……(還有很多同學在舉手)

師:說得非常好!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這種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層層遞進。(師點頭)

生:增強語言氣勢。

生: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

生:有如江河一泄萬里。

師:都非常好!我常用一泄千里來形容,我們同學更厲害,會用一泄萬里來形容排比句的氣勢。那大家一起來讀讀9、10、11節!

(生齊讀)(教師不看書誦讀了這幾節)

師:那我們換用小組輪讀的形式來讀出這種氣勢!

(三小組輪讀)

師:我們平時參加過類似的激烈競賽活動有什麼?

生(部分):拔河比賽、跑步比賽…

師:那你看到拔河比賽的緊張場面,你會聯想到什麼?

生:我會想到那繩子會不會被拉斷!

生:我會想到射箭的時候,就像箭在弦上,那快要射出的一剎那!

生:那一陣陣加油聲使我想起黃河的浪濤,奔向前方!

生:使我想到獅子的吼叫!

師:非常好!還有沒有能體現這種氣勢的句子,是從哪個角度來寫腰鼓表演的?看哪個同學“火眼金睛”,能快速找到並讀出來!(氣氛很熱烈,很多學生舉手)

生:“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隆隆,隆隆,隆隆。”這三段鼓聲的描寫都能體現安塞腰鼓的強勁有力。

生:她讀得沒力,不像打鼓。這也是從激越的鼓聲來寫腰鼓表演,但她沒有把這種強勁讀出來。(師請該生讀,好像讀出了氣勢)

師:我們來讀這三段,先女生讀一段,再男生讀一段,後男女生齊讀一段。(生讀)

生:課文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快節奏使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盪。

生:不光是排比,排比還和反覆相結合。

師:很好!這裏用反覆和排比的手法,強調某種感情,使語言更有氣勢!

生:那一定是強調了安塞腰鼓的強勁!

師:(做個握拳動作)想想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靠的也是這麼…(生齊:一股勁!)

生:我們國家經歷了太多苦難、太多束縛,但重新崛起,滿懷豪情走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靠的就是這麼一股充滿力量的勁!

師:他說得多好哇!(生鼓掌)

生:排比還和對比相結合,如“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了……使睏倦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

師:那我們男同學來體會一下這氣勢吧!(男生用深情讚頌的語調讀)

師:這腰鼓真讓人如癡如醉,我們平時在情緒低落時有沒有什麼突然使你興奮了?

生:那一次我考差了,心情不好,但聽到音樂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生:那一次我正感到無聊,路過娛樂廳,一聽到“蹦的”的音樂,我熱血沸騰,心情振奮!

師:非常好!還有誰發表意見嗎?

生:有! “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爲什麼都用這麼短的句子進行排比?

生:突出安塞腰鼓迅猛的節奏。

生:營造激越的氣氛。

(分男女生輪讀這幾段)

師:像這樣短句還有?

生:“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生:“隆隆,隆隆,隆隆”

……

師:這裏鼓借人威、人借鼓勢,人已不再是單純概念上的人,而是成了生命的載體、力量的載體!(引導學生讀類似短句,體會它的使用效果)

師:文中還有很多鏗鏘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節奏鮮明的反覆句,從變幻的舞姿、鏗鏘的鼓聲、擊鼓的後生等角度來描繪安塞腰鼓,我們不一一舉例了,留給同學們課後繼續去體會。

師:好一個劉成章!讓我們從無聲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們認爲安塞腰鼓體現一種“________之美”(師板書)。

生:壯觀之美!(師在空白處上一行填“壯觀”)

師:還有嗎?(學生好像不好表達)

師:(提示)你看這鼓,沒人去敲它,它會響嗎?

生:力量之美!

師:那這力量來自何處?

生:來自人!

生:體現人的力量美。

師:人是生命的載體,生命與力量合一。

生(齊):體現生命力量之美!(師在空白處板書“生命力量”)

師:那我們一起來讀課文22至30小節,把這種生命力量之美傳遞給每一位聽課教師!

(生齊讀這一部分內容)

四、課外拓展、缺口延伸

師:聽着同學們的朗讀,使我想起李白的豪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使我想起蘇軾的曠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使我感受到江南江北各有千秋的美。同學們,你們上了這一課,會聯想到身邊哪些能體現生命力量之美的壯觀場面,學習課文中的寫法來說一段話吧!

(有的同學在想,有的在寫)

師:你可以快速仿寫幾句然後讀出來,也可以“君子動口不動手”直接描述出來!

生1:我來描述一下運動會上的壯觀:駿馬一樣,是跑步的健將;大雁一樣,是跳高的選手;猿猴一樣,是機敏的籃球運動員;浪濤一樣,是此起彼伏的加油聲……

生2:我來描述一下南豐蜜桔節上的`壯觀美:人們像潮水一樣聚集到一起,從前面一排往後面看,簡直是一個人海,人們像着了魔一樣觀看演出,每次精彩的節目過後總有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就像人海上空捲起一陣暴風雨……

生3:我也來描述一下蜜桔節上的壯觀氣勢:看到這熱鬧非凡的場面,使我想起了沙漠裏的旋風;使我想起了平原上的疾風驟雨;使我想起了大海中的波濤洶涌……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壯美,也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精美。課後,讓我們用最新最美的語言來歌頌我們的祖國,讚美壯麗的人生,描繪美好的生活吧!

(生鼓掌,下課!)

