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小學文言文翻譯

小學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文言文翻譯對於衆多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弱項,同時也是父母們的心病。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小學文言文翻譯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小學文言文翻譯

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爲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註釋】

1、曰: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譯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裏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爲精衛鳥。經常叼着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古今異義詞】

赤足:1.文中指紅色的腳。 2.現代漢語中指光腳。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註釋】

絕 :斷絕

善 :擅長,善於。

鼓 :彈。流

志在高山 :心裏想到高山。

哉 :語氣詞,表示感嘆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 :像~~一樣。

洋洋 :廣大。

念 :心裏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謂 :認爲。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弦:在這裏讀作“閒”的音。

【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澎湃的江河,鍾子期讚歎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 無論伯牙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中所想的。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爲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瞭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斷絕了琴絃,終生不再彈琴。

【朗讀停頓】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關尹子教射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子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註釋】

中:射中

請:請教

者:相當於“的”,這裏指射中靶子的'道理

乎:嗎

弗知:不知道

未可:不行,意思是還不能算學會射箭

退:告辭回去

習之:學習射箭

守:遵守,依照

失:丟失,違背

【譯文】列子跟關尹子學習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請教關尹子,說:我學的差不多了吧。關尹子說:“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

列子回答說:“不知道。” 關尹子說:“不知道不能算是學會了。”列子回去再練習。過了3年,列子又來向關尹子求教。

關尹子又問:“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嗎?” 列子說:“知道了。” 關尹子說:“現在可以了。你要牢牢記住,千萬不要違背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國家以及自我修養,都要像這個樣子。”

寓意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學習也好,做事也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纔算掌握了規律,只有這樣精益求精地學習、工作,才能把事情辦好。這樣學習纔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遠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況下學習。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

爲蛇足者,終亡其酒。

【註釋】1.祠(cí):祭祀。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2.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4.相謂:互相商議。

5.請畫地爲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爲蛇:畫蛇(畫的結果)。

6.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引:拿,舉。

7.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固:本來,原來。

8.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9.安能:怎麼能;哪能。

10.爲:給;替

11.遂:於是;就。

12.賜:賞賜,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13.爲之足:給它畫上腳。足(此句中的足):畫腳。

14.終:最終、最後。

15.引:拿起。

16.且:準備。

17.成:完成。

18.餘:剩餘。

19.足:腳。

20.亡:丟失,失去。

21.爲:給,替。

22.乃左手持卮:卻,表示轉折

23.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飲其酒:那,指示代詞

25.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

26、謂:對......說。

【譯文】古代楚國有個人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卻左手拿着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爲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完成,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分析點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爲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深刻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爲一個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爲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了,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人,往往爲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揠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爲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閔通:憫)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地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況,禾苗卻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爲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註釋

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

長(zhǎng):生長,成長。

揠(yà):拔。

茫茫然:疲憊不堪的樣子。

謂:對,告訴。

其人:他家裏的人。

病:疲勞,困苦,精疲力盡,文中是引申義

予(餘):我,第一人稱代詞。

趨: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乾枯,枯萎。

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寡:少。

耘苗:給苗鋤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處。

葉公好龍

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

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着龍,居室裏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裏,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裏。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註釋

葉公:春秋時楚國葉縣縣令沈諸樑,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

子高:葉公的字。

鉤:衣服上的帶鉤。

寫:畫。

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

屋室雕紋:房屋上雕刻的圖案、花紋

“文”通“紋”。

以:在

聞:聽說。

下之:到葉公住所處。

窺(kuī):這裏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戶。

施(yì):延伸,同“拖”。

堂:廳堂

還(xuán)走:轉身就跑。還,通“旋”。

走:逃跑。

五色無主:臉色一忽兒白,一忽兒黃。五色,這裏指臉色。

是:由此看來。

好:喜歡。

夫:這,那。

是葉公非好龍也: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

這個成語的意義是:比喻表面上或口頭上愛好、讚賞某事物,實際上並不愛好,或者實際上並不瞭解,一旦真正接觸,不但並不愛好或讚賞,甚至還懼怕它,反對它。

陳元方候袁公

【原文】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爲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譯文】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爲卻是那麼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註釋】

1、候:拜訪,問候。

2、履行:實施,實行。

3、綏:安,體恤。

4、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王后、皇后對自己的尊稱,還有寡人,孤家等稱呼.

5、師:學習。

6、嘗:曾經。

7、卿:客氣,親熱的稱呼

8、法:在古漢語字典裏有四種解釋(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標準,法則。這裏用(3)效法,仿效。

9、稱:稱讚,讚不絕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漢族,因封地在周(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爲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爲儒學奠基人。

11、周旋動靜:這裏指思想和行動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縱、無拘束,這裏指順從

袁公比較自負,問題刁鑽。如「孤往者嘗爲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並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爲難陳元方。

元方機智應變。如「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住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以爲有天鵝要飛來,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來。雖然和前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棋藝不如前一個人好。難道是因爲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說:不是這樣的。

註釋

弈秋:弈:下棋。(圍棋)

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爲弈秋。

通國:全國。

通:全。

之:的。

善:善於,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爲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聽之:雖然在聽講。

以爲:認爲,覺得。

鴻鵠:天鵝。(大雁)

援:引,拉。

將至:將要到來。

思:想。

弓繳:弓箭。

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

之:謂,說。

雖與之俱學:雖然這個人和那個專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學習。

弗若之矣:成績卻不如另外一個人。

爲是其智弗若與:因爲他的智力比別人差嗎?

曰:說。

非然也:不是這樣的。

矣:了。

弗: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