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落日悵望》馬戴唐詩鑑賞

《落日悵望》馬戴唐詩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孤雲與歸鳥,

《落日悵望》馬戴唐詩鑑賞

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

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

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

恐驚平昔顏!

  馬戴詩鑑賞

沈德潛評此詩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 鶴立雞羣矣 。”(《唐詩別裁》)這裏所說的“意”,是 指詩的思想感情,全詩以鄉愁爲主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的坎坷不幸 ,所謂“格”,主要地是指謀篇佈局 方面的藝術技巧。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說就是:情景分寫。情與景,是抒情詩的主要內涵;情景交融,是許多優秀詩作的重要藝術手法。然而此詩用情景分寫之法,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開頭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日落之時,滿懷惆悵地遙望鄉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仰視所見的景物 :“孤雲 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晚雲孤飛於天際,歸鳥投宿 於林間,藉着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里之遠也片時可達 。詩以“千里”與“片時”作強烈比照, 寫出雲、鳥的自由無礙和飛行之速;但是,這絕不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詩人“悵望”所見,而且這種景物又是引發詩人情思的契機 :“念我何留滯,辭 家久未還 。”原來,詩人久客異地,他的鄉關之思早 已深深地悶在胸中了。因此,頷聯由外界景物的描繪自然地轉入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不言惆悵而滿紙生愁,不言歸心似箭而實際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寫情之後,頸聯又變換筆墨寫景,景物描寫不但切合詩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遠,層次分明。

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它的餘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象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隱沒在山的後面 。“入”字寫出夕陽的逐漸暗淡,也表明了 詩人佇望之久,憶念之殷。不僅如此,這種夕陽西下餘暉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一層地引發了詩人內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客中久滯,漸老歲華;日暮登臨,益添愁思,徘徊水邊,不敢臨流照影,恐怕照見自己顏貌非復平昔而心驚。其實詩人何嘗不知自己容顏衰老,其所以“臨水不敢照”者,怕一見一生悲,又增悵悶耳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 昔顏!”尾聯充溢着一種惆悵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嫋嫋餘音。

情景分寫確是此詩謀篇佈局上的一個特點。全篇是寫“落日悵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 ”,繼而是夕陽下山迴光返照的情景引起遲 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詩句稍顛倒次序可作 :“孤雲與歸鳥 ,千里片時間。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如此前半景後半情,也是通常寫法,但顯得稍平 ,沒有上述那種層層遞入、 曲達其意的好處。而“宿鳥歸飛急 ”引起歸心似箭, 緊接“辭家久未還”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時)與遲(久留滯)對比 ,所以是“起得超脫, 接得渾勁”(見《瀛奎律髓》紀批。)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指出 :“詩有情有景,且 以律詩淺言之,四句兩聯,必須情景互換,方不復沓。”

他所說的“情景互換”,就是“情景分寫”。當然,這種分寫絕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共同構成詩的永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