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2016高二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

2016高二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導語:語文無處不在,路邊,大街上,房屋頂.“一馬平川”展現理髮師的功力;“咳不容緩”更是體現藥品的重要;“騎樂無窮”使馬兒馳騁活躍着.

2016高二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

第Ⅰ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文化的內涵 季羨林

我曾經把文化分爲兩類: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倫理、道德等。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東西,連汽車、飛機等當然都包括在內。

週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爲三個層次:狹義的、廣義的、深義的。對於深義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在狹義文化的某幾個不同領域,或者在狹義和廣義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領域中,進一步綜合、概括、集中、提煉、抽象、昇華,得出一種較普遍地存在於這許多領域中的共同東西。這種東西可以稱爲深義的文化,亦即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爲本質或最具有特徵的東西。”他舉日本文化爲例,他認爲日本深義的文化的特質是“苦澀”“閒寂”。具體表現是簡單、質樸、纖細、含蓄、古雅、隱而不發、不事雕飾等。

我不想從民族心態上來探索,我想換一個角度,同樣也能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深層結構或者內涵。

中國哲學同外國哲學不同之處極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別之一就是,中國哲學喜歡談論知行問題。我想按照知和行兩個範疇,把中國文化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這屬於知的範疇;一部分是綱紀倫常、社會道德等,這屬於行的範疇。在這兩部分的後面存在着一個最爲本質、最具有特徵的深義的中華文化。

寅恪先生論中國思想史時指出:“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故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此雖通俗之談,然稽之舊史之事實,驗以今世之人情,則三教之說,要爲不易之論。……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世者,實在制度法製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於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對中國思想史仔細分析,則不難發現,在行的方面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佛道二家。潛存於這二者背後那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深義文化,是“三綱六紀”等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

專就佛教而言,它的學說與實踐也有知行兩個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無常、無我、苦以及十二因緣等,都屬於知的方面。八正道、四聖諦等,則介於知行之間,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與知密切聯繫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輪迴,則完全沒有倫理的色彩。傳到中國以後,它那種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的“三綱六紀”等,完全是對立的東西。在與中國文化的劇烈衝擊中,佛教如果不能適應現實情況,必然不能在中國立定腳跟,於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僞裝,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別強調“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義以適應中國具有濃厚綱紀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見中國深義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禦了。

這一點,中國不少學者是感覺到了的。

馮友蘭先生說:“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後的事。如地獄、輪迴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講的是‘人學’,注重的是人。”

事實上,孔子就是這種意見的代表者。“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證明。他自己還說過:“未知生,焉知死?”

我認爲,中國文化的特性最明顯地表現在或者可以稱爲深義的文化上,這就是它的倫理色彩,它所張揚的“三綱六紀”以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精神。

(摘編自季羨林《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關於佛教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與中國文化一樣,佛教的學說與實踐也有知行兩個方面。無常、無我、苦以及十二因緣等這些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都屬於知的方面。

B.原始佛教文化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輪迴等是與知密切聯繫的行,這些話究拿不帶有倫理的色彩。

C.佛教文化不是中國的本土文化,傳到中國以後,它“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的“三綱六紀”等完全是對立的,因此它不會對中國人的行產生影響。

D.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別強調“孝”字,這是在中國濃厚綱紀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下,不得不歪曲願意以求生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文化可以分爲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前者範圍大,後者範圍小,後者包含在前者之中。

B.文化也可以分爲廣義的、狹義的、深義的三個層次,深義的文化存在於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的不同領域中,是經過概括、抽象、提煉等方法得出的共同的東西。

C.簡單、質樸、纖細、含蓄、古雅、隱而不發、不事雕飾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質的東西,正是日本深義文化的特質。

D.中國文化的特質就在於它知行背後的倫理色彩,即它所張揚的“三綱六紀”以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精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引用週一良先生的論述,是爲了借用“深義的文化”這個概念,點明本文觀察中國文化的視角。

B.作者認爲中國哲學和外國哲學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哲學喜歡談論知行問題是這二者最主要的差別。

C.文章引用陳寅恪先生對儒、佛、道與中國思想史關係的論述,爲中國文化知、行兩個範疇的論述奠定了理論基礎。

D.深義的文化是一種較普遍地存在於狹義文化和廣義文化許多領域中的共同東西,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爲本質或最具有特徵的東西,它可以代表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徵。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爽遂耽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爲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爽至孝,拜郎中。對策陳便宜曰:“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廉。今公卿羣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喪不得奔赴。夫仁義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應乎下。事失宜正,過勿憚改。臣竊聞後宮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縑帛,空竭府藏,空賦不辜之民,以供無用之女。臣愚以爲諸非禮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婚合。一曰省財用,實府藏。二曰修禮制,綏眉壽。三曰寬役賦,安黎民。此誠國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聞,即棄官去。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餘年,以著述爲事,遂稱爲碩儒。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弔問喪疾者,又私諡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獻帝即位,董卓輔政,復徵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因從遷都長安。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顒等爲內謀。會病薨,年六十三。

