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高中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高中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高中

《論語》十二章原文、註釋、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註釋:時,時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時間; 習,複習或者實習; 說,同 悅 ,愉

快; 朋同門爲朋,同志爲友; 慍,生氣,發怒;

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複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註釋:曾子,曾參; 吾,我;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爲,替,給;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有: 同 “又” 立:站的住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爲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順:對於自己不利的意見能正確對待。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

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爲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註釋:溫:溫習,複習。 故:指學過的知識,舊知識。 新:形容詞作名詞,新的理解與體會。 矣:語氣助詞,表肯定。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註釋: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譯文: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註釋: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註釋:好:喜歡,愛好。 樂lè:以……爲樂趣。

譯文: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爲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註釋:飯疏食,飯,這裏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着胳膊。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

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註釋:三人:幾個人,泛指多人。 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註釋:逝者:指流逝的時光。 斯:這裏指“川”,即河水。 舍: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註釋:三軍:軍隊的通稱。 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漢。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註釋:篤:忠實,堅守。 仁:仁德。

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一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按時地去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爲“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爲朋,同志爲友。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拼音:yùn,生氣,發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可譯爲並且)例:學而時習之。

轉折。(可譯爲卻) 例:人不知而不慍。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瞭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爲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爲“我”或“自己”

第二則:爲人處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爲(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爲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檢查,反省。

爲:替。

謀:謀劃。

忠:盡心盡力。

信:誠信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爲“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爲“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爲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爲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爲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爲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爲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爲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

而:連詞,表順承,就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藉。

爲:作爲。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爲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錶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這裏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