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唐詩《述古三首·其二》賞析

唐詩《述古三首·其二》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作品介紹

唐詩《述古三首·其二》賞析

《述古三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9卷第33首。

原文

述古三首·其二

作者:唐·杜甫

市人日中集,於利競錐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農人望歲稔,相率除蓬蒿。

所務谷爲本,邪贏無乃勞。

舜舉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註釋

①市人:市民,買賣人。日中:正午。

②錐刀:喻細微之利。《左傳·昭公六年》:“刀錐之末,將盡爭之。”

③膏:油脂。《莊子·人間世》:“膏火自煎也。”

④歲稔:豐收年景。

⑤谷:全詩校:“一作農。”

⑥邪贏: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利。

⑦十六相:傳說中十六位有才能的大臣,即八元八愷的合稱。《左傳·文公十八年》:“舜以爲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⑧商鞅:《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衛之庶公子,姓公孫,名鞅。相秦,封商君。輔佐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富強。孝公死,商鞅被車裂。牛毛:喻繁密。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爲“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是因爲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爲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爲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219_33述古三首·其貳杜甫

市人日中集,於利競錐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農人望歲稔,相率除蓬蒿。

所務谷爲本,邪贏無乃勞。

舜舉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