論曰:董卓當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黃髮矣,獨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餘竊商其情,以爲出處君子之大致①也,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則濡跡③以匡時。觀其遜言遷都之議,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節選自《後漢書•荀爽傳》,有刪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趨歸;大致,意即重大選擇。②陵夷:衰頹,衰落。③濡跡:駐足,喻出仕。

4.下到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隆/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毒/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秋》是中國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分爲《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樑傳》。《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私諡:古時人死後由親友或門人給予的諡號,與朝廷頒賜的不同。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爲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岳飛)、陶和靖(陶淵明)等。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除“社稷”外,“宗廟”也可以用來代表國家。

D.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舊時爲長壽的象徵,後常用來指老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即用此意。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爽勤奮好學。他十二歲時就能讀懂《春秋》《論語》,遭黨錮之鍋後,隱居十幾年,專心從事寫作,終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導孝道。他認爲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樣,應該改正父母去世時不回家居喪盡孝的錯誤,要帶頭施行仁義。

C.荀爽關心民生。他建議朝廷遣散過多的宮女,讓她們結婚成家,認爲這樣做可以減省賦役,安定百姓,利於國家。

D.荀爽憂心國事。他雖受權臣董卓重用,卻不與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謀劃遷都長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沒能重振國運。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太尉杜喬見而稱之,爽遂耽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5分) .

(2)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金詞,完成8~9題。

臨江仙 元好問

今古北邙山①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②,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8)作者是怎樣訴說自己的“幽懷”的?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9)有人說這首詞“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卻催人感奮”,請結合下闋內容談談你的理解。(5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莊子•逍遙遊》中“ , ”兩句寫出了鯤鵬展翅高飛遷徙南冥的壯觀場面。

(2)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 , ” 兩句寫出了詩人回家途中,擺脫束縛、重返自然的歡快舒暢。

(3)杜牧《阿房宮賦》中以敘述的表達方式表現秦人對從六國掠奪來的珍寶毫不珍惜的對偶句是: , 。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莊稼地裏有祖墳 何曉

“爹,李家的人每年給你多少錢?”桂花餵了豬出來,看見公公又坐在街沿上翻曆書,就扯起喉嚨問。

天生老漢扶了扶鼻樑上的老花眼鏡,不開腔。

“翻、翻、翻,一本曆書都遭你翻爛了。人家城裏人出門不得看黃曆,只看天氣。”自從接到丈夫的電話,說他和兒子不回來過年,要在廠裏掙雙份工資,桂花的臉就扯長了再沒復原,跟哪個說話都象吃了火藥,“你以爲我不曉得你在等李家的人啊?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等,今天都二十九了,人影子還沒看到一個。哼,也不曉得是哪些個天王老子的墳,年年都這樣勞煩人。就是請個守墓的,也未必有你這樣盡心哦。”

天生老漢聽了這話,嘆口氣,偏過頭對兒媳婦說:“我翻曆書,是在看節氣,和李家沒有關係,你不曉得,就不要亂說。桂花,還是留點口德喲,莫要忘了那年秋天,你口裏是咋生瘡的。”

桂花用木瓢把豬食盆子打得“砰砰”響,再還嘴,語調卻低了三分:“醫生說了的,我那是病毒感染,和山彎地的墳沒關係。”說着,忙慌慌地拐進了廚房。

天生老漢笑笑,他曉得,這一下,屋裏至少可以清淨一袋煙的工夫 。

那年點麥子,天生老漢親自去縣城農科所買了良種回來,播到山彎地的時候,桂花不高興,邊撒種子邊和天生老漢吵架,說年年李家的人回來點香祭祖,都要把地裏的麥子踩得亂七八糟。天生老漢就解釋:“人家賠了錢的。”

桂花一聽這話,更生氣:“反正人家要賠,何必既花力氣又花錢把莊稼種得這麼好?喊你不種莊稼,在屋裏耍,我也好和他們兩爺子一起出去打工掙錢,你偏不準,守到幾畝地,花牛大的力氣,掙得到幾個錢?”

天生老漢漢揮舞着旱菸鍋子,罵道:“錢!錢!錢!你掙得到幾個錢?都出去打工,把地荒起?想都不要想!你們哪個出去打工、哪個留在家裏我不管,我只管這些地要有人種。就是全社全村全鄉的地都荒完了,我屋裏的地也不準荒。”

桂花放下手裏的鋤頭,叉起腰桿立在地裏,尖聲叫道:“爹喲,你曉不曉得現在是啥年代哦?人家都看掛曆了,只有你還在看老黃曆。你吼我做啥子?你有本事,種了這麼好的莊稼,就不要準人家來踩,幾個爛土堆堆,象禍根一樣,年年招人來……”

天生老漢不等桂花說完,幾步跑攏,抓住桂花的袖子就往地中間的墳堆上拖,邊拖邊說:“人人都有祖先、家家都有祖墳,你個死女子,不怕報應哦?去,去磕頭認個錯!”

