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鷓鴣天送人》譯文及鑑賞

《鷓鴣天送人》譯文及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鷓鴣天·送人》作者爲唐朝文學家辛棄疾。其古詩全文如下:

《鷓鴣天送人》譯文及鑑賞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前言】

《鷓鴣天·送人》是一首送人離別之作,但其中頗有世路艱難之感,反映了作者當時已歷經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註釋】

⑴唱徹《陽關》:唱完送別的歌曲。 徹,完;《陽關》,琴歌《陽關三疊》。

⑵餘,多餘;加餐,多吃飯。

⑶無窮:無盡,無邊。

⑷今古,古往今來;般,種。

⑸只應,只以爲,此處意爲“豈只”。

⑹未是:還不是。

⑺別有:更有。

【翻譯】

唱完了《陽關》曲淚卻未乾,視功名爲餘事(志不在功名)而勸加餐。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雲挾帶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傷,聚會才使人歡顏?江頭風高浪急,還不是十分險惡,而人間行路卻是更艱難。

【鑑賞】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風度

送別詞是詞裏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纏綿悱惻之情,哀怨悽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

詞開篇即述離情。唐代詩人王維有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入樂府,以爲送別。李東陽《麓堂詩話》曰:“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爲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稱《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這裏把送別場面凝縮成“唱徹”(唱畢)而“淚未乾”,展示出形象的悽苦情狀。一接卻正話反說:“功名餘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張華《答何劭》詩:“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視功名爲“餘事”,或者說“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會真如鳳毛麟角。辛棄疾“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的《鷓鴣天》詞雲:“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簇擁千軍萬馬,突破重圍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愛國壯舉,又何嘗不是爲了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在封建社會裏,是互相聯繫的。換言之,只有“達”,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視功名爲餘事而勸加餐,處於“國仇未報壯士老”(陸游詩句)的具體歷史情況下,這裏曠達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憤,是反語,是色荏內厲的。前結“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點染。先寫江中之水:水天相連,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後寫空中之雲:烏雲挾帶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垵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單情則露;景以情妍,獨景則滯”(沈雄《古今詞話·詞品》卷下引宋徵壁語)。而“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託,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這樣,把行色的淒涼況味,推上一個高層次。

下片宕開,從久遠的歷史長河來作論述:“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哀?聚會才使人歡樂嗎?無論“離”,無論“合”畢竟都是個人間的事,它們只是“今古恨”的一種,言外之意是國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難,較之個人的悲歡離合,是更值得關注的事!用“只應”詰問句更力重千鈞。後結仍扣緊送人題意:“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江頭風高浪急,十分險惡,但哪有人間行路難呢?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引《樂府解題》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爲首”。今不存。南朝·宋·鮑照有《擬行路難》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個人不爲世用,或鍼砭社會現實。這兩句託意深刻,正應辛棄疾的身世遭遇幷包容如今帶湖閒居種種生活的體驗在內。一首五十六個字的《送人》小詞,寫得這樣內蘊豐富,寄情高遠,絕少“黯然**”情緒,“英雄感愴,有在長情之外”(劉辰翁《辛稼軒詞序》),由此詞正可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