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一、藉助原文上下文語境推斷

文言文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先看一段文言文

章溢,字三益,龍泉人。黃寇犯龍泉,溢從子存仁被執,溢挺身告賊曰:吾兄止一子,寧我代。賊素聞其名,欲降之,縛於柱,溢不爲屈。

文段中幾個加點字的意思的確定就要根據上下文提供的語境來進行推斷。下面就以降字爲例來說明推斷的過程。因爲從文中賊素聞其名,縛於柱,溢不爲屈來看,是說賊平時就聽到章溢的大名,想招降他,而章溢不屈服。但這個詞語粗略一看會發生誤解,可以理解爲另一種意思,那就是賊寇們平時聽到章溢的大名,想投降他,這就大相徑庭了,因此藉助上下文語境推斷時一定要瞻前顧後,注意上下文所提供語境與推斷的詞語之間的相關性,保證推斷的正確性。根據上下文可知,這裏的降應該是使投降或招降之意,動詞的使動用法。

另外,確定一些虛詞用法與意思,其實也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語境來推斷,如而的用法基本有兩大類:順接或逆接(轉折)。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個句子中,青取之於藍與青於蘭前後句意思不是連貫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順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轉折關係的,解釋爲但或但是。

利用上下文語境進行推斷實際上是利用詞語使用的情境與文章邏輯進行判定詞語意思,其中詞語與上下文的邏輯關係非常重要,因爲所有的文章總是用一定的邏輯結構和語言形式進行表達,所以理解文章及語言表達邏輯的同時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和文章的相關內容。

  二、藉助詞語或句子對稱結構推斷

從形式來看,並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後兩部分的應該是對稱的,有些詞語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詞語若即若離的結構就是這樣,若即與若離前後對稱。離的意思非常清楚,而並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後兩部意思是不會重複的,那麼離和即意思應該相反,這樣就可以自然地推斷出即的意思應該是靠近、接近之意。

還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兩句結構形式,前後也形成一個對稱結構,通過觀察和揣摩可知,這裏的羣賢與少長、畢與鹹、至與集在詞性與意義方面是相對稱的,而且對稱位置上的詞語意思有相似性。其中羣賢容易理解,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少長是指年輕和年齡長的人,是形容詞活用爲名詞,畢與鹹、至與集分別是意思接近的詞語在對稱結構中的運用。在文言文中,對稱結構的詞語和句式非常常見,所以藉助詞語或句子的對稱結構推斷文言文詞語意思是文言文閱讀中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藉助課本已學詞語意思推斷

藉助已學詞語意思推斷就是利用中學階段已經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有關詞語意思來推斷新的文言閱讀材料中與學過的詞語形式相同的詞語的意思,這種推斷實際上是一種知識之間的聯想,是利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能力。這種推斷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要對課文中學過的知識要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如2010年安徽省語文高考文言文部分的兩個翻譯中有關詞語的推斷:

(1)太祖初入關,祥與晉公護俱在晉陽,後乃遣使迎致之。

(2)時既與樑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其中致和行李兩個詞語,在這兩句中也都是難點,不好解釋,但這兩個詞語在高中語文課文中都出現過,學生也學過,可以利用課文中學過的意思進行推斷。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中有一句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其中致的意思是接或接來;在《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裏也有一句話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其中行李爲使者之意。把學過的這兩個意思分別代入閱讀材料原文,根據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再進行推敲,經過驗證是正確的,所以文言文閱讀,課內的基礎知識支持也很重要。

  四、藉助熟悉的詞語意思推知陌生詞語意思

熟悉的詞語是指對其意思掌握的比較透徹、明白,能運用自如的詞語。根據熟知的詞語、成語意思來推知陌生詞語的意思,也是文言文閱讀的一種基本能力。如2009年語文高考海南、寧夏卷的文言文閱讀第一題C選項:於是夜縋兵出,薄其營(縋的意思見課文《燭之武退秦師》),其中薄試題中解釋爲削弱。通過語境還原後發現,薄解釋爲削弱並不通順。而我們聯繫日薄西山這個成語中的薄是迫近的意思,並把這個意思放到原文中去驗證,也是是符合語境的,上下文意思也是通順的,即朱昭於是趁着夜晚從城牆上放下士兵,逼近西夏人的營地,引起其驚慌,城裏的官兵乘機大聲叫喊,追逐,殺死和俘獲了很多敵人。

  五、根據漢字形體結構推知詞語的意思

衆所周知,漢字是表意文字,大部分從漢字,從其形體構造就可以看出其意義,所以利用漢字的形體構造就可以推知有些文言文詞語的意思。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翻譯家人瞷見者,悉駭愕,罔測所指。其中瞷字就比較陌生,但仔細觀查其形體,仍然可以或得其意思。首先,偏旁目字表明可與看有關係,而間有空隙之義,所以整個詞義就是從空隙中看也即窺視之義,進而全句也就可以順利翻譯出來。當然,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學習並給給學生傳授一些漢字形體結構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養成自覺從字形推知文言詞語意思的習慣,也能引起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再如對適童貫領兵道府下,謁不得入,饋之不受。貫怒,歸而譖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一句的翻譯。其中譖字的意思比較陌生,但仍然通過其形體結構推知其意思。譖是言字偏旁,其意思一定與言語有關。聯繫貫怒,歸而譖之整個意思,童貫在發怒的情況下,一定說的不是好話,再根據皇上說的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可知,童貫說的是誣衊性的話,即譖可能就是誣衊、誣陷等意思。

在閱讀過程中對詞語意思的推斷實際上是閱讀者的閱讀邏輯與文章的表達邏輯的重合,是閱讀者對文章內容的正確猜測與理解,也是閱讀者良好閱讀習慣與思維品質的體現,而以上這些推斷文言詞語意思的方式並不是孤立使用,而是互相聯繫,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綜合運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