桂花一掌把天生老漢推倒,轉身就往地邊上跑,一路還不停地咆哮:“我就要說就要說,爛土堆爛土堆,全是爛土堆!”

天生老漢自己從地裏爬起來,不知道是身上痛還是心裏痛,反正就是痛得想哭,他獨自流着淚往土裏撒種子,撒一把說一句:“大人不記小人過,土裏的先人,莫要跟那個蠢女子計較,就當她放了個屁,不是不是,就當剛纔吹了一陣風……”

卻不想第二天一早起來,桂花的嘴裏嘴外就生了瘡,腫得象豬拱嘴一樣,吃了好久的藥纔好。從那以後,再到山彎地做活,桂花說話的聲音都不敢太大了。只是年年到了李家來祭祖的時候,她還是忍不住要發幾句牢騷。

倆人正慪着氣,後山上響起了喇叭聲,有小車來了。天生老漢象沒有聽到一樣,繼續坐在堂屋外面抽菸看曆書。桂花卻趕緊把手上的活做完,邊撣着衣裳上的土,邊尖起耳朵聽響動。一會兒,來了一大羣人,都穿得光鮮鮮的,拉着天生老漢的手寒暄了一陣之後,就在天生老漢的帶領下往山彎地走。桂花跟在後面數了數,男女老少總共有三十多個。桂花想:李家回來祭祖的人,一年比一年人多了。

雖然都很小心,但人太多,大家還是在把麥子踩壞了好大一片之後,才全部集中到了麥地中間的墳堆旁。李家的人離開故土久了,祖上的事情沒有天生老漢知道得多,天生老漢就把自己聽來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大家相互補充、相互應證,很是投緣。話說完了,開始點香、磕頭。當墳頭上香菸繚繞的時候,太陽也偏西了,李家的人陸續離開祖墳往車上走。桂花趕緊站到天生老漢旁邊。

走在最後的人拿了錢出來,放進天生老漢的手裏,說:“這麥子長得多好啊!”天生老漢推着不要,那人就把錢放進了天生老漢的大衣口袋裏。桂花看得明白,是好幾張一百元的。 只等最後一輛車子轉過山彎,桂花就趕忙對天生老漢說:“爹,我現在曉得你老人家爲啥要喊我在家種地了。”

天生老漢象沒聽到兒媳婦的話,他的目光還跟着那幾輛小車和車裏的人,他說:“出去幾輩子了,還記得回來祭祖,還曉得哪樣麥子長得好……”

桂花插嘴說:“這地裏的麥子長得越好,人家給的錢就越多吧?”

天生老漢狠狠地剜了她一眼,說:“人家離開老家那麼久了,心裏都有莊稼、都有祖墳,你守在這裏的,咋就看不到莊稼地裏有祖墳呢?女子,這祖墳在莊稼地裏,不管是哪家的,都是先人。這些先人在看着地裏的莊稼,也看着種莊稼的後人哩。”

(1). 下列對這篇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A. 小小說是平民藝術,是寫世態人情的藝術。這篇小小說的情節就在天生老漢和兒媳婦的對話中展開。故事情節雖然很淡但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敘事能力。

B. 小說採用倒敘的手法,描繪了桂花因爲抱怨莊稼地裏的祖墳而導致嘴裏嘴外都生了瘡的生動場景,增添了小說的趣味性。

C. 天生老漢明知道李家人來祭祖會把地裏的麥子踩壞,卻還是花錢花力氣把莊稼種得很好,這源於他對土地的尊重,更源於他知道李家人會賠償他的損失。

D. 桂花一掌把天生老漢推倒,天生老漢自己從地裏爬起來,痛得想哭。他想哭不僅因爲摔疼了,更是因爲以兒媳婦爲代表的年輕人對祭祖傳統的不理解和輕視。

E. 李家人來祭祖的汽車喇叭聲響起的時候,天生老漢象沒有聽到一樣,繼續坐在堂屋外面抽菸看曆書。此時他的內心其實是非常激動的,只是故作姿態,等着李家人來請他。

(2)小說以“莊稼地裏有祖墳”爲標題,有何作用?(6分)

(3)小說主要藉助“天生老漢”和“桂花”之間的對話來展開情節,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的結尾,“天生老漢”說:“人家離開老家那麼久了,心裏都有莊稼、都有祖墳,你守在這裏的,咋就看不到莊稼地裏有祖墳呢?女子,這祖墳在莊稼地裏,不管是哪家的,都是先人。這些先人在看着地裏的莊稼,也看着種莊稼的後人哩。”請結合文本和社會現實,談談對這段話的理解。(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我的文學生涯 陳忠實