【教後反思】

通過參加競賽和聽取評委們的意見,我深深感到:只有通過教師自己的創造性勞動,才能感悟出新的教學理念。

我把兩個有梯度的教學缺口:“ 的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體現一種 之美”交給學生,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就是讓學生在活動、體驗和表現過程中去發現知識,進行開發性學習。更要求學生儘可能地躍過學習這一過程,直接進入發現,就這個過程來說,學習就是發現,發現就是學習。在引導發現的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發展能力。注重了學生求異求新思維的開啓。這樣,一方面對接了新課程自主學習的要求,一方面凸現缺口教學“讓學生自己發現”的課堂生命意識。

我想,如果在這堂課上只是截取文中的某一、兩部分來學習和發現,留下部分作爲讓學生課後學習和發展的缺口也許效果會更好,那樣,學生思想上閃耀的智慧火花也會讓我們老師備受鼓舞。

《安塞腰鼓》課堂反思4

世界著名學者弗賴登塔爾指出:

學生學習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爲在語文的互動—探究教學中,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親歷知識的探究過程。現記錄《安塞腰鼓》的教學片斷,以期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一、案例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畫面導入後。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以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內容。學生邊朗讀邊思考。

學生1:老師,我找到兩個——“豪放的安塞腰鼓”、“壯闊的安塞腰鼓”。

學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學生3:“驚心動魄的安塞腰鼓”。教師趁機鼓勵學生:我想同學們一定還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詞、句子來修飾、評價安塞腰鼓。在老師期待的目光中,學生們表現得更爲積極,紛紛動筆嘗試着、思考着……2分鐘後,80%的學生臉上寫着勝利者的得意與自信,而其他同學有的還在凝神思考,有的寫了劃,劃了寫,還有兩名同學坐不住了,悄悄偷窺鄰座的本子……

教師趁機插話: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向周圍的同學請教。教室裏頓時失去了已有的平靜……

師:誰願意把自己的答案寫到黑板上?全體同學要求強烈,無奈,教師只好請先舉手的兩名同學上臺。

結果如下:“元氣淋漓的安塞腰鼓”;“奇偉磅礴的安塞腰鼓”;“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的安塞腰鼓”“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師:既然大家都對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評價,那麼你覺得安塞腰鼓美嗎?

學生齊答:美。

師:那好,咱們分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裏?請各小組進行尋美點比賽,並用“美,你看(聽)”的句式敘述出來。

大部分同學受上一環節啓發,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各小組同學躍躍欲試,“目無尊師”地爭論起來。

5分鐘後,教師請各小組派代表發言。各小組同學情緒高漲,爭當小組發言代表。發言摘要如下:

1、“擊鼓的後生美,你看,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疾速地搏擊着,大起大落地搏擊着……”

2、“激越的鼓聲美,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衆的心上。觀衆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變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與影的匆匆變幻。”……一番交流之後,

我仍習慣地問:同學們還有沒有其他想法?“有”,

A同學站了出來,“老師,我突然有一個想法。”

師:是嗎?快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A同學:我們能不能像前幾天改寫古詩那樣,將這篇文章改爲詩來讀呢?

師:這個想法非常好,很有創意,你能具體說說嗎?A受到鼓勵後,非常自信的讀起了他改寫的詩。

A:我改寫的是第7段,請大家多多指教——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面對這一改法,個別同學似有所悟,多數同學則面帶困惑。

師面向全體同學:這樣改好不好呢?大部分同學搖頭表示不解,只有個別同學應和着。面對同學們的不解,

A同學顧不上徵求老師的許可就迫不及待地開講了:

將這段文字改爲詩後,我們就可以從中去體會、感受文章語言的詩意美、節奏美,這也是我們應尋找的美點之一。同學們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學開始喊開了:原來這樣啊,我們也能改,保證比他改的好!教師此時順水推舟:同學們按這種形式是否可以創作出更好的詩句,找出更多的美點呢?面對新鮮的樣式,同學們熱情更加高漲。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有的同學邊說邊比劃着……此情此景,我已沒有一點插話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本案例選自我平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整個過程自然、貼切。

教師三言兩語就把學生引入探究的情境,學生在教師尊重、信任、期待的目光中盡情地釋放着自己的參與體驗和互學情感,真正成了課堂教學探究活動的主角。這不正是我們日常教學中所追求的嗎?說老實話,上課之前,我既沒有刻意去設計每個教學細節,也沒有奢望能達到一種怎樣的境界。因此,就這堂課本身的設計來說,它絕非完美無缺。

之所以把它記錄下來,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評判和指教,進而探討出一種真實、有效而又易於操作的互動—探究教學方法。對於A同學的改詩主張,用替換文學體裁的方法品讀文章,我把它視爲一種“獨創”,這種“獨創”及其同學們的發言,着實讓我有一種“後生可畏”的感覺。

同時也給了我三點啓示:

1、教師的思維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的思維可能會超越教師、超越教材,出現新穎、獨特的想法。呵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就要提前預見並及時瞭解學生學習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教學意外,以做到適時引導,有效控制。

2、學生的創造需要有教師的及時調控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我嘗試、自我發現、自我評價和選擇爲依託;需要有教師爲其提供的心靈上的自由、教學上的民主做後盾。只有具備了民主、平等、開放的教學空氣和土壤,自由的心靈才能夠呼吸、生存,創造的種子才能夠生根、發芽、破土成長。

3、教育就是一首詩,“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追求課堂上的“實、趣、活”,僅僅靠研究教材、選擇教法、學法,甚至上幾節研究課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善於關注國內外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使自己的教學思想始終處於改革的前沿,並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地加以實踐、提煉、完善和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