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宋詞的三百首:水龍吟

宋詞的三百首:水龍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宋詞的三百首:水龍吟1

登建康賞心亭

宋詞的三百首:水龍吟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賞析】

這首詞是詞人在建康任職期間所作,此時詞人正值年輕時期(約在30歲左右)。詞人從金兵佔領區的北方“突騎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報國,卻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全傾注於詞中。上片寫景,高遠寥闊。南楚碧天千里遼闊,一派悽清的秋色,長江水隨着碧天遠去,秋色無邊無際。景中寓情,沉鬱悲壯。極目遠眺遠處的山峯,不禁觸發起詩人一股濃烈的鄉關之思和家國之愁,山河之美引起愁懷的原因:它已淪陷異族了。“落日”六句意境悲涼,似心平氣和卻壯懷激烈、悲憤填膺。落日斜掛樓頭,離羣孤雁悲啼聲裏,江南遊子悲憤壓抑,看着吳鉤寶劍把玩不已,拍遍了九曲欄杆,沒有人領會詞人登樓遠眺的心意。下片由寫景抒情轉到言志與悲嘆。接連用了三個典故:引季鷹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許國:引許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爲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風雨飄搖;“樹猶如此”是桓溫北伐路上對時光飛逝之嘆,作者亦引以表達自己功業未建年華虛度的感慨。結尾收到英雄襟抱,無人撫慰。與上片煞拍呼應。詞中以佳人髮飾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襯映英雄,以歷史典故寫抱負,委婉跌宕,極沉鬱悲慨之致。

宋詞的三百首:水龍吟2

宋詞三百首·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作品賞析

【註釋】

①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 章質夫:名栥(jié),字質夫,福建蒲城

人,歷仕哲宗、徽宗兩朝,爲蘇軾好友,其詠楊花詞《水龍吟》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②“思量”兩句:指楊花看似無情,實際卻自有其愁思。 思:意思,思緒。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睏倦時眼睛欲開還閉之態來形容楊花的忽飄忽墜、時起時落。

【評解】

這首詠物詞,當作於蘇軾貶黃州時期。其間,詩人的好友章質夫有詠楊花詞《水龍

吟》一首,盛傳一時,詩人因依原韻和了這首詞寄去,並囑“不以示人”。詞中通過豐

富的想象和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擬人化手法,把詠物和寫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

物即人,兩不能別”。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宋詞的`三百首:水龍吟3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賞析】

本詞構思巧妙,刻畫細緻,詠物與擬人渾成一體,把楊花比喻爲一個想離家出走、萬里尋郎的思婦。楊花雖然像花,但沒有鮮豔的色彩,沒有美麗的姿質,沒有人憐香惜玉,任憑它被東風吹落。它離開枝頭,好似孩子離開了家,它傍在路旁,像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看上去楊花似乎對楊樹無情無義,實際上卻是含有深情。它團團逐隊成球,滾動中損壞了柔腸,它躺在路邊,似在睡覺,聚而又散,散了又聚,像是很困的女子,嬌眼睜睜又閉上眼睡去了。夢中,她隨着春風,萬里漂泊,苦苦尋覓,尋覓情郎。一陣風起,吹得楊花四散,好似夢中少女,被鶯叫聲喚起。上片以花爲人,以人寫花,楊花美人,契合爲一。下片抒發傷春惜花之愁。由“不恨”到“恨”,欲進先退,由楊花到落紅,宕開一筆,而後折回楊花。一夜風雨,早晨雨停時,落花散在泥地、漂在水中,已難以拾起來了。末以點點楊花與離人珠淚渾融爲一。融情於物,以物體情,神來之筆,令人叫絕。全篇賦物言情,虛實相生,筆墨入化,有神無跡。