我生長在一個世代農耕的家庭,聽說我的一位老爺(父親的爺爺)曾經是私塾先生,而父親已經是一個純粹的農民,是村子裏頭爲數不多的幾個能打算盤也能提起毛筆寫字的農民。

我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入學,1962年高中畢業回鄉,之後作過鄉村學校的民辦教師、鄉和區的幹部,整整16年。對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的瞭解,是這段生活給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調入西安郊區文化館。我再三地審視自己,還是決定離開基層行政部門轉入文化單位,去讀書、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學。1982年冬天,我調到省作協專業創作組。在取得對時間的完全支配權之後,我決定乾脆歸老家,徹底清靜下來,去讀書,去回嚼20年裏在鄉村基層工作的生活積蓄,去寫屬於自己的小說。

我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文學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說”。上初中時我閱讀的頭一本小說是《三裏灣》,這也是我平生閱讀的第一本小說。趙樹理對我來說是陌生的,而三裏灣的農民和農村生活對我來說卻是再熟識不過的。這本書把我有關農村的生活記憶復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驗證了自己關於鄉村、關於農民的印象和體驗,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識的鄉鄰舊生活的照片。我隨之把趙樹理已經出版的小說全部借來閱讀了。也就在閱讀趙樹理小說的濃厚興趣裏,我寫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說《桃園風波》,是在初中二年級的一次自選題作文課上寫下的。

隨着閱讀範圍的擴大,我的興趣就不僅僅侷限於驗證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我眼前展開了一幅幅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畫卷……所有這些震撼人心的書籍,使我的眼睛擺脫開家鄉灞河川道那條狹窄的天地,瞭解到在黃土高原的夾縫之外,還有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父親自幼對我的教誨,比如說人要忠誠老實啦,本分啦,勤儉啦,就不再具有權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這些美德和規範,卻更崇尚一種義無反顧的進取精神,一種爲事業、爲理想而奮鬥的堅忍不拔和無所畏懼的品質。

父親對我的要求很實際,要我念點兒書,識得字兒就行了,他勸我做個農民,回鄉種莊稼。開始我聽信他的話,後來就覺得讓我挖一輩子土糞而只求得一碗飽飯,我的一生的年華就算虛度了。我不能過那種只求溫飽而無理想追求的豬一樣的生活。大約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我想搞文學創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對的現實是:高考落第。我們村子裏第一個高中畢業生回鄉當農民,成爲一個唸書無用的活標本,很使一些供給孩子讀書的人心裏綻了勁兒。我的壓力又添了許多。在這種別無選擇的狀況下,我選擇了一條文學創作的路,這實際上無異於冒險。我閱讀過中外一些作家成長道路的文章,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在文學上有建樹的人當中,幸運兒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樹,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勞動,要忍受難以忍受的艱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這種從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經驗,我比較切實地確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過去太多的輕易獲得成功的僥倖心理,這就是靜下心來,努力自修。

我給自己定下了一條規程,自學四年,練習基本功,爭取四年後發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學”領到畢業證了。我經過兩年的奮鬥就發表作品了。當然,我忍受過許多在我的孩子這一代人難以理解的艱難和痛苦,包括飢餓以及比鼓勵要更多的嘲諷,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與打擊。

我在愛上文學的同時,就知道了人類存在着凡人與天才的極大差別。這個天才攪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應,就是越來越清楚地確信自己屬於非天才類型。尤其想到劉紹棠戴着紅領巾時就蜚聲文壇的難以理解的事實,我甚至悲哀起來了。我用魯迅先生“天才即勤奮”的哲理與自己頭腦中那個威脅極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終於堅持不輟。如果魯迅先生不是欺騙,我願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奮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彌補先天的不足。

相關鏈接

①昨日接受西安晚報記者採訪時,陳忠實說,路遙小自己7年。1988年,路遙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獲茅盾文學獎。陳忠實說:“我開始對這個比我年輕好幾歲的作家刮目相看。當他的作品獲得文學最高獎項時,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感到了一種巨大的無形壓力。我下定決心要奮鬥,要超越,於是纔有了這部富有鄉土氣息的《白鹿原》。”(摘自2015.03.04“中國新聞網”)

②關於《白鹿原》的寫作,陳忠實寫過一本《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創作手記》的小冊子。“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陳忠實說:“這句話很準確,可以說把作家的個性化追求一語道破了。”(摘自2012.09.21《新華每日電訊》)

【注】《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品,1997年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傳主的父親是一位純粹的農民,所以傳主認爲父親對他進行忠誠老實、本分勤儉等品質的教育是不具有權威力量的。

B.傳主不能接受父親勸他做一個種莊稼的農民,因爲他認爲農民的生活就是隻求溫飽而無理想追求的豬一樣的生活,就會虛度一生的年華。

C.傳主曾經存有文學創作會輕易獲得成功的僥倖心理,但通過閱讀中外一些作家成長道路的文章,改變了這樣的觀點,堅定了靜下心來,紮實基礎的決心。

D.傳主認爲,選擇文學創作就是選擇冒險,因爲走這條路的人很少,同時還要承受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艱難和痛苦,折磨和打擊。

