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詩三百首 > 登金陵鳳凰臺唐詩原文及鑑賞

登金陵鳳凰臺唐詩原文及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原文:

登金陵鳳凰臺唐詩原文及鑑賞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鑑賞:

《登金陵鳳凰臺》,是通過對金陵鳳凰臺的憑弔,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臺上鳳凰遊”,很自然地將鳳凰臺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而接着的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臺空江自流”!一個“自”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裏的“鳳凰”,一語雙關,既點明瞭鳳凰臺的由來,又有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接着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聯,概指了鳳凰臺作爲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着無限的悲涼。“吳宮花草”,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浸透了無限的淒涼。如今登臺,放眼望去,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雲霧繚繞;白鷺洲橫臥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濤洶涌,描繪出了悽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的江山勝蹟,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歎不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後一聯,詩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裏的“浮雲蔽日”,是指朝中奸佞當道。“浮雲”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詩·行行重行行》:“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李善注引陸賈《新語·慎微篇》:“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長安”指朝廷,“長安不見”是指自己遠離朝廷,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無限的憂愁。這樣,將登臺弔古傷今的感慨,自然地結合起來,抒發了深沉的歷史嘆息,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詩人運用七律的形式弔古傷今,借景抒情,自然渾成,這是很不容易的。這首詩從神話傳說開始,落筆輕靈,悠然無盡,不禁感慨系之。其後兩聯,分承首聯,一爲感事,是虛寫,敘述“鳳去臺空”的巨大的歷史變化,一爲寫景,抒發了“江自流”的現實感慨。最後以深切的憂慮,強烈地表達了對朝政的不滿和憤慨,也深情地訴說了對國事的關心。迴腸蕩氣,餘韻悠然。

關於這首詩,《唐宋詩醇》中有一段話很好,可供參考:“崔顥題詩《黃鶴樓》,李白見之,去不復作,至金陵登鳳凰臺乃題此詩,傳者以爲擬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論者不舉其高情遠意而沾沾吹索於字句之間,固已蔽矣。至謂白實擬之以較勝負,並謬爲‘捶碎黃鶴樓’等詩,鄙陋之談,不值一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