E.與戴着紅領巾時就蜚聲文壇的劉紹棠相比,傳主認爲自己無疑是一個凡人。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會感到矛盾與痛苦,他爲自己不是一個天才而悲哀。

(2)傳主自敘中重點回憶了初中時閱讀趙樹理作品的經歷。趙樹理的作品對傳主的文學生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簡要分析。(6分)

(3)材料從哪些方面表現了傳主對文學的熱愛和執着追求?請簡要分析。(6分)

(4)傳主從一個高考落第回鄉的農民,成長爲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8分)

第II卷 表達題(共80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1)“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認爲,轉基因是好是壞不能 __ 。

(2)在一些西方消費者的概念裏,“中國製造”仍意味着質量低劣。但美國的一些媒體近日指出,“中國製造”已與過去不可 ,很多產業已變得高度專業化。

(3)企業給職工發節日福利,原本就有“兩個層次”或曰“兩個渠道”,一是企業自有資金髮的,一是工會經費發的,兩者不可___ _。

A.混爲一談 同日而語 一概而論 B.一概而論 混爲一談 同日而語 C. 一概而論 同日而語 混爲一談 D.混爲一談 一概而論 同日而語

1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6年我市商品房銷售實現同比增長10%,庫存去化週期控制在合理區間,房價運行保持基本平穩,力爭在2-3年時間我市房地產市場供需結構達到均衡。

B.馬彩雲同志犧牲後,昌平區人民法院向區、市政府申報其爲烈士,北京市高級法院與市人事局決定追授其爲“北京市模範法官”榮譽稱號。

C.近年來,棚戶區改造工作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諸多資源型城市相繼開展了以政府爲主導的多種形式的棚戶區改造工作,很多人實現了多年的住房改善夢,陸續住進了新房。

D.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近日表示,制定延遲退休方案主要有三個方面考慮,首先是漸進到位、小步慢走;二是區別對待、分步實施;三是提前公示、預先通告。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的一句是( )(3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護文化多樣性,是關涉人類文化發展未來的大問題。在不同文化主體之間,要倡導有創建的交流、理解與對話。這種文化理解是一個雙向承認的過程: 。

前者是自覺、內省,後者則是寬容禮讓、平等開放。

A.首先是瞭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後是接觸“他者”文化以認識“自身”文化。

B.首先是接觸“他者”文化以瞭解“自身”文化,然後是認識“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C.首先是接觸“他者”文化以認識“自身”文化,然後是瞭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D.首先是瞭解“自身”文化以認識“自身”文化,然後是接觸“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8個字(包括標點符號)。(5分)

在當下中國,客觀存在着兩個輿論場,一個是以黨報、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臺爲主體的“官方輿論場”,① 。2015年,“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進一步打通。主要表現在:一是網民熱議話題成爲主流媒體議題。互聯網上的一些熱點話題在黨報、電視臺等主

流媒體上得到探討和回答。②__ 。各級政府積極開設政務微博、政務微信,與網民加強互動,聆聽訴求,處置輿情。三是注重平等交流,促進兩大輿論場親密化。官方擺脫嚴肅、刻板的形式束縛,加入平民化元素、互聯網思維和網絡語言,③ 。

17、下面是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徽標,請寫出該徽標中除文字外的構圖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語意明確,句子通順,不超過90字。(6分)

六、寫作(60分)

18.閱讀下面兩則摘自2O15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屠呦呦的演講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材料一:在報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謝諾貝爾獎評委會,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O1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在短短的幾天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熱情,在此我一併表示感謝。

材料二:1973年4月27日,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室進一步複覈了分子式等有關數據。1974年起,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繼開展”了青蒿素結構協作研究的工作。最終經X光衍射確定了青蒿素的結構。確認青蒿素是含有過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內酯。立體結構於l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發表,並被《化學文摘》收錄。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議論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

1.C 解析:說法過於絕對,根據原文第7段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後披上了綱紀倫常的外衣,對中國人的行的影響是存在的。

2. C 解析:曲解文意,根據原文第2段最後一句可知,日本深義的文化的特質是“苦澀”“閒寂”,簡單、質樸、纖細、含蓄、古雅、隱而不發、不事雕琢等民族心態是其具體表現。

3.B 解析:以偏概全,根據原文第4段第1句可知,“中國哲學喜歡談論知行問題”是二者最主要的差別之一,而不是“最主要的差別”。

4.B

5.B(陶淵明諡號“靖節”, “和靖” 爲宋林逋諡號)

6.D(遷都長安的是董卓,荀爽在此事上不願參與意見(文末“遜言遷都之議”),荀爽暗中圖謀是要對付董卓。)

7.(1)太尉杜喬見了稱讚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經典,喜慶喪吊活動他都不參加,朝廷有徵召他也不答應。(得分點:耽思,慶弔,徵命各1分,句意2分)

(2)(我)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但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我)確實已誤入迷途但還不算很遠,我已經醒悟今天歸田是正確的而以前做官是錯誤的。(得分點:諫,追,是,非各1分,句意2分)

  【譯文】

荀爽字慈明。他從小好學,十二歲就讀懂了《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了稱讚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經書,有喜慶喪吊活動,他都不參加,朝廷有徵召,他也不答應。潁川流行這樣一句話:“荀家八條龍,慈明世無雙。”

(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趙典以“至孝”推舉荀爽,被任命爲郎中。他回答策問陳述了他認爲國家應辦的事宜說:“漢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誦讀《孝經》,選官吏也是推舉孝廉。現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與教化的榜樣,而父母逝世了卻不能回去居喪盡孝。仁義之行,要從上面開始做起,敦實純樸的風俗,才能傳到下面響應。事情做錯了,應該改正,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我聽說後宮宮女有五六千人,使喚服侍的還在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糧食,耗費着絲綢布帛,使國家府庫空虛,(以至)白白地向無罪百姓徵收賦稅,用來供養無用的宮女。我認爲那些不是以禮聘娶的且又沒寵幸過的宮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們能夠婚配。一是可以節省財用,充實府庫;二是可以完善禮制,獲得長壽;三是可以減省賦役,安定百姓。這實在是國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偉大幸福啊!”奏章呈上之後,他就棄官離開了。

後來,遭到黨錮之禍,荀爽隱居於東海邊,又南逃到漢水邊。這樣過了十多年,在家專門從事寫作,於是被稱爲大儒。時人多不爲妻子服喪,即使在父母喪期仍有弔喪問疾的,又私自給其長輩及一些名士死後贈諡號。(對於這些做法)荀爽都引經據典申明大義,用經典來糾正,雖說沒有全部改變,也很有一些改進了。漢獻帝即位,董卓掌權,又來徵聘他。荀爽想逃避任命,來使催迫得很緊,沒法離開,因而被任命爲平原相。(上任時)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爲光祿勳。到任辦事剛三天,又被升任司空。於是跟隨遷都到了長安。荀爽見董卓殘忍暴虐愈益嚴重,必定會危害國家社稷,他所推舉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幹有智謀的人,準備與他們一起對付董卓,並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長史何顒等人爲內應。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史官評論說:董卓當權,申屠蟠、鄭玄最終不肯屈從而保全了他們的高風亮節。荀爽已經年老了,只有他去應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有人懷疑他違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細斟酌荀爽當時的思想,認爲出而用世,退而隱居是君子爲人的重大選擇(重大關鍵)。時運平順(天下太平)時,就弘揚大道以實現自己的志向;國運衰落(國家危亡)時,就應該投身問世以匡救時難。看他不參與關於遷都的朝臣爭議,以及後來暗中圖謀董卓,幾乎能振興國運,這正是所說的“大直若屈”啊。

8.①直抒胸臆。如“老盡英雄”“人生長恨”等直寫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悲傷。

②借古抒懷(或觸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詞人行走於北邙山下,想到這裏多有王侯公卿,對比自己的不得志,寫出了悲傷之情。

③化用抒情。“人生長恨水長東”,化用李煜詩句,以東逝的江水無休無止永無盡頭,比喻人生憾事之多。

④動作細節描寫側面烘托。“遠目送歸鴻”暗示無人與共語,故寄意于飛鴻;“浩歌一曲酒千鍾”寫飲酒唱歌,表達了看透功名無用後的瀟灑快意。

(答出一種手法並準確分析給3分,答出兩種以上並準確分析即可給滿分。)

9.①從字面看似乎消沉,“老盡英雄”之語,“人生長恨”之嘆,都顯得有點落落寡歡。(2分)

②從整體來看,意趣高揚,令人感奮。下闋第一句講不再怨天公,第二句說的是要飲酒浩歌,第三句則直述不在意窮達,心靈趨於寧靜,情趣則豪邁曠達。(3分)

(意思對即可,共5分。)

10(1)水擊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2)舟遙遙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

(3)鼎鐺玉石 金塊珠礫

11.(1) A 3分; D 2分; C 1分;選B E項不給分。

解析:B小說採用的是插敘手法,“抱怨”與“生瘡”沒有必然因果聯繫。C “更源於他知道李家人會賠償他的損失”,並不準確。 E 老漢的平靜是自然的表現,在他的意識中,守護祖墳,哪怕是外姓人的祖墳都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2)

答:①結構上,是全文線索,情節圍繞“莊稼地裏的祖墳” 展開,這樣使小說情節更緊湊、集中。

(2分)

②形象上,有利於在對比中刻畫人物,對“莊稼地裏的祖墳”的不同態度,塑造了“天生老漢”和“桂花”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2分)

③主旨上,體現主題,作者借貫穿全文的意象“祖墳”,表達了以“天生老漢”爲代表的老一輩農民對土地、對莊稼的熱愛和尊重,對傳統的傳承和堅守。(2分)

(3)

答:①爲故事的發生提供了廣闊的生活背景:小說中的對話描寫充滿了濃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和農村生活氣息,爲人物的活動提供了鮮活的社會環境。(2分)

②很好地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從“祖墳”的來歷到“桂花”遭“報應”腫了嘴再到“李家人”前來祭祖,情節的每一步發展都由對話描寫連綴。(2分)

③傳神地刻畫了人物性格:把“天生老漢”的淳樸和“桂花”的浮躁都表現得活靈活現。(2分)

(4)

答:(1)從文本看,小說中兩位主人公對待“莊稼”和“祖墳”的言行真實反映了兩代農民對傳統傳承的不同認知,表達了作者的憂慮和期待:

①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讓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離開家鄉、離開土地、離開莊稼、離開了傳統的勞作模式,也讓他們對傳統的傳承意識越來越淡薄,作者對此不無憂慮。(2分)

②老一輩農民對“莊稼”和“祖墳”的尊重,越來越多的“李家人”前來祭祖,說明尊重土地、先人,已經內化爲長輩的自覺行爲,這些情節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傳統傳承的一種期待。(2分)

(2)從社會現實看,

③尊重土地是農業文明的核心思想之一,尊重“祖墳”就是尊重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教導我們:“慎終追遠”“ 喪盡禮,祭盡誠,侍死者,如事生”“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中國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將這些優秀傳統不斷地傳承下去。(2分)

④現實卻令人憂慮,倘若只是單純地爲了社會進步或完成現代啓蒙而對傳統文化輕率地否定和顛覆,那就等於挖自家的祖墳。(2分)

解析:每大點4分,每小點2分,意思對即可。

12、12、(1)選C給3分,選E給2分,選A給1分;選B、D不給分。(A項中“所以”和對“兒子的選擇不理解”,在原文中沒有足夠的依據,但他的願望分析是正確的。B項中“只求溫飽而無理想追求的豬一樣的生活”那是傳主不願意過的一種生活,不能把它與農民的生活劃等號,所以分析不正確,不能給分;D項原因分析不正確,原文中作者認爲“選擇文學創作就是選擇冒險”是“因爲在文學上有建樹的人當中”,成功的機率很小,所以這樣的選擇是冒險。)

(2)答案示例:①閱讀趙樹理的作品是作者接觸文學的開端;②閱讀趙樹理的作品激活了傳主的農村生活體驗,爲他創作鄉土題材小說奠定了很好的基礎。③在趙樹理作品的影響下,作者寫下了平生第一篇小說,成爲了他文學創作的開端。(6分,每點2分)

(3)答案示例:①對文學的濃厚的興趣讓傳主有了更加廣博的閱讀,文學給予了他更加廣闊的世界,讓他對文學又有了更深的熱愛;②高二時就樹立了搞文學創作的理想,落第回鄉不甘於做一個只求溫飽而無理想追求的農民,而選擇了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勞動,要忍受難以忍受的艱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的文學創作道路。③參加工作後的兩次選擇更體現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和執着。一是離開基層行政部門而轉入文化部門的選擇,二是在進入省作協之後,選擇回到老家,讀書、回嚼生活積蓄,寫屬於自己的小說。(6分,每點2分)

(4)答案示例:①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打擊,他都毫不動搖。②深厚的生活積累,廣泛的讀書、深入的思考,爲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③自我加壓,超越自我的追求。當他看到比自己小7歲的路遙創作的《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後,就下定決心超越自我,這是創作《白鹿原》並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原因。④對創作個性化的不懈追求;“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這是他遵循的文學信條,也是他在《白鹿原》創作中的追求。最成功的作品就是最具有個性的作品,這在《白鹿原》一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8分,每點2分)

13.C一概而論:不加區別地用一個標準來看待。後常用此比喻對問題不做具體分析,籠統地 看成一個樣子。 同日而語:放在同一時間談論。指相提並論(多用於否定式)。強調差別大。 混爲一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當做同樣的事物談論。強調不應混同而混同了。

14.C A項成分殘缺,應在“在2-3年時間”後面加“使”;B項搭配不當,“其”指代馬彩雲,不能 追授馬彩雲爲稱號;D項語序不當,應改爲“首先是小步慢走、漸進到位”。

15.C 根據前後照應的原則,採用排除法。由“雙向承認”排除D項,由“寬容禮讓、平等開 放,排除A項。由“認識”和“瞭解”的認識程度,排除B項。

16.示例:①一個是以互聯網爲基礎的“民間輿論場”

②二是官方加強與網民互動 ③贏得網民好感

(答對一句1分,答對兩句3分,答對三句5分。句子大意對即可,超字酌情扣分)

17、徽標由中心的大五角星和外圍的小五角星、橄欖葉組成。中間部分,五角星與三角構成的人形突出了以人爲本,五星從地平線上升起寓意救援隊爲災民帶來希望,外圍的橄欖葉有着國際的寓意。

18、思路分析:本題材料選自屠呦呦在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給世界的禮物》,共兩則材料。材料一中屠呦呦表達了對諾貝爾獎評委會、瑞典人民的感謝,強調了諾貝爾獎是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材料二則主要展示了青蒿素髮現過程中各個部門的貢獻。綜合兩則材料來看,考生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

①個人與集體。一方面,個人的成功往往離不開集體,集體爲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條件和有力支持。青蒿素的研究充分說明,很多事情靠一己之力很難實現,要學會把自己放入集體中,懂得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獲得成功。另一方面,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集體的利益和發展。只有當個人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集體中,集體的功能纔會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②無私合作。兩則材料充分表明了青蒿素的成功發現過程中,爲了共同的目標,科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起着重要作用。屠呦呦的成功雖有個人努力的因素,但團隊的合作不可或缺。

③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個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感恩更是一種文明,有了感恩的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會變得親近、和諧。

 【文言文參考譯文】

戚繼光,字元敬。父親戚景通,連續擔任都指揮,暫時代理大寧都司,調入神機營擔任神機坐營,有(美好的)操守品行。戚繼光從小灑脫不拘,有非凡的志氣。他家庭貧寒,喜好讀書,通曉經書史書的要旨。嘉靖年間承襲世職,因被推薦而提拔爲代理都指揮僉事,在山東防禦倭寇。後改任浙江都司僉事,擔任參將。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樂清、瑞安、臨海,戚繼光未能及時援救,由於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不久,他會合俞大猷的軍隊,在岑港圍剿汪直殘餘勢力。但很久都不能取勝,因此被撤官,(被責令)戴罪辦理倭寇事宜。不久這些倭寇逃走了,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燒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人上奏(朝廷)彈劾戚繼光沒有功勞,還勾結外國人。剛要審訊他,隨即因討平汪直的功勞恢復了原職。戚繼光到浙江時,發現衛所軍隊不善於作戰,而金華、義烏民俗素有剽悍之稱,於是請準招募三千人,教他們攻擊、刺殺的方法,長短兵器輪番使用,從此戚繼光這支部隊特別精銳。叉因爲南方有許多湖澤,不利於騎馬追逐,於是依照地形制成陣法,考慮步行作戰的方便,所有戰艦、火藥武器、兵械,都精心研製/力口以精選,重新置備更換。“戚家軍”威名傳佈天下。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規模搶劫桃渚、圻頭。戚繼光急忙趕到寧海,扼守桃渚,在龍山打敗他們,追到雁門嶺。倭寇逃走,便乘空虛襲擊台州。戚繼光親手殺掉倭寇首領,逼迫殘餘的倭寇逃往瓜陵江全部喪生。而圻頭的倭寇重新奔向台州,戚繼光到仙居攔截殲擊,路上沒有一個逃脫掉的。先後九次戰鬥都打勝了,俘獲一千多人,燒死淹死的不計其數。戚繼光作爲將領,號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沒有敢不聽命的。

隆慶二年五月,命令戚繼光憑都督同知的身份全面管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的士兵訓練。戚繼光往來視察邊塞,建議修建抵禦敵人的樓臺。大致說:“薊鎮的周邊城牆,綿延二千里,如一處有缺陷,那麼整個堅固的長城就會成爲廢物。近年來,每年修補每年垮塌,白白耗費人力財力卻無益處。請求跨越城牆修築樓臺,可觀察四方。每臺高五丈,中間是空的,有三層,每個樓臺可住一百人,鎧甲、器械、乾糧準備充足。命令守兵劃出地段,接受分配的建臺任務,先建臺一千二百座。然而邊卒性格剛直倔強,按照軍法約束他們,他們將不能忍受,請求召募浙江人爲一軍,以倡導勇敢。”浙地士兵三千人到達薊門,在郊外列陣,天空下起大雨,從早晨到傍晚,士兵像樹木一樣站立不動。邊塞軍隊都很驚駭,這時才知道軍令嚴明。隆慶五年秋天,修臺大功告成。精良,堅固、雄偉、壯觀,二千里聲勢相連。過了一段時間,土蠻騷擾遼東,戚繼光急忙赴援,偕同遼東軍隊打退他們。戚繼光已經加授太子太保銜,根據戰功又加少保銜。自從順義王受封以來,朝廷以八件事考覈駐守邊疆的大臣。每三年派遣大臣檢閱考查,分別評定功勞大小。戚繼光由此連續獲得朝廷蔭護和賞賜。

張居正去世半年後,給事中張鼎思說戚繼光不適宜在北方任職,主持國政的人急忙把他調到廣東。戚繼光憂鬱不得志,勉強赴任一趟,過了一年就託病自請退職。給事中張希皋等人又彈劾他,最終罷免了他,讓他回家。過了三年,御史傅光宅上疏薦舉戚繼光,反而被削減俸祿。之後戚繼光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